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干红枣,卖个土豆白菜价,枣农伤不起开始挖树了,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平凡大地哥


新疆干红枣 首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听着这话特别 别扭,我们都说新疆红枣,这边的红枣都是以卖干枣为主。

我本人就在南疆的巴州地区,提起新疆红枣,有一个地方的红枣绝对的有名,若羌红枣,打出了品牌,卖出了价格,新疆除了若羌红枣大名鼎鼎以为,大家知道的还有和田大枣、哈密大枣、阿克苏骏枣。 新疆红枣为什么这么有名,和新疆天然的气候优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巨大有很大的关系。

从2016年以来,新疆红枣的价格开始走下坡路,往年的高价光环也不复存在,连年的价格下跌,枣农的收益严重受损。 我的高中同学家里是若羌县的枣农,种植若羌灰枣9.8亩,08年10年的时候若羌灰枣下树价格在40元以上,最好的枣能够达到70元左右,那时候是枣农分光的时候,去若羌买枣园、收枣,让很大一部分人赚到不少钱。

紧接着就是大规模的种植枣树,一年几十万亩的增加,枣树三年挂果,大量的农户加入种植红枣的大军中,适宜区种植,不适宜区也跟风大量种植,大量的红枣上市,供大于求,最终导致红枣价格下降,枣农利益严重受损。

虽然价格低、枣农利益受损,但还没有达到题目中所说的砍枣树的地步。 新疆红枣的品质毋庸置疑的,但是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枣农只会种植不会销售,行业整体发展不均等原因导致新疆红枣价格不断下滑。






边疆农村往事


这个问题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在新疆十六年了,平时做干果和棉被,也有朋友在南疆种植红枣,记得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红枣价格相当高,我最高在本地的干果店买过180元/公斤的和田大枣,那是特级的,零售价格相当高,当时估计批发价格应该在80-100元左右,一公斤也就是一大袋子干枣,那个时候正逢电商迅猛发展,产地的货源跟不上电商平台的销售进度,就直接导致货源不够,价格猛涨,就直接导致了后面各地资本来新疆投资枣园,小编工作是在棉麻公司,其中就有以前我们公司的客户本是做棉花的,后来投资果园,这样的人很多,资本是逐利的,看到什么挣钱就一哄而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今年同样等级的红枣,干果店零卖也就50元左右一公斤,南疆的枣今年普遍丰产,再加上这几种投入种植的枣园特别多,消费量总有一个饱和,供过于求,直接导致大量红枣产生积压,枣农亏损严重,以前二三十元一公斤的红枣现在卖白菜价,五六元一公斤,这也是一个教训吧,这对新疆的红枣种植打击也挺大的,枣子不比棉花,今年种了明年可以不种,这个投入到产出需要一个时间,现在是产量集中爆发期,卖不上价,只得被迫砍枣树了!可怜了新疆的枣农!希望后面出台有关红枣方面的期货保险,切实加强枣农的风险防范意识!



西域暖阳


我就是新疆南疆喀什麦盖提县团场的红枣种植户,家里有几十亩红枣,至于网上说的白菜价,挖树,说实在的有点太过夸张,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新疆红枣分为哈密大枣,若羌灰枣,以及和田大枣,其中哈密大枣主要产自新疆哈密地区,而若羌灰枣多产自巴州若羌县,以及阿克苏和喀什地区,和田大枣就是俗称的骏枣多产自喀什和和田地区。这三种红枣,其中灰枣价格更高,由于灰枣糖分高,耐储存,所以灰枣的价格要稍微高于其他新疆红枣。

2006年左右新疆麦盖提县红枣开始成面积的种植,灰枣一公斤的地头价35元左右,在南疆60亩左右的红枣地,可以产48吨左右红枣,而60亩地对于南疆来说都算小户了,除了投资化肥,人工.48吨枣按当年这个价格来说,简直挣的不要不要的。

结果,后续大量的农户开始在棉花地里套种红枣,等红枣树3年挂果,棉花就不在种植了,因为利润太高了,一直到2017年,麦盖提县已经超过56万亩的红枣种植了,而2006年10万亩都不到,供大于求,红枣的价格自然就下降了不少


上图是自家的灰枣,

其次,来讨论一下为什么,红枣价格暴跌,但没有网上说的就挖树那么严重,从三方面讲,

第一,如果你有50亩红枣,每一年的投资肥料,人工以及春灌,冬灌的水费,.肥料的投资基本就是4万元,水费1.5万元,收枣时的人工费4000元,算下来合计就是6万元,50亩红枣产量一般38吨左右,2017年红枣的基本地头价格,38吨枣除去3吨小的,烂的,35吨枣可以有24万的收入,看,还是盈利的。

第二,红枣比棉花挣钱,棉花的价格一直固定在7.8元左右一公斤,棉花要捡三遍才干净,人工一公斤2元拾花费,扣水费,肥料,农药钱,所以棉花算下来,每公斤到手就变成了3块左右了,而红枣按去年的价格算,每公斤到手至少5块钱,足足比棉花高出去2块,棉花一亩地400公斤产量,而红枣一亩地7到800公斤,所以种植红枣是划算的。

第三,红枣跟苹果,香梨来比较,当然,种植苹果和香梨20亩地产量达到60吨到70吨,可是果园和梨园要达到这个量,树龄要到10年以上,果树和梨树说5年以上才有一点点产量,而枣树3年挂果,5年量就上来了,虽然比不上果树的产量,到时间短,可见效。

2017年11月初,南疆红枣下树,阿克苏出现了红枣低价,而且挖树的新闻,一时间阿克苏红枣面临严峻的形势,其实农民就是跟风,而和田和喀什这边没一点低价的动静,最后事实证明,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的红枣依然卖上了理想的价格。

综上所述,如果拿现在的红枣价格与前些年比较,确实下降了不少,但从投资到收益来看,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再便宜,到消费者手上,依然很贵,所以,这只是生意人的手段,只是拉锯过程,挖树的情况还是极少的,挖了树,种棉花吗?一笑而过!大家多评论,谢谢


新疆喀什麦盖提人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俗话说:“谷贱伤农”,农民在土地上不断更换作物生产作业,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寻找生活出路。从关中地区发展经历来看耕种的变化基本有如下的轨迹:从最开始的五谷杂粮到后来的瓜果蔬菜的改变,再到放弃土地耕种外出务工赚钱。譬如我们关中乾县地区,四十年前都是以小麦、玉米、谷子、各种豆类等种植作物为主,三十年前慢慢开始有人尝试种植苹果,梨等经济类果树,再到现在整个村庄留下的耕种者都是以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和以苹果、梨、李子、桃等经济果树搭配种植的相辅助的耕种情况。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从局部观察,耕地上种植作物的改变也是有迹可循的,有人刚开始种植,也就会有人开始更换其他作物,甚至有人寻求到了更好的生活出路,放弃耕作,至于题主所说的干枣卖了个土豆白菜价,甚至有枣农开始挖树的现象和其他地方农作物不断换品种和其他作物的情况相似,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农村环境闭塞获取最新农业信息难。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信息闭塞等特点,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和传递在农村都是相对比较滞后的,虽然现在网络比价发达,但是由于农村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网络的利用率依然比较滞后,农业信息在农村的传递一直是以若干个经纪人辐射关系网为主,想要获取农业信息就得去主动找寻能跟经纪人搭边的其他人脉关系,或者从村里的“能人”嘴里获取道听途说的信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渠道单一化且一方面信息准确率不能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信息可能存在延迟的情况。

二,农民盲目跟风模仿种植。

就农业生产来看,农民的农业知识大多来自经验,对于耕地的种植规划意识较差,大多数人只是跟风模仿种植,当村中有人种植某种作物比较赚钱的时候,消息一旦蔓延之后,可能周边的村子都在大批量大规模的进行种植,等过一两年后这种作物在市场上达到饱和之后,需求量就会下降,价格自然也会跌落,那么后来跟风种植的农民最终只能是做了亏本买卖,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就会挖树更换其他作物种植的情况。没有规划的盲目跟风种植风险过大。

三,农业生产非专业规范化操作。

农业生产几乎都是各家顾各家,无论是在选种的把控上,还是在生产投入上,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也没有专业的指导和专业的农业知识,更多的农民生产作业都是全凭日常经验的累积。一些农民舍不得给农作物供给营养,一些农民比较懒惰比其他人少除草几次,还有一些图省钱不去灌溉,有的采用全机械化,有的还在用原始耕作的方法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农产品产出的品质参差不齐,与此同时,也就导致了市场上高品质产品缺乏,低质量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

四,农民生产销售缺乏创新。

在农村生活的传统型农民几乎都只把目光盯在农业生产上,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或者二次加工并不关系,大多数的农民都没有产生自主销售意识,一些农民因为家庭经济因素有想法也不敢贸然着手,农产品销售几乎都在依靠农村经纪人提供采购商需要采购的交易信息而进行。农业生产上靠天吃饭,农产品销售上听天由命的保守状态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一直处于最底端。

五,农资费用逐年上升。

随着农业各项赋税的减免,农民的收入按理应该有所增长,然而,实际上,配套农资产品的销售价格却是年年攀高。由于机械化的介入,农民的工作虽然比以前纯手工时轻松多了,可是耕种土地的成本却随之上升了,种地的利润微乎其微致使农民要么抛荒,要么转变思路,重新选择其他更有利润的经济农作物。

农业生产如果想得到长远发展,有利可图,政府职能部分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必须对农业生产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并与农民直接对接,对耕种的农民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吸纳人才做好现代化农业销售渠道。只有将农作物专业化规范化运作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利润。

条友们,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我们留言评论区恭候。


本问答权属【乡村关中】,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本题作答:职业农民、农技培训师“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基哥。


乡村关中


本人长期生活在农村,热衷于关注三农和农民农生,了解发生在农村农民身边的真实故事,有相同志趣的朋友可以互相关注,共同交流。

每年10月初,新疆大枣就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所说的新疆大枣其实是指“含密大枣”,这种枣色泽鲜艳,体型大,果肉多,然而因为新疆所在的地理位置原因,一些枣农即使达到了高产量也是喜忧参半。


新疆某些地区的红枣收购价仅为每公斤4-6元,如果每亩按200公斤计算,每亩的收成仅为一千元,比管理和人工费还要少500元,也就是说农民不仅没挣钱,忙了一年反倒赔了,新疆的日照时间长,结出来的红枣又大又甜,但是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来给大家总结几条原因。

1,产大于销,我国枣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新疆又是国内最大的优质红枣种植基地。记得前些年若羌骏枣、灰枣市场的量不大,一公斤卖到差不多一百元左右,大家都看到了利润,于是大量的种植,产量也大大的提高,慢慢产能过剩,价格自然爆发成最低价。

2,销路面窄,农民无论是搞种植还是养殖,最担心的就是销量如何,没有销路,产量再高,产品再好也是赔钱,现在互联网+农村的营销方式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决掘地而起,大大的拉近了消费者和卖家的距离。

3,农民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相信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新闻报道说,“新疆百亩红枣落一地,无人问津”,红枣几块钱,但实际消费者买到的还是20多块一斤,中间流通环节还是没有去掉,钱都让中间商和厂家赚了去,导致消费者花了高价钱,农民还是没有利润。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补充。


农民小辣椒


枣子是个好东西,但市场上真假难辩。我听人说有的大枣是用药水泡出来的,本人就买过,不好吃,而且吃了伤身体。但我没有见到过用药水泡枣。

本人对未知的事都很好奇,喜欢探索,我在书上看到,有一日三枣,容颜不老。当我看到这说法时,就想着搞明白,为什么古人只说三枣,而没有说多吃,一直到两年前我终于搞明白,古人的话很正确,枣子不管是红的还是青的,都不能在一天内多吃。各位去观察一下,或者做个试验,就会明白。

新疆大枣,的确不错,我认为,要想畅销,就必须要把市场上假的冒牌的,全部打掉。因为,老百姓分不清真假


j奋斗终身


2016年官方统计,新疆红枣面积700万亩,产量245万吨,如果按照中国12亿人计算,人均消费新疆红枣约2.5公斤,如果一家四口人,一年就要消费10公斤。请问我国有多少人家庭能完成这个任务,还有多少家庭,多少贫困农村一年都不吃枣,还有一些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不能吃枣。因此,供过于求是不争的事实;另外,由于价格下滑,多数枣农投资不到位,导致品质严重下滑,优质枣果仅占约20%,市场上优质枣价格一直都是不愁卖,而且价格也很高,一般是普通枣价格的3倍甚至更高的价格。因此,行成了优质枣很难找到,品质差的枣没有销路的局面。


longlife


每年冬天都卖红枣。价格越来越低主要是产量大,次品进入了市场流通。皮枣没有肉,干瘪苦涩,前几年批发价3元左右,去年1.5---2左右,今年0.6---2.5左右,这些枣子在终端卖的便宜,不超5元钱,一般10元3斤。灰枣和光头肉枣有卖相的批发在5---10元一斤,高端市场消费,低端市场小贩进这种枣卖到春节都不一定卖的完,只能自己吃。前几年想要提振价格控制次品就可以,从今年开始就不大可能了,商超为了吸引人流搞活动,各种蔬菜,干货卖价都十分便宜,亏本或者保本销售,已经处于恶性竞争,彻底打乱了市场。比如萝卜2分,白菜0.1,猪头肉9元,菜花2毛,甘蔗7毛,只有更低没有最低,毕竟超市没人流很快就会被淘汰。


野蚯蚓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大枣几乎都被冠以新疆大枣的名目,前几年新疆大枣的市场占有率还没有那么高,除了新疆大枣外还有金丝枣、新郑大枣等等。但是相比较而言新疆具有天然的气候优势,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等,种出来的大枣含糖量高,果肉紧实,色泽鲜艳品相较好,所以逐渐占有了市场。

近几年,新疆原生红枣褪去了往年的高价光环,价格不断降低,致使枣农利益受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呢?新疆大枣的分类和产地。新疆大枣具体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骏枣,主要分布在和田、哈密等地区;另一类是若羌灰枣,主要分布在喀什和阿克苏地区,其中巴州若羌县是灰枣的重要产地。骏枣由于个头较大又被简称为大枣,由于枣子个头大果肉有些蓬松,而灰枣果实个头较小,果肉紧实,甜度也较大枣高一些。

但是在价钱上,特级和一级大枣的价格就行对较高,价格最高时能卖到60元/斤。所以前几年骏枣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而灰枣的种植面积稍有逊色。近几年,也许是天气的原因,大枣在着色后遇阴雨容易大面积腐坏,影响产量,而且大枣在吊干后空皮较多。

相比较而言,灰枣及时遇阴雨腐坏的程度也没有那么高,而且空皮较少,所以很多农户将枣树换头改成灰枣。但是即使这样,也抵挡不住红枣价格的逐年下滑。新疆红枣的价格逐年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而枣农也确实遭受了利益损失,但却没有达到题目中所描述的砍枣树的地步。那么新疆红枣价格下滑的原因有哪几方面的呢?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供大于求。九几年的时候红枣树的种植面积还是很小的,大部分的农户还是以种植棉花为主,到2000年之后红枣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那时候的新疆大枣质量高,但种植面积小,所以物以稀为贵,价格就比较高,许多农户在尝到甜头之后就不断扩大红枣的种植面积,再加上兵团也比较鼓励红枣的种植,但对于种植规模不加控制。所以,红枣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导致市场的红枣供大于求,价格就逐年下滑。

销售渠道单一,存在垄断现象。亲戚在新疆种植大枣已经有十几年了,刚开始确实挣到了不少钱,但是近几年也赔了不少钱。据他介绍他们种的地属于建设兵团,所以种植的红枣每年都要求根据测产的产量足额卖给兵团的加工厂,严禁私自卖给个体商贩。

与此同时,兵团的加工厂将红枣的价格压的很低,以今年为例,最贵的灰枣也才卖到6元/公斤,想想这样的价格,留给枣农的利润空间已经很低了。即使有个体商贩进行收购,也是把价格压很低,他们在中间挣取差价。

整体而言,枣农和中断的消费者之间渠道不够畅通,及时枣农卖出的价格很低,到消费者手中价格还是能卖到20元/斤,甚至更高,就是这种收购中间环节的垄断行为,导致红枣价格偏低。前期投入增加,收入回报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资的价格也比前些年有所增加,再加上枣树管理和采收环节需要雇佣人工,人工费也是大幅度的提高,导致前期的投入成本增加,而红枣的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总体价格低,所以枣农的收入汇报的比较低。总体而言,红枣销售过程中,存在销售渠道不畅,品牌意识差,行业整体的发展不健康等原因导致红枣的价格逐年下滑,枣农苦不堪言。

(王)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农民无论种植何种作物,其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是不变的。目前在新疆所发生的农户挖树毁种的情况和云南元谋地区农户挖台湾枣树和各类葡萄树的情况是一样的,长期没有经济效益,原本赚钱的果树变成了一种负担,砍掉种植其他作物也很正常。

但是,为何多年经济效益好的作物,怎么就变成了赔钱货呢?



个人依据各地了解情况,谈谈看法:

1、盲目扩大面积和规模导致的生产过量

一旦一个产品价格上涨,效益显著,就会出现扩大规模的情况,这里面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政府引导、盲目跟风、企业扩大经营等。其最初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一旦发生规模性的滞销,并不是倡导者所能解决的,基本上就是自救为主了,即便是你有订单合同、协议等,也无济于事,这里就不去扩展谈问题了!



2、销路出现问题

一个产业最大的销路,或者说其消费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国际贸易、作为加工生产原料、市场个体消费等,有时候个体直接消费的量其实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并不大,而作为贸易及加工原料的用量就很大。一旦发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贸易往往是打架的第一牺牲品,反之则贸易量大增。一些鲜食的产品,比如瓜类,不能长期保存,也就是货架期短,就主要依靠群体消费,而且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夏天吃西瓜,那么一般各地在一段时期内的消费量都很大,一般不容易出现滞销,只有价格的高低。而其他季节如果量大,就容易出现问题。另外,比如像柑橘,蔬菜等,一旦供大于求则容易滞销烂货。





3、其他因素

这里有种植成本、收购成本、加工成本、市场定位价格、产品质量、消费群体、心理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相互影响,往往是水涨船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透明,自然导致其效益越来越小了,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看起来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产业的崩塌!而在市场上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产品价格过低的时候,人们的购买欲望就大大降低,反正有的是;反之则购买欲望增强。这和房地产有点像!



农业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洗礼,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发展方向,盲目发展只能导致更大的失败。2018年此类问题层出不穷,也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