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加减》,不服也得服!

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呢?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来看看吧!

欧阳某,女,58岁,退休工人。2013年10月15日初诊。反复胃脘隐痛3年多。她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隐痛,伴泛吐清水,纳呆,饮食无味,喜热饮,神疲乏力,畏寒肢冷。

2012年6月在当地做胃镜,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菌阳性。

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加减》,不服也得服!

欧阳某的问题汇总: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得温或进食可缓,喜热饮,纳呆,饮食无味,消瘦,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睡眠一般,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

辨证: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理气健脾,和胃缓急止痛

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加减》,不服也得服!

笔者根据经验,选用了《黄芪建中汤加减》。那么对于欧阳某的情况,笔者为什么要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呢?

对于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景岳全书·心腹痛》指出:“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为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欧阳某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虚寒,故胃脘隐痛,得温或进食可缓,喜热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气血虚弱,机体失养,故神疲乏力;脾主四肢,阳气既虚,不达四末,故畏寒肢冷;脾虚不运,故纳呆;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逆,则见泛吐清水。

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加减》,不服也得服!

因而从温中健脾、和里缓急上,选择方案,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升阳,使阳生阴长;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桂枝温阳气;白芍益阴血;蜀椒温脾胃,散寒除湿,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阳;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蒲公英清热解毒;大枣补脾;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和白芍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古人云:“胃以通为补”“通则不痛”,方中陈皮理气健脾、广木香行气调中,均有通补之功;全方合用,温中理气健脾,和里缓急止痛

饮食积滞的人,可加山楂、莱菔子、神曲消食导滞;肝郁气滞的人,可加柴胡、香附、枳实疏肝理气;泛酸的人,可加黄连汁炒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等;血虚的人,可用《归芪建中汤》进行调理。

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加减》,不服也得服!

于是,笔者给出的具体方案是:

黄芪20g,饴糖10g,桂枝10g,白芍10g,蜀椒10g,干姜10g,陈皮10g,蒲公英15g,广木香10g,茯苓10g,大枣4枚,炙甘草5g。每日1剂,用水煎服。

2013年10月二诊,欧阳某自诉服药后,胃脘隐痛明显改善,偶尔有泛吐清水,喜热饮,饮食一般,消瘦,精神稍差,仍感畏寒肢冷,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对于这种症状,笔者将上方去除蜀椒,加怀山药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欧阳某服药后复诊,胃脘无隐痛,食欲明显好转,精神状态正常。

最后笔者叮嘱欧阳某,要条畅情志,慎起居,饮食宜温热、易消化,忌食生冷刺激食物。

当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遇上《黄芪建中汤加减》,不服也得服!

但是在这里,笔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遇到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时,不要轻易模仿此方,毕竟每一个患者的症状都存在差异,需要具体症状,具体辩证分析。另外,

每一种症状,在不同的人手里,调理的方法都会大不相同,笔者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也不见得是最好的,大家有什么其他的好方法,可以一起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