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荀彧一心向漢,卻不投奔劉備,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周顯助


為什麼很多人會這麼說,其實是有原因的,那麼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話說荀彧年紀大了以後,發現曹操這個人居然要稱王了,而一直追隨他的荀彧,居然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倒是讓曹操有些吃驚,後來曹操就把荀彧賜死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說荀彧是因為心向大漢,所以才會阻止曹操稱王,甚至新三國都這麼改變,把荀彧改成了一個仁義道德滿滿之人。每次看到這裡我都覺得好笑。有以下這麼幾件事我們必須清楚。

第一件事,當年荀彧可是跟過袁紹的人,後來他為什麼背叛了袁紹投靠了曹操呢?

難道說他看出了袁紹是不支持大漢朝的嗎?當然不是,那個時候大漢朝已經分崩離析,荀彧作為當時非常聰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他之所以離開了袁紹,是因為一件事,袁紹沒有擁護天子的想法。這件事大家不太理解,荀彧反對袁紹不擁護天子,那是不是代表著荀彧是支持大漢朝的呢?我們往下看。

第二件事,荀彧為什麼去曹操那邊呢?袁紹不聽取荀彧的建議,但是曹操願意聽。

所以荀彧就來了,就是這麼簡單,而且荀彧還給曹操出了一個驚天的建議,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一定驚呼,這不是曹操原創的嗎?沒錯這是曹操做出來的,但是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就是荀彧無疑。荀彧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建議,你還會覺得他是擁護大漢的嗎?

第三件事,荀彧為什麼會反對曹操稱王呢?

難道真的是像大家所傳的那樣,他是為了維護漢獻帝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皇后被殺的時候,漢獻帝被辱的時候,為什麼荀彧沒有站出來呢?所以很顯然,荀彧反對曹操稱王並不是為了支持大漢朝。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牽扯出第四件事了,當時的荀彧之所以反對曹操稱王,是看出了曹操已經沒有雄心大志了。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年荀彧跟曹操坐在一起攀談的時候,荀彧曾經就告訴過曹操這麼一個道理,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這才是奪取天下的策略,可是此刻的曹操心態變了,已經對自己的成就滿足了,所以荀彧心痛地阻止他稱王,還做出了一系列反常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表現而已。那麼你現在還會覺得他會投靠劉備嗎?


江湖小曉生


其實很多人都問過這個問題,荀彧既然一心向漢,那還不如直接投奔劉備得了。荀彧也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謀臣,只不過很多人都將其忽略了,荀彧從小的時候就廣受好評,大人們就給予他高度評價,等荀彧長大了,評價就更高了。大家總覺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邊最有才的人,實際上從史書來看,荀彧應該要強於郭嘉。

眾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漢的,從曹操要自稱魏公的時候,荀彧便公然站出來反對。荀彧當時是離開袁紹去主動投奔曹操的,當時在外人看來曹操是忠於漢室的,討伐董卓名動天下,這一點令荀彧非常欣賞。所以荀彧選擇了曹操,曹操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名聲,手下有不少人,那麼這個時候的劉備呢?

說難聽點,荀彧在當時可能不知道劉備是誰,當然不會去投奔他了,劉備這個時候還一窮二白要啥沒啥,曹操當時還以愛才出名,荀彧這樣的人於情於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劉備的。所以一開始荀彧壓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劉備。那麼有人要問了,後來荀彧知道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之後,並不是真心要幫曹操,這個時候為何不去找劉備。

劉備後來也是名聲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馬,可是荀彧也不會去投奔他,前面說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著袁紹的,在那段歷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後來又投靠劉備,那豈不是和呂布一樣成了三姓家奴,這種罵名可不是誰都想背的。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真的就能代表漢嗎?當然不能,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時期的好漢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很牛的背景,劉備也不例外,他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為自己找來人脈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為劉備這個漢室的旗號才來投靠,這一點荀彧很清楚,他是忠於漢室,可並不是忠於拿漢室當幌子的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大家都知道,荀彧是曹操麾下著名的謀臣,但他與別的謀臣是有所不同的,是比較忠君的,比較維護皇帝與朝廷權威的。他投靠曹操,是希望曹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能夠重振搖搖欲墜的大漢朝廷。不過,他的這一思想傾向,也是後來身死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荀彧的忠君觀念以及他為什麼不投奔劉備。

在迎漢獻帝一事上,荀彧出了大力氣

漢獻帝東歸時,幾乎全國所有軍閥都無動於衷,認為他不過是個傀儡皇帝。但是荀彧卻力主迎漢獻帝,他對曹操說:“以前晉文公奉迎周襄王,諸侯無不跟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天下無不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只是因為山東局勢混亂,未能遠行。如今聖駕還京,京城一片荒蕪,忠義之士無不想著繼絕存亡,萬千子民無不感懷哀傷。藉此時機,正好奉迎主上以順從民意,這叫大順;稟持大公無私以服天下之人,這叫大略;匡扶正義以招攬天下豪傑,這叫大德。若能做到這三點,就算逆臣叛將再多,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

這裡注意,荀彧力主迎獻帝,並非出於“挾天子而令諸侯”的陰謀,而是提出“大順”、“大略”、“大德”,是基於忠君的觀念,而非一種戰略權謀,這是他與曹操觀念的分野所在。

荀彧無力匡扶漢室,最終選擇自殺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東征孫權之際,荀彧服毒自殺身亡。

為什麼呢?當時種種跡象表明曹操已有篡位之心。尚書董昭拍馬屁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哪個臣子對國家的功勞超過曹操,他提議朝廷應該晉升曹操為國公,加九錫,以表彰其偉大勳績。加九錫本是天子對大臣最高規格的賞賜,不過,從王莽開始,加九錫的含義變味了,成為篡位奪權的前奏曲。

董昭建議一出,馬屁精們紛紛舉雙手贊成。不識時宜的荀彧反對道:“曹公舉義兵本為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應該懷有忠貞之心,守住謙讓的美德,不應當這麼做。”曹操聽了很不高興。

當時荀彧是尚書令,主持朝廷機要。東征孫權時,曹操對荀彧很不放心,便命他離開都城,到前線犒軍。顯然曹操已經懷疑荀彧背地裡會幹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接到命令後,荀彧便動身前往,曹操找個藉口把他留下,不放他返回朝廷,以便監視。

荀彧心裡明白,曹操對自己已經不再信任了。這麼多年追隨曹操,是因為知道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從這點看,他是願意追隨曹操的。然而,以匡扶朝廷為己任的荀彧又不能坐視東漢朝廷被曹氏所取代,他內心矛盾,無法自拔。去了董卓、來了曹操,大漢帝國氣數已盡矣。

他無法匡扶漢室,但他可以選擇作為漢家臣子死去。他吞下毒藥,自殺而亡。

為什麼荀彧不投靠劉備

有人就會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跟著曹操混,為什麼不投靠劉備呢?

由於《三國演義》的洗腦,很多人接受這麼一種觀念:劉備是正義的,是匡扶漢室朝廷的。其實不然,劉備的本質,與其他軍閥沒什麼不同。他曾經想跟董承合謀幹掉曹操,但是曹操一懷疑,跟他煮酒論英雄一番,他就馬上逃走了。可見他想幹掉曹操是實,想匡扶漢獻帝,那是沒有的事。

特別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漢獻帝退位後,他就迫不急待登基稱帝了。他還作秀一番,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辦喪禮,追諡其為“孝愍皇帝”,其實漢獻帝遜位後還活得好好的呢,給一個活人舉辦喪禮,這也著實鬧了笑話。

劉備並沒有對漢獻帝忠心耿耿,更談不上感恩戴德。他偶爾對皇帝表示忠心,主要是用於攻擊篡權的曹操,並不意味他有誓死保衛皇帝的決心。他為漢獻帝搞所謂的“喪禮”,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大漢政權的合法繼承者,因為他有皇族血統,雖然這個“皇族”身份也很值得懷疑。

當時前部司馬費詩反對劉備稱帝,他說:您當初離開許都,不就是因為曹操父子篡權嗎?現在敵人還沒消滅就要稱帝,這會讓人懷疑您當初討伐國賊的用意。當年漢高祖劉邦擊破秦國,攻克咸陽都還沒稱王,您還沒邁出大門就自立為帝,這樣不好。劉備一聽勃然大怒,一腳把費詩踢到千里之外的永昌。

如果劉備真的忠君,他應該是討伐曹操,迎獻帝復辟,而不是自立為帝。因此,從忠君、匡扶漢室角度來說,劉備還真比不上荀彧。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漢,卻跟著曹操這個“大奸賊”混,而不去投奔打著漢室旗號的劉備,這是為什麼?

無他,天下大勢如此。

荀文若何許人也?潁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龍”之後,被稱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諸葛亮、張昭等人齊名的頂尖謀士。諸葛亮尚能不出茅廬而三分天下,荀彧難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勢嗎?漢室傾頹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儘自己最後一份大漢臣子的責任“盡人事聽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現給了他一線曙光。

棄袁投曹

漢室傾頹,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無疑成為國家的柱石。但荀彧卻離開袁紹投奔曹操,這是為何?

荀彧自投奔袁紹以後,看到的只有廣交權貴、蓄養私兵的袁氏,而不是為國家分憂解難的袁氏。這個時候荀彧就已經意識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漢的他產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這個時候曹操出現了。

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嚴懲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任議郎時,為前朝竇武、陳蕃鳴冤不平。如今又刺殺董卓,起兵維護漢室。這一切在荀彧看來無疑是大漢最為忠誠臣子的所作所為,於是他義無反顧的投身於曹操陣營。

事實證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術第一個稱帝。

為何不投劉備?

劉備的事業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醬油的角色。當曹操大放異彩的時候,劉備還在跟著公孫瓚混吃混喝。

這等小勢力還沒有進入荀彧的眼中。

劉備真正出現在荀彧視野當中,應該是在得到徐州之後。但是徐州沒守住,劉備還被曹操帶回許昌。雖然在曹操眼裡劉備是個人物,但荀彧不會看好一個連地盤都守不住的人。

漢室宗親就能讓荀彧來投嗎?

別的不說,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那個不是漢室宗親?那個不比劉備的勢力雄厚?但這些所謂的“漢室宗親”都幹了什麼,屁事沒幹反而藉著漢室的名義積蓄實力攪動天下風雲。所以說荀彧是個明白人,不會見到一個不值錢的皇叔就俯首稱臣。

歷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當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時候,就會有一大批知識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為他們有禮儀、知榮辱,亂世降臨讓他們的理想無處安放。

荀彧就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

他一心匡扶漢室,但天下勢力都與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曹操,最後發現其實他們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內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漢室授予他“三公”之職,他憤而拒絕。

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興復漢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願意自己輔佐的曹操傷害漢室。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也許死亡是他最好的歸宿。


日月當空歷史文化傳播


荀彧認識曹操時,劉備還不知在什麼地方。況且曹操初期是一心輔漢的,但隨著權力的增加,感受到的挑戰就越來越大,實現治世之旅臣這個目標,必須要做亂世之奸雄,儘快結束這個亂世。因此曹操要平定天下,必須牢牢掌握權力,就要狠狠打壓一切反對勢力。荀彧既然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口號,基本也是同意曹操這個做法,曹操登上丞相職位以後,打擊政敵的手段越來越兇殘,曹操不得不這樣做,士族勢力壯大必然威脅曹氏家族的安全,荀彧作為士族世家的代表人物,他既同情曹操,但同時也反對曹操的兇殘手段,裂痕逐漸產生,直至曹操稱魏公,兩人就達到不和的境地。

至於劉備,早在煮酒論梅時,荀彧就看到劉備他的野心比曹操更大。對於忠於漢室的他來說,更沒必要幫助劉備。

曹操變成奸雄,是為世道所迫,是士族勢力阻礙政府統一安定,荀彧與曹操的決裂是因為曹操違背了當時的所謂法則,威肋到士族世家的利益。


東莞死得有佢


荀彧出身穎川荀氏,名門望族。

公元189年,27歲的荀彧因才被舉為孝廉,在京城洛陽任守宮令(掌握皇帝筆、墨、紙、硯的官員)。同年,袁紹在洛陽任司隸校尉,35歲的曹操在洛陽任典軍校尉,而29歲的劉備在河北同門師兄公孫瓚處任別部司馬。



荀彧因董卓之亂辭官回家,次年北上翼州避亂,受到袁紹的接待,荀彧忠於漢室,而袁紹當時有另立皇帝的想法,政見不同,並且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事。

公元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荀彧為什麼投奔曹操,而沒有投奔劉備呢?



一是荀彧認識曹操,不認識劉備,荀彧和曹操都曾在洛陽做官,而劉備沒有在洛陽做官,一直在地方上闖蕩。

二是191年前的曹操可是英雄,為人正直、心懷天下,而當時的劉備並不知名。



20歲的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執法如山,打死不守法的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26歲的曹操任議郎時,勇於上書進諫,為前朝竇武、陳蕃鳴冤不平。30歲的曹操任濟南國相時,打擊貪官、整頓吏治。36歲的曹操自費招兵,不計個人安危,勇於討伐董卓。

曹操的所作所為,在當時正直的士大夫眼裡,簡直就是英雄,當然荀彧也這麼認為,經過與曹操的交談,雙方相見恨晚,志同道合,齊心扶漢,荀彧就一直跟隨曹操。而當時的劉備,還在翼州協助公孫瓚對抗袁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正因為荀彧一心向漢,所以他才投靠曹操。

首先劉備和東漢朝廷沒有關係,人家獻帝還在


,東漢朝廷還在。一個沒落的宗室怎麼能代表漢朝呢?

而曹操則是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的人,討董是為了扶漢,起碼當時的曹操聯合如此多的諸侯,為了討董甘為前鋒,目的就是要扶漢。

荀彧也是非常欣賞曹操這一點,這才投奔曹操。而後他們二人迎朝廷於許都,曹操的軍隊此時就成了真正的政府軍,曹操打下的一切地盤,名義上都是漢獻帝的。

而至於其它的只能算是割據軍閥,劉備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的旗號行割據自立之實,荀文若早就看出來了,後來自封漢中王,把漢獻帝哭“死”自己稱帝都很說明問題。所以說曹操劉備都是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青梅煮酒是神預言,不過應該說“天下梟雄,非操與使君耳。”

曹操也不是一開始就想篡漢,況且曹操一輩子也沒篡漢。他當初就是想當個扶漢功臣,後來越做越大,野心也越來越大。一直到曹操當了魏公,荀彧才知道自己看錯曹操了,但是他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守仁讀仁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以上就是荀彧的簡介。在曹操篡漢的野心暴露無遺後,荀彧在政治上就與曹操分道揚鑣了,曹操也知道荀彧將不再為己所用,主動疏遠了荀彧。


題主問為什麼荀彧不去投奔劉備?

劉備是否真是漢室宗親還得兩說,何況,當時漢獻帝仍在,漢獻帝所在的朝廷才是正統的漢廷所在,曹操也並非一開始就表露要取漢獻帝而代之的野心。

在荀彧看來,漢室雖然頹危,但畢竟仍在,曹操雖然挾持天子,權傾朝野,但或許只是一介權臣而已。何況天下大亂,曹操的雄才大略世人有目共睹,或許曹操真能評定天一,結束亂世也未可知。到時候,曹操或許會歸還權柄於漢獻帝吧。

在荀彧眼中,天下諸侯割據的危害要遠大於大權在握的曹操,曹操,可以終結亂世。

說回劉備,如果硬要讓荀彧選擇一個去投奔,那當是時,劉表劉璋等劉姓諸侯尚有人在,隨便哪一個,都比劉備要有資格的多。

也許,荀彧沒有早早的看清曹操,卻早早的看清了劉備吧。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荀彧絕對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謀士,而且他做派很正,一心向漢。

東漢末年的時候,董卓開始亂政。

可以說此刻能和董卓一決高下的,也只有袁紹、袁術兄弟二人了,畢竟他們家四世三公的家室,絕對不是蓋的,影響力無人能比。

那個時候,荀彧正好是在袁紹的手下效力。

可是,當荀彧看到董卓亂政,袁紹不作為的時候,他就有點對袁紹看不慣了。

你說你袁紹又不是沒有兵,為何眼睜睜的看著天子落難,看著皇室被毀呢?

反倒是曹操,讓荀彧另眼相看。

雖然曹操手裡的人不多,馬不壯,但是,曹操還是和董卓打了一仗。

儘管曹操吃了敗仗,差點喪命。

但是,曹操因為敢挑戰董卓,也是被人津津樂道的。

就這樣荀彧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

更何況後來在曹操這裡,還有漢獻帝。所以,荀彧就鐵定了心,在曹操這裡效力了。

當然曹操也是因為荀彧的存在,他的勢力迅速的擴大了。

就連曹操的成名之戰,他和袁紹所打的官渡之戰,也是荀彧讓他堅持的結果而取得勝利的。

官渡之戰打響的前期,曹操只有數萬人馬,而袁紹有十幾萬。

曹操被打的無處躲藏,他一直想要投降,這個仗不打了,畢竟還是保命要緊。

就是在曹操不想堅持的時候,是荀彧寫信給他讓他堅持的,並且荀彧給曹操分析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結果,袁紹內部果然如荀彧所料,因為內部人的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人心渙散。

最後袁紹的謀士許攸跑到了曹操這裡,告訴了曹操袁紹藏糧的所在地。

曹操帶人把袁紹在烏巢的糧食給燒燬了,就這樣曹操才打勝了這場戰役的。

但是,隨著曹操立的功勞越來越大,他就越來越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了。

到了曹操要自稱魏公的時候,他就徹底的和荀彧鬧掰了。

因為荀彧不希望曹操自稱魏公,若是曹操稱魏公的話,和曹操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王國有什麼不同。

畢竟在漢代稱公的話,就有開府的權利,就有豢養軍隊的權利。

因為荀彧反對曹操,所以曹操就對荀彧下了殺手。

那麼荀彧為何不投向一心向漢的劉備呢?

想說明這個問題還真有點複雜,因為荀彧比劉備成名的早。

荀彧投靠曹操的時候,劉備還在賣草鞋呢。

那時候的劉邦還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到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劉備才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有了一點小名氣。

還有就是劉備自稱向漢,但是,那也就是喊幾嗓子給百姓聽的。

誰不知道劉備也是有野心的人,他之所以在亂世中起兵,也是為了當皇帝。

這些東西,作為眼光獨到的政治家荀彧,恐怕早就看透了吧。


史學達人


劉備在當時那個年代,根本不值得一提。

荀彧的目的是首先要終結亂世,劉備崛起的時候,已經三分天下了。

有了孔明,荀彧與孔明有著若干重疊點,更不可能投靠劉備。

倘若劉備在黃巾之後,就有一定的實力,起碼有十八路諸侯的實力,荀彧或許還會考慮一下。

你想想劉備都幹了什麼~

黃巾打完,當了小官,打了都郵,跑路(這種事,連讓荀彧知道的資格都沒有)

投靠公孫瓚,混了一些歲月

幫助陶謙,得到徐州城,此時正式算是入了荀彧的眼。但卻跟荀彧的政治不符,荀彧是希望曹操打下徐州城的

徐州被呂布偷了,曹操打下徐州,劉備算是被曹操軟禁

劉備被皇帝認可,當了皇叔

劉備入荊州,幫劉表守前線(一兩個小城的劉備,此時也不值得荀彧考慮)

孔明出世,荊州丟,赤壁開啟

赤壁大勝,劉備獲得荊州(此時的劉備,才算是步入了諸侯的隊列,算是荀彧的考慮範圍,且只能排在三流)

此時的劉備,真說起來,連龐統都看不上。若不是龐統跟孔明本身關係好,且剩下的諸侯都(孫權嫌醜,曹操臭名在外)不咋地,龐統恐怕還要再考慮考慮

就這樣的劉備,荀彧為什麼要考慮?

更何況,曹操用人,荀彧基本上都是坐在大本營,很少隨軍上前線。而曹操的多疑和謀略,荀彧就算有這個心思,恐怕也難以逃出曹操的監控。荀彧不會賭這種局的。

況且,曹操一是答應了荀彧的扶漢理念,也確實是基本做到了(稱王除外);二是曹操確實有實力扶漢;三是劉備還在漂泊的時候,天子已經在許都當傀儡了。

這種局,荀彧為嘛子要投靠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