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旮旯裡來了“北京人”——記民革中央機關駐村第一書記王超

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玉龍壩鎮巖腳村的深山裡,經常會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北方人奔走在田間地頭,探訪農家小院。一邊是標準普通話,一邊是蹩腳的貴普話,但這並不影響這位外鄉人和當地人商討致富項目,解決生活難題……這位外鄉人叫王超,民革中央選派到納雍縣的首位駐村第一書記。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民革中央幫扶巖腳村路燈項目民主評議會現場

王超,來自北京,是民革中央機關的一名中共黨員幹部。“總書記指示我們,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是一場攻堅戰,既然是一場‘戰爭’,就必須分秒必爭、時不我待。”2018年7月,王超奔赴了脫貧攻堅第一線。幾個月下來,王超走訪足跡遍及山間地頭,實現了對貧困戶的走訪全覆蓋,並協調推動多項幫扶措施落地。納雍縣委書記彭華昌稱讚說:“王超同志工作進入角色很快,適應能力很強,能吃苦,能幹事,民革中央派來的幹部都很優秀,希望民革中央今後多派掛職幹部到納雍開展幫扶工作。”

1

責任、感情、堅守一個都不能少

巖腳村,國土面積9.1平方公里,人口共計709戶3140人,坡地面積佔比高,集中連片耕地少,貧困發生率較高。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圖為王超走訪巖腳村貧困戶(右)。

2018年7月23日,王超到達畢節時已是晚上,他堅持連夜趕赴納雍,第二天一早,就直奔巖腳村開展工作。在和村支兩委同事見面交流並簡要了解巖腳村的情況後,他主動請村裡的同事做嚮導,開始走村入戶瞭解民情。

儘管心理有所準備,但最初的走訪,村裡的景象還是深深觸痛了王超。有的貧困群眾住房條件堪憂,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有的貧困戶住的房子和牛圈臨近,衛生狀況較差;有的貧困群眾吃水、用水不便;有的家庭因為殘疾或身患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王超打心底更加認同和堅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決策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處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深感擔子沉、責任重。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王超在走訪貧困戶途中搭老鄉的電動三輪車

在一次走訪中,王超發現村民祝德富一家住房位置偏僻,家裡至今沒有通電。他緊急召集村幹部研究,當場決定先臨時搭電,同時通知有關方面跟進。通電的那一刻,告別了煤油燈生活的祝德富一家連說感謝。王超擔心村裡還有其他類似死角,於是加快走訪進度。在一次走訪貧困戶途中,因為路滑,王超扭傷了腰和膝蓋,走路一瘸一拐,疼了三個多月。他仍帶傷堅持工作,“輕傷不下火線”。

村裡有兩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遇到惡劣天氣,王超擔心出現地質滑坡會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常冒雨到現場查看情況。一天下來,王超腳底鞋面滿是黃泥,愛乾淨的他晚上回到宿舍刷鞋子,但第二天仍是溼的,他只好添置幾雙鞋子輪流穿,長期晾在宿舍窗臺上的兩排半溼不幹的鞋子,成了他參與扶貧事業的一種印記。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王超在巖腳村的宿舍

從駐村的第一天起,王超就和很多基層幹部一樣,沒有了下班和週末的概念。“白加黑”、“5+2”成為常態,村委會事務多而雜,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扶貧項目落地,家庭糾紛調解,大事小事他都牽掛在心。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王超在巡查道路安全時清理道路上的石塊

農村事務千頭萬緒,扶貧之路充滿艱辛,王超也深刻體會到基層和扶貧一線幹部的不易。村委會搬遷新址,但是沒水沒電、無廚無廁,為儘快為群眾提供正常辦事服務,他和村裡的同事們只能自己動手,開槽、打洞、接管,從未從事過重體力工作的他,手持衝擊鑽,曝在烈日下,任憑飛濺的泥漿、漫卷的煙塵將其籠罩包圍……“要想把駐村第一書記工作做好,責任、感情、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王超說。

2

從貧困戶心中拔掉“窮根子”

讓村裡的困難群眾儘早脫貧,過上好日子,這是王超的最大願望。王超和當地扶貧幹部交流時,常會談到一些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他暗下決心,“要從貧困群眾的心中拔掉窮根子。”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王超(左一)向來訪的民革企業家介紹巖腳村託牛所情況。

走訪發現,有的貧困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安於現狀、缺乏奮鬥激情,地裡吃不完的蔬菜寧可喂牲口或爛掉也不去售賣。王超就主動上門給農戶做工作,一次兩次三次,循循善誘啟發他們,為他們想辦法、找出路。有的貧困戶觀念落後,習慣種植低效作物,王超就支持鼓勵他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在配套技術和日常維護上開展培訓,推進巖腳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令王超欣喜的是,在多方推動下,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也越來越強,成功脫貧的案例也越來越多。貧困戶石剛一家,在國家產業扶貧政策支持下種植烤煙50畝,年純收入超過7萬元,他將自家的木板房改造成寬敞明亮的水泥瓦房,小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貧困戶陳友祥一家,老兩口60多歲,用政府給予每人2000元的產業發展資金買了豬、入股了蔬菜大棚,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相繼脫貧,“黨的政策好”、“感謝黨、感謝政府”等發自肺腑的話語,進一步增強了王超與當地幹部群眾一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3

自創“4×3工作法” 推動幫扶項目落地

作為村第一書記,王超高度重視黨建工作,組織“兩學一做”,落實“三會一課”,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規範嚴肅黨組織生活。他堅持辦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並主動承擔部分講習工作。他用第一書記辦公經費訂閱了《人民日報》等黨報黨刊,帶領大家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他組織村支兩委一同研究編制了《巖腳村村民自治章程》等規章制度,為村級事務管理建章立制;倡導完善村務公開工作,主動接受村民監督,受到村民好評;在村裡開展連戶體網格化管理,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成立“愛心·勵志小屋”,按照“扶弱濟困、感恩奮進、創先爭優”的理念,根據村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分多少,統籌管理發放社會各界幫扶慰問物資,引領和營造健康文明的鄉風。

在實踐中,王超總結了一套“4×3工作法”,為巖腳村發展提供了好的思路和方法。一是三個“多”,多走,多問,多學;二是三個“防”,防冒進,防短視,防風險;三是三個“一”,做好一個方案,建立一個機制,遵循一套流程;四是三個“關注”,關注後續,關注內因,關注參與。這套“4×3工作法”,也在納雍扶貧幹部中引發關注和熱議。

精準扶貧,離不開幫扶項目的精準對接,以及幫扶政策的精準實施。王超充分發揮民革組織的優勢,協調德州民革組織,為村裡引進土雞育雛場孵化設備,提供技術支持和人員培訓;對接成都民革黨員,為當地小學解決班班通教學設備,提升教學質量;聯繫醫療專家,開展義診活動,為村民免費送上常備藥物;主動對接博愛扶貧電商平臺,努力拓寬當地農產品銷路;主動聯繫巖腳村託牛所資源,組織貧困戶收割運送秸稈飼料,為村裡百姓增加勞務收入和農產品收入;根據村情實際,王超牽頭起草編制了《巖腳村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規劃(2019-2021)》,從“農旅結合”、“茶旅結合”和“巖腳農產品出山三年三步走”三個方面統籌謀劃,為產業發展把脈方向。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4月10日,民革中央幫扶的玉龍壩鎮巖腳村路燈改造工程完工。

王超還採取“問需於民”、“以工代賑”的模式,完成民革中央幫扶路燈項目,結束了村民夜間出門“伸手不見五指”的歷史。協調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等幫扶資源,在巖腳村援建幼兒園1所、衛生室1所、村民文化廣場1處。目前村民文化廣場已啟動施工,他動員貧困戶參與“投工投勞”,調動貧困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王超希望,在駐村第一書記任期之內,盡最大努力讓這些項目逐一落地。

2月16日,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在納雍縣開展扶貧調研時,專程看望了駐村的王超。他勉勵王超:“要落得了地、扎得下根、幹得成事,發揮好‘橋樑’和‘紐帶’作用,作為民革中央機關派出的第一名‘第一書記’,要為後續駐村幫扶工作打好基礎、探索經驗,要善於整合民革各類幫扶資源,做好對接、聯絡和協調工作。”

脫貧攻堅戰已經吹響衝鋒號角,脫貧成果要經得起歷史、時間和百姓的檢驗。王超說:“作為民革中央機關首位駐村第一書記,肩負著組織重託、領導信任、同志關心、群眾期待,使命光榮、任務艱鉅、責任重大,用心、用力、用情做好駐村幫扶工作,全心全意為村民辦事服務,既是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所在,更是一名中共黨員的使命和初心。”

大山旮旯里来了“北京人”——记民革中央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王超

作者 _ 陳 嵩 周福志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