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上週六圖書館有一個講座,題目是“如何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講課的老師是心理學老師張芳,她講了一個自己的個案,讓我深深為之觸動。

有一對父母帶著他們四年級的女兒去求助,說孩子四年級了,平時乖巧的不得了,成績也很好。但是最近女兒說不願意去上學了,父母心急如焚,怎麼勸孩子都沒用,只能帶著她求助心理醫生。

張老師:“告訴老師,為什麼不想去上學?”

女孩:“爸爸媽媽天天讓我寫作業、做卷子,這個區的做完了,還有別的區的,所有區的做完了,還有別的省市的,我好累,我不想再做了。”

張老師:“爸爸媽媽這樣做,也是為了讓你進好的學校,將來過更好的生活。”

女孩:“我對生活沒什麼要求,不用買衣服,也不想吃好吃的,吃點泡飯就可以了。”

張老師:“現在爸爸媽媽還能照顧你,那以後一個人的時候怎麼辦呢?”

女孩:“以後可以拿低保,上海的低保有2000多塊,足夠我生活了。”

張老師有些震驚,因為根據她的專業判斷,這個孩子缺失了對成長性的需求,精神能量沒有了,而這些正是典型的“抑鬱症”的特徵。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抑鬱症不是大人的“專利”,孩子也會患上抑鬱症

隨著現在知識的普及,抑鬱症已經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名詞。在我們的認知裡,抑鬱症從來都是大人的專利,卻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會患上抑鬱症。

我們忽視了孩子這一情緒障礙,是因為孩子的情感發展還未成熟,情緒也不能完整的表達,所以它的症狀也不如成年人這樣明顯。再加上在我們眼中,孩子從來都是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的,所以很難把孩子與抑鬱症劃上等號。

女兒曾經就讀的幼兒園有一位小朋友叫天天,天天5歲的時候奶奶去世了。他是奶奶帶大的,和奶奶感情非常深厚。在之後一段時間內,天天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也不願和小朋友一起玩,有時候一個人在角落靜靜的發呆,很長時間都不說話。

據天天的媽媽說,有一次天天曾問她,奶奶是不是去了天堂,想要去找奶奶。後來媽媽帶天天去了醫院,得出的結論是天天患上了輕度抑鬱症。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覺得孩子是學習太累了,或者是孩子脾氣上來了,卻沒有想到,這些奇怪的表現會是抑鬱症的症狀。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如何辨別孩子患上了抑鬱症?

許多人對抑鬱症的認知,還停留在明星因為抑鬱症而去世的層面。但是孩子抑鬱的症狀和成年人是有區別的,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表現的也各不相同,由於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能完整的表達,所以更加需要我們仔細的觀察。

美國的精神學會曾經指出,兒童抑鬱症症狀可以表現為下列五個方面:

一、生理方面的變化:孩子厭食、疲倦,沒有活力,整天都無精打采的,而且身體迅速消瘦。

二、情緒方面的變化:孩子情緒容易波動,容易陷入長時間的低落中,悲傷難過,甚至會產生莫名的愧疚感。

三、思維方面的變化:患有抑鬱症的孩子,精神不容易集中,記憶力和決斷力都有所下降,甚至精神恍惚會出現幻覺。

四、行為方面的變化:患有抑鬱症的孩子活動量明顯減少,不願意和別人交往,有時會以其他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脾氣暴躁,有攻擊性,或者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五、人際交往方面的變化:孩子不願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也不願外出。總之不願意進行人際交往,態度冷漠,令人感到難以接近。

有些父母說,抑鬱症和自閉症感覺有點相似,我們該如何去分辨?

自閉症一般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是指患者有行為和語言交際方面的障礙,多發於2-5歲的兒童,而且會引起智力低下等,交際功能障礙等疾病,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而抑鬱症是每個年齡段都會發生,它是一種心理上的一種障礙,這種病情多數是由於後天刺激造成的,如果堅持治療,抑鬱症完全可以被治癒。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孩子小小年紀,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1、遺傳問題

科學證明,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曾經得過抑鬱症,那麼遺傳給孩子的幾率是25%。如果雙方都得過,那麼幾率就會增加到50%。

沒想到抑鬱症竟然會遺傳,但是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生長在抑鬱症的環境裡,那麼他就有可能把這個環境當成正常的生活環境。而父母則通過家庭的環境和氣氛的影響,把抑鬱的情緒傳染給了孩子。

所以,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情緒問題,也要注意培養自身積極的情緒,不要將負面的情緒帶到與孩子的相處中,否則孩子真的容易產生抑鬱。

2、創傷原因

有一半的抑鬱症患者,包括孩子和成年人,是由於人生髮生了重大的變故導致抑鬱。比如說:失去至親至愛,或是搬離原來熟悉的環境。由於孩子的心靈本來就比較脆弱,通常沒有處理這些重大創傷的能力,就好像上文中的天天一樣,這些事情在他們心裡留下了陰影。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3、精神壓力的影響

引發孩子精神壓力的主要原因有三類:家庭、學業和人際交往。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比較高,就像張老師個案中的女孩,不管她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所以讓她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導致學習障礙,對自己本身的能力感到懷疑引發抑鬱。

孩子的生活接觸面本身就窄,家人、老師和朋友在他心裡都佔了很重要的位置,一旦他受到來自家庭、學習或者人際交往上的傷害。比如:成績滑坡或者犯了錯誤,沒能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諒解,反而是受到了更嚴厲的責罰,那麼就會嚴重摧毀孩子的信心,讓他們陷入到害怕、擔憂的狀態,不想見到老師和家長,最終產生孤僻、自卑等抑鬱情緒。

同時,居高不下的離婚率、過重的學習壓力,冷漠的人際關係都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受到抑鬱的威脅,而且呈現出年齡越來越小的趨勢。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出現抑鬱的情緒?

韓國教育心理學家吳恩瑛博士在其著作《孩子的壓力》一書指出:生活瑣事哪怕是吃飯睡覺,上廁所等大人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讓幼小的孩子遭遇心理壓力。

所以如果父母要讓孩子擺脫抑鬱的情緒,更多是要從本身的情緒和教育方式出發。

1、不要用過高、過嚴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父母想要孩子學習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多的壓力會給孩子造成過度的緊張感,使他們情緒鬱悶,反而不不利於他們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現在的學習競爭已經這麼激烈,我們更不能用過高、過嚴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應該用寬容和睿智來對待他,讓他能以快樂自信的狀態去面對學習。

比如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我們不能總用責備的態度,失望的神情來對待他,而應該幫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並引導他吸取教訓。雖然就像張老師說的,要做到這樣非常難,家長看到孩子學習不好,第一反應一定是非常不愉快的。但是,我們應該首先剋制自己的情緒,問問自己究竟什麼才對孩子是最重要的。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2、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多傾聽孩子

有時候孩子的抑鬱情緒不明顯,如果我們不細心觀察,很可能會疏忽了孩子的問題,而當我們有所察覺時,恐怕他已經抑鬱了好久,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多留心觀察他一下,同時也要和他經常溝通。

比如孩子說“好累,不想去讀書,想自殺”之類的話。家長不要岔開話題,更不要回答他“你想死,我還想死呢”這樣的話,非但不能幫助他,還在無形中對孩子施加了語言暴力。

此時,我們可以從他的話中聽出一些端倪,但也不要急著去給他講道理,而是應該慢慢的啟發他,疏導他,並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建議。否則他非但不會領我們情,也不會再想跟我們溝通,到那時會更加抑鬱。

3、抑鬱也是一種疾病,也需要就醫

有些家長可能會察覺孩子的改變,但他們不願意接受孩子有心理上的疾病問題,因為這無疑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教育的失敗。

如果孩子真的患了抑鬱症,請帶他們及時就醫,現在醫學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癒兒童抑鬱症,比如行為療法、遊戲療法、音樂療法或是體育療法。症狀明顯的抑鬱症孩子,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藥物。

不知道還有人記得微博上的“走飯”嗎?一個因為抑鬱症在寢室自殺的90後女孩。如今她的微博還在,許多抑鬱症患者在這裡傾述自己的遭遇,但是“走飯”卻人已不在。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孩子總是鬱鬱寡歡,父母要引起重視,“抑鬱症”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走飯”在其中的一條微博中說道:“沒有一個可駐紮的地方,到每一個地方那兒的人都對我說,你得走。就連回家媽媽都說:你不能留在這兒。”如果“走飯”的媽媽當時就能察覺女兒的異樣,如果她能給女兒多一些的關愛,如果能帶女兒及時就醫。也許今天的“走飯”雖然普通,但仍然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