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貨幣:銀行業的未來

誠實貨幣:銀行業的未來


■《貨幣、銀行與國家》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誠實貨幣:銀行業的未來

資料圖

經濟危機的教訓非常重要,認真學習奧地利學派貨幣與週期理論也十分重要。很多國家實際上都在學樣美國,正在走向重蹈覆轍之路

馮興元

當前的自媒體時代是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每天興奮於接觸看不完的信息,也煩心於看不完的信息。眾多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如果沒有定力,讀者就如同牆上蘆葦隨風倒,只能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只能是隨波逐流、渾渾噩噩,這絕對有違讀者閱讀的初心。

顯然,修煉和把握我們的定力至關重要。定力也意味著掌握和錨定一些社會科學理論通識,尤其是經濟學通識。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埃貝林(Richard M. Ebeling)的力作《貨幣、銀行與國家》就是一部經濟學通識著作。

真實世界經濟學

埃貝林出生於1950年,目前是位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要塞軍事學院BB&T傑出教授,曾任美國經濟教育基金會主席。埃貝林還是著名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在美國的傳道者。

不同於被稱為“黑板經濟學”的新古典經濟學,奧地利學派是真實世界經濟學,是反映有關真實的人在真實的世界採取真實的行動的經濟學。奧地利學派也是當前美國一些經濟學家主推的“主線經濟學”(mainline economics)的核心。

主線經濟學這條脈絡其實是經濟學理論和思想的源頭和主線。從托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傳統以降,主線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涉及包括亞當·斯密在內的啟蒙運動思想家、20世紀初的新古典學派(包括馬歇爾)以及當代6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們分別為哈耶克、布坎南、科斯、諾思、弗農·史密斯以及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主線經濟學大致反映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學派這三大經濟學派的理論和思想。當然,主線經濟學是相對於主流經濟學而言的,其邊界只是大致劃定的。而主流經濟學已經過於數學化和模型化,遠離了我們所在的真實世界。

埃伯林曾撰寫和編輯過許多書籍,其中包括三卷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精選文集。除了《貨幣、銀行與國家》一書之外,他還出版了《政治經濟學、公共政策與貨幣經濟學:米塞斯和奧地利傳統》(2010年)和《奧地利經濟學與自由政治經濟學》(2003年)等書。

埃貝林的力作《貨幣、銀行與國家》原英文書名為《Monetary Central Planning the State》,可直譯為《貨幣的中央計劃與國家》,出版於2015年。最近,海南出版社推出了相應的中譯本。新起的中文標題更加精準地抓住了全書的要旨,即:批判當前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貨幣集中發行體制,揭示這種體制背後各種貨幣理論的邏輯錯誤,介紹奧地利學派的貨幣、週期和銀行理論,從奧地利學派貨幣和週期理論角度指出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因與政府注入過多貨幣有關,最後說明金本位、貨幣的去國家化和100%黃金美元作為誠實貨幣的重要性,並展望未來,直言我們銀行業的未來在於允許各家銀行自行發行誠實貨幣的“自由銀行體制”。

金融危機何以釀成

奧地利學派第四代代表人物哈耶克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獲獎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對貨幣理論和經濟週期理論的研究貢獻。米塞斯和哈耶克屬於師徒關係,分別為奧地利學派第三代和第四代代表人物,他們兩位大概是唯一預見了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學家,這也足見這師徒兩人在貨幣和週期理論方面的獨到研究功底。

埃貝林這部著作的“硬核”在於以淺顯易懂和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和週期理論,從這一理論出發解讀了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奧地利學派的週期理論是由米塞斯首創的,哈耶克對之做了進一步的發展。

根據該理論,由於政府對經濟注入了大量的廉價法定貨幣,銀行系統的貨幣創造使得廉價信貸資源更為充沛。整個運作使得市場利率被人為降低到低於真實的自然利率(也就是能在自由市場下自動協調消費和生產的資金需求的那個利率)之下。

低利率和消費市場景氣預期向生產者發出一個信號:生產者可以借入更多廉價的貨幣,將更多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消費品環節,為此也要加大投資生產消費品之前的環節,即那些生產品的生產環節,甚至拉長該環節,即增加其生產階段,採取的方式為迂迴生產。

所謂迂迴生產,是指一種迂迴的、拉長生產階段的生產方式,不直接用簡單設備工具生產消費品,而是先生產更為高級的機器設備,再用這些機器設備生產更為複雜的、具有更高生產率的設備工具,再用這些設備工具生產消費品,以此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消費品的種類,擴大其產出。

比如,本來可以用鋤頭挖個坑生產小麥,但改為先生產用來生產播種機的機器,再生產播種機,以此擴大小麥產量。本來用手工和簡單烤箱即可製作麵包,改為先生產用來生產更高級烤箱的機器,再生產這種更高級烤箱,再用更高級烤箱製作麵包。

降低利率導致更多的資源可以用於迂迴生產。貨幣增發和生產消費品之前的生產環節的大量投資,與消費品的消費存在一種貨幣用途的競爭,相對於消費品的產出,更多數量的貨幣追逐消費品,會導致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如果貨幣當局要一再重複增加貨幣供給,那將會造成一種沒有盡頭的漲價的“累積過程”。消費者需要強迫自己進行一些儲蓄,至少要節制消費。

當企業家發現消費市場景氣變成泡影之時,生產環節眾多企業產生恐慌,考慮收縮投資,包括轉向迂迴程度較低的行業,這時候資金鍊緊張甚至斷裂現象眾多,出現企業甚至銀行紛紛破產的“多米諾效應”,出現較為嚴重的衰退或者蕭條。這就是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

避免重蹈美國覆轍

在危機發生之前,如果政府繼續擴大貨幣投放,可能推遲危機,但會累積危機因素,導致未來的危機一旦出現,其程度會更大。不過,總有一天,一旦銀行也支撐不住,不願向企業投放資金(銀行自身不良貸款率過高,企業負債率和壞賬率過高,行業投資已經不再划算),則危機必然爆發。

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已經推行了多年的貨幣和信用膨脹以及通脹,接踵而至的就是大蕭條。2008年以前,美聯儲和許多西方國家也推行了多年的低利率政策,也沒有阻止全球金融危機的突然降臨。在2008年這場危機爆發之前,政府持續多年增加貨幣供應,通過鼓勵銀行業增加對消費者的低息消費貸款,尤其是住房貸款,同時增加對政府“兩房”公司的貸款,鼓勵和慫恿評級公司放寬對住房貸款借款人的信用評級,也放寬金融中介機構打包銷售基於劣質住房貸款資產擔保的證券的具體要求,放大了出現危機的風險以及危機一旦出現的嚴重程度。

可以看到,我們利用奧地利學派貨幣與週期理論很容易深度分析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我們在這裡講大蕭條和全球金融危機,似乎不大重要,其實不然。這些經濟危機的教訓非常重要,認真學習奧地利學派貨幣與週期理論也十分重要。很多國家實際上都在學樣美國,正在走向重蹈覆轍之路。一般人會認為這種衰退或者蕭條離自己很遠。但是如果一個國家導致經濟危機的要素已經日積月累,難以負重,最需要擔憂的是“蝴蝶效應”或者“黑天鵝效應”顯現。

在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現有的中央銀行貨幣制度避免不了、反而會導向經濟危機。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越是接近歐美的市場體制和貨幣制度,那麼其步歐美后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並不是說市場經濟體制不好,而是中央銀行貨幣制度有問題。當前基於不可兌換法幣的中央銀行貨幣體制實際上與市場經濟並不配套。

我國還屬於轉型國家,對各種風險的控制手段多於歐盟國家。這在短期內可能是一種幸事。不過,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要走出因為貨幣原因而導致的金融危機,也是有辦法的。

與市場經濟體制配套的必須是誠實貨幣。誠實貨幣基於發行者的可信承諾以及法律約束。這個發行者不一定是政府,不一定是單一發行者。關鍵在於發行者的貨幣發行要基於可信承諾。基於可信承諾的誠實貨幣比如包括人類最早就採用的商品貨幣(如金銀等貴金屬),嚴格承諾兌現一定財貨或者商品的貨幣,即商品準備貨幣(基於一攬子大宗商品,包括金銀;如果承諾兌現某種外國貨幣或者幾種貨幣的組合,仍然要求其這種貨幣或者幾種貨幣組合最好能夠與可兌換一定的財貨或者商品掛鉤)。

按照這種原則發行的誠實貨幣,無論是私人發行,還是政府發行,均會助力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雖然也存在經濟波動,市場自行也會自行調整,恢復動態平衡。

最後,埃貝林建議推行自由銀行體制。這種建議是比較大膽的,不過其在斯密時代就存在。

斯密在《國富論》裡支持由商業銀行發行貨幣。當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存在眾多的私人商業銀行。這些銀行都有自己的金銀鑄幣和金庫。它們以這些金銀鑄幣為基礎發行期票,也就是鈔票。這些商業銀行的動力不是發行越來越多的鈔票,原則上鈔票的發行量不能超過本來便利間接交換所需要金銀鑄幣的量。商業銀行需要把自家銀行的鈔票流通量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並且主動回收鈔票,否則很多持有鈔票者會找上門來,要求用鈔票換回金銀鑄幣,導致銀行鑄造新的金銀鑄幣,造成發生銀行擠兌和倒閉。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自然的貨幣穩定機制。

自由銀行體制要求,私人銀行能夠發行誠實貨幣,其流通中的銀行鈔票需要完全由發行它們的銀行所持有的商品準備(包括貴金屬準備)所覆蓋,從而使得銀行業務遵守通行的商業責任原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