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給我們帶來哪些反思?讀書教育重要?德育心理教育重要?

曉曉筆記


當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看待這件事的角度或許是和別人有區別的,大家肯定是對他的母親同情多的,難道殺人者就不是受害者嗎?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我們總是在談教育,好像針對的都是孩子,通過這件事,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其背後應該是我們都需要得到教育的。

其最可笑的事情有下面兩點:

第一,母親居然是個教師,教師是傳授知識的,其實他還有一個可愛的名字,人類心靈工程師。

第二,其孩子居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而且是北大的高材生。

這就讓我不得不深思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出生就是一張白紙,大家都是一樣的,可是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展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有一句話叫做環境造人,人生存在兩個環境的時間最長,尤其是性格定型期,其環境的好壞對每個人的性格形成最重要。

人最早的生活環境是家庭的影響,其後是學校或社會,現在不上學的很少了,應該就是這兩種家庭與學校。

可是,這個殺母者和其他的同學一樣,都是在學校受到同樣的教育,只有他殺人了,我們只能考慮是否是他的家庭環境造成的。

所以說,家庭教育真的是很重要的啊!

我從網上來看了其家庭背景(真實性我不知道)。

其母親在他16歲時,父親病亡,母親受到了打擊,變得沉默,易怒,一點小事就吵鬧。

在我們現在看來,他的母親其實是得了心理疾病了。

當然,現在此案還沒有審理,他殺母的具體原因並未公佈,但願我分析的差不多。

殺人者的母親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且還是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應該是從小就教育,要好好的學習,考上好的大學,在這期間一定是不停的嘮叨,管教嚴格,只教育孩子要努力學習,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教育。

長期的高壓管教下,使孩子的心理發生了病態,最基本的感恩的教育肯定是缺失的。

結果孩子學習成績是好了,可是,心理教育的缺失,再加上遇到了父親早亡的打擊,造成母親的心理也不正常了,孩子心裡更加的不正常了,其實他們都得了心理疾病。

由於心理疾病研究,目前中國比西方國家還是比較滯後的,更主要的原因,很多人得了心理疾病,不好意思去看心理輔導,就這樣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通過這件事,警示我們教育的問題,是所有人的事情,並不只是孩子的專利。

心理不正常時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迴避問題。

用一句歌詞做結束語:轉身就是一輩子,願我們都善待人生吧!





老牛育教


這又是給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者的一個警鐘!

究竟是怎樣的經歷把一名優秀少年變成了食人的虎狼?每當細想,總令人不寒而慄。

戰國時期,有人殺害了他的父親,眾人說他禽獸不如。孟嘗君的一門客說,我看此人還不至於禽獸不如,只是等同禽獸,因為禽獸不知父親是誰。但是禽獸知道母親是誰,所以不會弒母。此人只是弒父,如果弒母的話才是禽獸不如。吳謝宇可謂之不折不扣的禽獸不如!

但是,譴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嚴懲吳謝宇也不能挽回他的母親謝天琴的性命,並且這也未必是她在天之靈所願意看到的。

在同學眼裡“神一樣存在的優秀學生”,獨生子,2010年父親去世,母親是一名教師,母子關係很好,“從高中到大學每晚都會與母親通話”……然而卻在2015年7月11日將母親有預謀地殘忍殺害。有計劃殺人,高智商犯罪,手段殘忍,心細縝密,處事冷靜,其變態人格非我們普通人所能理解。但要簡單地歸納其弒母動機,這應該是一個長年累月累積的結果,長期壓抑,人格扭曲,最終爆發。

筆者不贊成以貌取人,但我又不得不說吳謝宇成人後的面相確實讓人望之而生寒意。俗話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相貌從出生開始就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他的經歷、性格和心理活動都在悄悄改變著自己的模樣。比如吳謝宇右邊眉毛就是後來逐漸變高的。

沒有人是天生惡魔,這些成為人間惡魔的全是後天造成的。

死者已矣!但我仍忍不住要惡意揣測,這位母親究竟做了什麼會讓自己生養的孩子對她痛下殺手,而且如此殘忍,如此冷靜。這讓人聯想到去年的一個名為“留學生髮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這個新聞的主角與吳謝宇有諸多相似之處:獨生子,學霸,曾經的北大優秀學生。

這名王姓同學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比如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他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他考上北大,以為能逃離父母的控制,但“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果然他大姨從此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他同學瞭解他的情況。這也傷害了王同學。

我們可以想象,吳謝宇的母親在丈夫去世後,兒子成為他的希望和寄託。吳“從高中到大學每晚都會與母親通話”,他會不會也認為是被“控制”?

但是,那位拉黑父母的王同學的心理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極端痛恨被父母“控制”;另一方面卻又在自己需要安慰的時候,渴望父母要及時“在場”。

比如旅遊途中導遊安排住宿,當著全團二三十個人的面開玩笑“這位北大的狀元和兩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瞬間僵住,不知所措。回到房間後,王不平地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訓斥,“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再比如王上高中時,某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的環境變得糟糕,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還有,王即將大學畢業時,與曾嘲笑他動手能力差的某親戚衝突,“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您看,這就是這些天之驕子的邏輯。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既自負又脆弱,學習上的高智商卻又是處事能力方面的低能兒,不敢與他人衝突,卻“勇於”給最親的人以致命一擊。他們所感受到的所謂“”壓抑”是自身極度脆弱的表現,其人格扭曲則是自視過高卻又難以免於挫折而造成的。

拉黑父母的王同學與殺害母親的吳謝宇是同一類人,只不過後者更殘忍,更冷血。

“可父母就你一個孩子,把你撫養大,送進了令眾人嚮往的高等學府,就這樣決裂,你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有記者曾這樣反問王同學。“那是他們自作自受!”王回答得很乾脆。

吳謝宇肯定也是這麼想。


牟山花下客


從目前的案情發展來看,吳謝宇弒母案還沒有公佈詳細的經過。要將北京大學讀書的吳謝宇弒母案與教育本身關聯起來,要看從什麼角度來看。我要說的是,吳謝宇弒母與我們的教育有什麼關係?這個要與弒母案的原因掛鉤,如果我們簡單的將弒母案與教育的缺失掛鉤可能有不妥之處。從目前的公佈的案情來看,對此做如下分析:

第一,我們的教育沒有缺失德育

從教育的目標來看,我國的教育從小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其中的德就是對孩子的德育心理的教育。從教育內容上來說,從小學一年級我們那就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就有公民、思想品德與社會等具體課程。所以說,從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來看,我們都不缺失德育心理教育。

第二,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雖然我們的教育有了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但是課程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很多學校都將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副科,沒有提到與語文數學英語一樣的地位,很多是完成基本內容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影響不大。孩子通過學校的課程在品德行程中的作用不大。

第三,家庭教育情況對孩子影響很大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家庭情況對於孩子的性格及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於案件中的吳謝宇的家庭情況沒有具體說明,只是說父親曾經去世,至於父親去世之後對於吳謝宇的打擊沒有具體說明。還有吳謝宇對與母親的關係也沒有說明,吳謝宇為何要殺害母親,肯定有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是母親對於孩子的過度要求,還是兒子希望通過殺害母親獲得金錢,因為他曾經向親戚借款140萬。因此,這個需要警方破案之後才可能獲知,也才可能知道吳謝宇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第四,孩子個性形成複雜

吳謝宇從外表看是一個非常平常的孩子,那為什麼會做出如此殘忍之事?而且在殺人之後能夠那麼的鎮靜,可以看出,吳謝宇是一個性格複雜的孩子。他性格是如何形成的?與他的父母有何關係?與學校教育有何關係?這些都還不得而知,但是吳謝宇的高智商是不可否認的。從他能考取北京大學,說明他智商非常高;從他殺害母親之後能夠掩蓋1年多才案發。然後多年後才被抓獲,說明吳謝宇具有很強的反偵察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一定不是天生的。可以肯定,吳謝宇應該有個CS類似遊戲的經歷。從而對殺人、反偵察視為尋常。

總之,目前吳謝宇弒母案還沒有水落石出,嫌疑犯還沒有供述。至於該案件教育肯定需要反思,我們培養出這樣高智商的學生,為何其道德品質如此低下。期待案件的進展,在做進一步的分析。


義哥說教育


的確,這個事件令全社會都震驚了,但是也要引起我們對教育的反思。我們生於世上,必然受到教育才能前進,人才會進步成長;

讀書教育固然重要,因為知識可以改變你的人生,為你的人生鋪好道路。但是心理教育更加重要,無論你學歷有多高,你所進去的是哪一所大學都好,最主要是看個人的心理。

一個人的心理若是非常完好的,那麼這個人就是教育系統下的“佳品”。相反,如果是出現歪曲,即使資歷多好的一個人,始終都是“爛掉了心”的“劣品”。德育心理教育做好了,孩子才會健康成長,告訴他們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

我們不要讓一個孩子“死讀書”,而不注重於心理教育。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每個學校都應該要做到讓孩子心理和學習相結合。這才是教育的精華。


狀元橋


我認為德育在先,其他在後,在考核一個人的時候是按照德能勤績進行考核的。但現在的教育太偏重成績了,導致很多學校和家長輕視了德育。這個問題從上到下已經意識到,最近,作為一線教育者的我,感受到了改正的趨勢,但願以德育為第一要務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