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施秉縣:駐村“第一書記”成為鄉親們的“自己人”

黔東南施秉縣:駐村“第一書記”成為鄉親們的“自己人”

圖為賀松濤(左一)到貧困戶家積極動員發展產業

2017年,黔東南州施秉縣紀委縣監委幹部賀松濤到馬號鎮樓寨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到樓寨村,賀松濤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村裡50%以上的群眾都是苗族,但他不會講當地的苗語,與群眾溝通有障礙,開展工作非常被動。

於是,賀松濤利用晚上休息時間,主動到村長家學習苗語,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寫下苗語,以及用漢語拼音標註的發音。在召開群眾會時,他不時冒出的“賀式苗語”,總是笑得大家人仰馬翻。功夫不負有心人,漸漸地他能用苗語與群眾交流了。

“小賀啊,在我有生之年,竟然還能看見麻力坪到貴界的路修通,太感謝你們了。”麻力坪自然寨八十歲的羅大爺非常激動。

2018年以前,樓寨村的通村公路只修到麻力坪自然寨寨口。作為馬號鎮最偏遠的幾個寨子之一,因為不通公路,麻力坪的群眾外出一個來回就得花半天時間。通寨公路成了當地群眾出行的一塊心病。

每次去麻力坪入戶走訪時,賀松濤的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一定要修好麻力坪的路,讓群眾出行方便!”賀松濤邀約其他駐村幹部,多次跑縣裡爭取扶貧公路建設資金。終於,一條連接群眾幸福的“新路”建成了,原本沉靜多年的古老苗寨變得熱鬧起來。

“政府把水接到我們家門口,以後再也不用挑水喝了。”樓寨村黨支部書記楊奇在裡座自然寨群眾會上自豪地說。

2017年以前,樓寨村的麻力坪、裡座兩個自然寨群眾還過著挑水喝的日子,去就近的水源點取水來回一趟最少也要20多分鐘。在賀松濤的多次協調下,人飲工程項目資金得到解決,但是水源點的選取成了問題。

尋找水源不是件易事,賀松濤帶領駐村幹部及村兩委成員翻山越嶺,爬過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尋找了十幾個取水點,終於在一處山間石縫裡找到了一股清泉。經過努力,兩個自然寨的群眾飲上了“幸福水”。

出行和飲水問題雖然解決了,但賀松濤仍舊覺得做得不夠。他與村兩委積極謀劃,提出了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成立村級合作社,利用樓寨村植被茂密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養雞產業,讓貧困群眾變“股東”,集體資產變“股權”,使貧困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經過不斷努力,合作社已初具規模,目前飼養了蟲草雞8000羽、蛋雞10000羽,2018年底全村入股貧困戶得到8萬元分紅。

得到村民們的認可其實並不容易,但“第一書記”賀松濤用真情和實際行動幫助貧困村解決實際困難,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被村民們當做了“自己人”。2018年底,樓寨村貧困人口由原來的147戶625人,降至13戶2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