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八閩大地需要你


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打不怕,說不聽,也沒有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怎麼辦?我認為可以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看成是馬和騎馬人的關係,您現在採用的騎馬方法是“從震悚到畏懼”,但在孩子身上並未奏效;其實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從愛撫到信服”。

前一種方法小概率會有效,但會殘忍地剝奪了孩子的個性;而後一種方法不僅效果好,還能成全了孩子的個性。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您的問題可以拆分成五個小問題:

1)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2)為什麼孩子打不怕,說不聽?3)為什麼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4)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5)父母面對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時應該怎麼辦?

下面逐一闡述我的觀點,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1、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作用就像是騎馬人或騎象人,不能任由孩子完全受情緒腦的控制,而是幫助孩子的指引發展方向、培養孩子的理智腦。

孩子的情緒腦發育相對來說比較快,但是理智腦一般都要在20歲之後才會慢慢成熟起來。

《象與騎象人》一書中說到:“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造成人們常陷與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爭戰中。”

2、 為什麼孩子打不怕,說不聽?

打罵的方式只能短期奏效,對年齡小的、膽子小的孩子比較管用。

出現這種情況,您首先要考慮您的教育方式哪裡出了問題。我建議你問自己三個問題:a 在孩子幼兒園階段給孩子立規矩並很好地落實了嗎?b 除了“大棒”和講道理,您給過孩子他想要的“胡蘿蔔”了嗎?c 如果您把孩子當成一匹“野馬”,您如何使用“從愛撫到信服”的方法,讓“野馬聽話”?

其實家長要做的不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而是要學習成為“馬語者”。你要和他有相同的願望,說同樣的語言,而不要去破壞馬的精神。

3、 為什麼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

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其次是溝通的體驗不好,如嫌父母嘮叨、覺得聊天沒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需要保護自主權(“我想自己做”)等。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談論自己的感受。

所以您首先要學習的是“傾聽和理解”;在非原則性問題上學會尊重和接受孩子的選擇;妥協有時候非常重要,適當的妥協也是尊重的體現。

只有當騎馬人和馬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誰也不願意破壞的緊密聯繫,兩者之間才能建立起和諧感。

4、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家長採取嚴防死守,短期管用,長期逆反;另一種是培養孩子的理智腦,激發自身的內驅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不愛學習,你聽聽下面這個小故事就明白了

從前,有一個印第安年輕人問智者:“我心中有兩匹狼一直在爭鬥,一匹狼自私,另一匹狼仁慈,他們每天都爭鬥不休,您覺得哪匹狼會贏?智者回答說“你餵養的那匹會嬴!因為你餵養的那一匹會得到不斷強化。

孩子在面對學習時,他心中也有兩種力量,一種是逃避學習,另一種是想要學習的力量。那在兩種力量的較量中,哪—個會贏?你要幫助孩子去不斷強化想學習的力量。

5、 父母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時應該怎麼辦?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該如何破局呢?教您三招。

第一招,系統診斷、尋找根本原因。最先要做的不是解決她擔心的這些問題,‍‍而是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弄清楚‍‍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二招,形成個性化解決方案。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判斷‍‍在這些問題中,應該‍‍先從哪個問題開始解決,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

第三招,跟蹤培養、定期指導諮詢。方案落實很重要,必須細化到每月、每週、甚至每天。如果在過程中有專家指導就更完美了。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我發的頭條文章《深陷神獸的問題怪圈,家長崩潰,破局只需三步!》,裡面有真實案例分析。


瞭解了以上5個問題,面對家裡的“野馬”,家長馴服就有招了:

1)做好騎馬人、為孩子指引方向;2)成為“馬語者”,破解孩子打不怕,說不聽;3)理解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餵養“孩子自律的行為;5)抽絲剝繭,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本原因,切忌盲目。


我是【張老師說成長】,以我20年的教育和心理領域經驗為您解疑釋惑。

張老師陪您和孩子一起成長!【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評論交流。


張老師說成長


一個自律的孩子能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這樣父母就不會那麼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從小開始培養,最好是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開始,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們父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

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養孩子自律的品質。


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難把握和善而堅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呢?

現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裡會看很長時間的動畫片。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也不願吃,繼續看。父母會感到很頭痛,在對孩子說上幾遍而不起作用後,於是會開始上演一場父子大戰。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控制型)

父:快來吃飯,別看動畫片了。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沒有?吃飯了。

子:我這一集還沒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飯,不準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這集馬上就看完了。

父:你聽到沒有?過來吃飯!

子:等下。

“啪!”父親一巴掌打了過去,電視關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氣憤。他氣勢洶洶的對爸爸說:憑什麼你們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飯了。

孩子不願聽。

場景二:(溺愛型)

父:兒子,現在要吃飯了。不看動畫片了好嗎?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兒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嗎?

子:不行,我還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鐘吧?

10分鐘到了。

父:兒子,我們來吃飯吧!

子:這集還沒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場景三:(和善而堅定)

父:兒子,媽媽做好了飯菜,我們要吃飯了。(和善)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看看現在幾點了?我們要做什麼了呢?(走到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說話。)

子:要吃飯了,但我還想看。

父:這部動畫片非常好看是嗎?(帶著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歡看。

父:嗯!有些動畫片確實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歡看。不過我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間了。(認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這一集。

父:這一集還要看很久。兒子,來看看媽媽做了什麼好吃的菜?我們一起來吃飯吧?(轉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還記得我們以前的約定是什麼嗎?(啟發式提問)

兒子不說話。

父:我們說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鐘的。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呢?

兒子有點生氣了。

父:如果你不想關那我就來關了。

父親把電視關掉了,拉著兒子的手去吃飯了。儘管孩子不高興。(堅定)

父親並沒有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也沒有打孩子、罵孩子。他認同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孩子不會感到父親太強勢。接著用啟發式提問去問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該做什麼?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後在孩子不關電視的情況下保持了堅定,自己關掉了。

當爸爸把孩子的電視關掉後,雖然孩子會不開心,但是這讓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說的話是說話算話的。爸爸不會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他會堅持原則幫助他做到。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安排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不怕、罵不聽的現象呢?

打孩子會造成孩子憤恨、報復、叛逆和退縮的行為。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我是一個壞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乾脆就繼續扮演一個壞孩子的形象,與父母對著來。還有的孩子已經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當時會聽,但是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並不能真正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出來。


而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堅持原則的決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在糾正前要先與孩子連接。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父母總會去指責孩子哪裡做得不對,卻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哪裡不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要詢問孩子的感受,並運用反射式傾聽。

沒有誰喜歡聽命令的語言。用啟發式的提問去問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去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在說時,不要馬上打斷他們。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他知道你是很關注他的,並對孩子的話要有所回應。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評價。

當孩子不自律時,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孩子:你真是個懶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們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見你的床上堆滿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現在還沒有寫作業。當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時,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有了某種感受和想法時,要誠實的表達出來,不要隱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寫作業,很想發脾氣。但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於是就忍著,最後孩子以後媽媽允許他這樣做。媽媽可以表達出來:我感到很擔心,因為你今天玩了很久還沒寫作業,我希望你能早點把作業寫完。通常,當父母這樣表達出來後,孩子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既照見了孩子,又照見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就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雨後山林靜


要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你打的方式用了,罵的方式也用了,但他就不聽你的。如何才能讓孩子好好的跟父母進行溝通呢?

看到這個標題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反問一下,怎麼樣能讓父母跟孩子好好溝通?

一:首先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孩子的行為正面的折射出了父母的養育效果!這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以及父母創造出來的教育環境。

年齡越小,他的學習的經驗越來自於生活環境當中,和它緊密相關的親人影響。(模仿)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不能養成很好的自律習慣的時候,首先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通過孩子的這種現象來找自己(父母)身上的原因。

很多父母只是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去行動,而沒有給孩子解釋好行為背後的價值!

所以與其苦口婆心的要求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不如父母自己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用言傳身教的辦法,讓孩子自主的模仿學習。

二:是很多家長只知道養成自律的好處!但卻不知道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方式方法。

家長要一定了解養成好習慣的最簡單的一個原理是當一個引發習慣的初始動作的動力大於行動本身帶來的阻力的時候,這個習慣形成的可能性就大。總之,在習慣養成上阻力越小,習慣越容易養成。

而好的習慣於你重複的次數(頻率)也有很大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你堅持每天寫一分鐘的字(健身,早起同理)!堅持一年也好過抽出一天裡的時間連著寫10小時!習慣是基於頻率而不是時長來決定的!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在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當中強行的要求他堅持多久時間,而是要估計他每天增加好習慣出現的頻率!

三:《道德經》上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有的好習慣都是從一個微小的習慣開始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來塑造孩子,給他反饋和認可。讓他強化。好習慣帶來的收穫!通過構建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通過微小的細節以及家長的鼓勵和認可。讓他形成一個習慣性的慣常行為!同時引導孩子,讓他看清好習慣所帶來的收穫以及獎勵。最後加上頻率這個因素!好習慣自來!

希望以上建議能夠幫助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