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一德格天1


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就是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科举是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径。

清朝时,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贡士),殿试分三甲,下面我们看看明清特别是清朝为例,看看各级科举考试合格者能做什么官?

院试考秀才,不能做官

院试,是由各省教育主管官员学政主持的地方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全部考试合格者称秀才,又称生员,因为只有考中秀才,方具备进入官方学校(包括府、州、县等举办的学校)学习。

只有进入官学学习,才具备进一步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清朝不支持读书人自学,直接报考举人或进士,必须经由官学报考。

秀才是功名的一种,也是最低级的功名,秀才不能做官,本质上还是百姓,不过可以享受免赋税徭役、升堂时免下跪礼等待遇,很多秀才一辈子考不中举人、进士,当不了官,只能为自己这一点点“特权”沾沾自喜。

乡试考举人,可以做官

乡试,是各省自行组织,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参加考试者都是秀才,考中的叫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就是因为曾在乡试中高居榜首。

考中举人后,可以进一步向上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如果考不上进士,也可以做官,但是需要参加吏部“大选”,但不一定能选上。

首先,吏部大选得要有“缺额”,“缺额”不常有;其次,有“缺额”时,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一点不比考进士难度小;再次,参加大选,走后门打招呼的很多,不花钱没关系,根本竞争不过人家;最后,举人做官只能做最低级的佐贰官员,如主簿、县丞等,只有极少数能靠自努力升迁,做到州县主官。

会试考贡士,直接做官

会试,是礼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参加者都是各省选拔出来的举人,考试合格者被称为贡士,因为是各省举人齐集京城考试,相当于各地向朝廷推荐人才,所以被称为“贡士”。

贡士需要再参加殿试,殿试通过后赐出身,才能叫进士,但从实际情况看,只要通过会试考中贡士者,基本都可以获赐进士出身,所以后人也常把进士等同于贡士。

殿试是由皇帝亲测,根据考试成绩排出等级名次,其中一甲3名,分别是状元、榜眼、谈话,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

也就是说,三甲指的不是殿试的前三名,而是三个等级,我们现在时常用“名列三甲”形容前三名,其实是一个常识性错误,真正的前三名应该是名列一甲。

考中贡士者,可以直接授官,一甲前三名授官最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则授翰林院检讨等级别更低的京官或外官。

从考中难度来看,科举考试越往上,录取率越低,考试难度越大,呈现金字塔状分布。考中的级别越高,做官的起点越高,所以读书人都把考中进士作为毕生最高追求,只有屡试不第的举人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做一个芝麻官。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代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代考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

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

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

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

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科举难度三:进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

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最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

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大国布衣


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与演变,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今天大家较为熟悉的科举制度,基本都是明清科举制。

本文就以明清科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些称号,同时聊聊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与明朝基本一致,所以这里只提明朝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仅进士一科,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在参加乡试之前,首先要参加童生试(也叫童试),以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明代由提学官主持。童生试的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生在县、府、院三试合格后,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学习,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但一般不能做官,(注意我说的一般)如果一个秀才的成绩特别优秀,被选入国子监学习深造成为贡生,肄业后是可以被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另外,秀才有一定的特权,比如秀才不需要交纳赋税,不用服徭役,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不用下跪,不对秀才用刑,而且优异者还能从国家得到一些生活补助(秀才中的一等,即廪生)。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生员和监生经科考、录考、录遗考试合格者,都能应考,也就是说考生必须是秀才。乡试的考点为各省的贡院,因为乡试在秋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闱(闱:考场)。乡试考中称举人,俗称举子,雅称孝廉,第一名叫解(jiè)元。考中举人就已经有做官的资格,一只脚已经进入官场,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但需要参加吏部推选,只有在地方缺额的时候从候选举人中推荐,然而机会特别少。因此,考中举人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会接着考,实在考不上了就会去吏部报到。明朝的海瑞就是考中举人后再往上考不中才去做官,从“教谕(福建南平)”开始做起,后来闻名于世。



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中者称贡士,别称明经。因会试在春季举行,所以又称春闱。会试第一名叫会元。考中贡士就一定能成为进士,是可以做官的,可以说已经步入官场。

殿试在会试同一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取三名,即众所周知的状元(又称殿元、鼎元)榜眼和探花,合称为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基本是正六品的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很多都去全国各地任职正七品的县令了。考中进士后,大家都是从基层做起,不会有太大的权力。



科举考试考中很难吗?

非常难!各朝各代都很难,不只是在明清八股取士时期。比如唐朝时,孟郊考了多次才考中,于是才有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再比如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同志,也考不上,流传下来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至于明清科举,更是变态,不仅仅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失当,录取名额也是非常有限,考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在明清时期,举人考进士是特别难的,有天赋而且又努力读书的,都难考中。我们上面说到的海瑞同志,很容易考上举人了,但就是考不过会试,所以才选择做官。再比如,晚清名臣左宗棠,非常聪明,天资很好,中举人后一连三次都没有考中会试,一气之下也不考了,也不选择做官,毕竟明清比较重视进士出身。据说后来西北边疆军情紧急,左宗棠被派率军远征新疆,他却上书清廷要回去参加科考,清廷破例给了左宗棠一个“赐同进士出身”。再比如我们熟知的曾国藩,他是考中进士了,但并不顺,成绩也不是很好,这从侧面说了举人考进士的难度。举人考秀才这么难,于是很多人铤而走险,徇私舞弊,讲关系或花钱贿赂考官,这种事情很多,著名的要属唐寅唐伯虎的那场科场舞弊案。



上面说了举人考进士,我们再来说说秀才考举人的乡试,同样很难。《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直接就说明了乡试的难度。可以说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没能中举,所以许多人在多次参加乡试后就放弃科举之路了,不少在还改变了历史进程。李时珍考举人考不上,才走上医学之路;洪秀全考举人失败后大病一场,直接促进了太平天国运动;袁世凯考不上之后一气之下就去当兵了,后来大权在握,就联合张之洞等人极力要求清廷废除科举。另外,《武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以及另外一位文学家蒲松龄,都是屡试不第。



不单单是乡试,就连最基本的童生试,也是让很多读书人望而止步,五六十参加童生试的不在少数。因此,不要小看明清的秀才,那都是很了不得的。据说陈独秀同志就很自豪自己的秀才身份。在民国初年大大小小的军阀,秀才出身的吴佩孚那就是一股清流。

综上所述,在明清时期,考中秀才后,如果学习够好,可以做官;考中举人,一只脚已经进入官场了;考中贡士,恭喜你,你已经是公务员了;中了进士,青史留名不是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前提是要学习好,如果天资可以,肯用功,运气不差,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不是梦。可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对于千千万万的寒门学子来说,真的很难!


猛在一本正经地说


这些"学历"在历史上名称和考取方式并不是始终如一,比如秀才就曾为了避讳改名为茂才。如果很详细一一展开说明,那将会是很大的篇幅,不太现实,估计大家也没耐心看完,在此大概介绍下它们的情况,有错漏的也请指正。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分很多阶段的,有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等等。其中府试就是考取秀才的阶段,一般是由各省的学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主持考核本省各府的学生,考中者为秀才。考取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乡试一般是各省组织本省秀才参加的考试。然后是会试,由全国的举人进京赶考,考中者为贡士,一般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最后是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考核这些贡士,确定最终的名次,一甲,二甲,三甲。



用一个流程图来说明可能更直观:院试(秀才)一一乡试(举人)一一会试(贡士)一一 殿试(进士)。

难度是越到后面越大,感觉秀才应该不算太难考,举人和进士考取难度很大,尤其是进士,那就是全国各省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学生(举人)在竞争三百来个进士名额,考中者绝对是国之学习精英。历史上很多名人毕生也没考中进士,比如明朝大才子徐文长,还有海瑞等人。也难怪范进中举后会是那番景象。



考中进士者一般都能直接授予官职,或留京任职翰林院,或外放为县令等基层官员。至于秀才是没有直接授官的,有没特殊情况就不懂了。举人一般情况下也是没有直接授官的,但在有职位空缺又没进士可进补的情况下可授予官职。


神是的念着倒


隋唐时期,虽然说科举制度取代了魏晋时期的察举制,使得许多寒门学子可以更加公平的步入仕途。但是,这个也是相对来说的。实际上,寒门学子想要步入仕途,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度如攀蜀道。



我们可以将古代的科举与现代的国家级考试相类比,难易程度一目了然。

秀才的前身是蒙生,都是由地方作保推举到县府参加考试的人。但是秀才并非是好考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会止步于秀才这个等级。按照清朝的人口来说,全国读过书的人差不多有三四百万,但是每两年才产生2.5万的秀才,从这个比例上来说,考中秀才一点都不亚于今日的高考。

而通过县府考试的人,自然与常人不同,不仅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而且国家还会每年发放一些口粮,供给读书。但是秀才在本质上来说,并不属于士人,因此还不能入朝为官。



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上得到秀才称呼的人都会继续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若是通过则是举人。举人的头衔相比来说,就比较有威望了,因为举人可以经由推荐正式步入仕途。但是举人的升迁非常慢,除非运气比较好,可以坐到六品官员的位置上。再稍微高一点的官职,除非你为皇帝做了特大贡献,否则根本碰触不到最高官衔。

中举人的程度堪比中头等奖,千分之五的概率实在是想都不敢想。这般的难度其实很多人都知晓,最为出名的便是《范进中举》从秀才一直应考,临到知天命之年才高中。这还算是幸运的,有很多秀才一辈子都只是个秀才。



一代寒门学子的进阶路是如此艰难,过了前面两关,根本不算什么,因此贡士和进士才是考试过程中的大关。


贡士是由国家每三年举办的一次会试产生的,会试就如同今日的全国性考试——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竞争程度的严酷。但是若是贡士通过,那就相当于国家级别的干部人员了。虽然在唐朝时期,贡士几乎等于明清时期的举人,但是在宋清两朝,因为录取率的增加,所以贡士99.99%为进士。

而这贡士的最后一关,自然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到了这里,想必大家都已经了解,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虽然这三甲,刚开始担任的官职小,一般都是翰林院的职位,为六品或者是七品官职,任期三年。三甲的上升空间非常大,而且三甲一般都是当朝颇有威望的门生,有了权势的倚靠,做到一等大臣并不困难。

而至于前三甲以后的进士,一般都需要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则是七品官员。虽然名次排列在三甲之后,但是由于也是在中央任职三年,其实与三甲一般无二,而且从明清官员的任职情况来看,名次在后面的人都会担任尚书或者宰相一类的要职,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状元。


小镇月明


考取了秀才、举人、贡士之后按理来说都不能直接做官(举人、贡士若是国家正处在用人之际也是可以当官的,不过是非正常途径罢了),只有在得到皇帝认可的“殿试”中被录取成为进士才能名正言顺地步入官场。

秀才

本意是指才华灵秀之人。

农人之子常为农,扑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是赖也。—《管子·小匡》

在唐宋时期,“秀才”是用来泛指读书人的,这个称号并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善,“秀才”这个名目也变得来之不易了:首先要在“童子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后被录取,然后在能成为府学、县学的生员后,饱览四书五经,大概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学者”,即秀才。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在第一关“童子试”中屡战屡败,读了一辈子的书到死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可悲!

举人

举人本意是“被推举之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到了明清时代则成了乡试录取者的代名词。

考上了秀才之后要想接着往仕途发展就得接着参加乡试(省级考试),成绩合格之后才能被录为“举人”。

成为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即使在日后的会试中名落孙山也仍然有当县令这一类地方官员的机会。

贡士

别以为考上了举人就万事大吉了,古代读书人要想真正出人头地还得接着考“会试”(国家级考试),会试中的金榜题名者就称为“贡士”。

进士

“贡士”之后便是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名誉“进士”了。

高中了“贡士”之后,就意味着全国性的考试都不在话下了,才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选题的“殿试”,而殿试中的前三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难度如何


照这样说,在明清朝考取一个秀才已经是难如登天了(其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外省学生考清华北大),要是考中了举人、贡士、进士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这也难怪古人都把科举高中认为是“光耀门楣”的事!

“科举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真没说错。幸好我们没有生在封建社会,不然也难免不会成为孔乙己、范进那样的人,你们说呢?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有必要介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来历。

秀才前面还有童生和生员。科举源于隋唐,完善于宋朝,登峰造极于明清。读书人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才能登上天子堂。

以明清为例,读书人入学,无论是私塾还是书院,需向县教渝备案,备案后称为童生。即取得读书人的资格,因为有些人的后代是没有资格读书的。

学有所成后,参加府或直隶州的生员考试,只有取得了生员资格,才能参加省里的秀才考试。秀才考试由省学政组织,巡抚要亲自参与,负责考试的治安与秩序维护,考秀才有名额限制。因为秀才有功名,有减少税赋,免徭役,当师爷、教书、为吏等特权。洪秀全三次到广州考秀才落第,发烧做梦见了上帝才造了反。

秀才可参加考举人,称乡试,由中央派钦差大臣到各省组织,考中者为举人,名额更受限制。考第一名为解元,当年唐伯虎就是解元。举人享受的特权远大于秀才,尤其是可到吏部登记为官,可授九品,当年海瑞就是。

举人可参加由礼部组织,大学士阅卷的全国性会试,名额更是极其有限,全国不超过200人。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录取为贡士后直接参加皇帝亲自组织的殿试,这个基本没有淘汰率,称之为皇恩浩荡。全部贡士经过殿试后便称为进士。头三名为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如果一个人祖坟冒青烟,连续中了解元、会元、状元称则为连中三元。第二等为进士出身,第三等为赐同进士出身。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所以进士也称为天子门生。

高中进士后,进士及第(前几名)进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也可为皇子老师,也可为皇帝、太子秘书,称庶吉士。二等进中央省部委,一般官至七品,三等进府县为官,一般知县以上,从七品,进士升官快,是举人们望尘莫及的。

秀才以上考试一般三年一次,如有新皇登基,太后大寿,太子出身等特大的喜庆,会额外组织考试,称为恩科。加上恩科,明清的这种大考大约平均两年一次。

科举在晚清光绪朝,因废科举、兴学堂而废除,延续了近千年的科举结束。你如非要把科举与现在的考试制度挂钩,我只能说有相近的地方。你可把小学直到博士后与童生到进士挂钩对比即可。估计没大出入。


书华36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走,只有走科举这条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机遇到考场中去拼搏,如果考上了,在科举的道路上可以一直走下去,就会有好的前途,可以当官,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具体考上了秀才能不能够当官?考上了举人、贡士、进士之后到底可以当什么样的官职呢?很多人就不得而知了,利用这个机会,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一起进行探讨。

秀才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明清时期用来称呼读书人,当然了,考中秀才之后还是不能够当官的。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句话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秀才的文弱和无能。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就是到了危急关头,秀才往往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说的意思都是秀才的软弱的一方面,这样说是不全面的。真实的秀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秀才在封建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呢?秀才,原来指的是才之秀者,从元朝、明朝以后用来指的是读书人和有知识的人,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在明朝、清朝的时候指的就是生员,就是府学、县学的生员,比秀才还低一个层级的是童生,通过了府学、州学考试的就是秀才了,只有成为秀才之后才可以去参加乡试,也就是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之后就成为了举人,成为了举人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在社会上就有存在感了。

考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当一些低层次的官员了。要成为举人需要参加乡试,乡试都是由礼部主持的,主持礼部考试的都是朝廷派遣到各地的学识渊博的官员,都是一些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很多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等都担任过主考官。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往往都在秋天的时候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时候要到各省的贡院去考试,这是一个很神圣庄严的地方,是无数学子为之向往的地方,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考中举人之后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了,可以成为当地的小乡绅了,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如果要去当官的话,可以去当一些县丞之类的品级不高的小官僚了,至少来说也是进入了我国的官员体系了,只不过是一些品级不高的低层次官员。很多人都知道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很形象的说明了举人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待他的态度反差很大,判若两人。中举之前人们对他进行呵斥,地位低下,中举之后,就成了老爷,人们对待他就恭恭敬敬,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考中了进士之后,就取得了科举考试的胜利,可以成为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了。古代就有进士及第的说法,进士身份是一种很光荣的存在。古代的很多杰出人物都是进士出身,取得了进士的身份,在学士方面就具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也就是古代的很多官员为什么也是文学大家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大文豪苏轼就是进士出身,他当时是第二名。进士考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需要参加殿试,然后考中的就是进士了,在明清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大多当了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官职的安排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具体能够当什么样的官员需要看机遇和自己的关系了。


我和名人是知己


科举制的出现,可以算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这种模式,即使在现在看来,都有很多值得认可的优点。科举制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隋文帝时期,可以看成是中央集权向着门阀政治宣战的重要起点。

中央集权和门阀政治,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不同时期的叫法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子和诸侯的对抗、两汉时期的贵族和平民,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才成了主流说法。

在乱世之中,许多有钱有势的人开始抱团取暖,他们开始训练自己的武装,并且建造城池,逐渐成了一方势力。在东晋时期,这种门阀集团,已经可以左右整个国家,可以说,东晋的皇帝多半是傀儡,而权力都在这些门阀之手。

到了隋朝,国家的权力基本上成了两个集团所有,一个叫关陇贵族集团,一个叫弘农杨氏集团。这两大政治势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强盛的朝代,隋朝和唐朝。而且,这两个朝代一脉相承。因为隋朝建立者和唐朝建立者是姑表亲戚。

但随着隋文帝的统一,他并不希望权力继续由门阀掌握,但要彻底消灭门阀,就是坏了自己的国家根基,他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于是隋文帝选择了一种比较隐蔽的方法,拉拢平民的势力,成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从而削弱门阀贵族的势力,这就是科举制度。

只是,隋朝的持续时间太短,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却没有来的及全力执行,国家就亡了。所以,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进士和举人

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执行起来,并没有因为制度的不健全而打折扣。

相反,唐朝的科举的考试科目很多,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据史料记载,在初唐时期,科举科目有五十多种。当然,唐朝的政府也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非得五十科都精通,一般情况下会有所偏重,比如说,你可以主考几科,这就类似于文理科的划分,或者是专业的划分。

其中,最为常见的科目叫做秀才(在初唐时期,秀才是考试科目的名称)、明经、进士(同样,这也是科目之一)、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

后来,还加上了策论等内容,其中明经科、进士科、秀才科比较抢手,而明算、明法这些科目,比较偏门,就好像现在的高数和政治这类学科,会让很多人觉得困难枯燥。

也就是说,在科举开始之时,我们所说的秀才和进士,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学科,到了盛唐以及后来的中唐晚唐时期,科举开始以明经、进士、策论三科为最主要的科目。

其中,进士科含金量最高,从进士科考中的人,人们都会非常敬重。而其余的科目,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没落。

而唐代科举,考生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徒,一种是乡贡。这个怎么区分,如果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一个是全日制,一个是函授或者自考。

生徒是从书院里选送的,含金量比较高,乡贡则是州县考出来的,这个叫解试,这些考中的,叫做举人,然后进入尚书省进行考试,叫做省试。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秀才、进士都是指考试的科目,只有举人试考生的身份,所以,在唐朝史书中,说举进士这样的字样,说的并不是这个人有了进士身份,而是他考的试进士科。

而如果有幸在进士科中得到录用,就会有状元、榜眼、探花一说,但这些人一般情况下,不会给太高的官职,只能从一些中层干部做起。比如柳宗元,他考进士科崭露头角,一下子声名鹊起,但他最初的官职,只是一个校书郎,相当于校对图书典籍的文员罢了。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进士及第之后,也不过是个校书郎而已。可见,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飞黄腾达,只是开了一个门,然后自己得一步一步自己走。

而举人,只是一个考生的身份而已,不会给你官府的身份,当然,你如果真的很有本事,并且有足够的运气,可以找一些私人幕僚一类的工作。这些幕僚,没有正式编制,所以可大可小,就看老板的器重如何,但不是正式编制,想要往政治核心努力,就很难了。

唐朝的科举,是相当难的,录取率也低的可怜,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制再次进行改革,虽然宋朝延续了唐朝了大部分的考试科目,但考试渐渐频繁起来,一般情况下,三年就有一次科举,有时候两年,甚至一年就会有一次。

而且,宋朝的科举,录取率也提高很多,唐朝只有进士及第,宋朝多了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两个等级。打个比方,录取分数线是九十分,九十分以上的是进士及第,八十到九十的就是进士出身,及格的都可以叫做同进士出身,这样录取率就大幅增加。

但进士出身的人在宋朝虽然多,却也没有一飞冲天的资格,就拿吕蒙正来说,这个人不但考了进士,而且是状元,这么厉害的人物,得到的第一个官职是升州通判,一个地方小官,随后就调回中央,当了左拾遗,也是一个七八品的小官而已,不过比起柳宗元,吕蒙正这个官,虽然也不大,但比起校书郎,还是有些实权的。

可见,像吕蒙正这样的状元,柳宗元这样的大才,即便中了进士,哪怕是状元,最初的官职,也不会很大。

说完举人和进士,再说说秀才和贡士。

秀才的历史,要追溯到汉代,那时候讲究的是举孝廉和秀才,孝廉靠的是品德,秀才靠的是学问,而在汉朝时候,举孝廉成了平民当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也让社会风气变得淳朴友善,也让汉王朝长期处于稳定局面。

但这样的局面到了汉朝中后期(这里西汉和东汉末年差不多),所以在民间就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来讽刺这种情况。

但无论这种选官方法后面变得多么荒唐,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有效果的。通过举孝廉或者举秀才,是可以直接当官的,这比科举开始更加容易一些,比如刘备的爷爷刘雄,就曾经举孝廉入官,历史上并没有记录刘雄的最初官职,只记录了他最大官职只是一个县令罢了,可见举孝廉起步点也不会很高。

如果是通过秀才入士,相对来说,起点会高一些,因为这些人,往往在入士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才学,这样才会被举荐秀才,因此这些人先有才名再当官,所以皇帝会更放心发一些重要工作交给他。

就比如西汉时期的贾谊,年轻时候就已经才名远洋,被选中秀才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博士,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而只过了一年,就升为太中大夫,俸禄是一千石,而且有实权,这种升迁速度已经是飞快了。但绝大部分秀才,却没有贾谊这样的速度和运气。

但汉朝以后,秀才就没了原来的那些特权,唐朝只是出现了秀才科,但很快就废弃了,接下来的历朝历代,秀才变成了一种称呼,专门称那些读书人,却没有考上功名,他们在地方上虽然也有一定的名声,但无官可做,顶多是一个教书先生而已。

秀才到了东汉,叫做“茂才”,但性质是一样的,就不多说了。

最后再说说贡士。这个贡士,要是论起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举人一样,贡士也是一个称呼,一般乡试中考中的,就可以成为贡士,但在唐朝时期,这种贡士和举人一样,有一定的名声,可以进一步考进士,从而走上仕途,但朝廷不会给这些人官职(当然,当私人幕僚,朝廷不限制)。

经过长久发展,贡士始终是一种称呼,没有哪些人因为贡士而当了朝廷任命的官员,但到了清朝贡士的地位有了一些提升,清朝规定:凡是经过会试晋级,都能成为贡士。这些贡士,可以参加殿试,然后才能称为进士(可见,这时候的进士,已经算是一种称呼了)。而进士的前三名,依然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些贡士,在原则上讲,还是没有官可做的,但因为十分接近进士,所以在明清时期,贡士要比秀才和举人的地位都高,很可能还没有经过殿试,就已经被达官贵人拉到自己帐下,所以像范进这类只是中了举人,就被乡绅县令巴结,就不足为奇了。


小小嬴政


科举制,始于隋朝隋文帝时期,盛行于唐朝,废除于清朝,历时1300多年。科举制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可以说是古代最公平公正的考试,也是寒门学子能够鱼跃龙门的方法。那么,古代科举制是如何划分等级的呢?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县试考取童生,这场考试一般在每年阴历二月举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通过考试统称为童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场考试。不管年龄多大,如果只通过这一场考试,就只能称为童生,有一些人,到了50多岁依旧是一名"童生",不免有些讽刺。

其次,第二场考试是府试,通过府试才有资格进入乡试,府试一般是由知县主持,大多是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了府试的考生称为秀才。秀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毕业生,现在公务员考试最低标准都要本科毕业生,高考毕业生的文凭是远远不够的。

也就是说,秀才是不能当官的,大多数情况下,秀才总会让人联想到手无缚鸡之力,;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等等。当然,一个人如果考上秀才,相当于他有了一个能进大学的证,在以前也算是小有做为的。

接着,第三场考试是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因为是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故也称为秋闱,如果你在这一年没有通过乡试,意味着你要再过三年才能进行考试,相当于你又复读了三年高中,其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果你考过了呢,恭喜你,你是一名举人了。如果你中了第一名,那你就是解元了。考取举人有多难呢?这是一场省级考试,相当于你与全省的人pk,这个难度可想而知。而考上举人的福利也是很多的,第一,在经济上,赋税徭役豁免权。

也就是说,考上举人后,他名下的土地都能免除国税,这在古代是很不得了的,有多少贫苦百姓被这税收徭役压得直不起腰,所以这算是很不错的福利了;第二,考上举人就能当官了,虽然只是一个中下级的官吏,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总比没有好。

运气好的话能够到一个地方当知县,而那些历史上类似海瑞左宗棠之类能以举人身份独挑大梁的,则属于异数了。这也就不难理解,范进为什么一中举就高兴得疯了,首先,他到四五十岁还是个童生,考中秀才后好不容易才考上举人,如果从十岁开始考试,相当于他考了四十多年的试才得到这个举人,也难怪他会高兴得疯了。

而第四场考试,便是会试了。会试是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类似于乡试,它叫春闱。各地举人皆有资格参加,考中前三百名即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类似于现在公务员的国考,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难度更升一级。考中了可以说是全国少数胜利一派。贡士是可以推荐给皇帝的人才,想想就很厉害,应该说比现在国考还厉害。

最后一场考试,是殿试。顾名思义,是在大殿上的考试,由皇帝主持。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考中了一二三甲皆称为进士,状元能够进翰林院做六品官,榜眼探花为七品。虽然职位不高,但晋升空间很大,可以说前途一片光芒。

总的来说,在古代考试比现在难很多了,并且几年才有一次机会。古人云: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能出人头地。其中的辛酸,不是我们能轻易体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