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井陘縣概況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部邊陲,冀晉結合部,太行山東麓,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冀晉陝三省物資交流集散地,年交易額高達10億元,是華北西部軍事、經濟、文化重鎮,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井陘拉花”在中國舉辦的秧歌大賽中獲四項大獎,並榮獲國家級最高獎—群星獎金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井陘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折207.48萬畝,其中耕地34.3萬畝,佔總面積16.5%。2010年11月1日有人口總數為309882人。石家莊市井陘縣榮獲“省級文明縣城”榮譽稱號。井陘縣被《河北省縣城建設目標體系》確定為河北省A類縣城。2019年1月9日,憑藉井陘拉花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井陘歷史悠久。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有古人類生息。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據對胡家灘、呂家、段莊、馬村等地發現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這表明最遲在原始社會晚期,井陘境內已有人類聚居。相傳,陶唐時區別寰宇,北曰冀州,井陘為冀地。虞舜分冀為幽、並,井陘為幷州地。

三代時,井陘為冀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井陘為真定府屬縣。

清,井陘為直隸省真定府屬縣。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為正定。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井陘為直隸省正定府屬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井陘為直隸省范陽道屬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井陘為保定道屬縣。

1928年6月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為河北省屬縣。同年6月,獲鹿從井陘劃出單設獲鹿縣,為石家莊市橋西區所轄。1961年5月,獲鹿再次併入井陘縣;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37年10月14日,日軍侵入井陘,井陘以鐵路為界分設路南、路北二(區)縣。

1948年3月,井陘路南、路北合併,為晉察冀北嶽行政公署第4專區所轄;是年5月,井陘為華北政府北嶽區行政公署所轄。

1949年1月,井陘為華北人民政府建屏專署轄縣;同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市成立,井陘為河北省石家莊專區所轄。

1958年11月5日,井陘、獲鹿合併,稱井陘縣,治所在微水;同年12月11日,井陘、獲鹿分立為井陘區、獲鹿區,為石家莊市所屬。

1960年3月,井陘、獲鹿二區復併為井陘縣,獲鹿再次併入井陘縣;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78年,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地區改稱行政公署,井陘為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屬縣。

1984年1月,井陘為石家莊市屬縣至今。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井陘縣在其中[2]

位置境域

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陲。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獲鹿、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位於北緯37°42′-38°13′,東經113°48′-114°18′之間。縣城微水鎮東距省會石家莊市40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350公里。

土地

井陘縣域面積1381平方公里(207.15萬畝),其中耕地36萬畝,佔總面積17.4%。

氣候

井陘縣境內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季風氣候,降水主要源於東南季風,每年隨季風到來的遲早與強弱,呈現年際和季節降水量變化。境內氣溫年際變化不大。井陘氣象站觀測顯示,1985-2004年,多年平均氣溫13.1℃,年均氣溫最高的1998年達14.1℃,年均氣溫最低的1985年為12.1℃,年均最高最低氣溫相關2℃。

井陘縣是河北乃至中國少有的非金屬資源大縣。截至2004年已探明的礦產49種,可開採利用的32種,其中“四石”(石灰石、白雲石、硅石、花崗岩大理石)、一土(陶瓷粘土)、一水(礦泉水)質優量大。石灰石儲量達130億噸,氧化鈣含量達55.19%,接近理論數值,儲量及品位均屬華北之首。井陘縣陶瓷粘土儲量達8000萬噸,其中紫砂儲量2000萬噸。

歷史遺址

河北省井陘縣概況

井陘縣(3)

井陘以地形而得名。其名著,一則曰“天下險塞”,再則曰“兵家必爭”。井陘又被稱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歷史上著名的韓信背水列陣攻克趙國之戰,抗擊日寇的百團大戰的雄風,就發生在今微水鎮一帶。

仰韶文化遺址

1990年河北省舊石器調查小組在孫莊鄉東元村傍河臺地發現了舊石器。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謝飛研究員給出的鑑定結論是屬於山西河大石器文化系統。測魚、西葛丹等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先民們定居於斯、發展於斯的遺蹟。

龍山、先商遺址

石橋頭、楊樹嶺、微新莊、南良都、北嶺坡、威西街等十餘處龍山、先商遺址的發現,1992年專家已指出的井陘是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綿蔓水,蓋因曼族而得名。

蔓葭城

蔓葭城(今威州6410工廠處)是迄今已發現的井陘最早的古城,它是中山國都靈壽西南的首座重鎮,屬於王畿衛城。礦區天護城,乃肇基於戰國趙之“五陘”,是秦漢的井陘治所。

天長古城

天長古城的出現時間有唐代文獻可證,是唐天長軍,宋天威軍的塞城所在。東出土門,西度故關、娘子關, “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的井陘口內古道,就是將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線相穿,成為中國最為馳名的古驛道之一。漢初著名的“背水之戰”走的是這條古道;秦末始皇韞椋過井利用了這條古道;而直接導致中山國滅亡的戰國蔓葭之戰則開通了這條古道。至今,這條古驛道的遺蹟尚歷歷可考。

“蓽路襤縷,以啟山林”,井陘先民生息維艱,於家石頭民俗村,正如石罅生翠柏,是這方土地所孕育出的千古傳承的石頭文化的真實寫照和縮影。被譽為東方巨龍和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經查,其井陘段北起三縣(井陘、平山、盂縣)堖之達滴巖口,中經娘子關、故關屬段,南抵控扼甘陶河的楊莊口,長度近百公里,起修自明嘉靖,止於明崇禎,是明內長城的組成部分,可謂一直修到了明亡為止。

井陘窯

1989年開始發現的井陘窯,經1993、1998、1999、2000年幾次搶救發掘,漸漸露出了它的神秘面容。大家知道,白瓷的產生是世界制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創舉。距今一千四百年前的隋代,井陘窯燒造出了白瓷,顯示它同河北的邢窯、河南的鞏縣窯一併成為迄今所知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燒製白瓷窯口的三鼎足之一。

2010年,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榮譽稱號。

特色景點

蒼巖山福慶寺

蒼巖山福慶寺,“長虹飲澗”、是世界知的趙州大石橋。

公主祠

公主祠殿內壁畫、彩塑,是民間千古奇傳。山半懸寺,山居石室,雞犬桑麻——“竅開別天”。

楊莊口攔河長城

“九江口地束火城”,根據創修碑文,實際是同山海關九門口水關長城結構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是為防堵李自成義軍自晉人冀而築。就明長城史來說有著重要的補證價值。東方古典藝術奇葩之一的中國漢傳佛教文化,亦在這方土地留下了聖蹟。龍窩石窟寺,當年驛道由寺中經過,其實可納入驛道文化加以考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