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会如何?

中原证券王欣


这是一个充满“血性”的问题,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咱们当然希望国家不受屈辱,抵抗到底。在当时的环境里,是否能做到呢?下面好生分析分析。

有朋友可能会举抗战的例子。抗日战争中,咱们面对日本也是屡败屡战,但没有赔款,也没有承认过战败,最后还拖垮了日本。因此,有人觉得甲午时,咱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全民抗战,和小日本拼到底,何必要赔款割地,自取其辱,我中华地大物博,难道坚持不下去吗?

上面的看法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不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甲午和抗战有很多不同点。

第一,日本的政策不同

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中国进行战争。开战前,日本对胜负并没有绝对的把握,甚至做好了战败的思想准备。而且,日本的战略目的是消灭北洋舰队,削弱中国,趁机掠夺中国的财产,同时在东北留下发展空间。这场战争,日本打胜了,但损失也不小。所以,日本希望停下来,和中国谈谈条件。

抗战则不同,日本的战略目的已经不是削弱和掠夺,而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全面占领。这种情况下,双方分歧太大,没什么好谈的。而且,日本经过几十年发展,认定了中国远远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时,日本和中国都不会罢手,日本要是罢手,就等于停止侵略,其政策就得进行全面调整;中国要是罢手,就是亡国 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抗战的结果就只有坚决打下去。

简言之,甲午是试探式的战争,可以停下来,而抗战这种灭国式的战争,则必须打下去。

其二,国际形势不同

甲午战争,世界列强对中日之战完全是中立的态度,谁输谁赢和列强并没有切身利害关系,列强们只需要进行调停就可以了。中国虽然利用法德俄三个国家对东北和山东的不同企图,以夷制夷,限制了日本的一些无理要求,但列强们终究还是为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真的站在中国一边。所以,在国际上,中国得不到大多数列强的支持。

抗战则不同,蒋介石早就认定早晚会站在英美一边,英美早晚会和日本有一战。因此,开战初期中国有苏联支持,中后期有英美支持,一直不是孤军作战。这也是抗战可以坚持下去,而甲午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国际援助不同。

第三,中国内部情况不同

甲午战争后,中国最强大的北洋舰队不复存在,全军覆灭于威海刘公岛军港。曾经横扫太平军、平定江南的湘军和淮军,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相继败了阵来。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没有海陆军可以和日本抗衡。更要命的是,中国南方对这场中日之战,居然和列强一样持中立立场。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甚至在开战前拒绝李鸿章请调南洋舰队与日本决战的计划,坚决不放南洋舰队北上参战。朝廷对此,无能为力。

甲午战败后,中国若拒绝赔款,不接受列强调停,坚决打到底,后果会是什么呢?

无可战之兵,无可用之将。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清廷江山不保。经历满清近两百年统治后,老百姓早已对这个腐朽的政权没有什么归属感。所谓“全民战争”,臆想而已,根本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打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如果拒绝列强调停,将让清廷彻底失去列强帮助,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会被日本撕掉。看看之后的日俄战争,日本在陆地和海洋都把俄国打趴下,就知道咱们当时和日本的差距有多大。

综上所述,甲午战败以后,如果清廷抵抗到底,真的只有死路一条。需要反省和总结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本来领先日本的我们落后了,是什么导致我们十年不添一舰,是什么导致我们拿着比较先进的武器,却打着落后的仗。梳理这些原因,总结这些教训,远比所谓“血战到底”有意义得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其实在李鸿章已经起身去马关谈判时,国内已经有很多这种声音,包括当时的几名重量级的封疆大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反对谈和,坚持要与日本人战斗。

再从日本这边来看,当时的甲午战争已经是举全国之力,再打下去也是难以为继,至于占领中国,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想想看,到1937年日本已经精心准备了40年,也没能拿下中国,在1894年时,就更是不可能了。

但是,以当时的形势,日本完全有能力一鼓作气攻占北京,进驻紫禁城。

对于慈禧来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大清要被日本灭亡了。

250年前的1644年,满清人以异族身份入关,以攻占北京为标志,正式成为中原的统治者。

1895年,如果慈禧拒不与日谈和,那么,日本人也将如当年的满清一样进入北京,慈禧统治的合法性将不复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不惜割地赔款,也要与日求和的原因。

因为如果她这样做了,至少,她还可以继续是中国的统治者。

而日本,也就紧紧抓住慈禧的这个心理,一边派兵紧逼北京,一边紧逼李鸿章签约。


当然,就算当时大清拒绝赔款,日本占了北京。它也不可能像满清一样能够统治中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远不是明末的中国,独立、自主、民族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日本人最终将会被赶出中国。

大清早亡一日,中国的共和便会早到一日。


风谈天下


如果血战到底,日清两个政权都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先看清朝,

如果继续和日本血战下去,本来就贫穷的北方地区就会面临经济到军事奔溃的境地。如果北方崩溃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威慑全国的力量,当时南方各省已经不怎么听慈禧的了。如果你是慈禧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停战,至于赔款,全国一起分担,强行把其他地区绑到清廷这辆破车上。这就是所谓的保大清不保中国!

同样,八国联军进北京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为什么慈禧不打了?为什么慈禧不往南方跑?搞清楚了南方各省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日本,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有三分之一的采购来自国外,再加上日本资源贫乏,战争导致了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已经影响到很多行业的发展。

另外,日本人在战前虽然叫嚣打败清朝,其实他们是没有底气的,比如开战前日本天皇还很犹豫。历史上对中国的崇拜,也让民间存在着很强的恐中情绪。直到战场上的胜利不断传来,才让民众开始为战争欢呼雀跃,并且“帝国万岁”成为流行语。

所以,甲午战争是日本的立国之战,如果胜利,说明维新变法的道路是可行的,全国上下的努力是值得的,天皇才会被民众继续支持。假如战争持续,必将拖垮日本经济,进而唤起民众对中国的恐惧。那么日本最终会在战争中自我崩溃,从而继续萎靡下去。

这种萎靡对中国未来是有好处的:首先在未来半个世纪我们会少一个邪恶的侵略者;其次,英国会和中国结盟对抗其他西方势力;最后,二战会继续以欧战的形式存在,而中国趁西方大乱的时候趁机发展,会提前进入发达时代!

所以,从清廷的角度来说,不能再打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应该打下去。


历史风暴


这个话题曾被史学家提出过,倘若甲午战争清朝不割地赔款,血战到底会是什么结果,我认为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作为战争的发起国日本不会赢得全面胜利,而中国军队也难以迅速把日本赶出中国。日本为赢得战争,已倾尽了国力,急于从割地赔款中得到补充。当李鸿章赴日签订和约被刺后,日本害怕谈判告吹,急忙放低要价与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说明日本已经难以再战。而满清政府还保持着庞大的陆军,若继续打下去日本不仅吃不掉中国,而且可能吃进去的都要吐出来,列强干涉还辽就是明证。当然在慈禧,光绪这样腐败的统治者统治下,中国人民和军队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反抗,但是遍及全国的战争将是日本无法承受的,一旦有优秀的领袖人物振臂一呼,领导人民进行抗争,那么历史将会改写。诚然历史不可能假设,失败也不能改写,但甲午惨败将时刻提醒国人奋发图强,在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信仰上全面辗压日本,让加害者永远恐惧。


汗血宝马170


甲午战败,实际输的是中国后来100年的国运,我看见网上有些人幸灾乐祸,甲午是日本人打满清,这些人的心都烂透了。如果甲午清朝胜利了,实际上后来的918事变乃至南京大屠杀都是不会发生的,懂吗?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甲午战败,一直到日本全面侵华,差点灭亡中国,这是一条线。所以,尽管很多人对甲午战败非常痛恨,但却没看清楚这场战争危害到底有多严重。根本就不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和签订马关条约赔了几亿两银子那点儿事。

甲午战争的前夜,日本已经实现资本主义改良,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大清朝仍然是封建农业社会。这样的差距大家是了解的。但事情都有另一面。实际上在财政、物资上大清朝是遥遥领先的。日本是穷进步,大清朝是富保守。

为了买军舰,日本天皇每天吃一个饭团子,老百姓更是勒紧裤腰带捐款。全国上下一心,苦熬苦业的算是在军事上略微领先清朝一丢丢。而此时的大清朝对于建设军队的认识远远落后于日本,户部翁同龢几年不给北洋水师拨银子。中日一个进取一个停滞,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才形成势均力敌的情况。

陆军方面,清军守平壤,日军开始无法攻克。后期城外的日军弹尽粮绝,已经熬到最后了,马上就要撤退,怎么着?清军将领叶志超弃城逃跑,于半路遭到日军截杀,清军损失惨重。叶志超从平壤一直跑过鸭绿江。日军一路追击,发了大财,清军留下的大量粮食、武器把日军迅速养肥。

实际上如果叶志超当年在要是在朝鲜能坚守3天,日军撤退,甲午中国就不会战败,连南京大屠杀都不会发生。

从这些情况看,当初比钱、比粮食,在后勤方面大清朝还是要远远强于日本的。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武器方面,清朝的陆军仍然是略微领先于日军,平壤城头,清军的加特林机枪打得日军抬不起头。克虏伯的大炮,德国步枪是清军的标准装备。

所以说,甲午虽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一溃千里,但是,清朝并没有损失元气,日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本土作战,清朝如果不妥协,动员全部力量跟日本拼老命,还是有实力,有机会把日本人赶走的。

清政府最后选择的是屈辱的议和,而不是斗争到底,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两个字当时谁也没看懂:国策。

国策就是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当时日本的国策呢?就是大陆政策,就是要灭亡中国。今天攒足了力量来打,打不动了,歇歇,有劲了再打,一直打到你灭亡。

日本的国策不但清政府没看明白,后来的民国政府依旧是看不明白。

清朝对甲午战争的态度是,既然打不过你,赔你钱,再给你点地盘就算了,咱们以后还是各自过小日子。民国政府呢,你想要东北,就给你吧,我们也不往回抢,这下你该满意了吧?这下你该收手了吧?然后咱们是不是该各自过小日子了?

他们都没看出来人家压根就是要灭了你。所以,一次次的退让,一次次的赔款割地,都是在割肉饲虎。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养老虎,今天他小,先吃你一两肉,明天长大点,就得吃你一斤肉,最后就是连骨头都给你吞了。

清政府当时的算盘是如果全国动员和日本拼命,成本太高,损失太大,还有巨大的风险。赔几亿两银子,割点地最后息事宁人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为按照当时清廷的认识就是,我认栽了,咱俩这事也就两清了,以后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了。如果清政府当时看清了人家就是来灭你的,那肯定也会玩命的。问题是看不出来呀。

解决清末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穿越回去,带本中国近代史,剩下的事清廷自己就会办了。这跟炒股是一个道理,看以前的K线,都说的头头是道,等真正一炒,全赔钱。如果我们提前拿到未来10年的股市K线图,是不是就成股神了。


锐视觉何老师


虽然个人很希望大清能雄起一次,和侵略者血战到底。但是很不幸,据个人推断,大清会非常惨,除了留下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故事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好的现实结果。



因为甲午战争的敌人,看得见的有日本,看不见的有英法美德等列强在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盘踞,尤其是沙俄在东北外围的虎视眈眈。战败之后清庭的急于求和,首先保住自己的朝廷是肯定的了,至于赔款,可以问百姓要嘛。但是更现实的情况则是,大清无法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抗入侵。几千年的国号轮换历史,加上大清几百年的愚民政策以及满汉分治政策,让很多人内心里难以对清政府产生好感,底层民众对政权更迭已经习以为常。据说有一次英国军舰和清朝的战船开打,岸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不仅不助威,反而像看戏一样津津有味。这一幕让英国人非常惊讶,直到精通大清国情的人告诉英国军舰的舰长,英国人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国不爱民,视民如草芥的原因!



按照这样的民情基础,清政府敢血战吗?

除了对老百姓的不信任之外,清政府也在提防着汉人势力。晚清的军队,也就曾左李带出的兵能打,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汉人。大清的军机处,清一色的皇族贵胄,这就是证明。李鸿章再怎么位高权重,他始终被军机处的王爷们管着,就是这个原因。一旦血战之后失败,汉人势力一旦生变,则大清朝廷亡矣!百姓受苦没事,在大清眼里,他们本就是来伺候自己的。大清朝廷可不能亡!



这是国内的危机。而来自外敌的危机则更加深重。一旦血战,大清胜则国力大损,沙俄必会吞并东北;大清败,日本也不剩几口气了,沙俄还是会吞并东北!可不要觉得东北在沙俄手里会比在日寇手里要好。沙俄和后期的苏联比日本更具扩张性,好杀残忍的程度可不比小鬼子差。1945年进入东北干翻关东军的时候,捎带脚的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恐怕不比日本鬼子要少。如果苏联占领东北,二战之后以战胜国身份的苏联会不会把东北吐出来很难说。


这不是要感谢小日本。苏联和日本的对比只是煤炭和煤球的区别而已,没有谁比谁更白。

而西南边的法国,进一步从云贵两广一带再往深的内陆推进是个大概率事件。东南这边的英美德荷比西等列强,只会要求更对的殖民领地。可以预见到的是,最后肯定会爆发沙俄和英美德等国的抢地盘战争。因为有沙俄在那里,大清成为帝国战场的命运根本就避免不了。现在的乌克兰就是重复了一百年前的大清命运。


照这么说,打又不能打,忍又忍不了。就没别的办法吗?以我看就真没有。忍则丧权辱国,打则国破土裂。晚清的情形就是这样,这不是以今日之民族爱国热情就能拯救的。这是历史大势。只能忍辱负重艰难求变,直到伟大领袖毛爷爷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才迎来了命运的彻底改变。所以,精神上,支持大清血战一次。但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某些苦难历史要改写成另外一种艰难岁月而已。


独钓寒江


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只会输的更惨,日寇进入中国的时间会更早!

要知道甲午海战是完败,甚至很多舰队没等出海作战,就被击溃。所以一味的责怪李鸿章、丁汝昌指挥不力,与迂腐无能的翁同龢等所谓清流无异。翁同龢在当时的状况下,不了解世界政治、军事和科技发展情况,试图通过之乎者也来解决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还有情可原。在甲午海战过去1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觉得中国海军在当时可以战胜日本,就是科学盲+政治盲+军事盲+历史盲等超级大文盲!

甲午海战作为中日历史作战的转折点,此前中日大战基本都是中国获胜,即使忽必烈远征日本未果,也是在日本近海作战。而甲午海战则是在中国近海作战,此战后日本一跃成为列强之一。而回过头来看历史,最关键的因素是日本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要比中国成功的多。

特别是是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能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和皇室的经费来发展军事,甚至效仿英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反观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用来过寿,甚至在后来还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

在这样不同的统治者的领导下,政治方面满清已经先输一局。而军事方面,虽然满清购买了亚洲最大吨位的军舰,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但是由于主官都不懂军事,尤其是海战,因而缺少鱼雷等装备,快速舰艇也缺乏,导致作战机动灵活性极差,作战刚一开始就被日本占了先机,加上弹药不足、甚至有假的炮弹,最后彻底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而昏庸的满清统治者及其走狗,大多都是愚昧无知,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崛起,最高统治者慈禧及其代表的满清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根本不管普通民众的死活。而其大多数类似翁同龢一样的走狗,还在试图通过所谓的道德来处理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西方科技,他们也是基本持排斥态度,甚至斥为“奇技淫巧”。这样的情况下,在甲午海战前,其实中日科技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所以,甲午海战中国已经完败,败在政治、军事和科技各个方面。


地震博士


最后还是输,好比大明与满清,体量大而无用,内部四分五裂,给外寇以可乘之机

甲午战争,几乎就是李鸿章一人与日军较量。

1895年3月,日本陆军集结了重兵在山海关,一旦日清和谈失败,随时大举入侵,准备一举拿下华北直隶甚至北京一带。

为了备战,日本在财政濒临崩溃的情况下,举国上下筹措钱款、通过增发债券和向国外借款、民间捐助等手段,准备了最后的筹码。不管打的下来打不下来,打完直隶战役,日本也就再无钱打仗了。


清廷如迎战,很大概率还是输,搞不好就得向西跑到洛阳或者西安等陪都,因为也只有向西可去。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回乱之后,大清国能直接掌控的地盘也就东北、华北、陕西、河南一带了,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成了汉臣汉军军头的势力范围,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清廷只能玩弄一些平衡术来制衡而不是控制地方。

甲午战争打到这里,山东辽东沿海都丢了,东北被封住了,再丢掉直隶北京等地,清廷能控制的地盘还能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恐怕就要被各地督抚给架空了,这必然是慈禧和满清大员们不愿意看到的,宁可早日求和谈判,不管赔多少钱,至少清王朝能保住基本盘。


如果清军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打呢?可惜,就是打不过日本鬼子,这还真没办法。

李鸿章以一人之力对付日军,北洋水师等老底赔个底朝天,山东、辽宁等地官员各种拖后腿、放暗箭、阻拦后勤援助。

而朝廷里揣摩圣意比较灵光的“清流”之臣则各种参奏李鸿章,最终李鸿章的淮军精锐在甲午战争中尽亡,实乃可叹。

在非常需要举国一致齐心对外的当口,清廷的心思还想着怎么压制汉臣,即使李鸿章再怎么表现忠君爱国,满清对不断做大的汉臣势力依旧难以信任,当然最终也被汉臣给抛弃了。


其实当时日本的情况也已经非常危险,如果清军齐心协力和日军死磕,即使胜不了但也能拖得下去耗得起,至少能大大延缓日军的进军步伐,拉长这个战争周期,大清国如果再搞些个坚壁清野啥的,那日本就真的要完了,日本在国内国际把能借的钱都借上了,把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了,就等着清政府的赔款来补血,

一旦战事拉长,日本那脆弱的岛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虎视眈眈的沙俄和英国势力就会大举介入,同时在明治维新运动中受损的旧藩国旧武士阶层也会揭竿而起,到时候,日本就彻底大乱

李鸿章知道这些情况,他也知道日本人在赌,所以他的战略是“拖”,但是清廷从上到下骂他畏战无能,在那些昏聩的大臣眼中,日本依然是那个东海边上的蛮夷小国,英国人我们打不过,这个蛮夷小国总能收拾一下的,不然我天朝的脸面何在?

没办法,李鸿章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屡战屡败,割地赔款。


云中史记


嗯,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指责那些签订和约的人为卖国贼,理由也是如此:为什么不血战到底?偌大的中国还打不过区区的外来侵略者?不仅是甲午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

虽然近代中国每一次战争面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还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侵略者卡住了中国统治者的脖子,处在一个随时可以要了他们的命的位置。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控制了南北漕运,这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打到了大沽口,随时可以进京推翻清王朝统治(皇帝已经跑到热河了),甲午战争是日本军队驻扎在山海关,也是随时可以进京,八国联军侵华干脆就把北京给占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在上述情况下,统治者能血战到底吗?血战到底的下场就是失去江山。当然,中国肯定还在,没有那个外来侵略者有能力吃掉中国,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丢掉了江山即使中国还在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第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此割地赔款也值得。

其次,中国虽大,但当时国家贫穷落后,民智未开,交通不便,单纯的大和人多很难转化成战场上的战斗力。所以,第一,清政府能动员起来的战争潜力非常有限,更不可能将总体上的能力用于某一局部。而西方(日本)人在技术和组织上明显领先于中国,故可以在局部形成足以令清政府求和投降的压倒性优势。第二,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和民众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也不可能出现20世纪那样的人民战争,中国的民族主义也许在少数有知识有见识的群体里产生了,但普通民众还远未达到这个地步。八国联军进北京并未遭遇困难,也没有什么游击战发生,这就是证明。所以,中国很大,但那个时候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应有的力量,血战到底管不管用且不说,它根本就不会发生。


进击的女武神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这真是个沉重的话题!有时候,我会想,咱们怎么就干不过日本呢?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输,有太多种说法,也可以说是很多种解释,有埋怨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园子的,有指责海军炮弹掺沙子的,有批评陆军不战而逃的,等等,不一而足。



题主的意思是埋怨我们投降太快,没能迁都再战了?如果跟日本人干到底,就他们那点国力想打赢几乎是不可能的,四十多年后的二战他们都打不赢,别说当时了是吧!



那我可以告诉你,你根本没弄清我们为什么输掉了这场战争。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士有偷生之念,将无决死之心。当时的人太顾及自身了,没有危亡意识,而当时的社会没能把国人和国家结合在一起,才会出现如此的溃败,如此的投降。



你让士兵奋勇拼杀,请问,他们死了能有多少抚恤?你让军队誓死奋战,请问国家赢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如果投降,国家认输,他们又能失去什么呢?这才是比什么武器后勤更重要的大事!打赢了,是当官的,满清贵族享乐,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打输了,国家也亡不了,割地,割不到士兵家里,赔款,说句实话,国家这钱就是不赔,也是让贪官污吏,满清贵族花了,有几个钱能落到老百姓,士兵手里?



你们也许还记得抗战中血战台儿庄,为了守住庄子,当局用卡车运来十万现大洋,现场发,但士兵没有一个人要,都把钱扔了,然后舍身赴死!场面感人啊,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了危亡意识,我们不能当亡国奴!所以日本赢不了那场战争。武器,战术什么的真是弱爆了,首先要拥有决战的思想!



甲午这场仗,从慈禧到李鸿章,从北洋到淮军,从北方到南方,其实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再厉害的武器也挡不住国家的腐败,人心的涣散!所以求和声起,众人鼓掌,无不拍手称快,试问,我们怎么血战到底,由谁去血战到底呢?当时,无人为此舍命,国事艰辛如此,国人首当自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