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闲人黄飞鸿


县试考童生身份,院试考秀才,考中了秀才不纳税,见了县官不用跪,犯事了官府也不能用刑,但不能直接当官,应该是等于现在的本科生。乡试考举人,有功名可以直接当官,相当于现在考中公务员省考。会试考中了是进士,相当于考中了公务员国考,殿试三甲进翰林院,是作为政府的未来主导培养的。

考上硕士博士,可以在公务员考试的时候面试加分,但本质上是往科研的道路上发展而非向官场进军。研究生考试有点像唐朝的明经科,公务员考试是进士科。

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了在科研上都没有成为顶尖学者的迹象,那基本没啥希望了。但五十岁能中进士,那才是官场的真正开始阶段。


站烽


秀才、举人、进士,如果把秀才比做211本科,那么举人、进士相当于那类学校什么学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是所谓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需要类比。假如把今天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分成三个档次,与古代的三个档次似乎可以对应,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明史载, 秀才一个县二十左右,政府月供米六斗。举人以上,都有供给。与今天比起来,这差不多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了。举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少数举人也可以为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海瑞,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

如果非要把古代这种功名与今天类比一下,举人相当于今天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取得报名资格的人。进士相当于,被中央国家机关录取为公务员的人。进士的人数实际上比这要少。一般三年一次科举。取中大约三百人左右。平均一年一百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当官了。他们与今天考上普通公务员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当的官是所谓的“朝廷命官”,也就是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今天,只有副省(部级)才有资格。

还有一点不同是,今天如果你是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可是在古代,你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因为考试不考。只考四书五经。

总之,古代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必拿来比较。


七月流火140400643


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可以说很难有非常准确的界定。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改进推广,并逐渐形成了国家招贤纳士的手段之一。要弄清楚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的学历对比,需要先弄清楚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和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有些相似。古代的学历晋升是县、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私塾或者自通、甚至只要识字的,都可以参加县、府试,通过了县、府试可以参加院试,通过院试的被称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被称为贡士,贡试可以参加殿试,而通过殿试的,被称为进士。



其实这个制度在明清时才形成,从隋炀帝用科举制取代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一共实行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里,科举制经过了很多的改进,这些改进里有利有弊。比如明清时期时,科举制逐渐僵化,形成了八股文取士的局面。武则天、唐玄宗、宋神宗等人对科举制度都做出过贡献,殿试就是由武则天开创的,她还开了武举。



秀才其实在各个时期代表的含义并不一样,隋文帝曾经用考试制度选拔优秀人才,通过考试的仅10人。唐朝初期,秀才是最高等级,每年仅一、二人能中,宋朝基本延续唐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秀才才成为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秀才”,即通过了院试的童生。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就代表了有“功名”在身。秀才已经具备一些特权,比如见知县不跪、知县不能随意对其用刑、有公事可以直接找知县,免除差役、徭役等。



举人则具备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上官。举人可以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参加殿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如果连续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则被称为连中三元。

如果中了进士,则意味着国家直接安排工作,发放工资。明朝神宗时期,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进士发榜时用黄纸书写,称为黄甲,也称金榜,金榜题名就是指中了进士。



根据以上来看,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基本没有完全对应的学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学历称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算作一个功名的称呼。以现在来看,就算是考上了清华北大,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也就没有饭碗可言了。若硬要对应,个人认为,秀才可以对应大学,举人对应硕士,进士对应博士。


远银观史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提到高考,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在现今社会,高考是我们上大学必经历的一件大事,换句话说高考不仅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还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古代也是一样,也有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对于古人来说,能参加科举考试就是特别光荣的事。只要参加科举通过层层选拔,那就是鱼跃龙门。

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秀才、举人、进士相比现在大致是什么学历。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在没通过院试前这部分读书人称“童生”“童子”。考中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只有通过院试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诺是考过则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比如唐伯虎:


(3)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知道要想参加会试那肯定都是乡试的基础上来开展的。会试是乡试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官衙考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就叫进士。毫不意外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分三甲。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电视剧里常听到的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

(殿试)

当今高考制度

学前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大学四年 (大专三年)

从以上科举制度和当今的高考制度来看,我们知道高考只是选拔人才进入大学一种考试制度而已,就算是高考状元的身份就是大学生。

而参加科举考上了进士状元,可以说你的人生就要开挂了。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不限学历就可以参加的,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

在古代读书不是人人都可以书读的,大部分穷人的孩子是不能读书的,读书也只是权势的人家才有的读,他们会花钱请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来担任老师,想一下当今社会不是至少也是大专生才可任教小学教育,那么这里的“童生”就好比一个学历为大专的人而秀才也至少是现在的本科学历。

在古代如果考中秀才,那么还会有一些政治权利。他们见到一些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的,甚至免役、免交公粮、免刑等等,这些都是现在的高考学生没有的。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考中秀才是不能当官的,只有考中举人才有机会做官,而且是能做一个地方的小县令、县丞等,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

和现代的官职来说举人就相当于是考上清华北大的一样,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的津贴。但是很少有举人可以做大官。

进士,也被称为天子门生。他们多数会被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身边,有幸进入翰林院的,那就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并且升迁的机会很多,更有机会可入阁拜相。


据资料显示,从公元1645--1905年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名进士。

其中顺治三年录取449名进士,是为人数最多的;人数最少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录取了83名进士。

那么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的才录取26849人,那么就是平均一次才录取200多名进士。所以只要考上进士就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一样,和博士导师差不多。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科举考试自开创以来,就是大多数底层人员的一条出路,寒门子弟要想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以至于很多人年少就苦读,寒窗十余年,只为一举中的功成名就,那么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秀才——如今的高中生

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卡,成了秀才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走上了科举之路。而这秀才也不是你读了书就能称为秀才,秀才也是需要考的,在成为秀才之前还有两轮考试。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称作生童,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小学生,生童平时学习四书五经,等学的差不多了就参加“小升初考试”也就是县试和府试,考中了之后就成了童生,相当于如今的初中生。童生 继续学习,学成之后参加院试,院试通过之后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秀才,相当于如今的高中生。古代经常称呼秀才为穷酸秀才,让我们都觉得秀才没本事,但其实能成为秀才也是经过了精心选拔的。


成了“高中生”的秀才,在古代也是有不少的,但是秀才并不能做官,要想入仕还得继续考,就像现在高中生也是一大堆,要想有出路就得考大学。

举人——如今的高中生

要想成为举人,秀才们需要到各省城参加乡试,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高考”,一般在秋季举行,考过了便可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乡试三年举办一次,倒是更像如今的高考,“高中生们”苦学三年,就是为了参加这一次“高考”成为举人。但是古代成为举人要比如今考大学难得多,古代乡试,每次全国只录取一千多个举人,每个省的指标名额都不同,要考上举人是很难的,成为解元就更难了。


进士——如今的博士

中举之后,就可以入仕为官,但是大多数就是一些县级的小官,就算这样也算是熬出头了,只要入了仕途,不愁没有出路。在这部分举人之中,不乏一些志愿高远者,他们会选择继续考,再往上考就是贡士,要到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了便是贡士,相当于如今的研究生,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结束之后,贡士们要参加殿试,一般参加殿试的人都能成为进士,几乎没有落第的情况,这些人由皇帝亲自考核,目的就是优中选优,选出前三甲,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成为进士的人都被称作天子门生,相当于如今的博士,这些人会被留在中央朝廷做官,部分会被外调做官。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有难度的,有的书生一生都搭在了这上面,最后也可能只是个秀才或者举人。当然也有一些才能高超的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都取得第一名,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例如,整个明朝年间,也就两三个人能做到如此。

当然古代的学历和如今是不能作比较的,毕竟那时的举人就可以做一个县令了,如今的大学生还只是个学生,别说做官了,就是找个不错的工作都很难。


小姐姐讲史


很多人喜欢拿古代科举跟如今教育比较,其实二者除了都是考试,并无多少相似之处。

古代科举是公务员考试,现代高考是学历教育,两者根本不同。不过,既然有人喜欢,作者就以清代为例,大体分析一下。

童生,高中学历

清代规定,读书人想参加科举入仕,必须先考童生,考上童生才能进一步考秀才,不能跨过童生,直接考秀才。

童生不分年龄大小,如果考不上秀才,只能一直当童生,考到白头连个秀才都考不上的也不乏其人,这种人被称为“老童生”。

童生相当于高中学历,没有高中学历就不能考大学。同理,不是童生,就不能考秀才。

秀才,大学本科

清代规定,读书人考上秀才后,才能进入各级官办学校,成为全日制在校生,故秀才又称“生员”。秀才必须经过严格学习、考核,才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这就好比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取得大学本科班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才能参加考研,考取硕士研究生。

清代官办学校有府学、州学、县学等。府学相当于985高校,州学相当于211高校,县学相当于普通高校,虽然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但毕业后都是大学本科学历。

秀才相当于大学本科,没有本科学历就不能考研。同理,不是秀才,就不能考举人。

举人,硕士研究生

秀才参加各省组织的乡试后,合格者即为举人。秀才不是功名,举人却是功名,意味着可以入仕做官,只是举人即便做官,也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还要等待出现职位空缺,参加吏部铨选后才能补缺,所以大多数举人都要进一步参加会试,考取进士。

举人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没有硕士学位就不能攻读博士。同理,不是举人,就不能考进士。

进士,博士研究生

举人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后,合格者即为进士。进士是最高级的功名,就好比博士是最高级的学位,一旦考中进士基本上前途无忧,只要不犯大错误,都能按部就班,逐级升迁。很多读书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考取进士,最终只得以举人出身入仕,处处遭人歧视。

进士相当于博士研究生,已经是最高级的学位,无法向上再考了。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殿试,实际只是进士的排名考试,状元、榜样、探花并不比进士更高一级,而是进士头甲中的前三名,本质上还是进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秀才相当于985、211大学研究生。有前途没前途看个人命好命坏。

举人相当于清华北大博士生。举人当官可以做县丞,副处,清华北大博士中央选调生可以做副处。

进士一般选派即县令(正处),可谓一步登天,从寒门学子一下成为统治者。状元榜眼探🌸那更是人生高压电。现在没有什么学历可比。

科举考试有多难?看看就蛋疼。范进从帅哥一直考到老年才中秀才(51岁进秀才,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啊),54岁中举人。你想想科举考试有多难?

考什么?明,清朝就考四书五经。就如范进,那是年年补习,届届重考,从少年帅哥考到白发老年,才中的秀才举人。那些新生应届生如何跟这些油锅里十八滚的人玩文章?

现代人想想,真是情何以堪!


穷人喝茅台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的教育体系是两回事,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最低一个等级的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能向上一级迈进。院试的考取者就是童生,这个童生并不是指考生很年轻,而是说这是最初的一个考试,一般应试的都是刚上学的童子,所以也叫童子试。

这个制度的初衷是让刚进学的童子考的,但是很多人都已经四五十岁甚至更老了还在参加这个考试,因为没有通过。

考过的人是秀才,秀才是没什么含金量的,顶多是朝廷给予一些生活补贴,而且多是实物,见了官员不用下跪,一般的案件不用受刑。

秀才可以参加乡试,乡试是很厉害的,考中以后就是举人了。举人的待遇就比较好了,中了举人就可以免掉钱粮税赋,因此会有一些人把土地挂到举人的名下豁免钱粮税赋,举人可以不用劳动就能获得收益。

举人可以和朝廷官员平等交往,还可以被推荐为基层的小官,还可以开学校,这就很不得了了。

再看举人要参加的会试,这是全国性的大考,明清两代在北京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录取人数从百十人到四百多人不定,主要是按照各省的人口来录取。

考中的人于下个月参加殿试,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制度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这次殿试影响巨大,以至于后人都忘记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通过殿试的就是进士了。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科举制度说到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现代教育的各种学位和官员并不挂钩,而且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不限于官员。

现代的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人不管是什么学历,要想当官还得参加公务员考试,否则无法进入官员队伍。科举考试从举人开始,功名就和仕途对接了,这与现代是完全不同的制度设计。

另外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靠四书五经,考生学的就是这些,到后来更是发展出了八股文,八股取士,进一步扼杀了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制度的内容丰富从文科到理科再到工科,包罗万象,而且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两者在功能上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科举考试中的功名和现代教育是两个体系,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也就没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了。如果非要对应一下学历,那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学历,举人相当于高中毕业,进士则相当于大学毕业。


小小嬴政


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这里有两个比较维度。

首先,看含金量。所谓含金量,说白那就是通过率。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任何东西,多了就不值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尤其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大家都能通过,那还有什么含金量可言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的通过率。以明清时期为例。

通常说,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年一次,如果加上恩科之类,就算是两年一次好了。

那么,每县的秀才录取名额是多少呢?

通常情况下,这与这个县的人口、赋税和历年考试情况有关,尤其前两者是主要衡量指标。大体而言,每县的名额在15人左右,大县可能超过20,小县可能不满10名。

现在问题来了,即使平均一下,并且放宽一点,无非是每县一年录取10名。

换言之,加入把你放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意味着你只有在全县(市或区)高考中取得前十名的,才有可能中秀才。

如此以来,就可以看出秀才的含金量了吧。就此而言,古代的秀才最起码也是985甚至清华北大之选。

相比而言,秀才还算是容易的。举人就难了。

想考举人,必须先有秀才功名,然后全省的秀才一起参加乡试,通常每次录取两三百人。录取名额主要根据各省情况而定,如江浙大省超过三百,贵州之类的就一百多甚至不满百。

试想,每次参加乡试的秀才少则三四千人,多则八九千甚至上万人,从中录取两三百人,这个有多难,这个录取率显然是低于5%的。

而且有一点,秀才是可以捐纳,可以有荫生等渠道,但举人,除非罕有的皇帝特赐,只能通过乡试的渠道。难啊!所以举人的含金量十分之高。

至于进士,因为全国的举人数量有限,所以相对还容易些(容易些是以前面的苦战与残酷淘汰为代价),通常说,每次三四千或四五千举人入京会试,能录取个两三百进士。

从这个角度而言,现在的大学士硕士生博士生之类,论含金量是远远不能和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提并论的。

当然,从学识的维度来看,这个也比较容易比较。

大体而言,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中国古典文史哲的硕士水平,能考中,基本就代表硕士毕业了。

举人则相当于中国古典文史哲的博士水平,大体已经是学问到家了。进士则相当于中国古典文史哲的教授水平,大体如此吧!

实际上也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比较了。


坑爹史册


其实古代的读书分等定级制度秀才、举人和进士,与现代的学历制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甚至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不论中了秀才、举人还是进士。


社会地位都会得到一个不错的提高,比如说秀才可以在私塾教书,至少在乡里间具有不错的威望,再说到举人,旁的不用说,范进中举,人都疯了,那是可以当县令的等级了。

至于说进士,自不用说,天子门下,还愁没个好去处,在看现代的读书人,你就是读到博士,照样得自谋职业,古代的读书评级分等带给人们的改观可以说更直观更强烈。

现代的话即使于专科生也有凭真才实学改观人生的,即使于博士,也有浑浑噩噩度日子,到头来不但没有什么真本事,可能连毕业都难,古代的读书出头之日基本上就连带着解决了出路。

现在的话眼神不好的话,读书出来基本就是失业,还可能直接掉沟里,很多人都主观的将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与现代的学历制度生拉硬拽在一起,其实大家还是比较泾渭分明的。


当然既然以与工作与否的关系紧密程度做为评判标准,那么古代的进士和举人基本上可以看做现在的985、211高校或者说双一流建设院校了,这其中又有差别,进士的话基本上算是读了清华、北大。

在很多地方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走的都是人才引进、面试、直接入编、优先晋级的绿色VIP通道,其他的像复旦、人大、上海交大等一线双一流高校,基本上就是古代的举人。

也是直接入编入职,经过一两年的历练,当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甚至是县长、县委书记不在话下,至于说秀才对应的自然就是普通本科,非985、211或者说双一流院校了,除了一些有后台的人能达到举人的水平。

大部分也就是在当地安排了工作,或者说考录了工作,地方事业单位招人的话以教师为大头,这秀才考不上举人,基本上都落草为寇,在当地私塾教书,基本上就是现代普通大中专元宵的水平了。

因此秀才、举人和进士的身份带给每个人的人生天差地别,如今的双一流高校与普通的大中专院校带给学子的变化,何尝不是?好学校的可以直接入编,待遇也比普通院校高一截。



这里不是拉仇恨,反正大家尽量都往好学校考,考个进士,起点高、待遇好、选择面大,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地位高,何乐不为,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