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一戰簡史

​​​2018年11月11日,我們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一百週年的紀念日。特別精選了一組珍貴老照片,與你一起回顧那段歷史,感知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難得。


圖說一戰簡史

△ 圖為當地時間2014年2月,比利時,一些足球留在聖伊夫(Saint-Yves)的一塊墓地裡,以紀念一戰期間的聖誕節休戰。供圖:視覺中國​

圖說一戰簡史

△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日, 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 塞爾維亞“黑手社”的 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下面簡稱“一戰”)的導火線。供圖:東方IC​

圖說一戰簡史

△ 奧匈帝國作為當時的世界級強國,擁有歐洲第二大的領土和排名第三的人口總量。其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主張通過兼併塞爾維亞王國將奧匈帝國由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擴展為由奧地利、匈牙利與南斯拉夫組成的三元帝國。而作為巴爾幹地區最強勢的國家,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尤其不滿。圖為1914年,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訪問塞爾維亞。供圖:視覺中國

圖說一戰簡史

△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一個月後,也就是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意大利宣佈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多國的利益衝突糾纏在一起,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圖為1914年8月1日,由德國威廉二世簽署的德國動員令,意味著德國對俄羅斯宣戰。這份文件由德國總理貝索曼·霍爾維格簽字。

圖說一戰簡史

△ 一戰發生在1914年8月—1918年11月,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一戰戰場主要在歐洲,但波及到了全世界,當時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圖為1914年8月4日,宣戰之後,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人們舉著德皇威廉二世的照片遊行支持戰爭。

圖說一戰簡史

△ 一戰的主戰場——歐洲戰場分出了兩條戰線。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為西線,俄羅斯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為東線,東線是歐洲戰場的主要戰線。圖為1915年,一戰西線戰場,德軍士兵站在偵察熱氣球下方。熱氣球在第一世界大戰中扮演過許多重要角色,譬如保護脆弱的據點免遭敵方飛機的攻擊,等等。但在偵察機出現之前,其最重要的作用卻是偵察敵情。

圖說一戰簡史

△ 按階段分,一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圖為1914年,德國基爾運河,德國魚雷艦隊的人員與船隻。

圖說一戰簡史

△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發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是第一階段西線的著名戰役,也是一戰的關鍵時刻之一。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合力打敗了德意志帝國軍。雙方共投入超過2百萬名士兵參與這次戰役,英法聯軍有大約263000名軍人傷亡,而德軍有220000士兵傷亡。法國軍方在此次戰役中使用了大約600輛雷諾出租車,運送6000名法軍後備軍奔赴前線,雷諾公司的這款出租車也因此被稱為“馬恩河出租車”。

圖說一戰簡史

△ 這一時期,發生於青島的日德戰爭是一戰在亞洲爆發的唯一一場戰爭。1914年8月2日,日本發表聲明表示支持英國加入協約國陣營。6日,中國宣佈保持中立。與此同時,日本聯合英國準備進攻駐守青島的德軍。1914年9月2日,日軍在山東龍口登陸。1914年9月18日,日軍從山東青島嶗山灣登陸,從側面襲擊德軍。中國將青島及其外圍地區劃為交戰區,意味著所有參戰國可以在交戰區內隨意開火而不用顧及中國主權。德日青島戰役前後共歷時67天,德軍傷亡817人、被俘4869人、自沉艦艇10餘艘;日軍傷亡2399人,被擊沉艦艇5艘。1914年11月14日,日軍以勝利者的姿態發表佔領青島宣言,同日,日軍在青島市區內舉行閱兵式。圖為日軍在放置口徑達到280mm的榴彈炮 。

圖說一戰簡史

△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圖為1915年,一戰西線戰場,奧匈帝國士兵站在萬人冢前。

圖說一戰簡史

△ 1915年4月22日,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第二次伊普雷戰役中首次大規模施放氯氣,德軍在比利時小鎮伊普雷用鋼瓶向法軍陣地施放了168噸液態氯氣,這也成為化學武器進攻的首個成功戰例,這場戰役因此被稱為伊普雷毒氣戰。但在伊普雷戰役時,雙方都開始廣泛使用毒氣作戰了。圖左為一戰西線戰場上戴防毒面具的士兵,右圖為伊普雷毒氣戰現場。供圖:東方IC

圖說一戰簡史

△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因此爆發了凡爾登戰役。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分,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破壞性最大,耗時最長的戰役,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圖為凡爾登戰役現場。供圖:東方IC

圖說一戰簡史

△ 索姆河戰役是一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發生在1916年 6月24日到11月18日之間。英、法兩國聯軍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選擇了在位於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作戰。雙方傷亡共計130萬人,是一戰中最慘烈的陣地戰,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英國採用的是“馬克l型坦克”。 其殘酷性被稱之為“索姆河地獄”。圖為1916年,法國索姆省阿爾貝附近,德國軍隊在戰場上佔領英軍坦克。

圖說一戰簡史

△ 日德藍海戰(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國皇家海軍與德意志帝國海軍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圖為1916年31日,日德蘭海戰,德國海軍戰艦Schleswig-Holstein發射炮火。

圖說一戰簡史

△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圖為1917年,俄國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聚集在彼得格勒的聖艾薩克大教堂前舉行遊行。​

圖說一戰簡史

△ 1918年8月—9月,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佈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佈成立魏瑪共和國。圖為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現場,德國代表團在法國軍事家、協約國軍事總司令福煦元帥的火車上籤署了投降書,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圖說一戰簡史

△ 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一戰,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一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幹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而美國,則取代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富裕強國。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圖為一戰期間,俄羅斯頓河畔羅斯托夫,庫爾德難民衣衫襤褸。

圖說一戰簡史

△ 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召開了巴黎和會。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美、英、法三國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圖中系巴黎和會“四巨頭”,他們分別是:(左起)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意大利首相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巴黎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圖說一戰簡史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一直保持中立,直到美國參戰後才開始向歐洲輸送華工。1917年4月4日,美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在經過權衡以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宣佈參加協約國並向德、奧宣戰。早在宣戰前,中國就已經向協約國提出了“以工代兵”的計劃,以向英法輸出勞工的方式換取兩國在未來的外交談判中對中國政治訴求的支持。參戰後,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勞工運送到到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打工,負責挖戰壕、運動軍火、維修武器等工作。整個一戰期間,大約有400名中國勞工在前線因德軍轟炸和炮擊陣亡,還有約700名勞工在海上運輸的途中因為客輪被德國潛艇擊沉死亡。戰爭結束後,中國勞工還幫助法國進行了重建工作。圖為中國參戰勞工赴歐洲前在青島集結受訓。供圖:fotoe/視覺中國

圖說一戰簡史

△ 但中國約14萬勞工的犧牲並未得到同盟的承認,在協約國各國眼中,中國依然是個未派一兵一卒參戰的三等國家,這直接導致中國在巴黎和會中完全喪失話語權,不戰的中國最終成為戰勝國中的戰敗國。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會。中國提出的包括收回各國在華特權,廢除21條以及歸還山東半島的提議全部被和會駁回。圖中是1919年5月4日,一場抗議巴黎和會和北洋政府的示威遊行席捲北平城,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最終,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供圖:視覺中國

圖說一戰簡史

△ 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著對那段歷史的紀念,以及對和平友好的珍惜。圖為當地時間2014年12月11日,比利時Ploegsteert,1914年聖誕休戰紀念碑揭幕儀式舉行,歐洲足球協會聯盟主席米歇爾-普拉蒂尼等出席了儀式。1914年12月7日,英國大主教提出一個建議:為前線作戰官兵提供一個臨時間隙,以慶祝聖誕節。這個建議很快得到德國方面的積極響應,雙方官兵家屬和朋友也在為他們能過一個充滿愛意和歡樂的聖誕節而努力。休戰期間,英德雙方還共同為陣亡者舉行了安葬儀式。他們把雙方陣亡者的遺體抬到“無人地帶”,整齊地擺放在一起,然後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寄託他們對死者的哀思。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休戰期間,原本為交戰雙方的英德官兵在“無人地帶”進行了多場足球賽,並交換禮物慶祝聖誕,這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神秘的故事,也是最感人的一頁。短暫的停火之後,雙方回到戰壕,以射殺對方為主要目標。儘管戰場上的足球比賽對於結束戰爭沒有發揮多大影響,但如英國的柯南道爾爵士所說,聖誕停火是“充斥著各種殘忍暴行的戰爭記憶之中人性化的一個篇章”。

圖說一戰簡史

△ 當地時間2014年6月28日,波黑維斯葛拉德,官方與民眾舉行活動紀念一戰爆發一百週年。圖左為薩拉熱窩事件“刺客”普林西普,右為被刺的斐迪南大公。百年來,世界歷史風雲變幻跌宕起伏。曾經被捲入一戰的不少國家,如今都享受著來之不易的和平。而在一戰著名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等戰役中數以百萬計的士兵失去了生命,許多士兵的屍骸長埋戰場,至今仍未被發現。在廣袤的戰場上,尋找屍骨的工作還在繼續。

圖說一戰簡史

△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9日,法國巴黎,巴黎榮軍院舉辦燈光秀,迎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週年紀念。燈光中,花朵、奔赴前線的戰士、團聚的家人,人們用這些圖案表達對在陣亡戰士的緬懷,也表達著對愛與和平永不止息的渴望與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