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為啥能火!揭祕絲路上的“生命之茶”---涇陽茯茶的前世今生

翻開中國地圖,你可以看到西有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南有遠及印緬的“茶馬古道”。陝西涇陽,既地處絲綢之路起點,又是陝甘茶馬古道、陝康藏茶馬古道的起點。毫無疑問,茶,在這交匯之地成了重要交易的商品,也造就了當地獨特的茶文化---“唯有涇陽出茯磚”。

茯茶為啥能火!揭秘絲路上的“生命之茶”---涇陽茯茶的前世今生

蹚古道圖片

說起涇陽茯磚,中國茯茶復興者、涇陽“縣前八老”朱全勝、劉百順等老人在作為黃帝陵祭祀貢品----“御茯宮”茯茶上簽名,並講述了茯茶產生、起源、復興及發展等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復興之說:挖掘茯茶就是挖掘“金花”

茯茶,屬六大茶類中的黑茶中特色產品,是後發酵茶,也是全發酵茶。邊銷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薩克,蒙古等遊牧民族地區特需商品,具有“消惺肉之膩,解青稞之熱”的功效,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之所以被稱為茯茶或茯磚,主要是以其效用類似土茯苓。又由於系用官引製造,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官引茶、府茶。茯茶過去600年產地在陝西涇陽,1958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茶葉局考慮到在涇陽製茶,存在著二次運輸,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陽涇陽茯磚廠,將茯磚加工的任務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擔。

“茯茶在涇陽曾經失傳50多年了。”涇陽“縣前八老”之一朱全勝老人說, 2008年左右,陝西開始挖掘涇陽茯茶,並迅速完成了茯茶的二次復興。

朱老回憶說, 2008年8月,紀曉明(後來涇渭茯茶董事長)和“人民茯茶”傳承人高旭發現了一份文件,拉開了茯茶二次復興序幕。該文件是1950年中茶公司剛剛成立給涇陽發了“一號文件”,在此文件啟示下,他們開始考慮挖掘涇陽茯茶。

在和時任陝西省供銷社主任李三原碰頭交換意見,並向省上幾個領導彙報,然後通過供銷系統給涇陽縣供銷社傳達,安排通過民間走訪、縣誌上查,先後找老藝人座談。“當時那些老藝人都是八九十歲了,工藝能回憶起來、流程能記清楚,但相關數據等卻沒有,歷史上也沒有記載。”

朱全勝老人今年76歲,家住涇陽縣前街。他介紹,前期最關鍵是看能把“金花”做出來。當時有4個團隊參與茯茶的挖掘,咸陽一家,涇陽有三家,其中一家就是“縣前八老”,並最先發掘出“金花”。

茯茶為啥能火!揭秘絲路上的“生命之茶”---涇陽茯茶的前世今生

金花叢生

百度這樣描述“金花”:在漫長的集散、加工、製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情況下偶爾發現加工之茶中長出“金花”,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質,從而形成了茯茶獨有的風格。老人團隊為啥能先做出來“金花”?“小時候在涇陽成長,知道有些老人年輕時就做茶。”朱老說,他先後聯絡了做茯茶、知道茯茶的老人包括一些茯茶傳承人等,形成了“縣前八老”,並出資成立了復興盛茶社,先後做了八九批,每批都有記錄。第三次就出了金花。

“我先後11次到湖南,瞭解茶園、進茶等。”朱全勝說,在實踐中,他們實現了數據化,像一定的密實度,太緊不發花,太虛雜菌叢生。同時還量化了含水率。幾百年來,茯茶是手把手教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究竟含水是多少?他們從實踐中摸索,查資料,再問些老人才總結出來了。

起源之說:涇陽茯茶沒有發明人

“伴隨著挖掘過程,茯茶的歷史,怎樣被發現、起因等也搞清了。”朱全勝說,之前茯茶的起因眾說紛紜,處於瞎子摸象的情況。

百度百科顯示,從宋時起就有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於“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涇陽地處關中腹地,在絲綢之路的起點上, 自古是三輔名區、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經之地。

茯茶為啥能火!揭秘絲路上的“生命之茶”---涇陽茯茶的前世今生

湯色紅豔

朱全勝說,目前有文字記載的茯茶起源於公元1368年明朝初期,曾作為官茶享譽海內外,距今有640多年曆史。實際上,茯茶出現在宋神宗熙寧年(1068-1077)左右,冷兵器時代對一茶一馬量比較大。《涇陽縣誌》記載:分揀、包裝,從業者萬餘人。在漢時期,朝廷對騎兵很重視,一馬一茶就是在那時形成的,特別是到了宋代,茶量很大,分揀主要是將混裝茶分好壞挑出,好的賣高價。而包裝所用的材料是用湖南當地竹子做的,人背馬駝,但到涇陽後要繼續往西去,就要改用駱駝,不到一天駱駝背就被竹子磨破了,所以茶從湖南到涇陽後,就開始改用麻袋,在涇陽縣城有個麻布巷(現叫崇文大街),專門做麻袋的。因而,從漢代始涇陽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

涇陽最熱是夏季,清明後茶葉產量大的也來的多,又容易遇到雷陣雨,有一批茶淋雨受潮,過去不像現在,也沒有塑料布遮擋,裝麻袋後兩三天就會結塊“黴變”,當時人們不知道這就是金花。由於有茶香,膽大的就試著喝了,覺得比黑茶還好喝,結果喝的人越來越多,夏季有人拉肚子,喝茶後過兩天就好了,散茯茶就從這裡出現了。經過涇陽茶人二三百年的傳承,到了1368年,才出現了塊狀茯茶,開始茶磚的標準塊重都是5斤一塊,除了運輸方便外,主要是對發花很好,密實度很合適。

茯茶為啥能發展640年?為啥湖南茶要到涇陽才能形成?“縣前八老”之一、今年76歲的李滿洋老人指出,就是涇陽有獨特的氣候、技術和水。

朱老說,2010年,他還在縣前街旁邊廢墟上,是一幢木樓閣年久失修倒塌了,滾出了一麻袋茶,裡邊就有發花。也能證明發花就是這樣來的,這樣的推斷也是合理的。搜狗百科資料也認可這樣的說法:涇陽是歷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基地。

而對之前傳言“掉進了涇河裡形成發花”的說法,朱老認為這樣的說法“不準確”,涇河水做不了茶,水的鹼性較大、苦澀感強。“茯茶沒有發明人,這是天時,是老天爺給涇陽人民的一筆財富。”

原料之說:原料應是漢茶不是湖南茶

《涇陽縣誌》載:“清雍正年間,涇邑系商賈輻輳之區”。在涇陽境域商號131家。其中經營茯磚茶的商戶門店達86家,每年每家約300—500噸。當時涇陽茯磚茶除銷往西域各地外,更遠銷至俄國、西番、波斯等40餘國家。

歷史上,涇陽茯磚茶獲得了諸多的美譽。自古就有涇陽茯磚茶三不能制,即 “離了涇陽水不能制,離了涇陽氣候不能制,離了涇陽人的技術不能制”的說法。

目前,涇陽茯茶正處在發展階段,經歷了從2008復興到2018發展的十年過程,剛過了二次復興的萌芽階段。 百度百科等多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涇陽縣有茯茶生產企業52家,多達近百個品牌,茯茶產量3410噸,產值4.09億元。“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據瞭解,目前市場上涇陽茯茶原料來源主要以湖南黑毛茶為主,其次陝南茶,還有一種是普洱或其他等拼配料,品質差次不齊。

茯茶為啥能火!揭秘絲路上的“生命之茶”---涇陽茯茶的前世今生

手中有茶

究竟哪些地方原料為好?中國茯茶復興者、“縣前八老”之首劉百順老人給予茯磚茶很高的希望,傳承、創新、發展,讓百年金花茯磚茶乘絲路東風服務沿線國家和人民。“茯茶並不是湖南安化最好。”他說,高山雲霧才出好茶,湖南高山最高才800多米,而陝南大多都在1000米以上。

但也有人提出,湖南黑毛茶葉為原料的涇陽茯茶口感醇和,而陝南曬青為原料苦澀味較重。

“最早的茯茶原料應是漢茶不是湖南茶。”朱全勝老人也指出,在省檔案館中有史料記載,明萬曆23年(1595年),兩名御史發生了爭執,分別向萬曆皇帝上奏章,一說是路途遙遠,存在摻假行為,建議在一茶一馬中禁止使用湖茶。另一人認為湖茶味甘,牧區人用奶調製後更喜歡,路途遙遠確實存在摻假,主張朝廷打假。後來戶部綜合了奏請後提出:以漢茶為主,湖茶佐之。當時漢茶指的是陝南紫陽、四川部分地區。直到1866年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才把湖茶全部引了過來,陝南茶等就逐漸淡出茯茶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