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加減》,不服也得服!

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呢?

我們通過下面這個案例來看看吧!

歐陽某,女,58歲,退休工人。2013年10月15日初診。反覆胃脘隱痛3年多。她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隱痛,伴泛吐清水,納呆,飲食無味,喜熱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

2012年6月在當地做胃鏡,結果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旋菌陽性。

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加減》,不服也得服!

歐陽某的問題彙總:胃脘隱痛,泛吐清水,得溫或進食可緩,喜熱飲,納呆,飲食無味,消瘦,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睡眠一般,大便偏軟,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西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

中醫診斷:胃脘痛。

辨證:脾胃虛寒

治法:溫中理氣健脾,和胃緩急止痛

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加減》,不服也得服!

筆者根據經驗,選用了《黃芪建中湯加減》。那麼對於歐陽某的情況,筆者為什麼要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呢?

對於胃脘痛的辨證論治,《景嶽全書·心腹痛》指出:“痛有虛實……辨之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為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

歐陽某胃病日久,累及脾陽,脾胃虛寒,故胃脘隱痛,得溫或進食可緩,喜熱飲;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則氣血虛弱,機體失養,故神疲乏力;脾主四肢,陽氣既虛,不達四末,故畏寒肢冷;脾虛不運,故納呆;脾陽不振,寒溼內生,飲邪上逆,則見泛吐清水。

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加減》,不服也得服!

因而從溫中健脾、和裡緩急上,選擇方案,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方中黃芪甘溫益氣昇陽,使陽生陰長;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桂枝溫陽氣;白芍益陰血;蜀椒溫脾胃,散寒除溼,乾薑溫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陽;茯苓利水滲溼、健脾;蒲公英清熱解毒;大棗補脾;炙甘草甘溫益氣,既助飴糖、桂枝益氣溫中,又和白芍酸甘化陰而益肝滋脾;古人云:“胃以通為補”“通則不痛”,方中陳皮理氣健脾、廣木香行氣調中,均有通補之功;全方合用,溫中理氣健脾,和裡緩急止痛

飲食積滯的人,可加山楂、萊菔子、神曲消食導滯;肝鬱氣滯的人,可加柴胡、香附、枳實疏肝理氣;泛酸的人,可加黃連汁炒吳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等;血虛的人,可用《歸芪建中湯》進行調理。

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加減》,不服也得服!

於是,筆者給出的具體方案是:

黃芪20g,飴糖10g,桂枝10g,白芍10g,蜀椒10g,乾薑10g,陳皮10g,蒲公英15g,廣木香10g,茯苓10g,大棗4枚,炙甘草5g。每日1劑,用水煎服。

2013年10月二診,歐陽某自訴服藥後,胃脘隱痛明顯改善,偶爾有泛吐清水,喜熱飲,飲食一般,消瘦,精神稍差,仍感畏寒肢冷,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對於這種症狀,筆者將上方去除蜀椒,加懷山藥2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歐陽某服藥後複診,胃脘無隱痛,食慾明顯好轉,精神狀態正常。

最後筆者叮囑歐陽某,要條暢情志,慎起居,飲食宜溫熱、易消化,忌食生冷刺激食物。

當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黃芪建中湯加減》,不服也得服!

但是在這裡,筆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遇到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時,不要輕易模仿此方,畢竟每一個患者的症狀都存在差異,需要具體症狀,具體辯證分析。另外,

每一種症狀,在不同的人手裡,調理的方法都會大不相同,筆者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的,也不見得是最好的,大家有什麼其他的好方法,可以一起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