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國際油價的核心邏輯已經轉變

2018年12月,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非OPEC產油國就達成協議,同意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為期6個月的減產。其中,OPEC產油國日減產80萬桶,非OPEC成員國日減產40萬桶。

實行4月有餘,新一輪的減產協議顯然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果。2019年4月22日,布倫特原油突破74美元/桶的價格,與年初相比,漲幅超過30%。由OPEC主導的減產協議原本不是新鮮事物,但其此番帶來的結果卻令人“耳目一新”。

“現在主導國際油價的核心邏輯已經發生了變化。換言之,到底是什麼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國際油價的走勢,這一點已經今日不同往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教授這樣告訴《經濟》記者。

左右國際原油價格走勢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還是美國金融市場和英國金融市場的運行。“因為兩個金融市場是相通的,我們可以說‘這一個金融市場’。一些基本的教材會告訴你,左右市場的是供需兩端的真實情況,但在現實中,尤其是在原油期貨領域,金融邏輯比供需邏輯更重要,更能左右油價的變化。”賈晉京如此強調。

實際上,原油期貨市場內,期貨轉現貨的交易量,不足期貨交易量的五分之一;也正因此,國際金融市場和金融邏輯,成為主導國際油價的最主要因素。只不過,這也只是從前的情況。

他說:“如今,供需兩端的因素在所有決定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中,佔據更大的比重。從供給端看,OPEC執行減產的情況很好,大家都在嚴格遵守約定。做出減產協議並不難,難的是執行。為什麼現在執行起來效果更好?因為現在的OPEC也不是從前的OPEC。卡塔爾退出OPEC,看似只是一個單純獨立的現象,但它意味著,那些依靠天然氣而非石油出口的國家已經不願意繼續在OPEC這個組織中待下去了,這也促成了一個事實——目前OPEC中發揮作用的是真正的石油大國。”

從需求端來看,2018年,中國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的石油消費每天平均增加810多萬桶,年均增速15%還多。此外,去年3月,上海期貨交易所開始交易人民幣原油期貨(ISCCI)。

“這些因素也造成了一個變化:原油可以做對沖投資品了。金融交易搞對沖,需要一個主要投資品種,再需要另外一個產品做對沖。通常,石油是主要投資品種,不用來搞對沖,但穩定且巨大的中國市場再加上ISCCI,讓石油做對沖成為可能,現在一些投資人也的確在這樣做。這一點,也讓供需關係在國際油價的走勢中發揮更多作用。”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5月2日後,美國將不再向目前正在進口伊朗原油或凝析油的國家、地區發放制裁豁免。只不過,對伊朗的制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執行,尚未可知。面對高油價,俄羅斯增產的可能性也並不大,畢竟對於該國而言,市場份額方是重中之重。6月下旬,OPEC將再次舉行會議,決定是否延長減產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