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70年向海圖強,他們功不可沒

4月23日,人民海軍在成立70週年紀念日接受祖國檢閱。海面戰艦列陣、劈波斬浪,空中戰鷹呼嘯、振翅驚雲!作為海軍兵力中進行水下戰鬥活動的主要兵種之一,潛艇部隊是海戰場的重要突擊力量。其主力裝備即攜帶戰略導彈的核潛艇是國家戰略核反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核潛艇堪稱在深水中運動的武器庫和戰鬥堡壘,必須集航海、導彈、計算機、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才有可能造出來,代表著世界頂尖高端技術。即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全世界也只有6個國家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

點贊!70年向海圖強,他們功不可沒

上世紀50年代,為了保障新國防安全,保護長達幾萬公里的海岸線,突破其他國家對我國的包圍封鎖,我國決定研製核潛艇。

然而當時的中國,對核潛艇的研究幾乎為零,雖曾寄希望於蘇聯的技術援助,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卻明確表示:核潛艇技術複雜,要求高,花錢多,你們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來研製。

事後,毛主席作出指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然而,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要造核潛艇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卻偏偏有人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黃旭華就是其中的一位。

黃旭華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隱姓埋名,潛心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

點贊!70年向海圖強,他們功不可沒

黃旭華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一個醫生家庭,他自小就立志要像父母一樣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但世事難料,小學畢業那年,趕上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無休的炮火讓他決定將來一定要造飛機或者造軍艦,去保衛祖國的藍天和海洋。

懷揣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黃旭華如願考進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958年,我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黃旭華被選中成為其中一員,並憑藉其出色才能,擔任了“總設計師”的職位。

他告別新婚的妻子,和其他28位同事來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開始了長達30年的“隱居研究”之旅。由於核潛艇研製任務的機密性,不能暴露工作單位、工作任務,30年來黃旭華僅僅只靠一個海軍信箱和家人維持聯繫,甚至連父親去世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當時,國內對核潛艇幾乎一無所知,核潛艇長什麼樣子,沒人見過,核潛艇裡面的構造是怎樣的,沒人知道,核潛艇所有零件的尺寸是多少,更沒人清楚.......

有關核潛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機密,黃旭華和同事們很難從國外拿到一點關於核潛艇的現成技術資料。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條件下,他和同事們大海撈針般蒐集有關核潛艇的碎片消息。

幸運的是,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個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拆解這兩個玩具,竟然發現和他們構思的核潛艇圖紙基本一樣。

說幹就幹,他們用算盤和計算尺去計算核潛艇上的大量數據。為了保證計算的準確性,研發人員分為兩組同時計算,只要有一點偏差便重頭再來,直到得出一致的數據。

核潛艇上的設備、管線數以萬計,黃旭華要求個個過秤,幾年來每次稱重都是“斤斤計較”。最終,數千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後的試潛、定重測試值與設計值毫無二致。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黃旭華和同事們先後突破了核潛艇中最為關鍵和重大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艇體、艇體結構、人工大氣環境、水下通訊、慣性導航系統、發射裝置7項技術,也就是“七朵金花”。

點贊!70年向海圖強,他們功不可沒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1981年4月,我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成功下水。兩年四個月後,交付海軍訓練使用,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然而,核潛艇成功試航並不意味著結束,1988年,“長征一號”即將進行最重要的極限深潛試驗,62歲的黃旭華與170個乘試人員共同下水。

最終,這艘完全由中國製造的核潛艇,成功完成水下300米極限深潛,黃旭華也成為世界首位親自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總設計師。

黃旭華說:“我很愛我的妻子、母親和女兒,我很愛她們。但我更愛核潛艇,更愛國家。”“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國家、給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悔。”

點贊!70年向海圖強,他們功不可沒

4月23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海上閱兵活動在青島附近海空域舉行。新華社 李紫恆攝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

青絲化作白髮,依舊鐵馬冰河

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

……

如今,從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到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再到自主研製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中國海軍的陣容越來越強大。

而這每一艘新銳戰艦、每一架先進戰機,背後都有無數科研人員的奉獻和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