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新:從小商販到董事長用了30年 想炒出最好的春茶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作為中國緯度最北的名茶,信陽毛尖每年最晚上市。剛剛過去的穀雨是劉文新和他創辦的“文新茶葉”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在這些天裡,工作人員將與大自然爭分奪秒採集出整整一年的茶葉,只為炒出最好的春茶。而眼見產茶核心區裡60萬畝茶葉飄香,劉文新說,他已經為茶葉奮鬥了30年,而為了讓信陽毛尖真正興旺,他願意走更長的路。

刘文新:从小商贩到董事长用了30年 想炒出最好的春茶

劉文新。受訪者供圖

緯度最北名茶 晚採一天就成了草

剛剛,劉文新經歷了一年中最忙的時節。清明、穀雨節氣相繼到來,而他也只在茶區忙活這一季——在劉文新自己企業的6000畝茶園基地,信陽毛尖只採一季春茶。

位於江北茶區的信陽毛尖,算得上是中國緯度最北的名茶。經過一年時間以及飄雪嚴寒的孕育後,它往往每年最晚上市。“錯過這個季節,再想產出好的春茶,也就沒有機會了,好的茶葉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劉文新常說,信陽毛尖,由於位於中國最北邊的綠茶產茶區,比南方茶葉晚出芽一個月,這也就意味著它的生長週期最長,富含的微量元素也更多。春季講究溫度環境,尤其是在清明和穀雨時節,“早採一天是寶,晚採一天就成了草”。

今年自3月28日開採以來,劉文新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這個季節除了茶園,銷售和生產也是最忙,再加上遠道而來到茶鄉旅遊的客人,他說幾乎每忙完一天,自己回家時都有些暈頭轉向。這樣的生活,至少要持續到4月30日才會有所緩解,屆時在自己的產區,一年的採茶工作便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日子裡,所有采來的茶葉都將經過精挑細選,然後被放於低溫冷庫中保鮮,用於未來一年的銷售。

刘文新:从小商贩到董事长用了30年 想炒出最好的春茶

文新茶園。受訪者供圖

在傍晚好不容易可以稍微閒散下來的散步時光,劉文新邊走路邊向記者介紹了信陽毛尖的獨特之處。大多數情況下,劉文新不太會主動提到自己所創辦的“文新茶葉”,而是多以“信陽毛尖”這樣的統稱訴說家鄉茶葉的文化與價值,他帶著很明顯的河南口音,語速很快,好像著急地想把茶葉所有的好,都通通表達出來。

他說,信陽毛尖已連續好幾年排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的前三位,“去年排在第二名,價值是63.52億,今年排在第三名,價值為65.31億”。這些數字往往與此前官方渠道公佈的數字絲毫不差,劉文新全都熟記於心了。

認真的人 機遇不會被辜負

但在30年前,劉文新這個土生土長的信陽人,其實對信陽毛尖知之甚少。

劉文新說,他出生的肖王鄉肖王村距離真正的信陽城區還有60公里,當時包括父母和七個兄弟姐妹在內的一家九口,常年擠在三間土坯房裡。因為貧困,劉文新14歲便早早輟學,幫助父母在家務農。可“天生不安分”的他,務農生活剛持續了兩年,就帶著家裡的一大堆雞蛋,隻身去了信陽市區。

1989年,不到17歲的劉文新來到信陽,察覺到茶葉相較於雞蛋更好保存、利潤更大些,在賣雞蛋的同時,也賣起了茶葉,這才成為了他生命軌跡與信陽毛尖的交匯。

即使若干年後回憶起這段過往,劉文新也無法將其稱之為命運節點中的閃光時刻,畢竟自1989年到1992年,就算賣了三年茶葉,他坦言當時對茶還是不太清楚,只知道自己賣的是綠茶,是當地特產,甚至都沒有太大興趣去喝茶。賣茶葉對於不到二十歲的劉文新而言,只是一種謀生方式。

與人生的機遇相逢,太早太晚都不行。對於劉文新來說,更是如此。其實在1992年改革春風到來之前,不只是劉文新,即使是前來買茶的老百姓,也只會在意茶葉價錢是否公道,味道夠不夠足,也很少會有人講究品種、喝新茶。劉文新雖然也不以為然,可他又有著十分機敏的思維,到了1992年信陽市第一次舉辦茶葉節,劉文新的第一反應是,“政府舉辦茶葉節,肯定厲害了”。

於是同年,劉文新在信陽市建起的幸福茶葉市場裡以自己當時全部的積蓄,租下了一間小小的店面,終於從路邊賣茶葉的小商販,成為了“文新茶莊”的小老闆,這一年,他剛剛20歲。

刘文新:从小商贩到董事长用了30年 想炒出最好的春茶

信陽毛尖茶。受訪者供圖

“如果說從什麼時候起,覺得做茶葉可以成為人生中的一項事業,那應該就是這一刻吧。”劉文新說,在此前賣茶葉的三年中,自己從不在意茶葉來源於哪片茶區,也不瞭解自己所賣出的是春茶還是夏茶。可有了自己的店之後,他開始親自去茶區挑選茶葉。其實茶區距離店鋪也並不遠,如果放在現在開車40分鐘即可到達,但在二十多年前,劉文新只好騎著自行車,穿越在山野小路間,一來一回便是6小時的路程。

劉文新並不避諱自己最開始喝茶,並不是由於愛喝,完全是為了工作。他說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己不多下些功夫,對於選擇的事業就是一種辜負。

1998年,察覺到市場對於茶藝館的需求,劉文新開始籌劃開設信陽市第一個茶藝館,籌備過程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信陽毛尖背後的歷史文化,當發現這種1915年就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茶葉,竟然被自己忽視了將近10年後,劉文新既慚愧,又驚喜,“一方面覺得自己的知識實在淺薄,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沒有選錯行業。我當時想,大概這一輩子都能為家鄉的茶而奮鬥下去了。”

刘文新:从小商贩到董事长用了30年 想炒出最好的春茶

鮮葉攤晾。受訪者供圖

心有希冀 長路漫漫何妨

2019年,“70後”的劉文新已經47歲了。

他已經不再是個青年人,可看起來總是不知疲倦,全國的直營店開了一百七十多家,加盟店也突破了300家。每年春季,除了6000畝企業的茶園基地,與當地茶農合作的60萬畝核心茶葉產區也是他牽掛的一部分。他說了解茶葉的行情、收購的價格、農民的利潤,都是自己在春季裡每天的功課。

劉文新說,小茶葉裡也有大民生,現在整個信陽從事茶葉生產的人口有120萬人,自己的企業有2000多名員工,這些人生活能否富裕美滿,也成了自己的使命。

刘文新:从小商贩到董事长用了30年 想炒出最好的春茶

信陽毛尖。受訪者供圖

信陽地處豫南山地,在群山環抱之中。劉文新一直覺得,信陽毛尖之所以沒能擁有特別大的名氣和口碑,與其地理位置也有不小的關係,“歷代的文人墨客多數不曾到達這裡,這麼多年來,雖然有好的品質,可信陽毛尖缺少好的舞臺和故事。所以信陽毛尖的名氣看起來似乎是弱了一些,但是這不意味著它就輸給其它的茶了。”當信息和交通已經不再囿於地域的壁壘,劉文新說他想進一步講好信陽毛尖的故事。

從路邊的商販,到至今信陽市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劉文新用了30年的時間。而為了信陽毛尖的復興,他願意再走30年乃至更久。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