三十五歲以下的農民不會種地了,以後中國人吃什麼?

哥只是個傳說6469



美思達880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腦海裡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是90後我就會種地,種地是咱們農村老百姓的天賦,沒有什麼會不會。

就算他做為農村人不會種地,他只要看別人怎麼種,他就會種了。

因為農村老一輩子的人常說一句話:“莊稼過不用學人家咋幹咱咋幹”更何況他是農村人本來就有天賦。

農民的天賦

雖然現在在農村種地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但是他們依然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不辭辛苦的在田間勞作。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但是也是會時常回到家裡,你知道為什麼有的會在忙種的時候和秋收的時候有很多的年輕人都會回家回到田野裡嗎。

那是因為他們在臨走出去掙錢的時候,也不忘自己的土地,他們都已經種好種子以後就外出了。

等到收穫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就回來了,你說他們不會種地嗎,其實這當中有很多都是30歲左右的人群。


因為這一部分人都是剛成家立業,他們懂得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社會腳步的發展,農村已經湧現出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批農民都是有技術的年輕人。

都是有著對土地一腔抱負的年輕人,他們是時代的農民,他們懂技術,懂管理,懂的如何科學種植。

現在已經有很多發展起了規模化種植,在這樣一批新型農民的帶領下,農村的土地會更加的輝煌。

我相信有這樣的一批新農民的存在,農村的土地丟不了,反而會讓土地更加有希望。

總而言之農村的土地是有繼承人的,新型的農民會帶領更多的父老鄉親致富。

因為至始至終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家鄉在那希望的田野上”年輕的新型職業農民加油。


紀錄鄉土


這個問題好象有點杞人憂天的感覺。上世五六十年代,我國約五億多人口,人們生活中的口糧好象有一點問題。拿我的家鄉來說,能吃上一頓長麵條,就象是在過年。主要吃雜糧,還吃不飽,有人要間,上街上買的吃點,對不起,你沒有二兩糧票,誰也不會賣給你一個饃,那個年代糧食統購統銷。

隨著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現有十三億人口,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不但國家取消了千百年來的農業稅,而且國家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數量不等的養老金。

農業的根本出路取決與機械化,科學化。農業的人海戰術,就要畫上園滿的句號。所以說人們今後的吃飯問題,不用杞人優天。

有詩為憑,

農業現代化,

國寶一枝花。

科學育桑田,

幸福萬萬家。


松鶴延年5016


三十五歲以下的人農民不會種地了,以後中國人吃什麼?

農村農民萬歲只能這樣來回答你,中國人有句俗話說的好,"別替苦人但猶"。從小的來說,農村有這句俗話叫“冬至不過冬,揚場沒有風"。可是到現在,農村老百姓在收穫的季節,無論秋收大豆,夏收小麥,都不見老農們頂著烈曰揚場的身影。

農村農民萬歲從不大不小的來說,在9o年代前,老農民掙搶進以務交公糧的年代,城市人每月都到糧店領供應糧,就那生活的還是緊緊的,還得抽出時間到農村地裡挖野菜吃;現在不同了,城市人也不在糧店領統銷糧啦,過的生活是成天大魚大肉。

從大的來說:國家有錢了,中國穀物進口,已達到1340萬噸,較上年同期的450萬噸增長了兩倍。這種大肆進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的大米和大麥的進口國,而且位居玉米的前10大進口國和小麥的前四進口國。

總而言之農村農民萬歲以為,只有國家強大,農民福裕,成為世界工業強國,沒人會種地不可怕,留給我們的下一代去耕種,那是留給子孫的財富,土地永遠是我們的黃金,到那個時候真是一兩黃土一兩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7fcbf5b4419966900e7e174d15762899\

農村農民萬歲


這就是工農差距帶來的負面影響,辛苦種地一輩子,給養了多少陌生人,到了不能勞作的時候,誰能伸出援助之手,一旦患病,僅有的一點積蓄花光,不得不等待歸處,同樣為人差距之大可想而之,如果沒有農民種地交糧,吃什麼呀,誰能手捂胸膛想一想,六十歲退休,拿上幾千元的退休金和N險N金,就連看病住院端屎倒尿都能僱人,吃的更就不能攀比了,一位農民兄弟有病住院,中午二個饅頭,一袋榨菜,而同病房的工資大哥,一個過肉,三個包子,一碗旦湯,一份鹹菜,看後真是無語呀,這種現象放在誰的面前誰不會琢磨,種地的結果就是這樣,導致做父母的絕對不會讓子女們再做老農,千方百計讓孩子們脫離農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就說找個媳婦,真比登天還難,即使娶過,也是負債累累,現實誰能不服,退休看病報銷比例多高,就連平時買藥都能唰醫保,出門坐公交的費用都不同,一個是太陽一升一落掙了,一個是太陽一升忙了,太陽一落乏了,一個是連續劇連著看,一個是為了節省電錢不開機,真是無可相比,像這樣,誰還學種地,誰能去種地,這就是原因,無可非議的根因所在,唉我又說了點實話,也許是我個的認為,敬請諒解。


15203525028


第一點國家已經看到這個問題了,所以說國家現在一直在做這個土地的整合,整合資源,鼓勵開辦家庭農場扶持補貼重量大戶,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兒,在這就是鼓勵啊,大學生回村創業。

第二點就是科技興農。比如說無人機來噴灑農藥。然後澆地用噴灌。以後的話都是智慧農業。

第三點就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就農業也需要大數據來分析就是說怎樣,就是不能盲目的種植或者養殖,通過大數據來分析種植什麼農產品。

第四點就是國家現在已經讓這個作為農民是一個讓人們值得羨慕的一個工作。無論是地位,收入都會有提高。

這就是我知道的,我現在在農村創業,我現在是在養驢,我是養驢的小翠,希望我的見解可以幫助到大家,謝謝。






養驢小崔


1,種地會交給更有專業能力的人,農業的基本出路是機械化。現在的土地流轉不就是農業很好的出路嗎?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2,種地會被當成一個企業來經營,融入管理理念,會更好節約成本節約勞動力,不但不會沒人種地,反正會用現代化的管理和機械設備種出更好的地。

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人的需求由吃飽變成吃好,現代化的種地模式會取代傳統的種地模式。

4,現代化種地模式會讓人們吃到綠色環保的食品,高科技的觀光農業會讓人們生活的更加舒適便捷!你認為是這樣嗎?有什麼更好的見解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農民二霞


“三十五歲以下農民不會種地”有點片面,實際上大多數三十五歲以下的農民根本不就用種地!

今時不同往日,人力的價值比物料成本要貴得多,“精耕細作”的傳統種植方式創造的價值(收入)遠遠低於現代化的種植技術。糧食作為民生的基礎,價格必須穩定,這就註定糧食的價格不能太高,大多數人種地這個國家就會很窮。

我們的夢想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吃飽穿暖。當然,糧食生產仍是一切生產的第一前提、是社會生產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多數的社會成員必須走上工業和服務業的崗位,以科技創新、工業製造和優質服務驅動經濟社會的進步。

一方面,工業和科技的進步也會進一步“反哺” 農業,促進農業生產力快速提升。過去需要100個人勞動量的糧食任務,在農業機械和智能程序的輔助下,不到10個人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因此,今天不論是在食物的數量還是食物的品類尤其是肉品,在我們的食品消費中比2000年以前有根本的飛躍。甚至在一定時期,我們習慣浪費,糧食依然供應充足且價格波動不大。

另一方面,我們製造的工業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應該更好地惠及全球。一些具有特別優良種植條件的國家,他們不需要擅長製造,只需用農產品交換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就可以過得更好。因此。目前我們應當集中人力大力發展精品製造業和優質服務業,為世界上更多人民服務,彰顯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最後,糧食生產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在我們的工業和服務業取得競爭優勢後,就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就是一個重要的潛在選項。因此,國家提出鄉村振興、劃出“十八億畝”紅線,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數字科技巨頭也開始探索新農業……

因此,作為芸芸眾生的我們,不需要擔心以後沒糧食,只需要想想下頓吃什麼就行了,麵包是有的、肉肉也是有的……


歡迎關注“四時農諺”,探討更多鄉村話題!


四時農諺


現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群體主要是60後和70後,幾乎看不到80後的身影,90後估計都不會知道自家的田地在哪兒...

農業一直以來都在扮演著保障型產業的角色,而傳統的以家庭為主體的承包經營體制,在當下市場經濟革命式發展浪潮中如履薄冰,既接受不到改革紅利,又跟不上發展節奏。生產方式落後,信息渠道閉塞,抵禦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仍屬於“靠天吃飯”的狀況,資本市場上的各種投機行為帶來的風險,最終都會由最底層的生產者,也就是我們廣大農民來承受。

現在流通市面的各類“綠色農產品”,有幾種是傳統農民來生產的呢,無一不是大資本在背後運作的產物,精準的市場定位加上先進技術帶來的高附加值,為其帶來的利潤成幾何倍數增加,然而這畢竟是少數,其產品也遠遠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或者說其價值遠遠超過普通消費者的承受能力。

處在生產經營環節最底層的農民,幾乎得不到應有的支持,技術也好資本也罷,二者缺其一都不能改變當今現狀。

歸根究底一句話,要錢沒錢,要地位沒地位,年輕人誰去幹!


農家6哥


你們去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去看看,他們丘陵地帶全部綠化成森林公園,供人觀賞踏青旅遊。平原地區耕地面積全由農場實行機械化種植各種農作物。根本看不到農民扛著農具勞作的現象。但他們生活得很紮實,不為自己的生活而煞費心思。天天津津樂道。因此我們國家農業發展水平仍處於低端狀態,農民為了生計,六七十歲仍面朝泥土背朝天地掙扎著。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不斷深化,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逐漸改變當前農村狀態,農民也成了農業工人。多餘農村人員走向各行各業,從事工業化職業。改變了所謂"農民工"的稱謂。對田地無人耕種的想法是多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