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众所周知,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人们共同协作,还可以增强信心,提高办事效率。家长都希望自家宝宝能够成长为情商高,社交能力强的人才,但是往往有些行为会将宝宝越推越远。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不利于宝宝的情商发展呢?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宝宝之间发生矛盾,家长直接参与

宝宝还小,认知能力比较差,相互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通常这种矛盾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家长过度参与,会让宝宝在同学交往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时间长了,宝宝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从而变得孤僻而不善社交。

美国儿科学会推出的《儿童保健学》教材提出:宝宝在一块玩耍时,家长要时刻关注着他们,但是不要过于参与,哪怕是他们之间有了分歧,也请给宝宝一个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

所以,家长要理解同伴冲突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事,很多时候不能单纯地以对错来论断,家长可以在旁边观察,然后放手让宝宝去经历去处理,当宝宝处理不了的时候家长再参与即可。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强迫宝宝在众人面前表演

“要求宝宝在众人面前表演新学的技能”似乎是我们家长非常热衷的事情,也许是出于对宝宝优秀能力的炫耀,也许是对宝宝的一种鼓励和锻炼。但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强迫宝宝在众人面前表演,会影响宝宝的心智发展。

因为这样会让宝宝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表演的时候宝宝得不到外界的反馈,她就不知道到底自己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而且当别的小朋友可以随意玩耍、探索的时候,宝宝却在学着如何取悦别人,心智发展就会落后了。

所以,如果宝宝自己乐意表现,就让孩子表演一下也无妨。但是如果宝宝不喜欢,家长不要强迫宝宝,顺其自然即可。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帮宝宝抢玩具

不管是在什么场所,宝宝之间互相抢玩具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自家宝宝被抢了玩具,家长都会很心疼。但是,如果家长帮宝宝抢回玩具,会影响宝宝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因为宝宝在抢玩具中发生的各种问题,都是需要宝宝自己学着处理的,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宝宝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所以,在有别的小朋友抢夺宝宝的玩具时,家长可以跟小朋友说:“小朋友,这个是姐姐在玩的玩具,你这样抢是不礼貌的哦!你先去玩别的玩具,一会姐姐再给你玩,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别的小朋友就会再抢了。

我们家长也可以教自己的宝宝学会反抗,比如对抢玩具的小朋友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不喜欢”等。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宝宝玩具被抢,教宝宝直接抢回来

在宝宝玩具被抢时,有些家长会教宝宝直接抢回来。这种方法看似提高了宝宝的自尊心,但是如果对方比较强壮,自家宝宝可能会受到伤害。家长要教会宝宝量力而为,不要过于冲动蛮干。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过度维护自家宝宝

不管宝宝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自家宝宝做错了,有一些家长还是会表现得非常“护犊子”。而过度维护宝宝,会让宝宝变得承受能力差,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能力变弱,也不利于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所以,家长要认识到,现实社会虽然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也有温暖的地方,家长不要过于担心,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让宝宝自己面对风风雨雨,这样更有利于宝宝在社会中立足。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过度干涉宝宝选朋友

尽管宝宝还小,但是也有自主交友的权利,很多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在经历过后才形成的。如果省略了这个过程,会让宝宝也失去了成长的经历,同时也会激起宝宝的逆反心理。

当然,不过度干涉,不代表一点也不关注宝宝。宝宝在交朋友的时候,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如果有品行不端或者道德不好的宝宝时,家长要及时给自家宝宝提意见。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最后,我们这代人在教育宝宝方面,经常以“自我思考”的模式来进行,似乎非常缺乏多元的引导方案。所以,家长也需要加大学习力度,争取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宝宝。


家长这6种“行为”,会让宝宝的情商变低,社交能力越来越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