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以下的农民不会种地了,以后中国人吃什么?

哥只是个传说6469



美思达880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是90后我就会种地,种地是咱们农村老百姓的天赋,没有什么会不会。

就算他做为农村人不会种地,他只要看别人怎么种,他就会种了。

因为农村老一辈子的人常说一句话:“庄稼过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咋干”更何况他是农村人本来就有天赋。

农民的天赋

虽然现在在农村种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是他们依然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辞辛苦的在田间劳作。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但是也是会时常回到家里,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会在忙种的时候和秋收的时候有很多的年轻人都会回家回到田野里吗。

那是因为他们在临走出去挣钱的时候,也不忘自己的土地,他们都已经种好种子以后就外出了。

等到收获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回来了,你说他们不会种地吗,其实这当中有很多都是30岁左右的人群。


因为这一部分人都是刚成家立业,他们懂得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社会脚步的发展,农村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批农民都是有技术的年轻人。

都是有着对土地一腔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是时代的农民,他们懂技术,懂管理,懂的如何科学种植。

现在已经有很多发展起了规模化种植,在这样一批新型农民的带领下,农村的土地会更加的辉煌。

我相信有这样的一批新农民的存在,农村的土地丢不了,反而会让土地更加有希望。

总而言之农村的土地是有继承人的,新型的农民会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

因为至始至终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家乡在那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新型职业农民加油。


纪录乡土


这个问题好象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上世五六十年代,我国约五亿多人口,人们生活中的口粮好象有一点问题。拿我的家乡来说,能吃上一顿长面条,就象是在过年。主要吃杂粮,还吃不饱,有人要间,上街上买的吃点,对不起,你沒有二两粮票,谁也不会卖给你一个馍,那个年代粮食统购统销。

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现有十三亿人口,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不但国家取消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税,而且国家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数量不等的养老金。

农业的根本出路取决与机械化,科学化。农业的人海战术,就要画上园满的句号。所以说人们今后的吃饭问题,不用杞人优天。

有诗为凭,

农业现代化,

国宝一枝花。

科学育桑田,

幸福万万家。


松鹤延年5016


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农民不会种地了,以后中国人吃什么?

农村农民万岁只能这样来回答你,中国人有句俗话说的好,"别替苦人但犹"。从小的来说,农村有这句俗话叫“冬至不过冬,扬场没有风"。可是到现在,农村老百姓在收获的季节,无论秋收大豆,夏收小麦,都不见老农们顶着烈曰扬场的身影。

农村农民万岁从不大不小的来说,在9o年代前,老农民挣抢进以务交公粮的年代,城市人每月都到粮店领供应粮,就那生活的还是紧紧的,还得抽出时间到农村地里挖野菜吃;现在不同了,城市人也不在粮店领统销粮啦,过的生活是成天大鱼大肉。

从大的来说:国家有钱了,中国谷物进口,已达到1340万吨,较上年同期的450万吨增长了两倍。这种大肆进口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大米和大麦的进口国,而且位居玉米的前10大进口国和小麦的前四进口国。

总而言之农村农民万岁以为,只有国家强大,农民福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没人会种地不可怕,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去耕种,那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土地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到那个时候真是一两黄土一两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7fcbf5b4419966900e7e174d15762899\

农村农民万岁


这就是工农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辛苦种地一辈子,给养了多少陌生人,到了不能劳作的时候,谁能伸出援助之手,一旦患病,仅有的一点积蓄花光,不得不等待归处,同样为人差距之大可想而之,如果没有农民种地交粮,吃什么呀,谁能手捂胸膛想一想,六十岁退休,拿上几千元的退休金和N险N金,就连看病住院端屎倒尿都能雇人,吃的更就不能攀比了,一位农民兄弟有病住院,中午二个馒头,一袋榨菜,而同病房的工资大哥,一个过肉,三个包子,一碗旦汤,一份咸菜,看后真是无语呀,这种现象放在谁的面前谁不会琢磨,种地的结果就是这样,导致做父母的绝对不会让子女们再做老农,千方百计让孩子们脱离农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说找个媳妇,真比登天还难,即使娶过,也是负债累累,现实谁能不服,退休看病报销比例多高,就连平时买药都能唰医保,出门坐公交的费用都不同,一个是太阳一升一落挣了,一个是太阳一升忙了,太阳一落乏了,一个是连续剧连着看,一个是为了节省电钱不开机,真是无可相比,像这样,谁还学种地,谁能去种地,这就是原因,无可非议的根因所在,唉我又说了点实话,也许是我个的认为,敬请谅解。


15203525028


第一点国家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说国家现在一直在做这个土地的整合,整合资源,鼓励开办家庭农场扶持补贴重量大户,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在这就是鼓励啊,大学生回村创业。

第二点就是科技兴农。比如说无人机来喷洒农药。然后浇地用喷灌。以后的话都是智慧农业。

第三点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就农业也需要大数据来分析就是说怎样,就是不能盲目的种植或者养殖,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种植什么农产品。

第四点就是国家现在已经让这个作为农民是一个让人们值得羡慕的一个工作。无论是地位,收入都会有提高。

这就是我知道的,我现在在农村创业,我现在是在养驴,我是养驴的小翠,希望我的见解可以帮助到大家,谢谢。






养驴小崔


1,种地会交给更有专业能力的人,农业的基本出路是机械化。现在的土地流转不就是农业很好的出路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2,种地会被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融入管理理念,会更好节约成本节约劳动力,不但不会没人种地,反正会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机械设备种出更好的地。

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需求由吃饱变成吃好,现代化的种地模式会取代传统的种地模式。

4,现代化种地模式会让人们吃到绿色环保的食品,高科技的观光农业会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你认为是这样吗?有什么更好的见解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农民二霞


“三十五岁以下农民不会种地”有点片面,实际上大多数三十五岁以下的农民根本不就用种地!

今时不同往日,人力的价值比物料成本要贵得多,“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方式创造的价值(收入)远远低于现代化的种植技术。粮食作为民生的基础,价格必须稳定,这就注定粮食的价格不能太高,大多数人种地这个国家就会很穷。

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吃饱穿暖。当然,粮食生产仍是一切生产的第一前提、是社会生产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必须走上工业和服务业的岗位,以科技创新、工业制造和优质服务驱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也会进一步“反哺” 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提升。过去需要100个人劳动量的粮食任务,在农业机械和智能程序的辅助下,不到10个人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因此,今天不论是在食物的数量还是食物的品类尤其是肉品,在我们的食品消费中比2000年以前有根本的飞跃。甚至在一定时期,我们习惯浪费,粮食依然供应充足且价格波动不大。

另一方面,我们制造的工业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应该更好地惠及全球。一些具有特别优良种植条件的国家,他们不需要擅长制造,只需用农产品交换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可以过得更好。因此。目前我们应当集中人力大力发展精品制造业和优质服务业,为世界上更多人民服务,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粮食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在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取得竞争优势后,就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就是一个重要的潜在选项。因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划出“十八亿亩”红线,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数字科技巨头也开始探索新农业……

因此,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不需要担心以后没粮食,只需要想想下顿吃什么就行了,面包是有的、肉肉也是有的……


欢迎关注“四时农谚”,探讨更多乡村话题!


四时农谚


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主要是60后和70后,几乎看不到80后的身影,90后估计都不会知道自家的田地在哪儿...

农业一直以来都在扮演着保障型产业的角色,而传统的以家庭为主体的承包经营体制,在当下市场经济革命式发展浪潮中如履薄冰,既接受不到改革红利,又跟不上发展节奏。生产方式落后,信息渠道闭塞,抵御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仍属于“靠天吃饭”的状况,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投机行为带来的风险,最终都会由最底层的生产者,也就是我们广大农民来承受。

现在流通市面的各类“绿色农产品”,有几种是传统农民来生产的呢,无一不是大资本在背后运作的产物,精准的市场定位加上先进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为其带来的利润成几何倍数增加,然而这毕竟是少数,其产品也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或者说其价值远远超过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处在生产经营环节最底层的农民,几乎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技术也好资本也罢,二者缺其一都不能改变当今现状。

归根究底一句话,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年轻人谁去干!


农家6哥


你们去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去看看,他们丘陵地带全部绿化成森林公园,供人观赏踏青旅游。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全由农场实行机械化种植各种农作物。根本看不到农民扛着农具劳作的现象。但他们生活得很扎实,不为自己的生活而煞费心思。天天津津乐道。因此我们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仍处于低端状态,农民为了生计,六七十岁仍面朝泥土背朝天地挣扎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逐渐改变当前农村状态,农民也成了农业工人。多余农村人员走向各行各业,从事工业化职业。改变了所谓"农民工"的称谓。对田地无人耕种的想法是多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