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妙於心之詳講

唯妙於心之詳講

唯妙於心

此處所說的“心”,是指氣脈循環臟腑所顯現出的功能作用。如手能握固,口能言晤,皆“心”所導。但“心”與“神”是有區別的,如單純的手之能握,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機械性,是人體功能作用的使然,而能握的適應性及不能握的適應性,乃通過主觀思維的判斷後使然,則為“神”的作用,亦即通靈變化之為神之謂。練功夫需要在此方面多加體會,才能知氣脈循環以及相生相剋的作用,能知此,則為“妙”。

上口訣唯妙於心4字,關鍵在“妙”與“心”的理解,下將重點略敘:

(一)體現在氣功的練功夫時, “心”有上,中,下丹田幾個處所。下丹田在臍下2寸石門穴,是先後天氣機聚合之所在,不練功者亦有丹氣存此。中丹田在鳩尾穴下1寸,偏左5分,心尖抵到處,胃之上口(相當於賁門部位)的絳宮穴,是人身氣血開合之處,當胃氣衝擊時可致不舒。一般所謂的心口痛,實際上是絳宮痛。重捶功閉息時及靜功五氣朝元忘身之際,感到此處跳動或微動。上丹田在泥丸宮,為神之大會,即人身10大會處之一的“神會泥丸宮”。下,中,上的前三丹田,可分別反應先後天氣機,氣血開合,神會的變化。無論在練功體驗和用於內功導引術方面,都可收到“桴鼓響應”的效果.

(二)因三丹田的作用,人身氣脈亦分三階段的氣化.所有氣脈的發生,先到下丹田、搬運後仍迴歸下丹田儲存。中丹田與上丹田的氣脈升至頭頂,下降至中,再降歸元於下丹田。三丹田與心存於一(一心不亂),方能使氣脈運轉合於規律,才能致發活潑自在,指揮自如地掌握本身的氣化作用,以達修命的境階完滿。一心不亂是練氣脈的原則,如此,方能達到“惟精惟一”的功候。具體的方法即“象天則地,圓空法生,大小開合,唯妙於心“12字訣,需將心意用到活潑自在,毫不固板呆硬,方稱“妙”。此“心”與“妙”之二義。

(三)心的功能在上、中、下三丹田中,亦有3個階段的變化。下丹田內景為氣聚發熱,外象呈前後鼓盪。搬運到上丹田後,陽極化陰,內景為由熱變涼,外象是頂門發軟,或有見隆起。此時,降金玉液的真陰之津,天一真水於華池,再下降至中丹田絳宮,所有陰陽氣脈會膻中後(氣會膻中),因乳根為後天生化之大處,故此時內景是繞乳部自發性左右各轉24圈(象24候),圈圍周長如乳根(女子稍大)。功夫深者,可心意指揮,左右各轉32轉(象32周天)。屆此機時,氣如聚而不降,則出現偏差。氣之聚而不降,以致絳宮之門閉而無開,內景失侯,外象顯迫,體現出上身的左右旋轉或手舞足蹈,其外象的左右旋轉一般與內景的轉數相等。絳宮之門開合有時,即一呼一吸中開合有定時,一般人5息或特殊者9息必開合1次。其門又與上下丹田不同,不處人身正中,為偏左之單戶。終宮之門在內景運轉時無開合之能,就會導致氣聚中丹田戀旋而不降,在大導引術中必須點以絳宮穴。點中後,內發熱流向下竄通,氣脈則可降下,再回到下丹田,外象之動態亦可自解。氣脈內景通過下、上、中,再回歸下丹田時,為流轉了1小周天,與下丹田起火時的初發之氣不同,即非前後鼓盪,變為僅向內吸,內景照視是先發紫光,後白光,再通中脈,與黃庭先天真氣之所發溝通,則上中下三丹田真正相通.其中每一丹田發生的內景、外景現象,皆與三丹田有關,即“分而不合。合而不分”。上述均“妙”“心”之真義。

(四)20部脈,無論浮裡兩支,用於何處皆隨心所欲,此亦“心”之“妙”用。

(五)古氣功經典所描繪的,所謂出“陰陽神”,凝練元神等6次第以上功夫為“真妙”“真心”,道家稱其為“妙有”“非常”,但還不是釋家的“真空”功境。

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靜氣功由靜歸動的最高境界,此“動”,有兩大意義:其一,人之軀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包括三千八百細項目。其二,心念之動為妄念,會影響氣脈之動。據上,要制四威儀主動,用打坐的靜功方法,伏心妄動,用內視之法。如此兩結,才能使其“不動”。

動有各種差別。所謂的全身氣脈動,據內景論,除世現所知之20部脈外,尚有80部,合計為左右各50部浮裡支之動,符大衍之數。人體“一日一夜五十營”時,又分行陰25度,行陽25度。其度數是據息而定,一息脈行6寸,l2時中,一萬三千五百息,陰陽合數二萬七千息,陽陰脈各長18丈,靈樞的“五十營”篇認為人身經脈“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是少計數了絡脈之長的緣故。內景之動,凡五臟真氣動後,黃庭經謂五臟“真髒神”現(所述之髒神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鳳凰,又膽別立一髒為龜蛇相交。真神:則心為奼女;腎嬰兒,肺金公肝木母.脾黃婆,膽擬為青人素娥。此等術語均有它意,為練功心理現象,擬喻人及鳥畜等。不可從字義表面理解,滑入迷信之泥坑以致走火人魔),皆為動相(或病相.可據知其臟腑虛實)。不動之相亦有差別,一般所謂之不動,乃比動微小些而已,即情性相制,心性合一,水火既濟,嬰奼相配,龍虎相安之侯。至此動態,任何人看到的皆為白光,功夫深些的為金光。屆達釋家之“真不動”時,方無差別。普遍的動相,看到五色光氣,而分正、虛、實3種。即青如起紋如竹,如長空之青天為正色,青如地蒼蒙塵為不足,綠如翠羽為有餘(相當於翠鳥羽毛色。按此翠羽,為丹道家用石青與銅綠制化後染制鳥羽的一種製品)。赤如落霞,光形平滿而無邊際,不見火舌竄動為正色,紅如花筒外射為有餘。如燈焰閃閃或將熄為不足。黃如鵝黃,其光形方,為正色,黃如黃沙漠漠為有餘,如敗土則為不足之象。白如滿月而圓為正色,如霧如雲為不足,如霜如雪晶盤為有餘。從開合觀論,但凡白光色內斂者,為有餘,外散者,為不足,與其它四髒的光色內斂,為不足,外散為有餘之盛虧徵侯相反。黑如發漆,且無邊際、無底為正色,如煙筒黑煙外冒,為有餘,如海水波濤滾滾、洶湧消逝為不足。此五色的正,虛、實3種變化,為觀照光色的不功差別。更高深一步,動與真不動之間有一階段的光氣反應,為紫色,其色鮮豔而氤氳,如香菸繚繞,不可視為雜色對待。

動與不動在用上雖有差別,在體上卻是不二的。據此,功夫上產生許多調伏的口訣,即調伏動相的理法。以下莊訣即為其要領與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