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

中原證券王欣


這是一個充滿“血性”的問題,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咱們當然希望國家不受屈辱,抵抗到底。在當時的環境裡,是否能做到呢?下面好生分析分析。

有朋友可能會舉抗戰的例子。抗日戰爭中,咱們面對日本也是屢敗屢戰,但沒有賠款,也沒有承認過戰敗,最後還拖垮了日本。因此,有人覺得甲午時,咱們也可以如法炮製,全民抗戰,和小日本拼到底,何必要賠款割地,自取其辱,我中華地大物博,難道堅持不下去嗎?

上面的看法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樣子,其實不然。

為什麼這麼說呢?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甲午和抗戰有很多不同點。

第一,日本的政策不同

甲午戰爭是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中國進行戰爭。開戰前,日本對勝負並沒有絕對的把握,甚至做好了戰敗的思想準備。而且,日本的戰略目的是消滅北洋艦隊,削弱中國,趁機掠奪中國的財產,同時在東北留下發展空間。這場戰爭,日本打勝了,但損失也不小。所以,日本希望停下來,和中國談談條件。

抗戰則不同,日本的戰略目的已經不是削弱和掠奪,而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全面佔領。這種情況下,雙方分歧太大,沒什麼好談的。而且,日本經過幾十年發展,認定了中國遠遠不是自己的對手。這時,日本和中國都不會罷手,日本要是罷手,就等於停止侵略,其政策就得進行全面調整;中國要是罷手,就是亡國 這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抗戰的結果就只有堅決打下去。

簡言之,甲午是試探式的戰爭,可以停下來,而抗戰這種滅國式的戰爭,則必須打下去。

其二,國際形勢不同

甲午戰爭,世界列強對中日之戰完全是中立的態度,誰輸誰贏和列強並沒有切身利害關係,列強們只需要進行調停就可以了。中國雖然利用法德俄三個國家對東北和山東的不同企圖,以夷制夷,限制了日本的一些無理要求,但列強們終究還是為自身利益出發,不可能真的站在中國一邊。所以,在國際上,中國得不到大多數列強的支持。

抗戰則不同,蔣介石早就認定早晚會站在英美一邊,英美早晚會和日本有一戰。因此,開戰初期中國有蘇聯支持,中後期有英美支持,一直不是孤軍作戰。這也是抗戰可以堅持下去,而甲午不能堅持下去的原因——國際援助不同。

第三,中國內部情況不同

甲午戰爭後,中國最強大的北洋艦隊不復存在,全軍覆滅於威海劉公島軍港。曾經橫掃太平軍、平定江南的湘軍和淮軍,在日軍面前不堪一擊,相繼敗了陣來。也就是說,中國已經沒有海陸軍可以和日本抗衡。更要命的是,中國南方對這場中日之戰,居然和列強一樣持中立立場。比如,兩江總督劉坤一甚至在開戰前拒絕李鴻章請調南洋艦隊與日本決戰的計劃,堅決不放南洋艦隊北上參戰。朝廷對此,無能為力。

甲午戰敗後,中國若拒絕賠款,不接受列強調停,堅決打到底,後果會是什麼呢?

無可戰之兵,無可用之將。這還不算什麼,更要命的是,清廷江山不保。經歷滿清近兩百年統治後,老百姓早已對這個腐朽的政權沒有什麼歸屬感。所謂“全民戰爭”,臆想而已,根本不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打下去,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如果拒絕列強調停,將讓清廷徹底失去列強幫助,連最後一塊遮羞布都會被日本撕掉。看看之後的日俄戰爭,日本在陸地和海洋都把俄國打趴下,就知道咱們當時和日本的差距有多大。

綜上所述,甲午戰敗以後,如果清廷抵抗到底,真的只有死路一條。需要反省和總結的,是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導致本來領先日本的我們落後了,是什麼導致我們十年不添一艦,是什麼導致我們拿著比較先進的武器,卻打著落後的仗。梳理這些原因,總結這些教訓,遠比所謂“血戰到底”有意義得多。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其實在李鴻章已經起身去馬關談判時,國內已經有很多這種聲音,包括當時的幾名重量級的封疆大臣,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都反對談和,堅持要與日本人戰鬥。

再從日本這邊來看,當時的甲午戰爭已經是舉全國之力,再打下去也是難以為繼,至於佔領中國,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想想看,到1937年日本已經精心準備了40年,也沒能拿下中國,在1894年時,就更是不可能了。

但是,以當時的形勢,日本完全有能力一鼓作氣攻佔北京,進駐紫禁城。

對於慈禧來說,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為這就意味著大清要被日本滅亡了。

250年前的1644年,滿清人以異族身份入關,以攻佔北京為標誌,正式成為中原的統治者。

1895年,如果慈禧拒不與日談和,那麼,日本人也將如當年的滿清一樣進入北京,慈禧統治的合法性將不復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慈禧不惜割地賠款,也要與日求和的原因。

因為如果她這樣做了,至少,她還可以繼續是中國的統治者。

而日本,也就緊緊抓住慈禧的這個心理,一邊派兵緊逼北京,一邊緊逼李鴻章簽約。


當然,就算當時大清拒絕賠款,日本佔了北京。它也不可能像滿清一樣能夠統治中國。

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遠不是明末的中國,獨立、自主、民族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日本人最終將會被趕出中國。

大清早亡一日,中國的共和便會早到一日。


風談天下


如果血戰到底,日清兩個政權都會面臨滅亡的危險。

先看清朝,

如果繼續和日本血戰下去,本來就貧窮的北方地區就會面臨經濟到軍事奔潰的境地。如果北方崩潰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威懾全國的力量,當時南方各省已經不怎麼聽慈禧的了。如果你是慈禧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停戰,至於賠款,全國一起分擔,強行把其他地區綁到清廷這輛破車上。這就是所謂的保大清不保中國!

同樣,八國聯軍進北京也是這麼一個道理,為什麼慈禧不打了?為什麼慈禧不往南方跑?搞清楚了南方各省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再看日本,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有三分之一的採購來自國外,再加上日本資源貧乏,戰爭導致了國內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升,已經影響到很多行業的發展。

另外,日本人在戰前雖然叫囂打敗清朝,其實他們是沒有底氣的,比如開戰前日本天皇還很猶豫。歷史上對中國的崇拜,也讓民間存在著很強的恐中情緒。直到戰場上的勝利不斷傳來,才讓民眾開始為戰爭歡呼雀躍,並且“帝國萬歲”成為流行語。

所以,甲午戰爭是日本的立國之戰,如果勝利,說明維新變法的道路是可行的,全國上下的努力是值得的,天皇才會被民眾繼續支持。假如戰爭持續,必將拖垮日本經濟,進而喚起民眾對中國的恐懼。那麼日本最終會在戰爭中自我崩潰,從而繼續萎靡下去。

這種萎靡對中國未來是有好處的:首先在未來半個世紀我們會少一個邪惡的侵略者;其次,英國會和中國結盟對抗其他西方勢力;最後,二戰會繼續以歐戰的形式存在,而中國趁西方大亂的時候趁機發展,會提前進入發達時代!

所以,從清廷的角度來說,不能再打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說應該打下去。


歷史風暴


這個話題曾被史學家提出過,倘若甲午戰爭清朝不割地賠款,血戰到底會是什麼結果,我認為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作為戰爭的發起國日本不會贏得全面勝利,而中國軍隊也難以迅速把日本趕出中國。日本為贏得戰爭,已傾盡了國力,急於從割地賠款中得到補充。當李鴻章赴日簽訂和約被刺後,日本害怕談判告吹,急忙放低要價與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說明日本已經難以再戰。而滿清政府還保持著龐大的陸軍,若繼續打下去日本不僅吃不掉中國,而且可能吃進去的都要吐出來,列強幹涉還遼就是明證。當然在慈禧,光緒這樣腐敗的統治者統治下,中國人民和軍隊很難組織大規模的反抗,但是遍及全國的戰爭將是日本無法承受的,一旦有優秀的領袖人物振臂一呼,領導人民進行抗爭,那麼歷史將會改寫。誠然歷史不可能假設,失敗也不能改寫,但甲午慘敗將時刻提醒國人奮發圖強,在經濟,軍事,文化和民族信仰上全面輾壓日本,讓加害者永遠恐懼。


汗血寶馬170


甲午戰敗,實際輸的是中國後來100年的國運,我看見網上有些人幸災樂禍,甲午是日本人打滿清,這些人的心都爛透了。如果甲午清朝勝利了,實際上後來的918事變乃至南京大屠殺都是不會發生的,懂嗎?最後倒黴的還是老百姓。甲午戰敗,一直到日本全面侵華,差點滅亡中國,這是一條線。所以,儘管很多人對甲午戰敗非常痛恨,但卻沒看清楚這場戰爭危害到底有多嚴重。根本就不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和簽訂馬關條約賠了幾億兩銀子那點兒事。

甲午戰爭的前夜,日本已經實現資本主義改良,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而大清朝仍然是封建農業社會。這樣的差距大家是瞭解的。但事情都有另一面。實際上在財政、物資上大清朝是遙遙領先的。日本是窮進步,大清朝是富保守。

為了買軍艦,日本天皇每天吃一個飯糰子,老百姓更是勒緊褲腰帶捐款。全國上下一心,苦熬苦業的算是在軍事上略微領先清朝一丟丟。而此時的大清朝對於建設軍隊的認識遠遠落後於日本,戶部翁同龢幾年不給北洋水師撥銀子。中日一個進取一個停滯,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才形成勢均力敵的情況。

陸軍方面,清軍守平壤,日軍開始無法攻克。後期城外的日軍彈盡糧絕,已經熬到最後了,馬上就要撤退,怎麼著?清軍將領葉志超棄城逃跑,於半路遭到日軍截殺,清軍損失慘重。葉志超從平壤一直跑過鴨綠江。日軍一路追擊,發了大財,清軍留下的大量糧食、武器把日軍迅速養肥。

實際上如果葉志超當年在要是在朝鮮能堅守3天,日軍撤退,甲午中國就不會戰敗,連南京大屠殺都不會發生。

從這些情況看,當初比錢、比糧食,在後勤方面大清朝還是要遠遠強於日本的。而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武器方面,清朝的陸軍仍然是略微領先於日軍,平壤城頭,清軍的加特林機槍打得日軍抬不起頭。克虜伯的大炮,德國步槍是清軍的標準裝備。

所以說,甲午雖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一潰千里,但是,清朝並沒有損失元氣,日軍也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加上本土作戰,清朝如果不妥協,動員全部力量跟日本拼老命,還是有實力,有機會把日本人趕走的。

清政府最後選擇的是屈辱的議和,而不是鬥爭到底,歸根結底是因為有兩個字當時誰也沒看懂:國策。

國策就是一個國家的長期戰略。當時日本的國策呢?就是大陸政策,就是要滅亡中國。今天攢足了力量來打,打不動了,歇歇,有勁了再打,一直打到你滅亡。

日本的國策不但清政府沒看明白,後來的民國政府依舊是看不明白。

清朝對甲午戰爭的態度是,既然打不過你,賠你錢,再給你點地盤就算了,咱們以後還是各自過小日子。民國政府呢,你想要東北,就給你吧,我們也不往回搶,這下你該滿意了吧?這下你該收手了吧?然後咱們是不是該各自過小日子了?

他們都沒看出來人家壓根就是要滅了你。所以,一次次的退讓,一次次的賠款割地,都是在割肉飼虎。割自己身上的肉去養老虎,今天他小,先吃你一兩肉,明天長大點,就得吃你一斤肉,最後就是連骨頭都給你吞了。

清政府當時的算盤是如果全國動員和日本拼命,成本太高,損失太大,還有巨大的風險。賠幾億兩銀子,割點地最後息事寧人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因為按照當時清廷的認識就是,我認栽了,咱倆這事也就兩清了,以後大家也就相安無事了。如果清政府當時看清了人家就是來滅你的,那肯定也會玩命的。問題是看不出來呀。

解決清末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穿越回去,帶本中國近代史,剩下的事清廷自己就會辦了。這跟炒股是一個道理,看以前的K線,都說的頭頭是道,等真正一炒,全賠錢。如果我們提前拿到未來10年的股市K線圖,是不是就成股神了。


銳視覺何老師


雖然個人很希望大清能雄起一次,和侵略者血戰到底。但是很不幸,據個人推斷,大清會非常慘,除了留下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詩故事之外,真的沒有什麼好的現實結果。



因為甲午戰爭的敵人,看得見的有日本,看不見的有英法美德等列強在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盤踞,尤其是沙俄在東北外圍的虎視眈眈。戰敗之後清庭的急於求和,首先保住自己的朝廷是肯定的了,至於賠款,可以問百姓要嘛。但是更現實的情況則是,大清無法號召全國人民起來反抗入侵。幾千年的國號輪換歷史,加上大清幾百年的愚民政策以及滿漢分治政策,讓很多人內心裡難以對清政府產生好感,底層民眾對政權更迭已經習以為常。據說有一次英國軍艦和清朝的戰船開打,岸邊擠滿了看熱鬧的群眾,不僅不助威,反而像看戲一樣津津有味。這一幕讓英國人非常驚訝,直到精通大清國情的人告訴英國軍艦的艦長,英國人才明白:原來是因為國不愛民,視民如草芥的原因!



按照這樣的民情基礎,清政府敢血戰嗎?

除了對老百姓的不信任之外,清政府也在提防著漢人勢力。晚清的軍隊,也就曾左李帶出的兵能打,而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漢人。大清的軍機處,清一色的皇族貴胄,這就是證明。李鴻章再怎麼位高權重,他始終被軍機處的王爺們管著,就是這個原因。一旦血戰之後失敗,漢人勢力一旦生變,則大清朝廷亡矣!百姓受苦沒事,在大清眼裡,他們本就是來伺候自己的。大清朝廷可不能亡!



這是國內的危機。而來自外敵的危機則更加深重。一旦血戰,大清勝則國力大損,沙俄必會吞併東北;大清敗,日本也不剩幾口氣了,沙俄還是會吞併東北!可不要覺得東北在沙俄手裡會比在日寇手裡要好。沙俄和後期的蘇聯比日本更具擴張性,好殺殘忍的程度可不比小鬼子差。1945年進入東北幹翻關東軍的時候,捎帶腳的給東北人民帶來的災難恐怕不比日本鬼子要少。如果蘇聯佔領東北,二戰之後以戰勝國身份的蘇聯會不會把東北吐出來很難說。


這不是要感謝小日本。蘇聯和日本的對比只是煤炭和煤球的區別而已,沒有誰比誰更白。

而西南邊的法國,進一步從雲貴兩廣一帶再往深的內陸推進是個大概率事件。東南這邊的英美德荷比西等列強,只會要求更對的殖民領地。可以預見到的是,最後肯定會爆發沙俄和英美德等國的搶地盤戰爭。因為有沙俄在那裡,大清成為帝國戰場的命運根本就避免不了。現在的烏克蘭就是重複了一百年前的大清命運。


照這麼說,打又不能打,忍又忍不了。就沒別的辦法嗎?以我看就真沒有。忍則喪權辱國,打則國破土裂。晚清的情形就是這樣,這不是以今日之民族愛國熱情就能拯救的。這是歷史大勢。只能忍辱負重艱難求變,直到偉大領袖毛爺爺出現在中國大地上,才迎來了命運的徹底改變。所以,精神上,支持大清血戰一次。但是在歷史教科書上,某些苦難歷史要改寫成另外一種艱難歲月而已。


獨釣寒江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只會輸的更慘,日寇進入中國的時間會更早!

要知道甲午海戰是完敗,甚至很多艦隊沒等出海作戰,就被擊潰。所以一味的責怪李鴻章、丁汝昌指揮不力,與迂腐無能的翁同龢等所謂清流無異。翁同龢在當時的狀況下,不瞭解世界政治、軍事和科技發展情況,試圖通過之乎者也來解決數千年來的大變局還有情可原。在甲午海戰過去12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覺得中國海軍在當時可以戰勝日本,就是科學盲+政治盲+軍事盲+歷史盲等超級大文盲!

甲午海戰作為中日曆史作戰的轉折點,此前中日大戰基本都是中國獲勝,即使忽必烈遠征日本未果,也是在日本近海作戰。而甲午海戰則是在中國近海作戰,此戰後日本一躍成為列強之一。而回過頭來看歷史,最關鍵的因素是日本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要比中國成功的多。

特別是是最高統治者——明治天皇能夠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和皇室的經費來發展軍事,甚至效仿英國推行君主立憲制;反觀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甚至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用來過壽,甚至在後來還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

在這樣不同的統治者的領導下,政治方面滿清已經先輸一局。而軍事方面,雖然滿清購買了亞洲最大噸位的軍艦,號稱亞洲第一艦隊。但是由於主官都不懂軍事,尤其是海戰,因而缺少魚雷等裝備,快速艦艇也缺乏,導致作戰機動靈活性極差,作戰剛一開始就被日本佔了先機,加上彈藥不足、甚至有假的炮彈,最後徹底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而昏庸的滿清統治者及其走狗,大多都是愚昧無知,面對西方列強的強勢崛起,最高統治者慈禧及其代表的滿清貴族為了維護其統治根本不管普通民眾的死活。而其大多數類似翁同龢一樣的走狗,還在試圖通過所謂的道德來處理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西方科技,他們也是基本持排斥態度,甚至斥為“奇技淫巧”。這樣的情況下,在甲午海戰前,其實中日科技的差距已經很大了。

所以,甲午海戰中國已經完敗,敗在政治、軍事和科技各個方面。


地震博士


最後還是輸,好比大明與滿清,體量大而無用,內部四分五裂,給外寇以可乘之機

甲午戰爭,幾乎就是李鴻章一人與日軍較量。

1895年3月,日本陸軍集結了重兵在山海關,一旦日清和談失敗,隨時大舉入侵,準備一舉拿下華北直隸甚至北京一帶。

為了備戰,日本在財政瀕臨崩潰的情況下,舉國上下籌措錢款、通過增發債券和向國外借款、民間捐助等手段,準備了最後的籌碼。不管打的下來打不下來,打完直隸戰役,日本也就再無錢打仗了。


清廷如迎戰,很大概率還是輸,搞不好就得向西跑到洛陽或者西安等陪都,因為也只有向西可去。經過太平天國、捻軍、回亂之後,大清國能直接掌控的地盤也就東北、華北、陝西、河南一帶了,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成了漢臣漢軍軍頭的勢力範圍,沒有以前那麼聽話了,清廷只能玩弄一些平衡術來制衡而不是控制地方。

甲午戰爭打到這裡,山東遼東沿海都丟了,東北被封住了,再丟掉直隸北京等地,清廷能控制的地盤還能有多少?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恐怕就要被各地督撫給架空了,這必然是慈禧和滿清大員們不願意看到的,寧可早日求和談判,不管賠多少錢,至少清王朝能保住基本盤。


如果清軍以背水一戰的勇氣打呢?可惜,就是打不過日本鬼子,這還真沒辦法。

李鴻章以一人之力對付日軍,北洋水師等老底賠個底朝天,山東、遼寧等地官員各種拖後腿、放暗箭、阻攔後勤援助。

而朝廷裡揣摩聖意比較靈光的“清流”之臣則各種參奏李鴻章,最終李鴻章的淮軍精銳在甲午戰爭中盡亡,實乃可嘆。

在非常需要舉國一致齊心對外的當口,清廷的心思還想著怎麼壓制漢臣,即使李鴻章再怎麼表現忠君愛國,滿清對不斷做大的漢臣勢力依舊難以信任,當然最終也被漢臣給拋棄了。


其實當時日本的情況也已經非常危險,如果清軍齊心協力和日軍死磕,即使勝不了但也能拖得下去耗得起,至少能大大延緩日軍的進軍步伐,拉長這個戰爭週期,大清國如果再搞些個堅壁清野啥的,那日本就真的要完了,日本在國內國際把能借的錢都借上了,把能調動的資源都調動了,就等著清政府的賠款來補血,

一旦戰事拉長,日本那脆弱的島國經濟將迅速崩潰,而虎視眈眈的沙俄和英國勢力就會大舉介入,同時在明治維新運動中受損的舊藩國舊武士階層也會揭竿而起,到時候,日本就徹底大亂

李鴻章知道這些情況,他也知道日本人在賭,所以他的戰略是“拖”,但是清廷從上到下罵他畏戰無能,在那些昏聵的大臣眼中,日本依然是那個東海邊上的蠻夷小國,英國人我們打不過,這個蠻夷小國總能收拾一下的,不然我天朝的臉面何在?

沒辦法,李鴻章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屢戰屢敗,割地賠款。


雲中史記


嗯,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指責那些簽訂和約的人為賣國賊,理由也是如此:為什麼不血戰到底?偌大的中國還打不過區區的外來侵略者?不僅是甲午戰爭,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都可以提出同樣的問題。

雖然近代中國每一次戰爭面臨的情況並不完全一致,但大體上還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侵略者卡住了中國統治者的脖子,處在一個隨時可以要了他們的命的位置。第一次鴉片戰爭是控制了南北漕運,這是清政府的經濟命脈,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打到了大沽口,隨時可以進京推翻清王朝統治(皇帝已經跑到熱河了),甲午戰爭是日本軍隊駐紮在山海關,也是隨時可以進京,八國聯軍侵華乾脆就把北京給佔了,慈禧太后帶著光緒跑到西安。在上述情況下,統治者能血戰到底嗎?血戰到底的下場就是失去江山。當然,中國肯定還在,沒有那個外來侵略者有能力吃掉中國,但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丟掉了江山即使中國還在也沒什麼意義了。所以,在他們的心目中,第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為此割地賠款也值得。

其次,中國雖大,但當時國家貧窮落後,民智未開,交通不便,單純的大和人多很難轉化成戰場上的戰鬥力。所以,第一,清政府能動員起來的戰爭潛力非常有限,更不可能將總體上的能力用於某一局部。而西方(日本)人在技術和組織上明顯領先於中國,故可以在局部形成足以令清政府求和投降的壓倒性優勢。第二,以當時中國社會的組織形態和民眾的認知水平、教育程度,也不可能出現20世紀那樣的人民戰爭,中國的民族主義也許在少數有知識有見識的群體裡產生了,但普通民眾還遠未達到這個地步。八國聯軍進北京並未遭遇困難,也沒有什麼游擊戰發生,這就是證明。所以,中國很大,但那個時候還是一盤散沙,沒有形成應有的力量,血戰到底管不管用且不說,它根本就不會發生。


進擊的女武神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這真是個沉重的話題!有時候,我會想,咱們怎麼就幹不過日本呢?對於甲午中日戰爭,我們為什麼會輸,有太多種說法,也可以說是很多種解釋,有埋怨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造園子的,有指責海軍炮彈摻沙子的,有批評陸軍不戰而逃的,等等,不一而足。



題主的意思是埋怨我們投降太快,沒能遷都再戰了?如果跟日本人幹到底,就他們那點國力想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四十多年後的二戰他們都打不贏,別說當時了是吧!



那我可以告訴你,你根本沒弄清我們為什麼輸掉了這場戰爭。簡單總結成一句話,士有偷生之念,將無決死之心。當時的人太顧及自身了,沒有危亡意識,而當時的社會沒能把國人和國家結合在一起,才會出現如此的潰敗,如此的投降。



你讓士兵奮勇拼殺,請問,他們死了能有多少撫卹?你讓軍隊誓死奮戰,請問國家贏了,他們能得到什麼?如果投降,國家認輸,他們又能失去什麼呢?這才是比什麼武器後勤更重要的大事!打贏了,是當官的,滿清貴族享樂,跟老百姓沒多大關係,打輸了,國家也亡不了,割地,割不到士兵家裡,賠款,說句實話,國家這錢就是不賠,也是讓貪官汙吏,滿清貴族花了,有幾個錢能落到老百姓,士兵手裡?



你們也許還記得抗戰中血戰臺兒莊,為了守住莊子,當局用卡車運來十萬現大洋,現場發,但士兵沒有一個人要,都把錢扔了,然後捨身赴死!場面感人啊,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了危亡意識,我們不能當亡國奴!所以日本贏不了那場戰爭。武器,戰術什麼的真是弱爆了,首先要擁有決戰的思想!



甲午這場仗,從慈禧到李鴻章,從北洋到淮軍,從北方到南方,其實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再厲害的武器也擋不住國家的腐敗,人心的渙散!所以求和聲起,眾人鼓掌,無不拍手稱快,試問,我們怎麼血戰到底,由誰去血戰到底呢?當時,無人為此捨命,國事艱辛如此,國人首當自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