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孩子去做那些不好的行为,比如磨蹭拖拉、不专注、粗心、顶嘴、发脾气等等,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

一个角度是能力

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计划,从而重要的事情不拖拉?有能力做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有能力和方法做到认真细致?有情绪管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不需要发脾气和对抗?…

另一个角度是动机

就是孩子的行为目的。如果不是孩子的能力限制了他,那就要从孩子的动机角度来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要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借助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的行为目的。

根据不同的行为目的,引导孩子行为

面对情绪问题,直觉、自动化的反应通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美国精神医生戴克斯,经过长期研究,把孩子的不当行为依据不同目的,分为四大类:吸引注意、争取权力、寻求报复、逃避失败。

(一)吸引注意

孩子良好的、建设性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关注时,孩子会采取一些不当行为来寻求父母或他人的关注。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很乖,但是“人来疯”,搅得父母不胜其烦。

此时孩子的错误想法是,

只有我被注意到或者让别人为我做事,才能证明我的存在、我的价值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错误应对方式

当孩子采取不当行为试图吸引注意时,父母往往感受到被不断地骚扰,觉得厌烦。采取的应对方式通常是一再警告和与哄骗。

对于父母这样的反应,孩子只是暂时停止不当行为,然后重新开始相同的行为,或者采用另一种干扰方式来吸引注意。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正确应对方式

对于想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的正确做法是忽视这些不好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得到关注,这些不当行为因为达不到目的会消退;当孩子有好的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孩子的好行为因为得到关注而保留下来。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主动“给予”关注,不是让孩子因骚扰行为“得到”关注。

(二)争取权力

当父母开始命令和控制孩子的行为的时候,孩子的自主感被剥夺,会通过反抗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

此时孩子的想法是,只有事情在我控制之下,或者证明没有人可以指挥我的时候,我才是我,才有存在的价值。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错误应对方式

当孩子用抵抗行为来争取权力的时候,父母往往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进入到“冲突模式”,用更强烈的手段来斗争,或者做出让步。

对于父母的以冲突为前提的斗争或者让步,都不利于有建设性地合作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过多让步,孩子以后会以各种手段来争取更多权力,得寸进尺,没有底线。如果孩子觉得无法反抗父母,他们并不是服从,而是转向另一个目的——寻求报复。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正确应对方式

首先要从冲突模式中退出来。然后,通过让孩子帮忙,或者引导孩子参与和做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建设性地使用权利的方法。

(三)寻求报复

当孩子被过度批评、指责,或者在争取权力的冲突中没有达到行为目的时,他们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是被拒绝和排斥的。

此时孩子的想法是,没有人爱我,所以自己只有在伤害别人的时候才会被看重,只有通过残酷与讨厌的行为,才能获得一席之地。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错误应对方式

对孩子的报复行为,父母会感到被深深地伤害,认为应当惩罚这种心态和行为。很多父母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也对孩子采取报复措施。

对于父母针锋相对的惩罚,可能会使孩子以更强烈的不当行为,或者选择其它武器做更进一步的报复。如果孩子觉得被打败,会对自己非常灰心,为保护自己,通过自暴自弃来逃避失败的痛苦。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正确应对方式

避免伤害到情绪,不对过激行为进行处罚,这些做法只能让冲突不断升级,最终两败俱伤。

通过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他们才会打消“寻求报复”的行为目的。

(四)逃避失败(自暴自弃)

当孩子通过各种积极、消极,建设、破坏性的努力,都无法达到目的时,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失败的痛苦。他们选择自暴自弃,来逃避失败的痛苦。

此时孩子的想法是,只有使别人觉得无法对我有所期望的时候,我才是我,无助、无能为力的我。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错误应对方式

对孩子通过自暴自弃来逃避失败的行为,父母会失望,感觉孩子已经“无可救药”,产生“想放弃”的想法。

孩子用“我无能为力”来保护自己不再被失败打击,也使别人不再对他存有任何期望,以此逃避责任,免受责备,减少内心的不安。

孩子的情绪管理: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才能正确引导行为

正确应对方式

停止任何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包括诉苦等试图让孩子内疚的行为。

鼓励孩子任何正向的意图和行为,不管多么微不足道,也是孩子尝试和努力改变自己的起点。


孩子的情绪问题,不能通过情绪化的方式去应对。识别孩子的行为目的,针对不同的行为目的,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才能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孩子有能力、有方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