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为啥能火!揭秘丝路上的“生命之茶”---泾阳茯茶的前世今生

翻开中国地图,你可以看到西有贯穿欧亚的“丝绸之路”,南有远及印缅的“茶马古道”。陕西泾阳,既地处丝绸之路起点,又是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的起点。毫无疑问,茶,在这交汇之地成了重要交易的商品,也造就了当地独特的茶文化---“唯有泾阳出茯砖”。

茯茶为啥能火!揭秘丝路上的“生命之茶”---泾阳茯茶的前世今生

蹚古道图片

说起泾阳茯砖,中国茯茶复兴者、泾阳“县前八老”朱全胜、刘百顺等老人在作为黄帝陵祭祀贡品----“御茯宫”茯茶上签名,并讲述了茯茶产生、起源、复兴及发展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复兴之说:挖掘茯茶就是挖掘“金花”

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边销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萨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具有“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功效,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之所以被称为茯茶或茯砖,主要是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又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官引茶、府茶。茯茶过去600年产地在陕西泾阳,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在泾阳制茶,存在着二次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茯茶在泾阳曾经失传50多年了。”泾阳“县前八老”之一朱全胜老人说, 2008年左右,陕西开始挖掘泾阳茯茶,并迅速完成了茯茶的二次复兴。

朱老回忆说, 2008年8月,纪晓明(后来泾渭茯茶董事长)和“人民茯茶”传承人高旭发现了一份文件,拉开了茯茶二次复兴序幕。该文件是1950年中茶公司刚刚成立给泾阳发了“一号文件”,在此文件启示下,他们开始考虑挖掘泾阳茯茶。

在和时任陕西省供销社主任李三原碰头交换意见,并向省上几个领导汇报,然后通过供销系统给泾阳县供销社传达,安排通过民间走访、县志上查,先后找老艺人座谈。“当时那些老艺人都是八九十岁了,工艺能回忆起来、流程能记清楚,但相关数据等却没有,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朱全胜老人今年76岁,家住泾阳县前街。他介绍,前期最关键是看能把“金花”做出来。当时有4个团队参与茯茶的挖掘,咸阳一家,泾阳有三家,其中一家就是“县前八老”,并最先发掘出“金花”。

茯茶为啥能火!揭秘丝路上的“生命之茶”---泾阳茯茶的前世今生

金花丛生

百度这样描述“金花”: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老人团队为啥能先做出来“金花”?“小时候在泾阳成长,知道有些老人年轻时就做茶。”朱老说,他先后联络了做茯茶、知道茯茶的老人包括一些茯茶传承人等,形成了“县前八老”,并出资成立了复兴盛茶社,先后做了八九批,每批都有记录。第三次就出了金花。

“我先后11次到湖南,了解茶园、进茶等。”朱全胜说,在实践中,他们实现了数据化,像一定的密实度,太紧不发花,太虚杂菌丛生。同时还量化了含水率。几百年来,茯茶是手把手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究竟含水是多少?他们从实践中摸索,查资料,再问些老人才总结出来了。

起源之说:泾阳茯茶没有发明人

“伴随着挖掘过程,茯茶的历史,怎样被发现、起因等也搞清了。”朱全胜说,之前茯茶的起因众说纷纭,处于瞎子摸象的情况。

百度百科显示,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泾阳地处关中腹地,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 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

茯茶为啥能火!揭秘丝路上的“生命之茶”---泾阳茯茶的前世今生

汤色红艳

朱全胜说,目前有文字记载的茯茶起源于公元1368年明朝初期,曾作为官茶享誉海内外,距今有640多年历史。实际上,茯茶出现在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冷兵器时代对一茶一马量比较大。《泾阳县志》记载:分拣、包装,从业者万余人。在汉时期,朝廷对骑兵很重视,一马一茶就是在那时形成的,特别是到了宋代,茶量很大,分拣主要是将混装茶分好坏挑出,好的卖高价。而包装所用的材料是用湖南当地竹子做的,人背马驼,但到泾阳后要继续往西去,就要改用骆驼,不到一天骆驼背就被竹子磨破了,所以茶从湖南到泾阳后,就开始改用麻袋,在泾阳县城有个麻布巷(现叫崇文大街),专门做麻袋的。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

泾阳最热是夏季,清明后茶叶产量大的也来的多,又容易遇到雷阵雨,有一批茶淋雨受潮,过去不像现在,也没有塑料布遮挡,装麻袋后两三天就会结块“霉变”,当时人们不知道这就是金花。由于有茶香,胆大的就试着喝了,觉得比黑茶还好喝,结果喝的人越来越多,夏季有人拉肚子,喝茶后过两天就好了,散茯茶就从这里出现了。经过泾阳茶人二三百年的传承,到了1368年,才出现了块状茯茶,开始茶砖的标准块重都是5斤一块,除了运输方便外,主要是对发花很好,密实度很合适。

茯茶为啥能发展640年?为啥湖南茶要到泾阳才能形成?“县前八老”之一、今年76岁的李满洋老人指出,就是泾阳有独特的气候、技术和水。

朱老说,2010年,他还在县前街旁边废墟上,是一幢木楼阁年久失修倒塌了,滚出了一麻袋茶,里边就有发花。也能证明发花就是这样来的,这样的推断也是合理的。搜狗百科资料也认可这样的说法: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基地。

而对之前传言“掉进了泾河里形成发花”的说法,朱老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准确”,泾河水做不了茶,水的碱性较大、苦涩感强。“茯茶没有发明人,这是天时,是老天爷给泾阳人民的一笔财富。”

原料之说:原料应是汉茶不是湖南茶

《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

历史上,泾阳茯砖茶获得了诸多的美誉。自古就有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即 “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说法。

目前,泾阳茯茶正处在发展阶段,经历了从2008复兴到2018发展的十年过程,刚过了二次复兴的萌芽阶段。 百度百科等多个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泾阳县有茯茶生产企业52家,多达近百个品牌,茯茶产量3410吨,产值4.09亿元。“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泾阳茯茶原料来源主要以湖南黑毛茶为主,其次陕南茶,还有一种是普洱或其他等拼配料,品质差次不齐。

茯茶为啥能火!揭秘丝路上的“生命之茶”---泾阳茯茶的前世今生

手中有茶

究竟哪些地方原料为好?中国茯茶复兴者、“县前八老”之首刘百顺老人给予茯砖茶很高的希望,传承、创新、发展,让百年金花茯砖茶乘丝路东风服务沿线国家和人民。“茯茶并不是湖南安化最好。”他说,高山云雾才出好茶,湖南高山最高才800多米,而陕南大多都在1000米以上。

但也有人提出,湖南黑毛茶叶为原料的泾阳茯茶口感醇和,而陕南晒青为原料苦涩味较重。

“最早的茯茶原料应是汉茶不是湖南茶。”朱全胜老人也指出,在省档案馆中有史料记载,明万历23年(1595年),两名御史发生了争执,分别向万历皇帝上奏章,一说是路途遥远,存在掺假行为,建议在一茶一马中禁止使用湖茶。另一人认为湖茶味甘,牧区人用奶调制后更喜欢,路途遥远确实存在掺假,主张朝廷打假。后来户部综合了奏请后提出: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当时汉茶指的是陕南紫阳、四川部分地区。直到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才把湖茶全部引了过来,陕南茶等就逐渐淡出茯茶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