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境內九大人群由來及方言特點

海陸豐境內九大人群由來及方言特點

全市有361.89萬人,共分九大人群,有四大方言,兩小方言,一少數民族語言

①海陸豐人260萬

海陸豐直至明末清初,才迎來持續三百年之久的大規模移民潮。河洛人自漢唐以來,從陝甘豫首先進入蘇皖,過長江,沿章、貢二水到福建,清朝初葉經潮汕平原大量進入海陸豐。他們與土著居民、客家人、白話人頻繁融合,吸收了大量客、粵和百越詞彙,形成了有別於泉漳話和潮州話的閩南次方言——海陸豐福佬話。

是由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帶遷入,明末抗倭以及滿清時為了對付和及扶助南明政權的泉州人鄭成功等人,不少為宋元明時保護貨物的閩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在遷海禁界時入海陸豐,之後又夾集了當地少量的南越人血統;

海陸豐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的一個方言,它來源於閩南話而又自成體系。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與潮州話的詞語基本相同,受官話(中州語音)的滲透而有差異性變化。海豐福佬話有18個聲母,72個韻母,8個聲調,其語音構成比北方話複雜。

②客家人55萬

最初的中原先民經江夏到江西,跨興梅山區而來;後來長江流域的移民從湘贛進入粵北,沿北江南下惠陽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陸豐客家人。海陸豐客家人現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北部,人口約佔總人口的二成五左右。

客家話保存了很多唐朝後期(大約公元10世紀)到宋朝古音。海陸豐客家話聲母17個,比普通話21個聲母少4個;但韻母有74個,聲調有6個,比普通話的韻母和聲調多得多。

③潮州人29.6萬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汕地區。在唐朝後期,南宋末年,元朝後期,明朝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到潮汕,海陸豐曾經歸潮州府管轄,所以導致現在海陸豐也有潮州人

潮語初始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主體是中原的上古漢語,混雜問方言,音韻與現今的其他閩南話大體相同。潮州話特色之一,就是沒有唇齒音。潮汕話是古漢語、馬來語、英語混合

④疍民10.7萬

“疍民”就是水上居民的舊稱,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洋民族”。宋時,本地疍民就有東西溪之別。迨至明清,海陸豐地方政府設立河伯所,管理本地的疍戶。然而,疍民長期以來被視為賤民,不編入戶籍,不能上岸定居。到了清末,各地疍戶的社會地位逐步得到官方認可,但在民間社會,其社會地位仍得不到有效的改善。1950年以後,大部分疍民開始在陸上安居,他們逐漸融入到福佬人族群中,其風俗習慣也受福佬人影響發生了漸變。海陸豐除了講福佬話的疍民(甌船漁民)和講白話的疍民(拖船漁民),汕尾、馬宮等地的白話漁民大多是抗戰前後從香澳、珠三角移居而來。

疍民通用漢語和漢字。白話疍民講白話(即粵方言)的僅有定居在汕尾和馬宮兩漁港的七八千深水漁民,他們大都是近百年來從粵西陸續遷來的,他們講的白話同廣州、香港的白話有不少差異。甌船疍民講“福佬話”,約十萬,佔全市人口3%,與沿海居民講的“福佬話”,除了個別語詞和語調上稍有差別,幾乎沒有兩樣。

⑤尖米人3萬

據史書記載和民間的說法,明朝末年,東莞籍農民起義軍領袖黃蕭養曾領導數以十萬計的農民在珠江三角洲發動起義,後來起義失敗,為逃避官軍追擊,保存實力,黃蕭養便率其所部逃到惠東、海豐沿海一帶的山區、半山區住了下來。後來這支部隊便與當地講閩南話和客家話的居民雜處、通婚,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造成了幾種方言的混合,粵語的特點不斷消失而閩客方言的成分則逐漸增多。由於語音發展演變慢於詞彙,所以語音保留粵語的成分多,而詞彙則為了適應與當地居民的交際需要而不斷地補充閩客方言語詞 溪美村的 “尖米話”是帶有客家方言的語言,這可能與先祖400多年前從福建遷徙過來時,受沿途方言影響有關

而粘米話是粵語在粵東受客家、閩南話影響的一支土語,海豐縣西南部有二萬多人說這種話,他們的祖先來自東莞。

佔米話是一種兼有白話、客家話、閩南話特點又自成體系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的成分,尖米話在聽感上比當地的閩客方言音色較“硬”,故用“尖米”來指稱。尖米話在語音上保留了三套鼻音韻尾[m、n、]與三套入聲韻尾[p、t、k]的嚴格對應。入聲分陰入、中入和陽入三類。有一批韻母存在著與廣州話類似的前低元音[a]與央半低元音[]的對立。從音系來推斷,尖米話當是由粵方言的一支演變出來的。分佈於海豐縣西南部,使用人口約3萬。

⑥白話人2萬

白話集中於汕尾港和馬宮港,使用人口多數為深水漁民,約2萬人;在汕尾、海城、東海等地,因與港穗商貿往來頻繁,會說白話的佔相當比例。粵語發音系統較複雜,保留大量古漢語成分,遺留有古南越語成分,吸收了外來詞。最多有20個聲母,94個韻母。

⑦北方人2萬

北方方言主要集中於城區,使用人口約2萬,多數於汕尾建市後遷入

⑧軍話人1萬

在陸豐的西南、河西、大安和海豐的平東等地,還生活著一萬多明代屯田軍戶的後裔。他們的主要語言“軍話”,含有官話成分但又深受客、閩、白話影響,是一種混合型方言。

明代推行衛所制度,海豐因扼惠潮官道,為粵東海防重地,在境內設置碣石衛及海豐千戶所、捷勝千戶所、甲子千戶所,並帶來了屬於北方的軍屯文化。軍話是一種含有官話成份但深受客家話、閩南話影響的混合型方言,有陸豐西南鎮青塘村、大安鎮坎石潭村和海豐平東鎮龍吟塘村三個方言島,使用人口約1萬。龍吟塘軍話的語言現象,發現其中包含明清時代的音韻系統,是一種兼具漢語南方方言與北方官話的次方言。

⑨少數民族7000多人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屬於3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數的99.91%,其他34個少數民族人口7000多人,約佔總人口的0.09%。除海豐縣鵝埠鎮上北紅羅村有200人屬聚居外,其餘7000多人屬於散居人口,主要分佈在重點城鎮和部分經濟比較富裕的農村。在各少數民族中超過100人的有壯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瑤族、苗族,壯族,其中人口最多達1482人。這些人口大部分從外省因工作調動或婚嫁遷入汕尾市、省內遷入者也不少。

畲族人200多人

聚居在海豐鵝埠紅羅村的畲族,是在明末清初從惠東遷來,1968年以前,全村只有一個藍姓,後來從惠東多祝遷來雷姓和黎姓兩戶畲族同胞,現在村中有3個姓氏近二百人。

西南部的鵝埠嶺居住著幾十戶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與漢人交際時,用當地的漢語方言“尖米語”、“客家話”。

畲語的聲母有16到20個不等,韻母50個到70個不等,聲調6到8個,沒有翹舌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