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人姓陳”歌謠探微

民謠、俚語、諺語等民俗文化,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現實,形象、生動,並富有哲理。隨著社區的發展、時代的變化,有的如過眼煙雲,有的卻經久不衰,如“隆、隆、隆,騎馬去海豐,海豐人姓陳……”這古老的民謠,直至今天,在汕尾市及惠來、惠東等地區還在民間流傳。

它為什麼這樣經久不衰?為了探個究竟,我翻閱了《海豐明清三志》有關陳氏部分資料及查閱了《海陸惠陳氏族譜》,覺得這民謠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根據《海豐縣志》宋、元、明、清時期海豐知縣名錄表記載,第四任縣官是陳嘉邵。陳嘉邵又名陳原父(1071——1162),福建莆田人,建炎戊申科進士。紹興年間,授海豐縣令,攜妻鄔氏及雷、蒙、功、煥四子隨任,定居海豐。紹興十四年,鄔氏病逝,誥封孺人,葬今城西雷鋒山南麓[1]。陳嘉邵年過九旬,於紹興末年(1162)病逝,葬今惠來縣方耆隴。遺四子十五孫,長子雷,次子蒙居惠來、陸豐;三子功,四子煥居陸豐、海豐。他們應是較早的海豐人[2]。

根據明嘉靖《海豐縣志》記載,海豐戶籍人口:(宋無考)元:戶3299,口11236,平均戶3.4口。時,陳嘉邵在海豐已傳十一世。按他病逝時四子十五孫的人口發展概率,及現在雷、蒙、功、煥的後裔,佔海陸惠陳氏總人口五分之一的情況,以及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父子開閩建漳,屯兵閩、湘、贛、粵邊陲。他們的後裔,和商貿的人流,也逐漸移入,在當時人稀物豐的海豐,佔了不少的人口,故有“隆、隆、隆,騎馬去海豐,海豐人姓陳……”的民謠。這民謠既說明海豐陳姓人口眾多,又活現了當年交通工具——騎馬,以及系在馬頸上“含隆”的響聲……由於這民謠如實反映了當時的現實和特點,所以,它才經久不衰。不知此論是否正確,懇求同志們批評指正,並以此拋磚引玉。

[1] 1993年,海陸惠陳氏耆老代表在海豐雷鋒田村開會,決定重修擴建鄔氏墓園,1994年在墓園前隆重舉行了850週年紀念儀式。

[2] 惠來縣原屬海豐境內,明正德十年,海豐縣析龍溪都與普寧縣部分地域合併置惠來縣。

“海豐人姓陳”歌謠探微

——原文轉載自:《海豐史志》2008年1(總第9期)半年刊  P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