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論持久戰》——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七二)現在來研究抗日戰爭中的具體的戰略方針。我們已說過了,抗日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是的,這是完全對的。但這是一般的方針,還不是具體的方針。怎樣具體地進行持久戰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我們的答覆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七三)由於日本是帝國主義的強國,我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日本是採取戰略進攻方針的,我們則居於戰略防禦地位。日本企圖採取戰略的速決戰,我們應自覺地採取戰略的持久戰。日本用其戰鬥力頗強的幾十個師團的陸軍(目前已到了三十個師團)和一部分海軍,從陸海兩面包圍和封鎖中國,又用空軍轟炸中國。目前日本的陸軍已佔領從包頭到杭州的長陣線,海軍則到了福建廣東,形成了大範圍的外線作戰。我們則處於內線作戰地位。所有這些,都是由敵強我弱這個特點造成的。這是一方面的情形。

(七四)然而在另一方面,則適得其反。日本雖強,但兵力不足。中國雖弱,但地大、人多、兵多。這裡就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敵以少兵臨大國,就只能佔領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佔領區域,則空出了廣大地面無法佔領,這就給了中國游擊戰爭以廣大活動的地盤。在全國,即使敵能佔領廣州、武漢、蘭州之線及其附近的地區,但以外的地區是難於佔領的,這就給了中國以進行持久戰和爭取最後勝利的總後方和中樞根據地。第二,敵以少兵臨多兵,便處於多兵的包圍中。敵分路向我進攻,敵處戰略外線,我處戰略內線,敵是戰略進攻,我是戰略防禦,看起來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廣和兵多兩個長處,不作死守的陣地戰,採用靈活的運動戰,以幾個師對他一個師,幾萬人對他一萬人,幾路對他一路,從戰場的外線,突然包圍其一路而攻擊之。於是敵之戰略作戰上的外線和進攻,在戰役和戰鬥的作戰上,就不得不變成內線和防禦。我之戰略作戰上的內線和防禦,在戰役和戰鬥的作戰上就變成了外線和進攻。對其一路如此,對其他路也是如此。以上兩點,都是從敵小我大這一特點發生的。又由於敵兵雖少,乃是強兵(武器和人員的教養程度),我兵雖多,乃是弱兵(也僅是武器和人員的教養程度,不是士氣),因此,在戰役和戰鬥的作戰上,我不但應以多兵打少兵,從外線打內線,還須採取速決戰的方針。為了實行速決,一般應不打駐止中之敵,而打運動中之敵。我預將大兵廕庇集結於敵必經通路之側,乘敵運動之際,突然前進,包圍而攻擊之,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鬥。打得好,可能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滅他;打不好,也給他一個大的殺傷。一戰如此,他戰皆然。不說多了,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這樣,我之戰略的持久戰,到戰場作戰就變成速決戰了。敵之戰略的速決戰,經過許多戰役和戰鬥的敗仗,就不得不改為持久戰。

(七五)上述這樣的戰役和戰鬥的作戰方針,一句話說完,就是:“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這對於我之戰略方針“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說來,是相反的;然而,又恰是實現這樣的戰略方針之必要的方針。如果戰役和戰鬥方針也同樣是“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例如抗戰初起時期之所為,那就完全不適合敵小我大、敵強我弱這兩種情況,那就決然達不到戰略目的,達不到總的持久戰,而將為敵人所擊敗。所以,我們歷來主張全國組成若干個大的野戰兵團,其兵力針對著敵人每個野戰兵團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採用上述方針,與敵周旋於廣大戰場之上。這種方針,不但是正規戰爭用得著,游擊戰爭也用得著,而且必須要用它。不但適用於戰爭的某一階段,而且適用於戰爭的全過程。戰略反攻階段,我之技術條件增強,以弱敵強這種情況即使完全沒有了,我仍用多兵從外線採取速決的進攻戰,就更能收大批俘獲的成效。例如我用兩個或三個或四個機械化的師對敵一個機械化的師,更能確定地消滅這個師。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的真理。

(七六)如果我們堅決地採取了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就不但在戰場上改變著敵我之間的強弱優劣形勢,而且將逐漸地變化著總的形勢。在戰場上,因為我是進攻,敵是防禦;我是多兵處外線,敵是少兵處內線;我是速決,敵雖企圖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於是在敵人方面,強者就變成了弱者,優勢就變成了劣勢;我軍方面反之,弱者變成了強者,劣勢變成了優勢。在打了許多這樣的勝仗之後,總的敵我形勢便將引起變化。這就是說,集合了許多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勝利以後,就逐漸地增強了自己,削弱了敵人,於是總的強弱優劣形勢,就不能不受其影響而發生變化。到那時,配合著我們自己的其他條件,再配合著敵人內部的變動和國際上的有利形勢,就能使敵我總的形勢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優敵劣。那時,就是我們實行反攻驅敵出國的時機了。

(七七)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裡,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

關注文字工藝,重讀經典著作,我在這裡,您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