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在无锡第二天的早上天阴着,天气预报说下午还可能有雨。按照我“游山水最好选晴天,揽人文阴晴无所谓”的逻辑,决定去游览一下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城西,距离市中心只有几公里,有多路公交车到达这里,交通非常方便。惠山古镇以名人祠堂众多、行业会所密布、古街风貌保存完好而闻名,是一处探古访祖的好去处;喜欢回望过去、了解宗族历史的人,一定要来惠山古镇看一看。

惠山古镇的祠堂最早出现于唐代,第一座祠堂是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修建的,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面的主人公黄歇。此后一千多年,这里的祠堂越修越多,极盛时达到180多座。为什么有那么多名门望族选择在惠山古镇建造祠堂?答案很简单:这里依山面水,是风水先生们公认的风水宝地。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我们的游览从古镇的两条主街之一的惠山横街的北端开始。惠山横街的北半部分,路西是寄畅园的围墙,但入口并不在这里;祠堂景观主要在路东。因为我们来得比较早,天又下起了雨,有些祠堂还没有开门。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贞义单姬祠是我们走进的第一个祠堂。这是整个惠山古镇唯一的墓祠合一的祠堂,主人是一位8岁给人做童养媳,12岁尚未完婚而夫君已殁,守贞至85岁而终的贞节烈女单氏。该祠奉旨敕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完工于嘉靖三年(1524年),为前祠后墓格局。祠中的文字介绍很好地回避了“守贞”这一男权社会里对女性的不公正、不人道要求,把“守贞”上升到“道德完善和人格塑造”的高度,赋予了“守贞”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不能不说是个理论创新。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贞义单姬祠的左邻是秦氏双孝苑。秦氏双孝苑为近年新建,其历史渊源是原来位于寄畅园内的秦氏双孝祠。秦氏双孝祠由北宋著名大词人秦观的后人秦道然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秦氏家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而得“双孝”之名,寄畅园由此成为祠园,亦称孝园。该祠于抗战时期毁圮,现在的祠堂为利用这里的原建改造而成。在秦氏双孝苑大门旁的墙壁上,镶嵌着一方石雕匾额“孝友传家”。匾额当中的红色“乾隆御笔”印章告诉我们,这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南巡驻跸寄畅园时为秦氏题写的。但匾额上的字体显然不是乾隆帝风格,应该是今人依词模写。祠内主堂神龛内供奉有以宋直龙图阁淮海公秦观为始祖的历代秦氏先祖牌位;上方悬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知恩报恩”匾额;两侧联语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寄畅园朝房紧挨着秦氏双孝苑,是当年皇上来寄畅园驻跸时恭候圣驾的州道府县官员临时休息的地方,是秦家专门为此营建,类似《红楼梦》中为接待元春回家探亲而特意修建的省亲别墅。史载,康熙、乾隆二帝12次下江南,7次到无锡,都以寄畅园为行宫。如此来说,这寄畅园朝房的利用率比老贾家的省亲别墅还要高一些,因为省亲别墅前后只使用过两次。朝房的厅堂部分面积不是很大,可后面的花园部分却是亭台楼阁、池沼假山样样俱全,甚至还有一座袖珍水上戏台。可以理解,那些从老远的地方,早早跑来恭候圣驾的大小官员,确实需要一个环境优雅、有戏看的所在打发时间、放松心情。要知道,接待皇上并不是什么惬意的好事情,稍有差池就可能丢了乌纱,没了性命。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从寄畅园朝房的后门出来,就转到了“人杰地灵”牌坊所在的小广场上。“人杰地灵”牌坊为石质四柱三门五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无锡现存最大的古牌坊。该牌坊因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而立,正面坊额由邹迪光自题,背面坊额“岩壑夔龙”则出自大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之手。邹迪光为无锡人,万历二年进士及第。在其担任湖广提学副使主持科举考试期间,为当地拔举了许多人才,被各界所认可。邹迪光因谗遭贬罢官离任时,当地一千多人自发为他送行,并捐款在无锡给他建立功德牌坊,以报他的识才用才之恩,因此“人杰地灵”坊又称“千人报德”坊。史载,邹迪光“万历十七年罢归,在惠山下筑愚公谷,多与文士觞咏其间,极园亭歌舞之胜。”心存善念、泽披他人的人,玩起来自然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从“人杰地灵”牌坊东行,是一条中间有小河流过,各式小桥横跨两岸,夹岸民居鳞次栉比的水街。“水街”是我这个喜欢小桥流水的东北人给人家取的名字,实际上这是两条街,南岸的叫下河塘,北岸的叫上河塘。请教当地人,得知眼前的这条小河叫寺塘泾,与大运河连通,是古镇重要的水路码头所在地;当年康熙帝、乾隆帝来古镇,就是在这里泊的船。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在下河塘走进的第一个祠堂是光霁祠。光霁祠原称濂溪周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祀主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散文旷世之作《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祠堂大门门楣上悬有一块雕龙竖匾,其上的“光霁祠”三字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亲题。“光霁”一词来自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周敦颐人品的评价“光风霁月”。据《周氏宗谱》记载,乾隆帝曾4次驾幸光霁祠,除御赐祠名外,还赋诗一首“锡麓祀先贤,孙支世守旃;开程朱道学,继孔孟心传;水碧山青处,松蕤竹秀边;千秋光霁在,底复藉龙眠。”以为褒扬。门厅及庭院墙壁上保存有多方珍贵刻石,其中就包括这首御制诗碑。在这些刻石中,还有一通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濂溪夫子惠山祠祀碑”,碑文除记述建祠时间、缘由和祀主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祭祀情况。内中有关官府每祭拨给祭银“一两九分四厘六毫七丝三忽”的记载,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当年国库支出的一丝不苟。另一方刻石上刻有周敦颐线描小像,当属弥足珍贵。二进檐下以“光霁祠”刻石屏门,擎檐柱上有联:“舂陵圣脉上承孔孟;道学渊源下启程朱”。“舂陵”相传为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内堂正壁悬“爱莲堂”匾额,两侧联语为:“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看匾额的落款,竟然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查周氏世袭表,周敦颐为128代,周恩来为159代。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出光霁祠东行不远,被一条叫烧香浜的小河引入一条更小的水街。水街对岸有一个很大的门楼,这就是李公祠,祀主是清末名臣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其弟李鹤章生活在他的阴影里,似乎不那么有名。实际上,李鹤章在清军攻剿太平军的过程中,也是一名战功卓著的悍将,官至三品,授知府,赏穿黄马褂。曾国藩谓其“战争之才超越时贤”,应该是非常高的评价。祠堂采用李鹤章家乡安徽的“四水归堂”形式,主厅梁枋上悬“戎马纵横”匾额,天井内陈列着两尊清代铁炮。祠堂后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园林,称惠山园。历史上的惠山园作为李公祠的后花园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当时极负盛名,几与苏州留园比肩。现在的惠山园虽然为近年恢复,但园中景色已经是秀丽非常。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折回到烧香浜和寺塘泾交汇处,隔河远眺对岸的“溪山第一楼”。“溪山第一楼”是紫阳书院,也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紫阳书院又称朱文公祠,主祀北宋大理学家朱熹。周敦颐和朱熹两位理学大家在时间上不曾相遇,却在这里得以际会,实现空间上的隔水相望,实在令人感慨。据介绍,紫阳书院在惠山古镇诸多祠堂中,历史变迁是最为复杂的。紫阳书院最初的主人为元至正八年(1348年)致仕还乡的名贤强可仕,其人自摹朱熹“溪山第一”四字于楼上,“溪山第一楼”至此张名。明嘉靖年间,紫阳书院为惠山大族秦氏所得,后又归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广东观察使贾应璧。贾氏大兴土木,掘池筑亭,始有栖隐园,成田园十景,为惠山名胜。清康熙年间,无锡人为感念好县令吴兴祚,在此为之建造生祠。吴兴祚终不肯受,遂提议改建为朱文公祠。民国时,朱文公祠成为盐业公所。现在的“溪山第一楼”为2010年在原址重建。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从“溪山第一楼”沿上河塘西行,第一家开门纳客的是薛中丞祠。该祠的祀主是清代名医薛福辰,也就是另一位著名人物薛福成的长兄。因薛福辰曾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而都察院副都御史可比前朝御史中丞,故时人尊称之为“薛中丞”。祠堂共有两进,一进堂内太师壁上悬“职业修明”匾额,匾下为一幅“溪山乐居”图,两侧有联:“人游霁月光风表;家在廉泉让水间”。据《薛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罹患重病,宫中御医束手无策。精通医术的薛福辰经李鸿章保举,入宫为慈禧太后诊治,药到病除,“凤”颜大悦。此功不仅使薛福辰加官进爵,得赏无数,还得到了慈禧太后亲题的匾额和对联。可惜的是,御赐的匾额、对联真迹已散轶,如今的匾额和对联均为今人重书。后堂被布置成药房模样,似乎在提醒我们,薛福辰虽然没有其弟薛福成那样的治国安邦之才,却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之德。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接下来游览的留耕草堂又叫潜庐,既是一座独立的前堂后园的私家别墅园林,也是旁边杨延俊祠的后花园。杨延俊与李鸿章是同时代人,赐进士出身,曾任山东肥城县知县。杨延俊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而其后花园潜庐则在光绪八年(1882年)才开始兴建。门厅内悬挂的“潜庐”匾额由清末秀才许国凤在1926年题写,匾为新匾,字当是原书。这许国凤没有很大的名气,但他的学生钱基博却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而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更是一代鸿儒。或许是机缘巧合,许国凤题写的这“潜庐”二字恰好还是钱基博的别号。潜庐主厅内悬“留耕草堂”匾额,匾下一幅中堂,两边的联语是:“山有烟雨千古秀;地无霜雪四时春”。堂后是一座园景清幽、古木扶疏的精致小园。有资料显示,潜庐是惠山古镇原有众多私家园林中唯一保持初建状态的园林,一百多年来其样貌基本未变。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钱王祠又称钱武肃王祠,位于惠山横街和惠山直街相交的街角,这是惠山古镇唯一的王祠。该祠为吴越王钱镠迁锡后裔在明代始建,后湮没。清雍正年间动议重建,未成。清乾隆三年(1738年),钱氏族人钱兆凤、钱基等人发起重建,次年建成,为浙江钱氏在锡各支的共同宗祠。至清道光、光绪两朝,达鼎盛时期。1925年,毁于战火。1928年,钱氏后人集资再建。1999年,祠堂内的居民被陆续迁出,祠堂得以恢复。现有祠堂共前后三进。第一进内悬“锦树堂”匾额,两边的“三世五王爵;同堂序有伦”怎么读都不像是对联。“锦树堂”是浙江钱氏在锡族人的堂号。第二进里悬有一块由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先生题写的匾额“祖德是绳”,大意容易理解,但没能找出更为准确的解释。最后一进是五王殿,里面供奉着钱氏三代五位吴越王的画像。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游览开始转移到惠山直街上,这是惠山古镇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尽管下着雨,气温也比较低,但街道上依然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倪云林先生祠是奉祀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倪瓒的祠堂。倪瓒,号云林子,民间一般以倪云林称之。倪瓒与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人物。该祠由倪瓒之孙倪敬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毁于明末兵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倪瓒后人上表请求重建倪云林祠,帝允,拨国帑建祠,祠址就是现在的位置。祠共有三进,门脸五间。门厅内屏门上悬“功在人心”匾额,额下圆形画框中的画作是倪瓒的《六君子图》。正厅太师壁上方悬“懦立顽廉”匾额,下面是“清閟阁胜景”漆画。“懦立顽廉”语意出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句,形容高尚的事或人有非常强的感召力。“清閟阁”是倪瓒收藏图书文玩、吟诗作画的地方。二进和三进之间是一个宽敞的庭院,一树红梅正在绽放。后堂面阔三间,硬山顶,檐下悬“帝锡德音”匾额。相传,乾隆帝曾经临幸倪云林先生祠,对倪家关爱有加,倪氏以皇上关爱之语拟成“帝锡德音”匾,悬挂于后堂,以谢皇恩。堂内正壁供奉有倪瓒画像,画像上方悬“思敬堂”匾额。后世对出身富贵的倪瓒人品多有赞扬之声,公认其是“元四家”中品德最高尚的一位。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陆宣公祠是倪云林先生祠的左邻,祀主是唐代名相陆贽,因其谥号“宣”,故称陆宣公祠。该祠始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明代已不存,清康熙年间重建,嘉庆时再修。祠门为牌坊样式,中辟石库门。正堂为二层楼阁,面阔三间;二层檐下悬乾隆帝御赐“世代忠良”雕龙竖匾;门楣上的“内相经纶”横匾亦为乾隆帝御赐。这两块匾的制作都略显粗糙,当是今人偷工减料之作。堂内布置成客厅模样,太师壁上书陆贽的名言:夫君上之权,特异臣下者,唯不自用乃能用人。堂匾“学为帝师”为时任京沪卫戍区总司令的汤恩伯在1946年夏题赠。后堂称仰贤堂,供奉有陆贽等陆氏先祖画像。祠内一面粉墙上题书的陆贽名言“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不恤其他。”是对他世界观的最好概括。苏轼称赞他“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应该是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因妻子姓范,我又是范仲淹的崇拜者,所以范文正公祠是我们重点游览的祠堂。祠堂大门除悬有“范文正公祠”门额外,还高挂着两盏书有“敦叙堂”字样的门灯,一对儿门当更是超大。门廊内保存有“范文正公祠堂记”、“无锡堰桥祠堂碑记”等多通古碑,其中的“堰桥宗祠图”碑立体勾勒出宗祠初建时的情况,为恢复重建宗祠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网上看到一张同为这通碑的照片,发现碑文中“堰”字竟然不同,网上那张图片的“堰”字是山字旁,应该是“堰”的异体字。第一进为敦叙堂,堂门两侧有联“源从尧舜祖德流芳传世泽;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声”。堂内太师壁上绘有巨幅范仲淹半身持笏像,上悬匾额“德行传家”,对联是“文章传赤县;忠爱数名流”。匾额上的字显然是来自电脑,对联也不够工整。一进和二进之间的庭院当中凿有方池,有石板桥跨池而卧。二进后乐堂为全祠的主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面出廊。堂门两侧对联为“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堂内梁枋上悬“济世良相”匾额,堂中太师壁正面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书写的《岳阳楼记》,背面是岳阳楼全景图。后乐堂东粉墙上,书有范仲淹的那句流传了近一千年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老先生当年这句直抒胸臆的话,今天听起来依然掷地有声,依然不逊色于当代任何以家国为情怀的口号。后乐堂后是一个南北稍长、东西稍窄,不十分规则的小花园,一池碧水荡漾其中,一条曲廊沿池西蜿蜒而行。曲廊转折处有一半亭,曰:先忧亭;亭柱上有联:春开万物乍舒眼;蕾发一枝渐满园。廊内侧墙壁上嵌有范仲淹的诗词歌赋刻石多方,但均无书写者款识。小池北端东墙下建有一单檐攒尖顶半亭,亭内墙壁上镶有两方刻石,上面一方为“浚泉亭”;下面一方为“重建浚泉亭记”。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张中丞庙在直街的东段,祀主是在“安史之乱”中死守雎阳最终杀身成仁的御史中丞张巡。张中丞庙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96年),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该庙由门前过街照壁、前殿、戏楼、正殿构成中轴线,辅以两庑辅助建筑,依山势而建,属惠山古镇庙祠中体量较大者。过街照壁为石砌,白色壁心书“精忠贯日”蓝色楷体大字。前殿面阔三间,重檐硬山顶;二层檐下悬雕龙“张中丞庙”竖匾;底层檐下的匾额为“和声鸣盛”;门楣上横卧的匾额是“锡麓胜境”;门联:忠臣不二二主;国士无双双国。戏台与前殿背对,单檐歇山顶,内中悬“吴韵乡音”匾额。台前有两株高大茂盛的银杏树,树龄已超过400年。正殿面阔三间,硬山顶,前有出廊。门楣上的匾额“人伦天道”制作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应该是该庙年代比较早的一块匾额。殿内神台上的两尊塑像比较特别,既不是并坐,也不是并立,而是一人居中站立,另一人侧身站在旁边,就像一尊一卑二人站在一起合影。我猜测,居中着黄袍武将打扮的是张巡,旁边着红袍文官装束者是死守雎阳被俘就死的另一位官员许远。梁枋上的匾额“荫披南天”题刻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也是块百年以上的古匾。

名人祠堂的荟萃之地——无锡惠山古镇

游览了多半天,只探访了十几个名人祠堂。要想把古镇上的100多座祠堂都走完,恐怕没有十天半月是不可能的。

惠山古镇是中国众多古镇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其丰富的祠堂建筑和文化将把你带回遥远的过去,并为你指引将要去往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