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在無錫第二天的早上天陰著,天氣預報說下午還可能有雨。按照我“遊山水最好選晴天,攬人文陰晴無所謂”的邏輯,決定去遊覽一下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無錫城西,距離市中心只有幾公里,有多路公交車到達這裡,交通非常方便。惠山古鎮以名人祠堂眾多、行業會所密佈、古街風貌保存完好而聞名,是一處探古訪祖的好去處;喜歡回望過去、瞭解宗族歷史的人,一定要來惠山古鎮看一看。

惠山古鎮的祠堂最早出現於唐代,第一座祠堂是為戰國時期楚國的春申君修建的,也就是電視劇《羋月傳》裡面的主人公黃歇。此後一千多年,這裡的祠堂越修越多,極盛時達到180多座。為什麼有那麼多名門望族選擇在惠山古鎮建造祠堂?答案很簡單:這裡依山面水,是風水先生們公認的風水寶地。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我們的遊覽從古鎮的兩條主街之一的惠山橫街的北端開始。惠山橫街的北半部分,路西是寄暢園的圍牆,但入口並不在這裡;祠堂景觀主要在路東。因為我們來得比較早,天又下起了雨,有些祠堂還沒有開門。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貞義單姬祠是我們走進的第一個祠堂。這是整個惠山古鎮唯一的墓祠合一的祠堂,主人是一位8歲給人做童養媳,12歲尚未完婚而夫君已歿,守貞至85歲而終的貞節烈女單氏。該祠奉旨敕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完工於嘉靖三年(1524年),為前祠後墓格局。祠中的文字介紹很好地迴避了“守貞”這一男權社會里對女性的不公正、不人道要求,把“守貞”上升到“道德完善和人格塑造”的高度,賦予了“守貞”更豐富的思想內涵,不能不說是個理論創新。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貞義單姬祠的左鄰是秦氏雙孝苑。秦氏雙孝苑為近年新建,其歷史淵源是原來位於寄暢園內的秦氏雙孝祠。秦氏雙孝祠由北宋著名大詞人秦觀的後人秦道然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秦氏家訓“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而得“雙孝”之名,寄暢園由此成為祠園,亦稱孝園。該祠於抗戰時期毀圮,現在的祠堂為利用這裡的原建改造而成。在秦氏雙孝苑大門旁的牆壁上,鑲嵌著一方石雕匾額“孝友傳家”。匾額當中的紅色“乾隆御筆”印章告訴我們,這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南巡駐蹕寄暢園時為秦氏題寫的。但匾額上的字體顯然不是乾隆帝風格,應該是今人依詞模寫。祠內主堂神龕內供奉有以宋直龍圖閣淮海公秦觀為始祖的歷代秦氏先祖牌位;上方懸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知恩報恩”匾額;兩側聯語為“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寄暢園朝房緊挨著秦氏雙孝苑,是當年皇上來寄暢園駐蹕時恭候聖駕的州道府縣官員臨時休息的地方,是秦家專門為此營建,類似《紅樓夢》中為接待元春回家探親而特意修建的省親別墅。史載,康熙、乾隆二帝12次下江南,7次到無錫,都以寄暢園為行宮。如此來說,這寄暢園朝房的利用率比老賈家的省親別墅還要高一些,因為省親別墅前後只使用過兩次。朝房的廳堂部分面積不是很大,可後面的花園部分卻是亭臺樓閣、池沼假山樣樣俱全,甚至還有一座袖珍水上戲臺。可以理解,那些從老遠的地方,早早跑來恭候聖駕的大小官員,確實需要一個環境優雅、有戲看的所在打發時間、放鬆心情。要知道,接待皇上並不是什麼愜意的好事情,稍有差池就可能丟了烏紗,沒了性命。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從寄暢園朝房的後門出來,就轉到了“人傑地靈”牌坊所在的小廣場上。“人傑地靈”牌坊為石質四柱三門五樓,建於明萬曆年間,是無錫現存最大的古牌坊。該牌坊因曾任湖廣提學副使的鄒迪光而立,正面坊額由鄒迪光自題,背面坊額“巖壑夔龍”則出自大奸臣嚴嵩的兒子嚴世藩之手。鄒迪光為無錫人,萬曆二年進士及第。在其擔任湖廣提學副使主持科舉考試期間,為當地拔舉了許多人才,被各界所認可。鄒迪光因讒遭貶罷官離任時,當地一千多人自發為他送行,並捐款在無錫給他建立功德牌坊,以報他的識才用才之恩,因此“人傑地靈”坊又稱“千人報德”坊。史載,鄒迪光“萬曆十七年罷歸,在惠山下築愚公谷,多與文士觴詠其間,極園亭歌舞之勝。”心存善念、澤披他人的人,玩起來自然是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從“人傑地靈”牌坊東行,是一條中間有小河流過,各式小橋橫跨兩岸,夾岸民居鱗次櫛比的水街。“水街”是我這個喜歡小橋流水的東北人給人家取的名字,實際上這是兩條街,南岸的叫下河塘,北岸的叫上河塘。請教當地人,得知眼前的這條小河叫寺塘涇,與大運河連通,是古鎮重要的水路碼頭所在地;當年康熙帝、乾隆帝來古鎮,就是在這裡泊的船。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在下河塘走進的第一個祠堂是光霽祠。光霽祠原稱濂溪周夫子祠,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祀主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我國理學的開山鼻祖、散文曠世之作《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祠堂大門門楣上懸有一塊雕龍豎匾,其上的“光霽祠”三字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親題。“光霽”一詞來自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對周敦頤人品的評價“光風霽月”。據《周氏宗譜》記載,乾隆帝曾4次駕幸光霽祠,除御賜祠名外,還賦詩一首“錫麓祀先賢,孫支世守旃;開程朱道學,繼孔孟心傳;水碧山青處,松蕤竹秀邊;千秋光霽在,底復藉龍眠。”以為褒揚。門廳及庭院牆壁上保存有多方珍貴刻石,其中就包括這首御製詩碑。在這些刻石中,還有一通刻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濂溪夫子惠山祠祀碑”,碑文除記述建祠時間、緣由和祀主生平事蹟外,還記載了祭祀情況。內中有關官府每祭撥給祭銀“一兩九分四釐六毫七絲三忽”的記載,讓我們不得不歎服當年國庫支出的一絲不苟。另一方刻石上刻有周敦頤線描小像,當屬彌足珍貴。二進簷下以“光霽祠”刻石屏門,擎簷柱上有聯:“舂陵聖脈上承孔孟;道學淵源下啟程朱”。“舂陵”相傳為九嶷聖地、德孝之源。內堂正壁懸“愛蓮堂”匾額,兩側聯語為:“儒林儀表國家棟梁;風雲翰墨錦繡文章”。看匾額的落款,竟然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查周氏世襲表,周敦頤為128代,周恩來為159代。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出光霽祠東行不遠,被一條叫燒香浜的小河引入一條更小的水街。水街對岸有一個很大的門樓,這就是李公祠,祀主是清末名臣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李鴻章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其弟李鶴章生活在他的陰影裡,似乎不那麼有名。實際上,李鶴章在清軍攻剿太平軍的過程中,也是一名戰功卓著的悍將,官至三品,授知府,賞穿黃馬褂。曾國藩謂其“戰爭之才超越時賢”,應該是非常高的評價。祠堂採用李鶴章家鄉安徽的“四水歸堂”形式,主廳梁枋上懸“戎馬縱橫”匾額,天井內陳列著兩尊清代鐵炮。祠堂後是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園林,稱惠山園。歷史上的惠山園作為李公祠的後花園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在當時極負盛名,幾與蘇州留園比肩。現在的惠山園雖然為近年恢復,但園中景色已經是秀麗非常。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折回到燒香浜和寺塘涇交匯處,隔河遠眺對岸的“溪山第一樓”。“溪山第一樓”是紫陽書院,也是惠山古鎮的標誌性建築。紫陽書院又稱朱文公祠,主祀北宋大理學家朱熹。周敦頤和朱熹兩位理學大家在時間上不曾相遇,卻在這裡得以際會,實現空間上的隔水相望,實在令人感慨。據介紹,紫陽書院在惠山古鎮諸多祠堂中,歷史變遷是最為複雜的。紫陽書院最初的主人為元至正八年(1348年)致仕還鄉的名賢強可仕,其人自摹朱熹“溪山第一”四字於樓上,“溪山第一樓”至此張名。明嘉靖年間,紫陽書院為惠山大族秦氏所得,後又歸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廣東觀察使賈應璧。賈氏大興土木,掘池築亭,始有棲隱園,成田園十景,為惠山名勝。清康熙年間,無錫人為感念好縣令吳興祚,在此為之建造生祠。吳興祚終不肯受,遂提議改建為朱文公祠。民國時,朱文公祠成為鹽業公所。現在的“溪山第一樓”為2010年在原址重建。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從“溪山第一樓”沿上河塘西行,第一家開門納客的是薛中丞祠。該祠的祀主是清代名醫薛福辰,也就是另一位著名人物薛福成的長兄。因薛福辰曾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而都察院副都御史可比前朝御史中丞,故時人尊稱之為“薛中丞”。祠堂共有兩進,一進堂內太師壁上懸“職業修明”匾額,匾下為一幅“溪山樂居”圖,兩側有聯:“人遊霽月光風表;家在廉泉讓水間”。據《薛氏家譜》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罹患重病,宮中御醫束手無策。精通醫術的薛福辰經李鴻章保舉,入宮為慈禧太后診治,藥到病除,“鳳”顏大悅。此功不僅使薛福辰加官進爵,得賞無數,還得到了慈禧太后親題的匾額和對聯。可惜的是,御賜的匾額、對聯真跡已散軼,如今的匾額和對聯均為今人重書。後堂被佈置成藥房模樣,似乎在提醒我們,薛福辰雖然沒有其弟薛福成那樣的治國安邦之才,卻有救死扶傷、懸壺濟世之德。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接下來遊覽的留耕草堂又叫潛廬,既是一座獨立的前堂後園的私家別墅園林,也是旁邊楊延俊祠的後花園。楊延俊與李鴻章是同時代人,賜進士出身,曾任山東肥城縣知縣。楊延俊祠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而其後花園潛廬則在光緒八年(1882年)才開始興建。門廳內懸掛的“潛廬”匾額由清末秀才許國鳳在1926年題寫,匾為新匾,字當是原書。這許國鳳沒有很大的名氣,但他的學生錢基博卻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教育家,而錢基博的兒子錢鍾書更是一代鴻儒。或許是機緣巧合,許國鳳題寫的這“潛廬”二字恰好還是錢基博的別號。潛廬主廳內懸“留耕草堂”匾額,匾下一幅中堂,兩邊的聯語是:“山有煙雨千古秀;地無霜雪四時春”。堂後是一座園景清幽、古木扶疏的精緻小園。有資料顯示,潛廬是惠山古鎮原有眾多私家園林中唯一保持初建狀態的園林,一百多年來其樣貌基本未變。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錢王祠又稱錢武肅王祠,位於惠山橫街和惠山直街相交的街角,這是惠山古鎮唯一的王祠。該祠為吳越王錢鏐遷錫後裔在明代始建,後湮沒。清雍正年間動議重建,未成。清乾隆三年(1738年),錢氏族人錢兆鳳、錢基等人發起重建,次年建成,為浙江錢氏在錫各支的共同宗祠。至清道光、光緒兩朝,達鼎盛時期。1925年,毀於戰火。1928年,錢氏後人集資再建。1999年,祠堂內的居民被陸續遷出,祠堂得以恢復。現有祠堂共前後三進。第一進內懸“錦樹堂”匾額,兩邊的“三世五王爵;同堂序有倫”怎麼讀都不像是對聯。“錦樹堂”是浙江錢氏在錫族人的堂號。第二進裡懸有一塊由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先生題寫的匾額“祖德是繩”,大意容易理解,但沒能找出更為準確的解釋。最後一進是五王殿,裡面供奉著錢氏三代五位吳越王的畫像。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遊覽開始轉移到惠山直街上,這是惠山古鎮最繁華、最熱鬧的街道。儘管下著雨,氣溫也比較低,但街道上依然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倪雲林先生祠是奉祀元末明初著名畫家、詩人倪瓚的祠堂。倪瓚,號雲林子,民間一般以倪雲林稱之。倪瓚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畫的主要代表人物。該祠由倪瓚之孫倪敬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毀於明末兵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倪瓚後人上表請求重建倪雲林祠,帝允,撥國帑建祠,祠址就是現在的位置。祠共有三進,門臉五間。門廳內屏門上懸“功在人心”匾額,額下圓形畫框中的畫作是倪瓚的《六君子圖》。正廳太師壁上方懸“懦立頑廉”匾額,下面是“清閟閣勝景”漆畫。“懦立頑廉”語意出自《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句,形容高尚的事或人有非常強的感召力。“清閟閣”是倪瓚收藏圖書文玩、吟詩作畫的地方。二進和三進之間是一個寬敞的庭院,一樹紅梅正在綻放。後堂面闊三間,硬山頂,簷下懸“帝錫德音”匾額。相傳,乾隆帝曾經臨幸倪雲林先生祠,對倪家關愛有加,倪氏以皇上關愛之語擬成“帝錫德音”匾,懸掛於後堂,以謝皇恩。堂內正壁供奉有倪瓚畫像,畫像上方懸“思敬堂”匾額。後世對出身富貴的倪瓚人品多有讚揚之聲,公認其是“元四家”中品德最高尚的一位。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陸宣公祠是倪雲林先生祠的左鄰,祀主是唐代名相陸贄,因其諡號“宣”,故稱陸宣公祠。該祠始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至明代已不存,清康熙年間重建,嘉慶時再修。祠門為牌坊樣式,中闢石庫門。正堂為二層樓閣,面闊三間;二層簷下懸乾隆帝御賜“世代忠良”雕龍豎匾;門楣上的“內相經綸”橫匾亦為乾隆帝御賜。這兩塊匾的製作都略顯粗糙,當是今人偷工減料之作。堂內佈置成客廳模樣,太師壁上書陸贄的名言:夫君上之權,特異臣下者,唯不自用乃能用人。堂匾“學為帝師”為時任京滬衛戍區總司令的湯恩伯在1946年夏題贈。後堂稱仰賢堂,供奉有陸贄等陸氏先祖畫像。祠內一面粉牆上題書的陸贄名言“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不恤其他。”是對他世界觀的最好概括。蘇軾稱讚他“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應該是才子之間的惺惺相惜。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因妻子姓範,我又是范仲淹的崇拜者,所以范文正公祠是我們重點遊覽的祠堂。祠堂大門除懸有“范文正公祠”門額外,還高掛著兩盞書有“敦敘堂”字樣的門燈,一對兒門當更是超大。門廊內保存有“范文正公祠堂記”、“無錫堰橋祠堂碑記”等多通古碑,其中的“堰橋宗祠圖”碑立體勾勒出宗祠初建時的情況,為恢復重建宗祠提供了重要依據。在網上看到一張同為這通碑的照片,發現碑文中“堰”字竟然不同,網上那張圖片的“堰”字是山字旁,應該是“堰”的異體字。第一進為敦敘堂,堂門兩側有聯“源從堯舜祖德流芳傳世澤;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聲”。堂內太師壁上繪有巨幅范仲淹半身持笏像,上懸匾額“德行傳家”,對聯是“文章傳赤縣;忠愛數名流”。匾額上的字顯然是來自電腦,對聯也不夠工整。一進和二進之間的庭院當中鑿有方池,有石板橋跨池而臥。二進後樂堂為全祠的主堂,面闊五間,單簷歇山捲棚頂,四面出廊。堂門兩側對聯為“甲兵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堂內梁枋上懸“濟世良相”匾額,堂中太師壁正面是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書寫的《岳陽樓記》,背面是岳陽樓全景圖。後樂堂東粉牆上,書有范仲淹的那句流傳了近一千年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老先生當年這句直抒胸臆的話,今天聽起來依然擲地有聲,依然不遜色於當代任何以家國為情懷的口號。後樂堂後是一個南北稍長、東西稍窄,不十分規則的小花園,一池碧水盪漾其中,一條曲廊沿池西蜿蜒而行。曲廊轉折處有一半亭,曰:先憂亭;亭柱上有聯:春開萬物乍舒眼;蕾發一枝漸滿園。廊內側牆壁上嵌有范仲淹的詩詞歌賦刻石多方,但均無書寫者款識。小池北端東牆下建有一單簷攢尖頂半亭,亭內牆壁上鑲有兩方刻石,上面一方為“浚泉亭”;下面一方為“重建浚泉亭記”。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張中丞廟在直街的東段,祀主是在“安史之亂”中死守雎陽最終殺身成仁的御史中丞張巡。張中丞廟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96年),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該廟由門前過街照壁、前殿、戲樓、正殿構成中軸線,輔以兩廡輔助建築,依山勢而建,屬惠山古鎮廟祠中體量較大者。過街照壁為石砌,白色壁心書“精忠貫日”藍色楷體大字。前殿面闊三間,重簷硬山頂;二層簷下懸雕龍“張中丞廟”豎匾;底層簷下的匾額為“和聲鳴盛”;門楣上橫臥的匾額是“錫麓勝境”;門聯:忠臣不二二主;國士無雙雙國。戲臺與前殿背對,單簷歇山頂,內中懸“吳韻鄉音”匾額。臺前有兩株高大茂盛的銀杏樹,樹齡已超過400年。正殿面闊三間,硬山頂,前有出廊。門楣上的匾額“人倫天道”製作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應該是該廟年代比較早的一塊匾額。殿內神臺上的兩尊塑像比較特別,既不是並坐,也不是並立,而是一人居中站立,另一人側身站在旁邊,就像一尊一卑二人站在一起合影。我猜測,居中著黃袍武將打扮的是張巡,旁邊著紅袍文官裝束者是死守雎陽被俘就死的另一位官員許遠。梁枋上的匾額“蔭披南天”題刻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也是塊百年以上的古匾。

名人祠堂的薈萃之地——無錫惠山古鎮

遊覽了多半天,只探訪了十幾個名人祠堂。要想把古鎮上的100多座祠堂都走完,恐怕沒有十天半月是不可能的。

惠山古鎮是中國眾多古鎮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個,其豐富的祠堂建築和文化將把你帶回遙遠的過去,併為你指引將要去往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