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倒黴狀元因名字不好狀元變探花,第一名成了第三名

明朝的倒黴狀元因名字不好狀元變探花,第一名成了第三名

在古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而在明朝有這樣一位因為名字不吉利被罷免的狀元。

吳情原名叫吳汝威,江蘇無錫人,生於1504年,死於1582年。青年時的吳汝威性格溫和,喜歡誦讀經書。

明朝的倒黴狀元因名字不好狀元變探花,第一名成了第三名

在他19歲那年他就成為了秀才,27歲成為了舉人。接著他九年三次參加禮部考試,都沒有考中進士。

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院試考秀才,鄉試考舉人,之後再把考上舉人的這些人集中到京城裡舉行“會試”,中試者在宮殿舉行“殿試”,再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其次為三甲,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舉人參加,取三百名進士。

九年時間吳汝威都沒有考上進士,這不禁讓他覺得老天爺就這麼無情,也抱著想讓老天爺開開眼的想法,於是吳汝威把名字改成了吳情。

明朝的倒黴狀元因名字不好狀元變探花,第一名成了第三名

改名之後的吳情住進廟中發憤攻讀,終於在第四次考試中進入了殿試,而且在殿試中還名列榜首。

四十歲的吳情終於要成為狀元了。然而,上天又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在宣佈一甲名單時,嘉靖皇帝聽到吳情姓名時,說道:“天下豈有無情狀元”,於是,因一字讀音竟將狀元降為探花,這第一名立馬變成了第三名。

後來的吳情就在翰林院當小官當了二十多年,直到六十多歲抱病回家鄉。

明萬曆十年(1582),吳情病逝,享年78歲。葬在無錫閭江的雞籠山,後人稱為探花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