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陪伴式啃老”這一名字也被帶火。

與以往人們對“啃老”現象的普遍認知不同,“陪伴式啃老”的概念將一些守在父母身邊的子女依賴老人生活的問題凸顯出來。它是指有些兒女表面上陪伴在父母身邊,實際上吃穿住行全部依靠父母,全部花銷依靠父母。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陪伴式啃老”,中國儒家思想中“孝”的本意又是什麼?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陪伴式養老”為何會在當下出現?

“陪伴式啃老”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了,社會上的人倫關係出現了新的問題。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外在的經濟刺激改變了中國傳統的人倫關係。美國社會學家閻雲翔在《私人生活的變革》一書中,著重分析了孝道的變化。

他認為,子女與父母關係的緊張有內在與外在的原因。內在的因素主要是“信仰世界的倒塌”,原先的祭祖儀式被取消,導致年輕人在對家庭的情感體認方面出現了缺失。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外在的因素則主要是“經濟剝奪與無情的市場邏輯”,隨著現代化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父母已經沒有辦法跟上社會發展的形式,原先家庭的財產(比如土地)也已經對子女失去了吸引力。“由於無法給兒子提供什麼,父母身份不再具有傳統的神聖性,而年輕人也不再遵循孝道。做父母的深感陷入困境,既無助又無望”。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社會一直嘗試通過傳統文化來重新樹立起人們的“孝道意識”。比如一些公益廣告,就上演著子女應該為父母打洗腳水,為父母揉肩捶腿。上世紀90年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風靡一時,勾起了很多年輕人對父母的感情。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然而,隨著社會上升機制的固化,“啃老”一族開始出現。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投機取巧的一夜暴富方式幾乎已經失效,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必須要通過刻苦的學習,考上名牌大學,然後找一份好工作。這導致很多人開始自暴自棄,甚至覺得前途渺茫。

再加上現在大學畢業,投身社會的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的一代,這也讓他們從小生活在家庭的絕對中心,父母長輩都圍繞著他們。很多年輕人步入社會,失去了“主角光環”,也帶來了深深的不適感。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此外,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很多年輕人即使不外出找工作,照樣不用受凍餓之苦,也可以在網絡上逃避現實的煩惱。因此,有些年輕人索性就不找工作,在家依靠父母的工資生活,還美其名曰“陪伴父母”。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我們誤解了儒家思想中對“孝”的看法

我認為,這混淆了“孝順”的意義,也帶給了父母無盡的壓力。

比如,有人說“只要父母願意給,就不算啃老”。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父母作為監護人,不論是從法律上還是感情上,在子女無法獨立生活的時候,都必須給予物質上的資助。

因此,我認為解決“陪伴式啃老”還必須從觀念、社會輿論和法律上入手進行解決。

從觀念上來說,大部分人認為“孝”就是陪伴在父母身邊,討父母歡心。但根據學者張祥龍的研究,“孝”其實是一種“親—愛”模式,而這種模式中最重要的表現則是慈與孝之別。

在儒家思想中,子女之所以要對父母孝,是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最著名的討論就是“三年之喪”,孔子的學生宰予問老師,為什麼要為父母披麻戴孝三年?孔子說,這是因為我們從出生開始,直到三歲的時候,才可以“免於父母之懷”。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於“孝”的確立,是從情感上,也就是將心比心的方式讓大眾進行認同。

除了“孝”,父母還必須要“慈”。“慈”的含義,並不是說要對子女的要求全盤接受,而是要通過“慈”讓子女具備“靈”的能力。

《尚書》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這裡的‘靈’不是任何特別能力,而只是一種生存的狀態,即能讓萬物靈—活起來的狀態。”因此,儒家才強調,父母必須培養子女的生存技能,讓他們能夠在社會中順利的生活下去。

根據上面的思想,我們反過來看,就會發現,子女到了20多歲,父母其實已經完成了他們養育的責任,同時也通過對子女進行教育,給予了子女學會生存能力的機會和空間。因此,子女必須要外出進行工作,獨自生活。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然而,現代很多人卻忽略了儒家談“孝”最本質的意義,即將心比心的情感。

輿論和法律要引導青年人不能過度依賴父母

除了觀念,社會輿論同樣重要。現在子女“啃老”,並不會太多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父母沒有教育好子女導致的。當然,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但是,作為一個擁有理性的人,他自己應該對自己的未來負主要責任。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現在的輿論,不去分析批評子女本身,反而轉過來給父母壓力,這也是導致很多人心甘情願“啃老”的原因。

最後,則是在法律上應該制定相應的條款。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鑑美國的一些做法。

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如果虐待老人,子女將會失去繼承權。這裡的虐待不單單是指身體的虐待,同時也包含著違背老人的意願。

“陪伴式啃老”為何會出現?我們對傳統的“孝道”存在誤解

比如,如果父母不希望子女啃老,那麼如果訴諸法律,法律可能將判決子女在未來父母過世後,不能結成父母的財產,比如房產等。這可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制約手段,同時也是保障父母權益的良好方式。

“父母式啃老”的現象,現在在逐漸增多。我覺得,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