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日本為什麼滅亡不了中國?

《論持久戰》要解決什麼問題?

這篇文章的開頭直接明瞭,針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抗日戰爭,毛澤東列舉了諸多問題,主要包括:

一、抗日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

二、抗日戰爭中國能不能取得勝利?

三、如果中國能取勝,那麼是否能迅速的取勝?

四、持久戰是什麼?怎樣進行持久戰?

五、中國應當採取怎樣的戰略和戰術以求獲得最後的勝利?

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可分為一個總問題的兩個環節一一其一,中國能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其二,中國應怎麼樣行動才能取得勝利?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就是《論持久戰》的寫作目的。

《論持久戰》:日本為什麼滅亡不了中國?

亡國論者究竟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對於抗戰,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場,分成了亡國論者速勝論者,亡國論者又分為公開的亡國論者暗地的亡國論者

針對上面的問題,亡國論者給出了他們的答案,說:日本的軍事實力遠遠強於中國,中國積貧積弱已久,在近代史上沒打過一次勝仗,因此中國沒有能力抵抗日本。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亡國論者是在公開的場合鼓吹“開戰必敗”;等日本發動全面戰爭、侵入中國後,開戰已成事實後,他們又改口說“再戰必亡”。

亡國論者看問題實際上採取的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立場,其所犯的錯誤是根本性和一貫性的,較難以糾正。亡國論者的社會階級基礎是那些

大地主、大資本家和官僚即得利益者,對於他們而言,如果開戰,而且戰爭繼續擴大,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都會因此失去許多的私有財產。因此亡國論者以自己的即得利益為立足點、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極力的鼓吹“開戰必敗、再戰必亡”,一盤心思的阻止戰爭的爆發和擴大,他們中最容易產生妥協傾向,並且最後要倒向投降主義。這類亡國論者愛的不是國家,而是自己的財產。從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提出觀點,他們反對任何戰爭——包括出於正義的自衛戰爭。

另外一些在戰爭中遭遇挫折、目睹中國軍隊慘敗的人也會因自卑和悲觀的情緒觸發,從而走向亡國論,這種錯誤則是暫時的,較容易糾正。只要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鼓舞起士氣,就可以克服掉。這類亡國論者是愛國主義者,他們犯錯誤的原因不是唯心論,而是片面性。他們片面的看到亡國的一面,而否定解放的一面。他們不知道這兩面是在戰爭的全過程中,一直存在的。中國確有亡國的危險,但也有勝利而解放的可能,而且這種可能無論如何不到真正亡國的時候都會存在。不能因為一次戰敗,亡國危險的擴大而片面的傾向亡國論,忘記了解放的可能性。

速勝論者的“幼稚病”

與亡國論者對立,速勝論者對戰爭充滿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樂觀。他們忽略內憂外患的現實,誇大中國的實力和底氣,認為日本不堪一擊,甚至會不戰自敗,說日本發動戰爭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只需抵擋三個月日本就會不戰自退、溜之大吉。

速勝論者只會去辱罵敵人、藐視敵人,而不敢實事求是的正視它、分析它。他們渾身都是陳腐的書生氣以及充滿幻想的幼稚病,在思想根源上是不懂矛盾論的緣故。速勝論者不肯承認敵強我弱的事實,而且常常要回避這一點。他們拿一些次要的矛盾來充當主要矛盾,發表一些毫無根據的空談。他們從來不會分析,只會喊無用的口號。趙奢曾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紙上談兵正在於此,這些人的措辭強硬度會隨著戰局扭轉而轉變,一當遇到挫折,就備受打擊,灰心喪氣,轉向亡國論;當戰敗可能真的到來時,最先投降的也會是他們。

因此毛澤東說:“這些話,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空談。掃除這些空談,對於進行勝利的抗日戰爭,應該是有好處的。”

《論持久戰》:日本為什麼滅亡不了中國?

日本為什麼要發動侵華戰爭?

當然,亡國論的投降主義比速勝論更為直接,無論如何都極不利於抗戰,因此有必要痛駁一番,而要駁斥亡國論,就需要全面而系統的分析抗日戰爭。對抗日戰爭的初步分析就是要弄清楚戰爭的現象和本質,解決抗日戰爭究竟是什麼樣的戰爭問題。

首先,我們應當知道,戰爭不是別的東西,它無非是政治鬥爭的延續。政治是戰爭的基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與其大陸政策分不開。而政治的基礎又是什麼呢?日本為何要提出大陸政策呢?一一是經濟利益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奪取經濟利益,才制定向外擴張的大陸政策。日本之所以產生這種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又得歸因於其社會制度和階級狀況。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是一種混雜著濃重軍國主義色彩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生產力發展到其本國資源無法承受的程度,資本有向外擴張的趨勢和需求,而資本輸出最需要的就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日本才制定了大陸政策,期望通過戰爭的手段從中國東北、蘇聯遠東和東南亞掠奪生產資料,再從中國、朝鮮半島和印度獲得勞動力,以生產源源不斷的剩餘價值,滿足日本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的需要。

因此這場戰爭的性質就是日本出於其經濟利益、按照原定的大陸政策向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性決死戰。這是抗日戰爭的本質,是理解抗日戰爭的根據。

日本為什麼滅亡不了中國?

接著再對交戰雙方進行分析。

在日本方面:它是一個強大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具備一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的方面遠遠高於中國;其次,戰爭的性質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種冒險的、野蠻的行動。日本是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才發動戰爭的,是為了挽救壟斷資本主義的崩潰進行的冒險。因此日本在戰爭中也存在著矛盾,一方面是獲得勝利、滿足期望、擺脫危機;另一方面是遭遇失敗、希望破滅、雪上加霜。由於戰爭對於日本而言就是一種賭博,日本輸不起,因而這種戰爭就具有退步性和高風險性。

與第一條相對,日本在質上遠優於中國,但在上卻明顯處於劣勢。日本的國土資源、用於支持戰爭的物質不如中國豐富,因而發動進攻無法持久;日本的軍隊、人力數量不如中國,沒有能力在中國的全境駐軍堅守;日本的財力、物力不足以支持其進行長久的戰爭,一旦它不能在短期內佔領中國,就會增加其獲勝的難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戰局上會走向被動;最後,在外援方面,日本能得到法西斯同盟的支持,可同時會面臨一切被佔領國家的反抗,同時遭受英法美蘇等國的包圍,存在寡助的隱患。

因此,從日本的優缺點、戰爭目的和外援等方面來分析,日本不是不可戰勝的。

在中國方面:中國是一個飽經苦難、屢戰屢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軍事裝備、經濟實力和政治組織上都遠不及日本,是一個弱國

但是中國與日本相反,日本處於帝國主義崩潰的前夜,而中國卻身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中國己經具有了反抗外敵的覺曉意識、具有相比過去先進得多的武裝力量。其次,戰爭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場保家衛國,追求解放的正義戰爭,這樣的戰爭能喚起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參與,爭取大多數國家的同情和援助。

此外,中國雖然是個弱國,但相比日本而言卻是個大國。日本無法像德國消滅彼蘭和法國那樣,迅速的俏滅中國。中國的領土極大,可供軍隊進行撤退迂迴,地形複雜利於退守,人民眾多,使日本無法輕易地實現淪陷地區的管理。大國的特點使得中國能夠進行持久的戰爭,能夠在戰爭中消耗日本的實力。

最後,由於戰爭的進步性,中國必將得到許多國家的援助,能夠團結一切被日本侵略的國家,一致抗日。

《論持久戰》:日本為什麼滅亡不了中國?

《論持久戰》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中國在戰爭中既有亡國的危險,又有獲勝的可能,這是同一場戰爭的兩個方面,亡國論者和速勝論者只看到一面而徹底的忽略了另一面。亡國論者由於被自己的利益所矇蔽,因而看問題顯得過於片面,缺乏辯證精神;速勝論者則被美好的願望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危險,利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滿足。

正確分析戰爭,一定全面而系統的分析問題,要堅定實事求是的方祛。亡國論者援引開戰必敗、再戰必敗的依據,不過是各種歷史案例。比如:蒙元滅宋、滿清滅明,是小國能滅大國,因此他們說日本能滅亡中國;英國殖民印度,又是先進國家能佔領落後國家,所以日本也能蠶食中國等等。亡國論者看問題從來不是從現實狀況出發,而是從歷史、從教條出發。

中國會不會開戰必敗,再戰必亡,需要從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得出結論,而不能以其他的事例為依據。對於交戰雙方而言,誰都有戰敗的可能。如果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我們會發現,日本利於速勝戰,日本想要的是能夠迅速的征服中國,戰爭的時間拖得越長對日本越不利;對於中國來說,能夠速勝固然好,但基於現實力量的對比,中國沒法實現速勝,當務之急是延緩決戰的到來,把敵人拖入持久戰中。

從現實狀況來看,亡國論者的妥協目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的大地主、大資本家們為了維護即得利益,期望於對侵略者妥協以避免戰爭。但現實是日本軍隊在佔領中國後,實行了公開的掠奪和野蠻的屠殺政策;在物質上掠奪平民的衣食,使其貧寒交困,掠奪大地主和資本家的生產資料,使其損失利潤,淪為被榨取的對象;在精神上,日軍實行皇民教育,摧毀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使中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種殘酷的殖民政策,令所有保有僥倖心理的妥協都歸於破滅,無情的打破了那種“無論誰來統治,老百姓都能安然度日”的幻想。從而使亡國論的妥協越來越失去市場。

所以,亡國論者的妥協雖然存在,但是能夠被克服的。亡國論者的觀點不僅不正確,而且其主張也不可能得到實現。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不僅不會開戰必敗、再戰必亡,而且很有勝算,但不是速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勝算會越來越大。至於如何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這就轉入文章的核心部分一一什麼是持久戰?我們要怎樣打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