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国七雄,为何只有秦国能一统天下?

杏林帮


我是司马。

我们在讨论秦统一六国时候,经常会讨论秦国的优势,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六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六国,非要秦国来呢?

我们先来看看山东六国各自的状况——

一、齐国——泥足深陷的超级大国

齐国作为一个老牌强国始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齐国位于山东北部,坐拥渔盐之利,同时盛产丝绸,甚至开始了最早的海上贸易,是战国时代最有钱的大国。

齐威王创立稷下学宫,文化环境良好且活跃,齐国的剑士剑技更是冠绝天下,号称“技击之士”。

齐国有钱、有人才,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呢?我觉得我两点原因——

1.齐国尊重人才但不能重用,政府仍然以权贵阶层为主体,导致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国策,国策忽而合纵,忽而连横,这样的飘忽国策相当于放任其他强国肆意崛起,极大的危害到自身利益。

2.齐国东临大海,所以想扩张必须向西向南,齐国周边看似都是小国,但这些小国却是大国们的缓冲地带,利益盘根错节,齐国一旦有动作,很容易刺激临近强国的敏感神经而遭到合纵讨伐,齐湣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齐国看似前途光明,但很难有施展空间。

二、楚国——四肢强壮的“半身不遂”患者

楚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都很尴尬,华夏认为他是蛮夷,蛮夷认为他是华夏,导致楚国一旦北上,各小国很容易被中原大国煽动民族情绪共同抵抗楚国。

战国时代楚国最大,楚国国力也是齐国翘楚,但楚国问题也出在太大这里。

楚国虽然地盘大,可是从西到东,跨幅太大,直接面对中原各国没有办法集中优势兵力,很容易被分散打击,导致主力疲于奔命。而且吴越巴蜀韩魏秦齐无不想从楚国获取土地,但也因为楚国太大,只能被限制没有办法被灭。

楚国最好的法子是主力偏向西边,立主灭秦,并占据巴蜀,东边扶持吴越,许以部分土地,以北抗齐国,中间结盟三晋分割秦国土地,再结盟燕国限赵齐。

这是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所以楚国要想统一,拼的是核心管理能力,这就必须说说楚国的内政问题。

自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权贵阶层十分猖獗,国家权力都把持在老贵族、老官僚手中,政治效率低下,腐败严重。曾经精简的政府部门如今人员冗杂,办事效率低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和隔壁齐国一样,当一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它所背负的包袱就越沉重。

那是一个贵族拥有继承权的年代,当一个王室家族经历了十几代的裂变后,无所事事的贵族越来越多,什么事也不干,就凭自己的特殊身份领国家的俸禄,继承祖辈的爵位,成为社会的蠹虫,指望这些家伙做好上面说的复杂操作?别开玩笑了!

三、魏国——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这个国家纯属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所谓“金角银边草包肚”,而魏国开局位置极差,地处中原腹地,手里还有还几块飞地,防守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好在中原地区人才辈出,经济发达,人口充实,加上文武二侯的励精图治,魏国竟然杀出重围成为了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可以说开局完美。

但是现在十字路口的魏国智商突然掉线了,开始为了面子和中原各国撕逼,浪费了灭秦建立后方根据地的大好时机。但最致命的一点在于人才!

魏国失去了哪些人才呢?都去了哪里呢?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魏国失去的大才及去向如下:吴起去了楚国,孙膑去了齐国,卫鞅、张仪、公孙衍、范雎、尉僚去了秦国,乐毅(乐羊的后代)去了燕国,魏无忌去了赵国。

仅此一点就成为了魏国的封喉一剑,其余的就不想多说了,说多恐怕都是眼泪!

四、赵国——宿命之战的失意者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秦。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秦国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与军事宿敌。秦国不会看着他的对手一步步的壮大从而威胁自身地位,伺机削弱并沉重的打击赵国,悲壮惨烈的秦赵长平大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序幕。最终秦国笑到了最后。

五、燕国——冰封王座上的古老王族

作为存在感最稀薄的老牌诸侯国,燕国劣势在农耕时代是致命的,燕国和韩国谁更弱基本上是战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所以根本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可能。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北部的国家,属于标准的苦寒之地。由于气候比较寒冷,再加上国内的山岭比较多,燕国的耕地面积还不到韩国的一半。耕地面积少,自然无法养活大量的人口。燕国是战国七雄中人口最少的国家,人口稀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和征兵的数量。

由于自身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乐毅伐齐失败以后,燕国彻底失去了南下与列国争霸的能力。由于自己是周天子的正宗封国,燕国沿用着大量的老规矩,而没有进行变法。固步自封阻碍了燕国的发展,燕国与周边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六、韩国——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大国梦

如果说齐国地缘环境是一个陷阱,韩国的地缘环境就是一场灾难。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

可以说,韩国的争霸之路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七、秦国——血与火之歌

和西戎数百年的撕杀铸就了秦人钢铁般的意志,这个从血与火中走出的野兽再一次把目光看向了崤山以东,几近亡国的秦人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犬戎,这是一个曾横扫天下的强大对手!秦人的祖先无险可守,无援可待,他们曾经数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黄沙百战穿金甲,他们一次次打退了凶猛的敌人,我们凭什么才能一次又一次打倒对手?我们凭什么能一次又一次地收复山河?靠运气吗?不是!我们靠的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流淌在秦人的血液深处,这种精神使他们顽强,使他们智慧,使他们坚韧不拔!

他们就像一颗炸弹,缺少的不过是一根引线,卫鞅恰恰成为了这根引线,他燃烧了引爆了这颗炸弹,东方六国瞬间被碾碎,成为了历史的齑粉。

所以,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他们完美避开了山东六国的所有缺陷,除了穷没有什么缺点。商鞅变法使秦国摆脱了贫穷,油箱加满的大秦战车必然势不可挡!


司马武侯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攻齐,齐王建不战而降,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天下诸侯那么多,为何最终是秦国一统天下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下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秦灭六国顺序图

秦国占地势之利

纵观中国古代史,统一战争基本都是自西向东,或者由北向南,也就是占据地势高的政权统一地势低的政权,这是一个历史的基本规律。

秦之前的西周,之后的汉、隋、唐都是兴起于关中地区,而后东出中原,进而统一全国,秦国正是占据了这样的地理优势!

另外,关中地势形胜,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是著名的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而内部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所以,关中自古就是一块龙兴之地,得到关中,可谓是上天赐予秦国的机会。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关中四塞

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变法彻底将秦国和其它诸侯国从代际上区隔开来,让秦国顺应历史潮流,率先进入封建社会,对其它诸侯国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承认土地私有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和普遍推广郡县制,彻底瓦解了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将秦国成功的改造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

其它诸侯国也曾为变法图强做出过一些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魏国的李悝变法,并没有从制度上彻底改革,只是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只能强一时。楚国吴起变法,虽如疾风骤雨,但楚悼王去世后,旧贵族势力立即反扑,吴起被杀,宣告变法失败。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虽也宣扬以法治国,但过于强调“术”的作用,导致君臣离心,人心涣散。

反观,只有秦国变法最为彻底,从此,秦国在强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以一敌六,一统天下。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允《论衡-书解》

商鞅画像

六代明君,代代有为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结构是君王德治和官僚集团法治的结合体,在君权不断加强的环境里,君王的德治尤为重要,这就形成了明君在朝,出现盛世,昏君当政,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

特别是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征战不断,但凡一代昏君的出现,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像魏国,魏文候和魏武侯开创的鼎盛局面,在魏惠王一代人手里,迅速没落。

反观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六代国君皆是有为君主。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秦惠文王,北灭义渠,南取巴蜀。秦武王,攻拔宜阳,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秦昭襄王,一代雄主,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非常短,到秦始皇手里,统一已经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秦始皇画像

历史从来都是公平的,曾给过晋国机会,奈何晋国君权旁落,被韩巍赵三家瓜分;也给过魏国机会,却被魏惠王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楚国八千里河山,却始终是一盘散沙,本有机会扭转乾坤,奈何吴起被杀;齐国虽强,却是礼仪之邦,缺乏尚武精神………

反而是秦人抓住了历史赐予的机会,一步一步走出陇南大山,占有周人兴起的岐沣之地,顺应历史潮流,锐意革新,东出函谷,完成统一大业!


长安旭哥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每一个国家都曾在历史上面独领风骚,显赫一时,但是笑声最大的不一定最厉害,笑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为什么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原因就是下面的几点。

  战国七雄此起彼伏,各有雄主。赵武灵王,楚庄王,齐宣王等等,这些大才雄主都可以使自己的国家强盛一时,但是致命的关键就是明主庸主交替执政。明君一旦亡故,国家开始随之衰落,唯独秦国,从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几代君主个个贤明,没有出一个昏主,所以才得以最终一统天下。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商鞅变法,历经改革,富国强兵;张仪伐交,上下纵横;范睢伐谋,驱强制弱;白起伐功,百战百胜。其他六国虽然也有贤臣智士,也进行变法图强,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只是一时有只,唯独秦国不同,贤臣不断,秦律不绝。

  秦国上拥河朔,下临江汉,背倚垅右,面朝中原,进有淆函之险,退有天府之便,兵源丰富,粮草充足,边患平定,自从秦惠文王横扫义渠之后,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占尽地势之利。

  秦国是氏族几百年拥护国体,即便是变法损害了氏族的利益,但是大部分氏族还是可以做到从大局出发,以国家为重,是七国之中唯一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氏族内变的国家,要知道晋国就是亡于这一点,如果不是三家分晋,恐怕最后一统六国的还未必是秦国。

普通百姓层面,秦国的体制虽然对百姓经济上的压榨最重,但是以军功行赏这点,却让民众精神上得到极大的的鼓舞,可以得到实际的好处,这是其余六国所远远不及的,也是秦国能一统六国最重要的一点。

六国之中,秦国法令最为严明,这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法令制度健全,士农工商各有所依;另一方面执法严格,任何人触犯法律一律惩治,决不姑息养奸;还有就是国策连贯性好,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一直都是东出统一天下,从未改变。

军事方面,秦国的兵器是最早进行标准化的,也就是现在说的制式装备,标准化的兵器制作,使得军队的统一性大幅提高,战斗力大大提升,可以说秦国是六国中把军队职业化最为成功和彻底的,其他的比如魏国武卒,虽然也有类似的尝试,可惜没有持续下去,最终也是昙花一现。

前面六点都是主观原因,说秦国自身是做到那些,这第七点就是外部因素。六国不能紧密合作,就算偶尔的联盟,比如苏秦的合纵之术,也很快被张仪用连横之策击败,击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六国之间的间隙,利用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用离间计,很快就使得六国联盟土崩瓦解,取得各个击破的机会。


青春的那点事


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秦国的统一还要靠这三位著名的人才:商鞅、司马错和李冰。这三人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在魏国怀才不遇,正赶上秦孝公为救亡图存、收复失地颁布求贤令,秦孝公号召天下英才汇集咸阳。商鞅得求贤令,于是驾车西去,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他颁布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

商鞅变法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重农抑商,另一个是扩充兵源。重农抑商可以提供充足的军粮,而扩充兵源则让国家有实力对抗诸侯国。有了这两项保证,秦国无论是后援军力还是粮草都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




除此之外,司马错力排众议吞并巴蜀,让他没想到的是司马错吞并巴蜀的行动还无形之间影响了一场40年后的大战——长平之战。就是因为秦国得了巴蜀,在粮食供给方面比赵国占据了一些优势。虽然从蜀地运粮效率不高,但那一点微弱的优势,足以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棵稻草。

李冰所修的都江堰工程使得非旱即荒的蜀地一下变成了天府之国,秦国一下子多了三百多万亩良田。也正是因为李冰的贡献,秦国才能养活灭六国的60万大军。



再加上秦国有着极为先进的冶炼跟弓弩技术,使得秦国部队成为了让山东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师,所以,秦国统一是必然的。


汤姆猫谈历史


这个世界上没有只能、只有。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譬如,炼丹的道士无意间制造出火药。所有的必然都是一系列的偶然碰撞在在一起才被理所当然的当作必然。如同鲁迅所说,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于是有了路。

自称人类产生阶级以来,兼并一路相随,从夏商周开始就无时不刻的在进行兼并,部族、文化之间都你死我活,在产生绝对的中央王权以后,兼并会随着王朝王权的兴衰发生变化,王朝权力强大能够维护秩序的时候是没有兼并或者少之又少。但是王朝式微的时候,就各路诸侯你争我夺,从无一例外。

在周平王迁都,五霸相继,周王室一步步衰微,几百个国家最后兼并到十多个的时候,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在名义上和周天子一样,春秋正式结束天下进入战国时代,但是兼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直继续,比拳头大小的擂台赛进入白热化。此后剩下的中山国、宋国、越国、鲁国等毕竟大的国家又先后被赵国、齐国、楚国攻灭。

现在盘点一下当时国家的实力和机会。

当时天下的大国有秦、楚、齐、赵、魏五个有实力也有野心的国家。燕国和韩国一个在东北以北,从春秋时代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韩国

韩国最惨,四面环敌那一面都惹不起,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发展。虽然韩国在变法时代采用申不害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后限制在地缘上无法越雷池一步。率先被排除出统一天下的名单中。

燕国

燕国与韩国相比,都是地缘上吃了亏,前期中山国强敌、后来赵国、齐国赶到家门口。历代的燕王又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加上那个时代燕辽尚未开发,人口不多。几乎都是独善其身。作为周王的初封国一直延续到最后也可以说国祚绵长了。

后期时候五国伐齐的战争就是燕国主导的,那是燕昭王为了报齐国入侵燕国的仇的,苦心经营28年之久然后一鼓作气,几乎灭掉齐国,可惜最后功亏一篑。可以看见,即使是弱小的燕国,在准备一番之后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要知道春秋时代,齐国自从齐桓公之后一直和晋国、楚国纠缠不清,虽然没有居于优势,但是劣势不明显。可是几百年只有一个燕昭王稍有作为。其他的都默默无闻。也是没有机会的。

魏国

战国开局时候一枝独秀,四面为战,并且不落下风,结果犯了众怒,后来又僭越,北齐国打残。后面赵国崛起之后,韩魏都成了憋屈的四面环敌。但是受一开始的底子也能坚持多年。在当时的情况下,处境每况愈下但是还是能苟延残喘。但是中兴的话就不可能了。周围实力太强。

赵国

赵国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作为三晋之一,在立国以后一样强敌环伺,但是历代君王都不算昏庸,后来赵武灵王一招破敌。跻身四强。在长达半个世纪当中赵军一骑绝尘,秦人在赵军面前吃了不少鳖。赵武灵王以后,几乎就是赵国和秦军在硬抗,其他的国家如魏国燕国齐国等等都打算浑水摸鱼捞点好处,从赵国这。

可惜的是,在秦军全方位的优势面前,赵军的优势慢慢的失去光芒,最后长平之战将胡服骑射以来的优势一次性的输光。在统一天下的时候赵国有野心、有实力、有机会但是后来烂牌了。

齐国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国,自齐桓公以后崛起海滨靠着大海的优势,北方没有强敌,南方没有对手,一直向西方发展,但是运气 不好,前期晋国、楚国恁是没有让齐人做出什么成绩。田氏代齐之后,其他国家都在变法图强,齐国差点没赶上末班车。凭借霸国之于一直维持大国地位,但是碰见燕昭王差点被打残灭国,幸亏燕昭王早死才免于灭国。

残存的齐国也无力争雄,又被秦国拉拢东西为帝。在统一天下的时候,齐国有野心、有可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被自己玩残了。

楚国

这个和晋国争霸几百年的国家,到战国时期以及暮霭沉沉楚天阔了当时整个江南都是他的,实力强劲,从立国到称霸历代君主都不算太差,并且因为这个才和齐国、晋国等缠斗几百年不落败,但是当进入战国时期,君王一代不如一代。

另外受制于蛮夷的影响,和秦国一样,几乎都是中原国家的仇敌,在文化上被隔阂,当初为了对抗晋国,秦楚关系也非常好,所以几乎都是秦楚绑在一个战车,这也成了他的罩门,无法取得其他国家的信任。抛开秦国,楚国综合实力最强,可惜君王都短视,一个个全都贪图眼前利益,于是被秦国一坑在坑,最后断送千里江山。楚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有机会、有实力、有野心,但是没有远见,全被眼前利益遮挡了,最后眼前利益也没有得到。机会从他眼前走过但是没有抓住。

秦国

秦国的崛起是在周平王东迁以后逐渐占据关中以后,才站稳脚跟,依托关中天然屏障,早先的几百年秦国是一直和西戎作战,也被关东认为是蛮夷,因为晋国的存在,秦人势力始终没有突破关中。等三晋分裂以后,秦国西边打垮西戎,南边联合楚国这个时候才有野心争夺天下。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兵农合一的政策将秦国绑在战车上,后来又借着蜀乱吞并巴蜀作为后方,给秦国兼并天下提供了可能。

但是在恰恰同宗的赵国也崛起在这个时间。军事上秦国一直不占优势多次被赵国击败,后来苏秦又高了合纵,将秦国压制在关中,张仪出现以后拆散合纵改为连横,秦国才有了兼并天下的机会。

秦昭王时期,这位超长待机的君王和宣太后一起半个世纪的执政使得秦国政局稳定,宣太后亲自上场诱杀义渠王,解决北方大患。采用范雎的政策打残韩魏,给兼并天下提供入场券。昭王末期长平之战将赵国踢出赛局。此后山东六国再也没翻身。


歪史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几百年,期间有无数的国家被吞并或者走向灭亡,最后淬炼出了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以及秦国。秦国为什么能从六国之中托举而出并统一中原,离不开三样东西。

商鞅变法

原来的秦国是偏居一隅的小国,而当时的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而广招天下人,招收人才,商鞅则是经典代表之一,他的商鞅变法在秦国大展身手,并从秦孝公开始往后国君都崇尚商鞅变法,这时候已经将秦国推向一种新的高度,而同时代的其他六国早已经不是对手。


广招天下英才

在秦国无论是出身还是地位只要是有能力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而其他六国则不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秦相、张仪、百里奚等人物,都帮助秦国完成大业,而且还有其他国家的人,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好,得不到大用,他们都会前仆后继地跑向秦国。


秦人先进技术能力

秦国有一个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并且都是大规模生产,在作战期间替换、维修、生产极为方便,而且最出名的大秦箭阵,据说其他六国都没有秦国射的远,这就得多亏秦弩浪他们傲世天下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鹏正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张大程度,掠夺人口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军队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精华部分,击败敌军,将战俘转化为本国的军队和奴隶是古代战争的常规做法。秦国违背常规,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使秦国成为一架效率极高的斩首机器,加快了兼并六国的进程。

秦国斩首的原因考察,战国七国中何以只有秦国崇尚斩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强烈的帝王意识,军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风。

首先,秦国历代君主具有强烈的帝王意识。

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年畜牧业仍是其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商周王室积极利用秦的强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早在舜时,秦之先祖大费负责为舜调驯鸟兽。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 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由于秦人主要为王室提供娱乐和军事的服务,秦人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积。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驾送有功才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跃跃欲试。他以挺进中原为目标。但其计划因崤之战而被晋阻挡,只称霸西戎。东方六国以夷狄之国待之,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穆公后秦国内政的混乱到献公告一段落。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于献公时期启动。

其子孝公对「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深以为耻,效祖(穆公)法父(献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秦惠文君在为君14年改称为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为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封禅泰山,巡行全国,刻石立碑。

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迫不及待,毫无顾虑,只求效率。秦孝公对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强的四种不同方案只对强国之术感兴趣。任用商鞅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奠定秦国吞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第二,军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于三代,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来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胜利果实,维护新的统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后便是世袭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先后由诸侯、大夫、家臣而出。这些新兴力量需要新制度调动社会资源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后,按军功贡献授爵日益代替世袭制,奖励军功成为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共同内容。

李悝在魏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最系统最具体最可操作,基本特征如下:军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不同爵位占有相应数量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

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这样士兵一斩首一富贵(土地财富权利)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秦国的军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标准是士兵斩首的数量,占有土地奴隶,获得赏赐,赎罪赎身都和爵位有直接关联。爵位成为富贵权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着在爵位上,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斩首数量,这样军队的战争热情便被调动起来。秦国军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备。

军功爵制的目的是垄断人们的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手段,如果获利多途,军功爵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消解。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要获得土地必须去上战场上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

秦国建立了以十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让国民互相监督;焚烧诗书以愚昧国民。而齐国文化和商业发达,赵国盛行盗墓和娱乐业,秦国则不存在这些消解军功爵制作用的问题。秦国的相关政策为军功爵制构成坚实的支持,不会因其他的漏洞脱空。

第三,重农尚武华戎杂糅的民风

秦国地处西陲,本为游牧之国,穆公称霸西戎,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秦国的成分。因此秦国的文化杂糅华戎。重农尚武,民风质朴彪悍。核心地区在并渭谷地,好稼穑植五谷,农业发达,民风朴质无华,不崇文礼。秦国版图广阔,很多地区戎狄之风浓厚。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以秦尚农好武朴质无华之民风,加之以严格的管理,形成惊人的组织力量。

荀子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口,古之吏也。人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日: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关于其他各国风俗的大致情况,严耕望先生概括说:「齐国滨海,工商发达,政治无约束,其民活泼,较富厚,富知识。鲁宋梁陈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穑桑麻为业,其民又深濡旧文化传统,故节俭好蓄藏,敦厚重义多君子。卫及三晋地在太行东南,大河内外,居天下之中,四方交汇,民风不纯。其旧风大抵刚武尚气,轻于走险,赵卫尤甚。楚民轻剽,悍勇而伐韧性。」

由于民风不同,秉性各异,加之以不同的管理手段,便造成了各国军队战斗力的不同。其中秦国的民风对军功爵制最为支持。从获利致富的角度言,齐国靠工商鱼盐,赵国靠抢劫盗墓,卖艺王侯。鲁宋梁陈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穑桑麻为业,其民又深濡旧文化传统,故节俭好蓄藏,楚越南方气候条件好,资源丰富,无冻饿之患。秦国重在农业和畜牧,农重土地,畜牧尚弓马,商业不发达。 比较而言,除了秦国以外,其他国家获得生存数据致富渠道较多,唯独秦国只能依靠农业。只要秦国政府控制住土地的分配,也就控制了国民的生存问题。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授予爵位,以爵位分配土地。秦国国民要想占有土地致富必须去打仗,荀子说这是非斗无由。而在其他国家除了斗以外还有其他手段。

在习性上,齐国政治自由,文化发达,怯于公战,鲁宋尚儒,楚人缺乏韧性,赵人慷慨悲歌,很难有效地组织起来,在战场杀敌斩首。而秦民质朴无华,重农尚勇,不尚文礼,追求现实利益。推行军功爵制难度较小。秦国的军功爵制既适合秦国重农尚武的民风,又垄断了秦民致富的途径,所以秦国人民将战争视为获利之途,闻战相贺,战斗热情被大大激发。

各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秦国,而强的根源在于秦国的制度创新,将战争简化为斩首数量,将社会生活简化为爵位,使斩首成为授爵的唯一条件。这样秦国就被制度改造成一架动力十足便于驾驶的斩首机器,通过吞噬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实现了对全国的兼并。



1264617605


美好一天很荣幸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几百年,期间有无数的国家被吞并或者走向灭亡,最后淬炼出了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以及秦国。秦国为什么能从六国之中托举而出并统一中原,离不开三样东西。

商鞅变法

原来的秦国是偏居一隅的小国,而当时的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而广招天下人,招收人才,商鞅则是经典代表之一,他的商鞅变法在秦国大展身手,并从秦孝公开始往后国君都崇尚商鞅变法,这时候已经将秦国推向一种新的高度,而同时代的其他六国早已经不是对手。

广招天下英才

在秦国无论是出身还是地位只要是有能力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而其他六国则不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秦相、张仪、百里奚等人物,都帮助秦国完成大业,而且还有其他国家的人,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好,得不到大用,他们都会前仆后继地跑向秦国。

秦人先进技术能力

秦国有一个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并且都是大规模生产,在作战期间替换、维修、生产极为方便,而且最出名的大秦箭阵,据说其他六国都没有秦国射的远,这就得多亏秦弩浪他们傲世天下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韩苏说历史


秦国能统一天下有它必然的历史原因。第一,几代秦王头脑清晰,改革推新,励精图治,不断巩固改革成果,打下了强国强军强民的基础。第二,广招吸收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实行有利于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路线政策。第三,秦始皇雄才大略,统领得当,堪当统一天下的大任。第四,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政治军事将相辅佐,为秦国一统河山做出了贡献。


李渝泉1


我是高维文化,我来回答。

1.首先最大的功劳肯定是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中最重要又是奖励耕战,尤其是其社会地位直接和战功挂钩的政策,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热情,使得秦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外战。

2.不过第二就得归功于运气了,变法的不止秦国一个国家,为什么最后成功统一全国的却是秦国呢,其他国家运气不好呗。我们知道,古代的最高领导人是血脉传承的,所以下一代是贤君还是昏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运气,其余几国要么君主平庸,要么一代英明雄伟下一代昏聩无能,更有楚国这样一代不如一代的。而秦国自穆公以来的几代君主要么在位时间极短,要么就是英明神武,励精图治,亲贤远佞的,所以秦国一代代积累出了蚕食天下的国运国势。

3.第三点则归功于山东六国的侥幸心理,都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一个挨揍五个不管,然后挨揍就贿秦割地;正好中了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一点点把秦国喂肥了,等到六国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