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這是真的嗎?

nocturnserenade


朱元璋建立明朝看大勢已定,於是派遣傅友德和藍玉率領大軍武力征服盤踞於雲南的殘餘勢力。


後值雲南平定,明軍俘虜了大批男童,閹割之後作為戰利品,送去明皇宮作為太監,服侍皇親貴族。這其中就包括了鄭和。

據說當時鄭和才11歲左右,被明軍俘虜後,受盡了折磨。宮刑的殘酷曾使他一度絕望。不過他咬緊牙關,在宮裡度過了最艱難的三年。

14歲那年他來到北平的燕王府,進入燕王府,很快得到朱棣的賞識,成為了燕王的親信,從此得到博覽群書的機會。

後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政變,鄭和為朱棣出謀劃策征戰敵軍,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鄭和又是朱棣身邊的親信,在朱棣眼皮底下長大,朱棣深知其為人,大膽任用。

鄭和不僅通兵法,知謀略,還曉天文地理,擔任外交大臣,再適合不過。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宣揚國威,其根本目的當然是查找不知是死是活的朱允炆。

但不論朱棣出於什麼樣的目的,1405年鄭和奉命率領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但話說,鄭和深得統治者的信任,又是奉命下西洋,帶點美女不算過分。但卻帶了50歲左右的一群老婦人,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呢?

我先不說是否屬實,先談談這種說法成為可能的緣由:

其一,老婦女飽經世故,就如一潭死水,偶有波瀾不驚,卻已深受封建制度束縛,做事情會深思熟慮,大膽妄為之人寥寥無幾,從而會省去很多麻煩。

其二,老婦女閱歷深,怪事也見得多,如果下西洋過程中偶有麻煩事也不會像年輕女子那樣過於輕浮,急躁衝動。況且老婦女手工活做得也精巧,縫補之事最是在行,也能為隊伍省去不少資金。

其三,所謂色字當頭一把刀,紅顏禍水。年輕女子精力旺盛,想的事也多欲望也多。如果帶一群年輕貌美的女子,船上的男丁會蠢蠢欲動,有亂軍心。

而年輕女子必定少不了也會為了爭奪利益,使用狐媚之術,勾引稍有權利的人,從而會演繹一場爾虞我詐之爭,使計劃不能順利進行。


其四,避免朝廷流言蜚語。鄭和下西洋,如果帶一群佳人,那些處處與鄭和作對的人就會有機可趁。一旦被讒言,朱棣可能直接撤掉他的職位,甚至有可能遭遇殺身之禍。

以上種種原因,雖然並不是很全面,但是不難推測鄭和下西洋帶了一批50歲左右的老婦女,可謂屬實。

鄭和這種不受時代思想束縛的思維創造了我國航海史上的輝煌,加強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但就如梁啟超先生所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就實屬遺憾了。


史之策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這場遠航活動總共進行了七次,歷經28年,據悉最遠到達過東非和紅海。

這可是中國歷史航海史上最大的輝煌了,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但是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年輕女子,他只是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是的,鄭和下西洋的確帶了一批老婦人上船,這究竟是何意呢?現在隨有書君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 下西洋時,帶年輕女子出航有很多不便

有人說,下西洋時航程那麼長,帶上一些年輕的女子上船。

既可以幫忙做一些雜物,又可以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船員們唱歌跳舞,這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

想想的確不錯,但是不帶年輕女子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鄭和的團隊全是血氣方剛的大男子,加上出航一次就需要很長時間,也許會好幾年。

帶上年輕的女孩子的話,萬一和船上的官員或者是水手發生了曖昧的關係,而導致他們每天不好好地做自己本分的工作,而想入非非。

由此要是使遠航的進度變緩慢,拖延了皇帝交待的政治任務,那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這就是不帶年輕女子的原因。

再者也有民間所說的,在古代航海中,除了客船外,其它運兵運貨的船隻都是不允許女人上船的。即所謂的“有女同行,不利航行”。因為年輕女子有月事會招致災難的,所以因為這個禁忌,也不會帶年輕的女子。

而鄭和下西洋帶一些老婦人出航,可以很容易的避開這些現象。並且挑選老婦人出航也是有雙重作用的。

二、隨行的老婦人不僅給船員縫縫補補做雜務,還把一手好的刺繡手藝傳播到所路過的落後地區

鄭和下西洋出航這個團隊,一出行就是好幾年。他們不僅要跨越不同的國家,而且也要經歷不同的季節。所以換穿衣物也是航行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

要知道在明朝那個時候,布襪子和布鞋子都不如現在的耐穿耐磨。而衣服因為是棉麻的,所以也特別容易破舊。

況且這些衣物製作起來也沒有現在這麼快,因為是純手工的,所以就特別費時費力。

所以帶上這些上年紀的中年婦女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將士們趕製新衣,縫補衣物、襪子,還要給他們納製鞋子。

有人說,船員出行時帶上新衣物不就行了嗎,還非的帶這麼多老婦人?是的,帶老婦人是必須的。

要不這一出行就好幾年,那成千上萬的士兵得帶多少衣物?都帶上不得裝滿幾艘船啊!如果不帶老婦人,士兵就得自己縫補,大男子粗手粗腳的,縫得肯定針腳粗,樣子醜。

要是穿著這些醜針角的衣物和鞋子,到途徑的國家登陸,這還不讓人笑話我們的大明朝有多落魄嗎?

所以還是需要帶會縫補的婦人出行的。當然可不要小瞧這些婦人哦,她們可不是普通人,她們的繡工那是相當厲害。那縫補手藝,會讓人看不出縫補在哪?那鞋子製作出來,也會讓人穿的舒服

當然帶著這些老婦人出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傳授沿途落後國家的一些女紅手工。

中國古代的刺繡手工,不僅在當時精美無比,就是放到現代那也是無可比擬的。

所以鄭和帶著她們去傳授女紅,也是為了表達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三、 這些隨行的老婦人還有一個職能,就是幫助落後國家的婦女接生

鄭和在以前下西洋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國家還是相當的落後,生活的非常原始。她們不僅在醫療上知之甚少,對於生育繁殖這方面的內容認知的也特別地少。

就在生育這方面來說,孩子生出來後,總是要割斷臍帶的。而落後地區的婦人們也知道,但是她們卻總是用尖銳的碎石去隔斷臍帶。

這些碎石上常常有很多汙穢的東西,這樣的話很容易感染,容易導致產婦死亡。同時由於護理不當,這也導致許多小嬰兒一出生就死去了。

所以呢鄭和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在當地施診治病,還要教當地人怎麼接生。

而這些歲數大的老婦人,她們在接生這方面也是比較有經驗,也就可以幫助這些人接生,教會她們一些生育繁殖方面的內容,以此來減少產婦的死亡率和孩子出生的死亡率。

當然鄭和所做的施診和幫助落後地區婦人接生,也正是明代皇帝交給他的一個使命。

明代皇帝讓鄭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不斷地向海外諸國來傳播我們中國的先進醫術,發揚一下救死扶傷的精神。

而鄭和的這一舉動也確實是受到了海外諸國的熱烈歡迎,也被這些國家傳為了一段佳話。

這樣呢,明代的皇帝目的也就達到了,其實就是借鄭和之手向海外諸國耀武揚威呢。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船員最多,同時也是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鄭和是聰明的,他帶了一些老婦人一起去遠航,是有他的用意的。

這些老婦人也的確不負眾望,發揮了她們積極的作用。

這也促進了這些國家與大明的友好,讓更多國家瞭解大明,知道大明的輝煌。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是真的,而且這些女人可以說個個身懷絕技,以至於鄭和不是帶一幫年輕貌美的女子消遣,而帶了一群59歲的老婦人上船。


按照鄭和船隊的實力,帶一百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恐怕也不在話下,帶一群50歲的老婦人就讓人有些奇怪了,難不成真的是因為正合適“三寶太監”,用不上女人,所以在帶哪些女人上面就沒什麼講究,沒做重點強調?(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然不是,古代的人尤其是古代航海的人,對於哪些東西能上船,哪些人能跟隨航行,都是有嚴格的要求的,比如說年輕貌美的女子,是絕對禁止的,為什麼?

航海見紅不好,而帶一群女人,一走三五年,這一群年輕貌美的女子,但凡正常點,每月少著也得見一次紅,說到這裡,鄭和帶一群50歲的女人也就很好理解了,50歲的女人基本上都絕經了,見不了紅,自然就可以上船了。


話說回來,既然這麼麻煩,不帶還不行嗎,還要注意這問題那問題的,不帶不就什麼問題?當然,帶一群女人,自然不是為了自找麻煩,主要還是在用上,女人能有什麼用?年輕漂亮點的還多少能解悶解乏,這都59歲的絕經女人了,肯定不是“你”想的那樣用。

50歲的女人是帶著絕技的,基本上只有女人才掌握的本事――針線活,鄭和下西洋是出使船隊,而且出使的目標並不確定,只是知道大概的方向,要往哪走,至於說走到哪,見到什麼人,基本上就是“走著瞧”,見到誰算誰,鄭和是一個富有經驗的航海家,知道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道理。

在每走到一個國家,整合都會讓這一群59歲的婦女趕製出使國的服裝,以示尊重,這些老婦人的用處在這裡呢,而且鄭和出海一去就是兩三年,真不能用小姑娘,要不然回來孩子都得能打醬油,男人女人的事情,根本堵不住!


歷史三日談


鄭和下西洋,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

你是來搞笑的嗎?那個時候能活到50歲已經相當吉祥了,就把她供在家裡吧,還出海?發覺頭條上的有些提問都很驚豔啊。

鄭和下西洋,到是也帶了女子去的,這些女人的確用處也很大,解決了許多問題。

一種是裁縫,鄭和下西洋,規模龐大,時間很長,因此必須配備婦人,縫補衣物、鞋襪。當然還可以燒飯、幹雜事。

還有一種更好玩,是接生婆,因為鄭和下西洋,去了五次馬六甲海峽,發現那裡醫學落後,尤其在生育上,往往用石器割斷臍帶,容易引起細菌,常常致人傷亡。因此後幾次去時,帶了接生婆,也算是一種交流的方式了。

其實,還原歷史是很辛苦的,必須尊重、敬畏歷史。鄭和七下西洋,在大明的官方記載檔案《明史》中,有關鄭和航海的資料是消失殆盡的。也只有在《明史·鄭和傳》中寥寥記載了鄭和確實曾經通使西洋這一事實。

由此,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詳情皆為傳說,就像你的提問一樣,閒來無事,搏君一笑。


是老糖嗎


用幾句歌詞開篇:如果世界沒有女人,男人就無法生活,如果世界沒有女人,宇宙也將會覺得寂寞。

鄭和下西洋,每次200多艘大船,兩萬之眾,就像是漂浮在大洋上的水上王國,若沒有女人隨行,豈不黯然失色?再者,年長的女人的作用又是舉足輕重的!

年長的女人各方面經驗豐富。


(年輕女子還是帶了)

那是個男耕女織的時代,男人在田裡出力,上戰場打仗是好手,但若說讓男人織布做衣服,那豈不是逼著張飛繡花呀!

從1405年開始,28年間,鄭和船隊共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船隊是代表大明形象的,需要面對那麼多國家的使節和臣民,所以這兩萬多人的衣服和鞋子一定要光鮮,要有人會做體面的衣服、舒適的鞋子。另外,常年在海上漂泊,兩萬多人的衣服的縫縫補補與洗滌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作為太監,化化妝也是有的。所以,船隊離不開年長的女人!另外,年長的女子在刺繡與接生方面比較有經驗,可以沿途傳授女紅刺繡和接生技術,以便友好往來。那個年代,女人生孩子就像過鬼門關,母嬰死亡率很高,在接生方面,明朝相對技術要高一些。

為什麼不帶年輕女人呢?年輕女人手藝和眼力界相對弱一點,又不如年齡大點的女人經驗多。鄭和同志是太監,在他眼裡,年輕女人與年長女人沒啥區別,聽話、能幹、會幹的就是好女人了。

再說,鄭和雖是太監,卻也是懂男人心思的。他不是不想帶年輕女人,年輕女子楚楚動人,婀娜多姿,一笑一顰都是景兒。平時一曲高歌起舞,既能給自己解悶,在外國人面前也有面。


若帶了年輕貌美女子,他是做不了苟且之事,但隨行的正常年輕男人甚多,常年在海上,這些男女們無異於乾柴烈火,萬一在船上“燎了原”,船隊還得專設產科與幼兒園,大家都老婆孩子熱炕頭了,哪還有心思再航海?再說,若出航一次,帶回眾多的娃娃兵,笑談不說,萬一皇上怪罪下來,另外六次就泡湯了!

其實,鄭和也不是沒帶年輕女子,年長的女人在歌舞方面還是稍遜風騷的,即便是為了外交考慮,為了大明的面子,也是需要帶年輕漂亮的女人的,只不過相對而言,數量要少一些。

另外,明代平均壽命不高,十幾歲就結婚生子,女人50多歲在現代還很年輕,在明代算是高齡了,出海強度那麼大,帶高齡女人出海不大現實!帶的應該是三四十歲的女人吧!


小熙為人人


鄭和堪稱古代太監中的翹楚,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航海家之一。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趣事,更是被傳得神乎其神。其中有一個便是稱當時船上攜帶了一批五十多歲的婦人,而沒有年輕女子,而且不少人給出瞭解釋,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點原因:

  1. 鄭和自己是太監,用不到年輕女子,也沒有必要攜帶年輕女子,否則容易令士卒垂涎,引發騷亂;

  2. 古代航海有禁忌,年輕女子有月事會招致災難,故而出於安全考慮,鄭和下西洋時,未攜帶年輕女子;

  3. 出使各國時需準備朝服之類的東西,需要精巧的婦人來縫製,因而選擇了一批五十歲以上的婦人。

但是,剛翻閱了《明史·鄭和傳》,可以肯定的講:正史中並有此項記載,而且從側面上還能證明,網絡上的這種傳言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說來說去,鄭和下西洋只攜帶老婦人一說,最核心的觀點在於年輕女子月事影響航海安全,是極其避諱的。然而,在《明史·鄭和傳》中,確實有女子登船的記載,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年輕女子。

在明成祖永樂六年九月,成和曾經俘獲了錫蘭國王亞烈苦柰兒及其家室,在和永樂十年十一月,又俘獲了蘇門答臘篡位者蘇幹刺及其家室。這兩次被俘虜的人質中,均有女眷,而且人數也不少。如果年輕女子登船不吉利,又何必要帶她們上船呢?

另外,鄭和出使所用朝服之類,其實也不必等到在航海途中趕製,在出使前便可準備充分。大費周章的帶著一批老婦人在海上縫衣服,可真就是腦洞大開了。

其實,船上帶一些協助烹飪、做飯、洗衣的僕人,是比較可信的,而且為了避免引發麻煩,選擇一些老婦倒也說得過去。只是,非要說是為了趕製朝服和避免月事影響航海安全,那就真的是有些牽強了。如何甄別,大家自己判斷即可。

所以,據我認為,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攜帶一批老婦人之說,根本沒有見於正史記載,甚至連野史中也不好查閱,應該是個別網絡寫手用以博人眼球的內容。當然,找不到證據說不是,也不能一概否定別人說是。


夕陽下的晚楓


鄭和是宦官,帶年輕女子幹嘛?再說色是刮骨鋼刀,女是紅顏禍水,帶著年輕女子只會讓大部隊發生矛盾糾紛,老婦人就不用擔心這個隱患了。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巨大的航海工程,每次出航都是數十上百條大小寶船、數千人的龐大部隊和經年累月的海上漂流,往往是“數月甚至整年不知肉味”,生活十分煎熬,特別是對年輕男子而言,出海遠洋是一件極其枯燥乏味的事,直至如今也是如此。

時間長夜漫漫,無心睡眠,既然遠洋生活如此鬱悶,何不隨船攜帶年輕女子,滿足船員需求,促進生活和諧,有百利而無一害?

這就是不理解人性的表現了,所謂女是紅顏禍水,色是刮骨鋼刀,若隨船攜帶年輕女子,到底由誰擁有?由船長擁有,則船員不服,容易內訌;若由船員分享,則人是感情動物,肯定會因雨露不均導致導致內亂。這種規律不僅在遠洋途中,在當代社會仍然存在。

總之,遠洋船上攜帶年輕女子是取禍之道,有經驗的船長都不會這麼幹,鄭和雖是宦官卻深通此理,拒絕攜帶年輕女子,而不像有些人想的“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

還有一種說法是,民間有習俗說和年輕女子同船是大不吉,因為年輕女子陰氣重,而且有月經,一旦大姨媽來了,汙血屬於“見紅”,會衝犯煞氣,給船隻帶來災難,老婦女就不一樣了,她們早就和大姨媽拜拜了,不會“見紅”,也不會衝犯煞氣,不會帶來橫禍。

除此以外,50多歲的女人年老色衰,無人問津,但身子骨還硬朗,帶在船上可以洗衣做飯、縫縫補補,打掃衛生,管著船員的吃喝拉撒睡,又不會引起船員們爭風吃醋,實在是一舉兩得,經濟實惠。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鄭和的身份有兩個,一個是明朝的太監(朱棣當政時期),一個是偉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一生七下西洋,據說還下過一次東洋,專門去了一趟日本。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奉朱棣之命揚大明之國威,所到之處和當地國家進行了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其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效益。



鄭和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任務,那就是幫助朱棣打聽他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朱棣奪了侄子的天下,侄子卻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整日心緒不寧,唯恐侄子哪天回來報復他,找到他好斬草除根。

歷史證明鄭和沒有找到朱允炆,卻繪製出了中國最早的航海路線圖,他的船隊規模之龐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15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就連當時超牛叉的荷蘭船隊都望塵莫及。

鄭和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航海這東西還真不是鬧著玩的,沒有財政支撐還真玩不起。

比如船隊每次出行最少有兩萬七八餘人,這些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或者上岸後的異國他鄉來解決。不說別的,單就這些人的穿戴都是一筆大的開銷。海上風吹日曬,衣服本來就容易破損,你總不能讓這些船員穿的衣衫襤褸吧?



本來是為大明朝顯擺去了,穿的不像話,還不讓洋人笑掉大牙。而要沿途採購衣服和鞋襪,合適不合適不說,有沒有這些款式還成問題呢。總不能讓船員穿萬國服裝吧?總不能讓這些船員穿燕尾服打領帶吧?再者說了,採購這些服裝還要一筆巨大的外匯。朝廷有些官員要求停止航海,覺得這是燒錢的買賣。

出於這種考慮,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的時候,專門帶了一船50歲的婦女(必須是絕經的婦女)。鄭和為何帶一船老年婦女而不帶年輕的女人呢?

其實這是鄭和的無奈之舉。一些朝廷官員藉機花費太大而上書朱棣廢止航海,鄭和帶一船老年婦女就是為了節省資金,讓這些婦女為船員洗衣、縫縫補補,幹一些針線活。為何不帶年輕婦女呢?不是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嗎?

在古代有種風俗,說和婦女同船不吉利,婦女身上“見紅”犯煞氣。女人陰氣太重,會引起翻船觸礁的危險。而這些50歲的婦女都絕經了,沒有了“見紅”一說,也就相應的陰氣對這些船員陽氣沒有影響,所以帶的都是50歲往上的絕經婦女,長的比較醜的。



不帶年輕的婦女原因還有就是,年輕的長的青春靚麗,船員看到會心旌搖盪,會不安心工作,一心二用就會出差錯。

反正鄭和是太監,對女人不感興趣。他才不會給這些船員帶來福利呢!想想看,航海長年累月漂泊無定,常年不見女人,假如把持不住,船員和年輕婦女有染,在船上如何生孩子?和老年婦女就不用考慮這問題了,這是出於安全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不過鄭和在航海過程中發明了麻將,解決了船員寂寞難耐的長夜,你看喜歡搓麻的人都對女人不感興趣,因為麻將太有吸引力了。這是鄭和為船員帶來的福利。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鄭和在歷史上名氣非常的大,七次下西洋彰顯國力,曾有歷史學家分析,如果那個時候鄭和走的是殖民掠奪的道路,那現在歷史可就不一樣了。鄭和七次下西洋,在這期間發生了不少趣事,人們在茶餘飯後也會討論一番。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一個年輕女子都沒有,全都是一些五十歲左右的婦人,這是真的嗎?

實際上這事的確有,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總會在船上帶許多五十歲左右的女人,並且還都是專門挑選的一些醜女,那麼鄭和為什麼這樣做呢?按理來說他們長時間的出海應該是帶一些年輕女子才對,對於這些青壯年來說,出海遠洋也是很枯燥的,在封建社會,帶點年輕貌美的女子陪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鄭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實際上原因非常的簡單,鄭和要這些女人就是去為船員們縫衣做飯的,這些老婦人一般都是心靈手巧,在航海的過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年輕女子則不一樣了,她們哪裡受得了這個苦?而且年輕女子帶著反而是個禍害,女子數量肯定不能太多,那麼如果真的是一些年輕的女子,那麼就會造成這樣一個局面,女子跟誰?時間久了有人不服,必定會內亂。

於是乎乾脆就不帶年輕的女子,省的麻煩,而且讓這些女子上船,即便是內部沒有矛盾,那麼船員也不會專心工作,帶了五十歲的婦人則不同了,船員們總不會對她們有想法,而且鄭和選的時候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這些婦人必須是絕經的才行。

古人都非常的迷信,古人認為女子來月事,尤其是在船上,如果見紅的話那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所以出於這個理由,鄭和也不會帶年輕女子,帶著老婦女不僅是能夠照顧船員們,而且也不會讓船員爭風吃醋。從這也可以看出鄭和是個非常有頭腦的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鄭和下西洋,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外交行動,先後28年長達七次的遠洋出海,彰顯出了中原王朝強大的震撼力量,也讓亞洲乃至非洲各國不得不注意到這個東方的大國,更創造出了“萬國來朝”的輝煌局面!

而鄭和出海的規模也同樣舉世轟動,數百艘遠洋海船,每次高達兩萬人以上的人員規模,在對外外交的背景之下,更像是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海上閱兵,而這龐大的出海人員中,女性的比例究竟佔了多少呢?



比較遺憾的是,由於鄭和下西洋的行動在第七次結束後,由於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考量,這樣龐大的出海行動不再得到鼓勵,甚至在一些反對派的干擾之下,大量的有關鄭和出海的原始文件遭到損毀,在有關出海人員的實際情況方面,我們也找不到一個絕對細緻的材料,但至少可以肯定,每次出海的兩萬多人當中,隨軍官兵和朝廷官員佔了絕大部分比例,又有數量相當大的醫官團隊陪同,但是在鄭和的船隊上究竟有多少女性,沒有一個真正明確的答案。



依照筆者的觀點,我個人傾向於隨船的隊伍中,女性比例恐怕不會太大,甚至屈指可數,因為鄭和下西洋是遠洋外交行動,需要足夠的水手和擔任警戒的官兵,以及大量隨團官員,對異性的需求是相當之少,即便船上需要一些雜役也完全可以由男子來擔任,至少在封建社會的航海事業中,女性在這一領域起不到太大作用,一直有一個說法認為鄭和的船隊中女性通常都是中老年女子,理由是年輕女性由於身體特殊原因不適合上船,有不吉利的因素,另外船隊即便配備女性通常也只能負責雜活一類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更適合一些有經驗的年長女性來擔任。



對於這一類的說法,的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目前留下的歷史資料來看,現有的歷史資料在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問題上從來沒有提及船隊中有女性的情況,可見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女性在船隊中的數量恐怕少的可憐甚至是沒有,以至於在歷史資料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其實退一步來想作為船隊的一號領導,鄭和本身就是太監,都擔負著遠洋外交的任務,其不可能攜帶不存在的妻子和家眷上船,在一號領導都是如此的情況下,其他隨行的官員又豈敢攜帶年輕女子?至於基層人員更不可能私下攜帶,也許一連七次下西洋,只是單純的、男人們的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