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有没有姬姓周室后代?

惺惺惜惺惺下下


追本溯源,其中以下三国国君都是姬姓,即他们的国君都是周文王姫昌的后代。

燕国国君就是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韩国的国君是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万(晋武公的叔父)的后代。晋武公将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封给韩万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晋国国君是姬姓,晋国首任国君是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

魏国的国君是姬姓魏氏。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其封国在毕地(陕西省咸阳市北)而得姓。毕国亡于西周末年西戎入侵。毕万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同为姬姓的晋献公,受到重用。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县)封给毕万。毕万的后代以"魏"为氏。


跪射俑


诚邀,如题。春秋战国,天下崩乱,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大打出手,不奉中央号令,自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打得好不热闹。那么在硕果仅存的战国时代,七雄中有没有当初西周王室的后代呢?

答案是肯定的,想当年纣王无道,百姓有倒悬之危,周武王应天顺民,以大道德起兵伐纣以得天下,后裂土分茅,大肆分封王室,三皇五帝后代以及功臣为“公侯伯子男”不等爵位,天下遂分为七十一国。

而燕国就是其中的一个王室封地

燕国为西周初年召公奭封国,召公奭是周武王、周公旦的异母弟,第一代召公。与周公旦一同辅佐周成王,他的封国便是燕,燕国国君一脉是他的嫡长子一系;他在周王直属辖地内还有一块封地,便是召,他的次子一系就享用这块封地,也便是历代召公。所以燕国是姬姓国,还是与开国周王亲缘关系很近的亲属。

除此之外,据说魏国为毕公高后裔所建之国,毕公高一说为文王第十五子,不过此事缺乏史料考证,故而不提。战国时期存在的二等国家鲁国也是姬发的后代,据史料记载,鲁为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战国时期的姬姓国家还是有几个的,毕竟周初分封的时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姬姓诸侯国占据大多数,即便经过春秋时期的疯狂兼并,到战国时期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比起其他姓还是要多的。

战国七雄中的姬姓国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其中齐国是妫(guī)姓田氏,楚国芈(mǐ)姓熊氏,秦赵两国是嬴姓赵氏,燕魏韩三国都是姬姓,燕国无氏,魏国魏氏,韩国韩氏。

1、燕国。

燕国首任国君是召(shào)公奭(shì),他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同辈人物,但不清楚他是不是二人的亲兄弟。

可以肯定的是,召公奭是个极具威望和能力的人,甚至与周公旦不相上下,周公佐成王时,召公与之分陕而治,周公治陕地以东,召公治陕地以西,这是陕西名称的最早来源。

召公跟周公一样,一直在王畿(jī)辅佐周王,他活的还更长,周成王去世后,他还接着辅佐周康王。

召公一直待在王畿,所以实际上燕国的国君是他的长子克,不过燕国地理位置太偏了,难以发展,实力不强,所以尽管召公名头大,长期以来燕国都是中下游的角色。

直到战国时期燕昭王时期,燕国才算风光了一把,参与五国攻齐,把齐国打得差点亡国,一雪当年差点被齐国亡国之耻辱。同时燕国还击破东胡,疆域大为扩张。

只是此时邻近的赵国已然崛起,燕昭王之后的燕国国君又不像样,燕国再次沦落为打酱油的,长平之战后还想捞赵国油水,却被赵国打得落花流水。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2、韩国。

韩国起自韩氏部族,关于韩氏部族,有两种说法,一为其来自于春秋时期的韩国,二是来自于晋国公室。

《左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四国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之子,此韩国来源于周武王的某位儿子,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史记·韩世家》载“其后裔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史记索隐》据此认为韩氏应为被灭掉的韩侯的后裔,在晋国当大臣,被封在韩原。

第二种说法中韩氏来源于曲沃桓叔(晋国曲沃代翼的关键君主之一,其后人晋武公取代翼城大宗,成为晋国国君),《史记索隐》认为桓叔可能并不是指曲沃桓叔,而是春秋时期韩国后人中有一位君主叫桓叔。

不过晋国也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国,两者其实没什么差别。

韩氏虽然是晋国国君的亲戚,但血缘太远了,跟陌生人没区别,韩氏经过自己的奋斗,最终成为晋国实力最强的三位卿大夫,继而三家分晋,建立韩国。

韩国也是七雄中吊尾的存在,东有魏国,西有秦国,都是他惹不起的存在,从史书记载来看,韩国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秦攻我”“魏拔我几城”的记载。

不过韩国的兵器制造业十分发达,"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弩"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

然而国家不强,兵器派不上用场,韩国于前230年覆亡,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七雄之一。

3、魏国。

魏国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封地在毕,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

亡国后不超过三代,也就是春秋初期,毕万投奔了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从此成为魏氏,据说当时还有算命的认定魏氏未来会非常繁盛。

魏氏和韩氏、赵氏一起分了晋国,并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

在战国初期,魏国果断进行变法,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时期,魏国蒸蒸日上,成为天下霸主,指哪打哪,秦国被吊打。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达到顶峰,但随后衰落,东败于齐,西败于秦,南辱于楚,与韩赵的同盟关系也宣告破裂,魏国沦为二流,并一蹶不振。

前225年,魏国被秦国灭亡。

其他姬姓国

1、鲁国。

鲁国首任国君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在奄国故土,刚开始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中等国家,能够跟大国齐国掰掰手腕。

鲁国是周王室在东方最主要的据点,同时也具有最浓厚的周礼色彩,"周礼尽在鲁矣",儒学也在这里诞生。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不过在齐楚等国的打压下,再加上内部改革乏力,鲁国国势日渐衰弱,最后于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2、卫国。

卫国首任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周朝诸侯国,达907年。

卫国占据着曾经商朝的核心地域,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

在周厉王之前,卫国的记载很少,但可以肯定,此时的卫国并不弱小。到得数十年后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卫武公时有能力出兵帮助平戎,并成为诸侯首领。

然而卫武公之后,卫国陷入长时间内乱,实力大损,卫懿公时期甚至被赤狄亡国,虽然在齐桓公帮助下复国,但国土损失巨大(晋国出兵赶走赤狄,赤狄所占卫国领土顺势被晋国吞掉),从此沦为小国。

前254年,卫国被魏国覆灭,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诸侯,而是魏国的一个封君。

前241年,秦取卫国的濮阳等地,卫国成为秦国封君。前239年,卫元君被迁往野王县,卫国名存实亡。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卫国的经济文化非常发达,吴国季札曾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即便战国时期,卫国也诞生了商鞅和吕不韦这种大才,只是没有让他们施展的舞台。

3、郑国。

郑国建立时间较晚,在西周末期建立,首任国君为周厉王少子郑桓公,在其努力下,郑国国力渐强。

第二任国君郑武公进一步发展郑国,不仅派兵协助周平王东迁,还把国土东迁至更容易发展的中原地区。

在第三任君主郑庄公的接力下,郑国国力再上层楼,率先成为小霸,"天下诸侯,莫非郑党";郑庄公也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

郑庄公去世后,郑国本来有机会跟齐国一教高下,但郑国不久陷入内乱,等到内乱平定,齐桓公已然称霸,郑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后郑国国势渐颓,由于其尴尬的地理位置,更是成为晋楚争霸的战场,两边挨打,以至越来越弱。但郑国的商业、法制、文都很健全发达,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平沙趣说历史


战国七雄中正宗的姬姓周室后代是燕国,而从姬姓中衍生出来的韩氏与魏氏分别建立了韩国与魏国,从血统上讲也算是姬姓后代。秦国与赵国同宗同源,都是嬴姓赵氏;齐国当时是妫姓田氏政权;楚国则一直都是熊姓芈氏政权。


1、八百年老诸侯燕国

燕国是战国时代已经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他是西周初年分封出去的姬姓诸侯国之一,为周王朝镇守东北边境。在春秋时期,燕国是一个强国,与齐国一道抗击东夷与林胡等蛮族,是拱卫中原文明的一大支柱。

正是因为燕国是正宗的姬姓诸侯,所以一切政治制度基本与周王室一致,到了战国时代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春秋时,齐国还是姜姓齐国,那时燕齐关系融洽;到了战国时代,田氏代齐,燕国对此耿耿于怀,多次与田齐交战,但都失败而衰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硕果仅存的姬姓诸侯就只剩燕国了,于是燕国又与新生的赵国不和,打不嬴赵国不打紧,但是经常骚扰赵国。

燕国在战国中后期出了一回彩,也仅此一彩。当时齐国平定了燕国子之之乱,但同时烧了燕国王城,又抢了燕国财货,甚至杀了不少燕人。燕昭王继位后,筑起黄金台招天下大才,最终乐毅入燕,在燕国变法成功,又练成了一支二十万的精兵。最后燕国与三晋及秦国组成五国联军,三战灭了齐国,最后仅剩两城不下,这算是燕国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2、韩、魏两国

韩、魏两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二,在春秋末期,六卿架空晋国公室,相互倾轧。最终是韩、魏、赵、智四家占了上风,再后来韩、魏、赵三家合起来灭了智家,并瓜分了晋国,成立了三个新的国家。三晋中,只有赵国是嬴姓赵氏,韩、魏两国都是姬姓,但是跟周天子血统上远多了。


大秦铁鹰剑士


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还不少!但近亲没有几个了。要说姬姓后代,七雄中燕、魏、韩都是,不过最亲的直系后代要数比较弱小的卫国了。下面我就给大家逐一介绍一下。


一,七雄中的秦、赵实为一家。

战国中后期秦与赵的对决是对天下霸主的争夺,彼此挣的你死我活,但实际上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蜚廉。蜚廉的长子恶来就是秦人的先祖。蜚廉的小儿子季胜是赵人的史祖。恶来事纣王,被周人所斩杀,后人流落到西戎。季胜的后代有个叫造父的,善于御马,周穆王去见西王母时,徐偃王造反了,造父驾车一日行千里带着周穆王回来平定了叛乱。因为他的功劳,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了他,由此为赵氏。恶来的后代有个叫非子的,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在了秦,为嬴氏。

这就是秦、赵的世系,他们与周家无任何血缘关系。

二,楚、齐也非周家王室后代。

再看楚、齐两国。楚国的先祖鬻熊在周文王时连个跟班儿的都算不上,史书记载说他像儿子对老子那样侍奉文王。到了鬻熊的曾孙熊绎的时候正直周成王时,周成王看他家先祖没有功劳也有苦老,就封了他一个低等的子爵 ,从此楚国变立国了。但楚国是蛮夷之国,最早乱礼制称王的就是他。

齐国要分两段来看,因为战国时期的齐国不是周武王所封的那个齐国。周武王封姜子牙为齐太公,为姜齐的史祖,这基本大家都清楚。而到了战国时姜齐被田齐所取代,(田齐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辅政而篡夺了政权)田氏本是陈国的公子陈完的后代,陈国国君又是舜的后代 ,所以说田齐是舜的后代。

由此看来,楚,姜齐,田齐都与周无血缘关系。

三,韩、魏与周同姓,但不知与周室是何血缘关系。

韩、魏的情况基本一样,就是与周天子同为姬氏,但不知他们具体的血缘关系如何。

韩、魏的祖上都是在晋国为大夫。韩武子封在韩原,以韩为氏。毕万封在魏,以魏为氏。后来韩康子与魏桓子同赵襄子灭了晋权臣智伯,分了他的地。这一年也被公认为战国的开始。到了韩景侯和魏文侯时被周天子列为诸侯。

韩、魏所为周同姓诸侯,但史书中未提及他们与周王室的关系。

四,战国七雄中的弱旅——燕,是正牌儿宗室

燕的史祖是燕召公,与周同姓,为宗族。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燕。成王时与周公一起辅政。

可能是燕国太弱,又远离中原,所以关于燕国的记述不是很多,比较著名的就是乐毅,带领弱燕打败了强齐。不过最著名的还是要数战国后期燕太子丹了,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五,与七雄共存的一些小国还有周的宗亲,论血缘卫国最近与周王室。

大家不要忽略了一些与七国共存的一些小国, 比如说卫国。卫国是战国时期与周室血缘关系最近的。

卫的史祖是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武王的所有弟弟当中是第二小的。周公将康叔封在了卫。所以说卫是与周王室最亲近的。

卫国虽小但名人却不少。比如说为秦孝公变发的商鞅,为魏文侯变法的吴起,还有大名鼎鼎的吕不韦等等。

这就是我的分析,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欢迎关注我,愿与历史和书法爱好者一起学习。


听涛轩书法


卫国,卫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康叔立国,武公修德,州吁弑君,诸子之争,文成之祸,皮冠射鸿,南子出公,降侯贬君。一个个历史事件见证了卫国的兴衰,给后人敲响了警钟。



鲁国,鲁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至今,山东仍旧以鲁为简称而非齐为简称。

公羊隐五年传:“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事实上,“鲁”的本义是“鱼儿摆尾”。因为凡从鲁之字都寓有这个含义。如橹:舟船尾部一种推动船体前进的船具,系仿生自鱼尾,使用时左右摆动,像鱼儿游动时的摆尾。亦可写作“艪”等。另外,与“鲁”相关的词汇中,鲁字皆有“任性”之义(因为鱼儿摆尾是它们的天性),如“鲁莽”(任性草率)、粗鲁(粗野任性)、“鲁直”(任性率直)。所以,周公旦之所以封鲁,是武王希望他游进东夷集团这个“大海”,发挥鱼儿摆尾的天性,左右扫荡敌对势力。所以,“鲁”就是扫荡东夷敌国的意思。

燕国,西周封宗室召公于燕,但召公并非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燕国因为地处北方,距离中原较远,少于中原国家交往,以至于生产力等各方面比较落后。战国时期进行变法才有所提升。

太史公对燕国的评价: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通过燕国来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使得中原免受摧残,这也是燕国能存活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


用户6292079522988


正统的只有一个:燕国

燕,周的嫡亲。周文王的儿子召公的封地,召公的后代。如果春秋战国的时候,周天子还说了算的话,燕的血脉最正宗,身份最高贵,但是到了战国,燕国已经是最弱的了。

另外韩和魏虽然都是姬姓,但不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直系后人,他们的祖先是一起打天下的合伙人。

魏的祖先姓姬,但是不是周的子孙,是跟周武王一起打天下的合伙人,被封在了毕,所以改姓为毕。后来绝封,至于原因,司马迁没说,其中有子孙就给晋献公打工了,跟同为晋献公臣子的赵国的祖先赵夙一起出门讨伐,有战功,被晋献公封在了魏,也就是以后的魏国。韩的祖先也是因战功封在了韩,所以氏也是韩。韩的姓是姬,与周同姓,但是姬乃上古八大姓之一,分支众多,韩的祖先与周文王,周武王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战国七雄剩下的四个,就跟姬没啥关系了。

其中秦赵是同宗同源。秦赵关系最亲,出身最卑微,因为给周天子赶马车赶的好,才有了晋升的机会。同宗同源,都是嬴姓。

再说齐,齐分了两段,刚开始是姜姓齐国,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姜子牙的后代。后来被田氏代齐。田氏的祖先是陈国陈厉公的公子陈完,陈国是周武王得天下之后,找了舜的后代分封的,为妫姓,后来陈完因为太子被杀,害怕被株连,逃到了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楚国,楚国的祖先是南方蛮夷,主动靠近周文王,以子事文王(像儿子一样的侍奉周文王),姑且称为周文王的干儿子吧。到周成王的时候,终于被封在了楚地,不过仅为子男等级(公侯伯子男),地位实在是不高。


东东历史


既然前面都提了燕国是正统的姬姓,韩魏与姬姓的关系。我再补充一个七雄之外的卫国吧,和燕国一样的正统姬姓,最初始君主是康叔。虽非七雄,但也撑过了战国。

没想到答过了这个,又写了一堆。

有,燕国,韩国,魏国。

燕国估计都知道。韩国和魏国特殊一点。

韩国,晋国在春秋时期灭掉了原来的韩国,把其故地韩原封给了公族,成为姬姓韩氏,后三家分晋为韩国。

魏国,晋国在春秋时期灭了原来的魏国,把故地等给原姓毕的晋公族,,后三家分晋为魏国。

顺便说下其他几个。 齐国,开始是姜太公的姜齐,后来被陈田篡了,为田齐。 楚国,大家都知道,羋。 赵,嬴姓赵氏。 秦,嬴姓,曾经也算赵氏,秦和赵是真真的一家人。

还有进入战国的两个,宋和郑。

宋是商朝后裔,子。

郑是姬姓。


白露为霜65799235


答案是有,而且有三个。

第一个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曰:“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燕国始祖召公是周天子的同姓,所以燕国也是姬姓国。《论衡·气寿》曰:“召公,周公之兄也。”似乎召公是周公之兄,那也是周文王的儿子。但是在《左传》《史记》中都没有提到周文王儿子中有召公。所以我们认为召公更有可能只是文王的族人,召公和周公同为周初执政,很可能反映了旧周族和新周族的分权。

第二个是魏国。《史记·魏世家》曰:“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国为魏氏,之后就有了战国的魏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尽管《史记》只说毕和周同姓,但更早的《左传》明确说了毕国是文王儿子(文之昭)建立。所以魏国也是姬姓周室之后。

第三个是韩国。《史记·韩世家》曰:“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从这个记载看来,韩似乎也只是和周同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武王之子确实有个韩国。但是《史记集解》引贾逵曰:“韩万,曲沃桓叔之子,庄伯弟。”那么战国的韩国、晋国的韩氏又是晋国曲沃的分支。总体来说出自周文王应该不错,至少也是姬姓。

至于其他的秦、齐、赵、楚,都不是姬姓;秦、赵是嬴姓,出自少昊、飞廉;齐是妫姓,出自虞舜、陈胡公;楚是芈姓,出自颛顼、鬻熊。均和姬周无关。


林屋公子


有!那就是燕国!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分封得最多的就是宗室子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晋国、吴国、燕国。


燕国是战国其中之一,确实是姬姓周室后代。不过燕国是真的弱,整天被赵国皮肤,打不过人家又经常喜欢骚扰人家,不过要说揍战国揍得最狠的当数齐国了,齐国曾经都灭掉了燕国,攻破了燕国的首都。

不过后来燕国经过乐毅等人的改革,逐渐富强,最后燕国雄起了一把,大将乐毅更是把齐国给灭掉了,算是复仇了。

不过没多久,支持乐毅的燕昭王驾崩了,燕国的改革就此中断,又回到了那个贫弱的时代。

额外提一下另外两个姬姓诸侯国:晋国、吴国。

晋国是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没有之一,在漫长的春秋时代,除了齐桓公首先称霸之外,有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天下的霸权都在晋国的手中!


而晋国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楚国,不过虽然说楚国历任王都想中原争霸,但是真正做到击败晋国的只有楚庄王,楚庄王去世后,霸权又回到了晋国手中。说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也不为过。

面对楚国的不断挑战,晋国名将辈出,一次又一次地把楚国打趴下,可以这么说,春秋之前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就是晋楚争霸。其他的国家都边缘化了。

还有一个姬姓诸侯国是吴国。吴国崛起于春秋末期,尤其是吴王阖闾刺死堂兄撩后,拜孙武为将,拜伍员为相,不断地对楚国发起进攻,甚至都攻破了郢都,可以没有置楚土为吴郡县的思想,没有守住,否则一统天下的还是姬姓也不一定!


阖闾死后,夫差北上中原争霸,把齐国揍得哭爹喊娘,晋国不敢面其锋芒!可惜夫差太傲娇了,没有对越国连根拔起。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赞同我的风格,点击一把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