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巨大,为何还是被淘汰了?

社会有点叫人无奈



这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营连级指挥员手里拿着的就是托卡列夫TT30/33 半自动手枪,据说这位军官拍完这张照片不久,带领红军战士冲锋时就牺牲了。

托卡列夫TT30/33手枪是根据勃朗宁M1911手枪简化而成的手枪,所使用的子弹则是毛瑟7.63×25弹(TT33使用7.62×25弹两枪子弹可以互换使用),由于枪和弹的根底都很好,所以TT30/33的总体性能还不错,并且便于大量生产…到了卫国战争期间,TT33的大威力表现突出,与德军鲁格手枪、瓦尔特手枪的较量当中并不落下风,成为一型较为优良的自卫武器。
但是与所有的武器一样,TT33也有其固有的缺憾!

首先,就是它的射速太慢了!TT33 战斗射速25发/分钟,约合2.4秒钟发射一发子弹,这在激烈的战场是很危险的,手枪本来就是近战自卫武器,一般战士使用它的射击距离也就5~6米远,而这个距离如果一枪不中,冲过来的敌人在2.4秒内几个箭步就冲到眼前,容不得开第二枪就被敌人用刺刀捅死了!所以,半自动自卫手枪的战斗射速最好在50发/分钟比较适宜(40~60发之间),而TT33 显然是太慢了,它作为“警用手枪”这个射速还成。

第二,就是它的生产年代的技术水平和材料水平都很差,打到几百发子弹之后枪管损伤较大,精度严重下降…大战期间生产量巨大换一支枪好说,但是和平年代必须要提高枪械的制造质量,只有降低损耗才能节约成本。

第三,TT33装弹量太少了,弹匣只能装8发子弹,这在战场上会贻误战机的!射速太慢、弹匣容弹量少,在近距离交火时劣势太大了。所以,在战后TT33就被淘汰了。
TT33被淘汰之后,苏军全面换装9×19毫米口径的马卡洛夫自卫手枪(我国仿制型号59式),它的射速到达了30发/分钟,虽然也未达标,但是马卡洛夫手枪是“校级军官手枪”,也用不着射速太高。并且苏军通过二战总结认为,半自动手枪在战场上效能太低了!自卫勉强战斗不佳,配给团一级指挥员的手枪全当自卫武器用了,反正他们也用不着冲锋陷阵,如果真的去前线,就要拿一支突击步枪。


马卡洛夫手枪战场表现也差强人意,就是它的威力太低了!枪口初速仅315 米/秒,远不及TT33 的420米/秒,车臣战争后的战场总结,有不少俄军指战员指出:车臣叛军也装备了不少马卡洛夫手枪,但是在5米外根本击伤不了穿防弹背心俄军官兵…这个枪也沦落到了给警察使用的警用手枪行列。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剧照,203首长邵剑波用的就是TT33手枪,这枪在影片当中多次出现。

托卡列夫TT33手枪估计是在二战末期,苏军发动“远东战役”进入到我国的,苏军撤走之后可能有部分流落到我国…所以《智取威虎山》里出现它的身影,在道具使用的时间点上是正确的。
托卡列夫TT33与54式手枪,看官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建国后我国第一型生产的制式手枪就是完全仿制TT33 的51 式手枪,51 式手枪跟随志愿军也跨过鸭绿江…由于战场表现还算不错,战争结束之后,我军开始全面的枪械制式化,我国枪械技术人员和苏联苏联专家将51 式手枪加以改进,将枪柄向后略倾斜一点角度,再将枪柄减薄一些,这样更利于握持。

改进之后的51式手枪就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54式手枪!它在我军和人民公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服役了60年时间,直到现在它仍然还在服役!任何犯罪分子见到它都会心惊胆战!


皇家橡树1972


自2006年起,“警用三大件”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一个代替者是9mm警用转轮手枪——中国第一支警用枪。“警用三大件”是指国产54式、64式、77式手枪。 独家披露此消息的《人民公安报》报道说,这是公安部首次投资并自己组织力量设计的第一支警用枪,2006年将在公安队伍试用和列装;此前,中国警察使用的都是军用枪械。

至于54式手枪作为警用手枪,可以说老萨是一直比较反对的。

站在一个对警用手枪的知情者的角度上,我来说说。

警用手枪和军用手枪并不相同,军用手枪的特点是要求尽可能大的威力,尽可能远的射程,尽可能多的装弹量,还有就是价格的低廉和容易生产。

这是军事作战的需要所需要的,战场上所有武器都是要求在最短得时间给敌人造成最严重的损伤,尽量要做到一弹毙命。

同时,战场由于目标较多,还需要枪械具有一定的持续射击,也就是需要较大的弹容量。

另外就是军用武器的大量装备需要枪械造价的低廉,毕竟动辄十几万支的总价也是很可怕的。

而警用武器就完全不同,现在看来54式手枪是很不适合警察使用的。而最近装备部队的警用左轮手枪倒是中国警方更为成熟的一个标志。

下面简单的说说吧

1. 警用手枪要求较强的停滞能力

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国警察面对的是嫌疑犯而非战场上的敌人。

警察需要的是一二枪就使得犯罪嫌疑人失去抵抗的能力,但是又要尽量避免将其当场击毙,因为对于案件的审讯来说,死亡的案犯是没有价值的。简单的说,就是要留下活口!

中国虽然现在制度如此,也逐步开始注重每个人的人权。不论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就算是真的有罪的,这些人也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况且很多罪犯本身罪不该死,比如飞车小贼,盗窃犯和酗酒滋事者等,这些人相对对社会威胁较轻,监 禁的处罚一般就足够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警察又只能开枪制止,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左轮停滞能力强杀伤力却较小,而且可以使用特种非致命弹药(比 如橡皮子弹),完全可以胜任。

至于54式手枪威力过大,在当年著名的二王事件中,二个凶犯手持54式手枪前后击中二十人,其中绝大部分受害者当场死亡,他们甚至没有得到医疗救助的一点机会,而幸存的少之由少,足可见54式手枪威力之大。动辄一枪致命的武器,是不适合作为普通民警的配枪的。


2. 非常高的可靠性

根据可靠的官方研究数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警察开枪都是在20米之内,双方互射不超过4发,而且大多是5到6秒内完成。

如此近的距离如此快的射速,也就是要求警察的手枪必须绝对可靠。这种强度的射击中如果警用枪械发生故障,就等于把命完全交给了对方,这样的警察很难逃过一劫。

对于手持冷兵器的凶犯也一样重要,如果警察一枪不能击中对方或者手枪卡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某次世界军事比武大会上,中国特警的手枪发生卡壳,导致扮演的人质死亡。警方百里挑一的精选手枪也能出现问题,一般基层民警的手枪如何保证?

1995年7月11日,辽宁营口市公安局站前分局建设派出所警长苏钢,在抓捕毒犯的过程中,54式手枪突然卡壳,失去首先射击的机会。后被毒犯开枪击中,经过连续二十多天的抢救方才脱险。

这点左轮手枪有着先天的优势,即使子弹发生问题,射手只需要多扣一下扳机,转轮就会旋转发射下一发。绝对没有卡壳的危险,可靠性极高。

54式手枪可靠性差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点就是老式自动手枪供弹的根本缺陷。

3. 穿透力小,跳弹几率小

在警察活动的城市环境中,到处都是普通的市民。警察除了第一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以外,第二就必须保证尽量不要误伤无辜市民。

而凶犯的活动大部分都在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域,这就要求警用手枪的穿透力必须小。简单的说就是一枪击中凶犯以后,子弹不应该再穿出误伤周围其他人。

另外,很多的凶犯在密闭,狭窄的房间内活动,这也就是要求警用手枪不能够发生跳弹现象。

左轮手枪石油9mm直径的大颗粒子弹和子弹穿透力小的特点,可以轻松胜任。

但是54式手枪就无法做到。54式的威力可以轻松击穿人体,铁制垃圾桶,汽车金属外壳(如现在比较普及的桑塔纳),薄钢门钢窗等。如果距离在10到15米内,54式一枪击毙前后靠近的二个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54式手枪采用的51式钢芯弹在密闭房间射击时经常出现多次跳弹现象。曾经出现射中一人后,子弹由墙面和地板反弹 跳弹二次击伤一人(击穿了肩部),击毙一人(击碎了颅骨)。这些问题都让警察使用54式时比较犹豫,非常不利于快速反应。

4. 很高的精度和很快的反应

前面说了,由于八成射击数量不超过4发(实际上一般不超过3发),这就要求必须一枪击中目标。

警察孙敏说:枪不到关键时刻不可开,但一旦开枪,必须首发命中。转轮枪据说是反应最快的手枪,在这一点上可能更适合警用枪的特点。

以我对中国警察的了解,很多人除了警校以后就很少碰枪,实弹射击更是少之由少。射击技术不行就要求枪械的精度要好。

这点来说,左轮手枪在近距离几乎不要瞄准,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这就是一般说得指向性。

而54式就不具备,精度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

网上有个网友大发撅词的说枪的指向性不重要,其实大多数紧张的近距离对射中,双方没有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大家都是朝着对方的大概方位概瞄射击,左轮手枪这方面又胜一筹。

至于反映速度,虽然54式的枪把长,利于拔枪。但是左轮手枪更是厉害,美国警方要求基层警察在0.5秒钟完成拔枪射击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其他不用多说了吧?呵呵

5. 高的安全性

由于警察使用到枪的机会并不多,很多人一生没有开过一枪。

上海老警察王冬泉说:当警察30年,我就开过一次枪,而且还是朝天开的。

警察孙敏也回忆,在他当巡警的两年时间内,不要说开枪,就是带枪巡逻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唯一一次看到同事用枪,是在火车站抓捕一名携枪杀人嫌犯。当时,同事也只是用枪顶住嫌犯的脑袋,就控制住了局面。

这就要求不使用的使用绝对不能发生走火误伤的现象。

54式手枪毕竟是50年代的老古董,其安全性用今天观点看来比较差。曾经发生某公安局长携带回家的54手枪走火误伤其儿子的案例,安全性可见一斑。

左轮手枪则装备多重保险,安全系数非常的高。


萨沙


TT30 /33,前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军迷们对此枪相当熟悉,因为国内装备了60年的54式手枪,就是仿制TT30 /33手枪。

作为论坛资深军迷,个人早年在国企当基干民兵时,无数次打过此枪,25米靶位,立定持枪射击,5发子弹,一般最多能上2-3发,算是成绩很好了,很多人都是剃光头的。

此枪发射7.62毫米手枪弹,枪长将近20厘米,重0.85公斤,弹匣容量8发,有效射程50米。

但超过25米,除非训练非常有素的枪手,一般50米内的目标,是极难打准的,玩过此枪,成绩算是好的,所以对此心知肚明。

此枪弹丸威力大,关键是初速较高,达到了每秒420米,有的冲锋枪都达不到,据说卡列夫手枪弹,是世界同口径手枪弹中威力最大的,原许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仿制了TT30 /33手枪。

尽管托卡列夫手枪非常简单,而且性能可靠,但缺乏防止意外走火所需的保险,所以此枪的安全性,一直以来存疑。

后来苏联又研发了一款叫马卡洛夫的手枪,更紧凑、更轻巧,枪管也更短,借鉴仿制了德国著名的瓦尔特PP手枪。

由于使用的部件更少,制造工序简化了,采用了国际流行的9毫米口径子弹,取代了原苏联国内普遍使用的7.62毫米手枪弹。

国平军史总结,体积小、重量轻、性能更好、停止作用更大,俗称校官手枪的马卡洛夫的手枪的面世,是托卡列夫手枪遭淘汰的最主要原因。

国内54式手枪遭淘汰,是因为有了92式5.8/9毫米两种不同口径的手枪,且更紧凑,动作更可靠,握持非常舒适,更受部队军官和士官的欢迎。

且9毫米容弹量为15发,5.8毫米容弹量为20发,远超54式手枪的8发容弹量,战时有更持久的火力输出,92式手枪的出世,54式手枪,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国平军史


对于TT33以及它的中国仿制版本54式手枪来说,现在已经是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里边淡出,但是54式手枪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制式手枪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作为一种机械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状态不能满足现在时代要求而被淘汰,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事情。

对于TT33来说,作为一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服役的手枪来说,到了现在被淘汰替换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TT33首先一个就是安全性不好,他没有一个可靠的保险机构,十分容易走火。

第二个是弹容量只有8发,这个弹容量对于现在的要求来说是太少了,当然在TT33刚开始服役的时候,8发还是不少的,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就是弹容量不够了。

第三TT33的枪口指向性不好,枪口指向性就是枪口在手枪出枪的时候,枪口是不是可以自然的指向目标,对于手枪这种近距离使用武器来说,枪口指向性很重要。作为手枪来说,握把和枪管是最佳角度的,我记得是110度,但是TT33的握把和枪管的角度是接近90度,也就是人手自然出枪的时候,TT33的枪口是指向斜下方的,就算是经过训练可以纠正,但是开始的时候总是感觉很别扭。

对于这个枪口指向性,苏军在二战后的总结中曾经提到,由于这个原因,苏军的侦察兵使用的都是老式莫辛纳干左轮手枪。

而在苏联TT33被淘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但是这个原因还是可以存疑的,就是TT33使用7.62手枪弹,而苏军的步枪的口径也是7.62,当然手枪弹和步枪弹是不能通用的,但是在战时,由于通讯信号不好,结果出现了前边部队要步枪子弹,结果送来了好几卡车手枪弹的事情。很明显后勤的人搞错了,对于苏军这种充斥着大量预备役军人的军队,这种错误是可能存在的。所以战后,苏联的手枪换成了马卡罗夫手枪。这个说法是苏军内幕中说的。

由于上边的原因,TT33手枪在苏联被淘汰了,而在中国也是随着国产手枪的逐步服役,54式手枪也已经退出了军队和警察的服役行列。


有痰


威力过剩,后座力大,精准度低,装弹量少是它淘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