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天橋區地處濟南市區北部,跨黃河兩岸,東與歷城區毗連,東南與歷下區為鄰,南與市中區相連,西南與槐蔭區接壤,西北與德州市齊河縣交界,東北與濟陽縣相鄰。區境介於東經116°47′54″—117°04′47″,北緯36°39′50″—36°51′44″之間;東西最大距離19.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2.5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58.97平方公里。

地質

天橋區地處華北地層區魯西地層分區,區境以南由太古界泰山群變質岩系組成基底,蓋層總體北傾,傾角5°—12°,由南往北依次展布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岩層一般為單斜產狀,褶皺不顯,斷裂發育,至山前逐漸隱伏於第四系之下。各地層自南向北由老到新依次排列。各地質時代地層發育齊全,在中生代岩漿活動、新生代造山運動以及第四紀以來的外營力水流剝蝕、風化、搬運、堆積等作用下形成現在的基本形態。

境內出露地層較少,僅有中生界和新生界。中生界岩漿岩系(白堊系)分佈面積廣,厚30—100米,大部埋於地下,被第四系鬆散沉積層覆蓋,有部分出露於地表,形成鵲山、藥山等山峰;岩漿岩為中生代侵入岩,其中閃長巖分佈在轄區東部、南部,未出露,輝長岩分佈在城區西北部。新生界沉積岩土系(第四系)不整合於基岩上,廣佈于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沿岸平原,厚度變化大,黃河兩岸厚300米,往南逐漸變薄,大部分覆蓋於白堊系岩漿岩上;山前殘積和衝洪積、洪積地層分佈在膠濟鐵路以南,河流沖積層和湖相沉積層分佈在膠濟鐵路和黃河兩岸平原地區。在地質構造上,區境南部屬魯西隆起區,北部為濟陽凹陷區,為泰山單斜構造。北臨齊(河)—廣(饒)大斷裂,中生代燕山運動使古生代沉積的水平岩層傾斜和斷裂,千佛山斷裂通過境內。

地形

天橋區地處泰山山脈北麓,地勢南、西兩面略高,北、東兩面稍低,海拔在21—120.8米之間。南部為以石灰岩為主的山地丘陵區,北部為山前傾斜平原和有典型黃泛微地貌的黃河沖積平原區。

平原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鵲山腳下的黃河沖積平原

山前平原主要分佈在小清河以南地域,海拔24米以上,地勢南高北低;由於岩漿岩的侵入和地表徑流的沖刷,局部地帶由東至西地形呈波狀起伏。

河流沖積平原分佈在黃河兩岸。黃河與小清河之間海拔低於24米,最低處約21米,是濟南市區最低窪地帶,雨季排洩不暢,易澇;地面一般由南向北傾斜;但濼口一帶略高,西北高,東南低。黃河以北地區標高23—27米,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自然坡降約1/6000;歷史上受黃河多次決口氾濫沖積作用的影響,地貌主要為緩平坡地、淺平窪地、決口扇形地,有局部低窪地帶。黃河、小清河沿岸曾分佈著眾多的淺平窪地,大多被近年引黃泥沙淤高填平,成為建設用地和旱作良田。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山丘(3)

山丘

城區北部由於燕山期岩漿岩的侵入體局部突出地面,形成獨有的星點形小園山地貌。境內有14座山丘,黃河以北有鵲山、梅花山、南小山;黃河以南有藥山、粟山、北馬鞍山、金牛山、無影山、黃岡、標山、鳳凰山、紫荊山、黃台山、狗屎山。除黃台山為石灰岩變質的大理石外,其餘均為輝長岩(俗稱黑砂石),質地堅硬不透水,有光澤。

氣候

天橋區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半溼潤區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寒夏暖,雨量集中。年平均氣溫14.8℃,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為7月。年均降水總量693.4毫米,冬、春季降水較少,夏、秋季降水頗多,7月降水較集中,屬水分不足的半溼潤氣候區。年均日照總時數2347.1小時,≥10℃積溫4907.8℃。風向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南風或偏南風,春、秋季風向多變;全年以4月份風速最大且最多,平均最大風速在18—28.1米/秒之間。

水文

地表水

天橋區境內河流主要分屬於黃河、海河、小清河三大流域。地表水徑流中,黃河水系佔53.7%,小清河水系佔46.3%。大氣降水是河川徑流最主要補給來源,年平均徑流量0.33億立方米,徑流深127.43毫米。南部城區年徑流係數為0.2—0.3,北部平原區為0.1。徑流季節變化明顯,全年75%—85%徑流量集中在6—9月。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黃河天橋區段(6)

黃河流經天橋區北部,右(南)岸上起藥山街道新徐社區,下至濼口街道趙莊社區;左(北)岸上起桑梓店街道西秦村,下至大橋街道高韓吉家村。境內長25.2公里;自西而東高程漸低,縱比降萬分之一;河面平均寬1.5公里,河槽狹窄,屬典型的彎曲型窄河段;多年平均徑流量175.0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54.5立方米/秒;河水水質較好,礦化度低,硬度不高;含沙量14.43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2.47億噸,為世界河流之冠。槽灘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年抬高,主河槽年均淤厚約0.05米,灘地年均抬高約0.1米,堤頂高出地面10餘米,成為“地上懸河”。沿黃設堤防30.2公里,險工5處,控導工程2處,涵閘8處。4月上旬和中旬有桃汛,7月—10月有伏汛、秋汛,12月至次年2月時有凌汛。非汛期主河槽水深3—5米,汛期平槽水深一般5—10米。河道內有新徐莊、大魯莊、趙莊、鵲山、丁口、八里6處灘區,總面積13.54平方公里。

小清河境內長12.15公里,主河道寬50—60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69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1.69立方米/秒,是濟南市區主要排水河道。支流呈不規則羽狀分佈,南側有工商河、前(後)引河、生產渠、柳行河、柳行河西支邊溝、北護城河、西圩子壕、東濼河、西濼河、興濟河、三角線溝、萬盛大溝、萬盛大溝無影山支溝、邊莊溝等15條河道,北側有濼林溝、徐李溝、藥濼河、虹吸乾渠、北太平河南支、北太平河北支、山化溝等7條河道。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小清河

大寺河和齊濟河屬海河流域徒駭河水系,具有排、灌雙重功能。大寺河南起鵲山水庫,向北穿越大橋街道,在張公店村東北出境,境內長12.3公里,流域面積111.17平方公里,有大王廟東干溝、魏梁支溝、青銀高速公路溝3條較大支流。齊濟河南起桑梓店街道朱河圈村,貫穿桑梓店街道,在石門孫村出境,境內長11.4公里,流域面積64.6平方公里。

鵲山水庫位於黃河北岸,建於1999年,為引黃調蓄水庫,儲水面積6.07平方公里,總庫容4600萬立方米,設計蓄水位30.4米。鵲山龍湖位於黃河北展區內,始建於2005年,面積1.33平方公里。金牛湖位於濟南動物園內,面積2.2萬平方米,水深2.5—3米。

地下水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五龍潭月牙泉“月牙飛瀑”

區內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巖類孔隙水和碳酸鹽巖裂隙岩溶水。第四系鬆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於砂礫石層中及砂礫石類黏性土中,主要分佈於北部黃河沖積平原和城區山前衝洪積平原地帶,相對貧水,水化學類型較為複雜,具雙層或多層結構,礦化度1—2克/升,屬微鹹水、弱鹼性水、微硬水或硬水。碳酸鹽巖裂隙岩溶水水量富集,主要分佈於轄區南部,為岩溶水徑流排洩區,地下水具有承壓性質,水位埋藏淺,地下水上升常形成泉,單井出水量1000~5000立方米/日,屬重碳酸鹽水、弱鹼性水、軟水或微硬水,為區內主要含水層,具有供水意義。五龍潭泉群位於濼源橋以北,護城河西側,有泉池29處;平均湧量3.29萬立方米/日(1959—1977年),流量在濟南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主泉眼溢水標高25.80米,流量440—608升/秒。

西周,今天橋區境域屬譚國。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5年),屬齊國濼邑。

戰國,改稱為齊國曆下邑,屬歷下邑。

秦代,秦滅齊為郡,屬齊郡;後從齊郡析出濟北郡,屬濟北郡歷下邑。

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從濟北郡析出博陽郡,後以其地於濟水之南,改稱為濟南郡;文帝十五年(前164年),改置濟南國;景帝三年(前154年),濟南王伏誅,濟南國除為郡。景帝四年(前153年),始設歷城縣,屬青州濟南郡歷城縣。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復置濟南國,屬濟南國曆城縣。

三國魏,屬青州安平郡歷城縣,又屬青州濟南國曆城縣。黃初元年(220年),國除為郡。正始七年(246年),置濟南國。景元五年(263年),改為濟岷郡。此郡後自然消亡,今轄區黃河北地區屬此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濟南國除為郡,屬青州濟南郡歷城縣。

十六國後燕,屬齊州濟南郡歷城縣。

南朝宋,屬青州濟南郡歷城縣。

北魏,屬齊州濟南郡歷城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濟南郡除為州,改為齊州,屬齊州歷城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州為郡,稱齊郡,屬齊郡歷城縣。

唐初,沿隋置。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屬河南道齊州歷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齊州為臨淄郡;天寶五年(746年)復為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又稱齊州。

五代,沿唐置。後梁時因避朱溫之父的名諱,歷城縣曾一度改為歷山縣。至後唐複稱為歷城縣。

宋初,改道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屬京東路齊州歷城縣。熙寧七年(1074年),將京東路分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屬京東西路齊州歷城。元豐元年(1078年),又將齊州劃屬京東東路,屬京東東路齊州歷城。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府,屬京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

金天會六年(1128年)至崇慶二年(1213年),屬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天會八年(1130年),劉豫改濟南府為興平郡,屬偽齊興平郡歷城縣。天會十五年(1137年),齊政權廢,濟南府直屬尚書省。

元初,屬中書省直轄的濟南路總管府歷城縣;元末,屬山東行中書省濟南路總管府歷城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山東行中書省濟南路為濟南府,屬濟南府歷城縣。

清代,屬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

民國二年(1913年),山東省廢府改道,屬山東省岱北道歷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岱北道更名為濟南道,屬山東省濟南道歷城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縣,屬山東省歷城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今轄區制錦市、北坦、緯北路、官紮營、寶華街、堤口路、工人新村、天橋東街、北濼口、北園西部等地區由歷城縣析出劃歸濟南市,其他地區仍屬歷城縣,歷城縣仍直屬山東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濟南市劃分為10個區,今境域城區部分屬第四、五、六、八、九、十區。

日偽時期,濟南劃分為11個區,今境域城區部分屬城外西區、商埠東區、商埠中區、西鄉區、北鄉區、東鄉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濟南市設11個區,今境域城區部分屬第四、五、六、八、十、十一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濟南解放,成立濟南特別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濟南特別市改為濟南市。其間,區劃未變。

1951年1月,濟南市劃分為6個市區、5個郊區、2個直轄鄉(鎮),今境域城區部分分屬第三區、第四區、郊一區、郊二區、郊三區、郊四區和濼口鎮。

1955年9月,調整濟南市區劃並變更區名,因轄區內有橫跨津浦、膠濟鐵路之天橋,第四區改稱為天橋區。

1966年9月,天橋區改稱為向陽區。

1973年7月,複稱天橋區,隸屬濟南市。

水資源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鵲山水庫

天橋區分為黃河以南市區和黃河以北引黃灌區兩個水資源分區。南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富集,北部地區富水性微弱。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524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37.6萬立方米,地下水986.4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4228.1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37.6萬立方米,地下水690.5萬立方米。水資源主要是降水及黃河、小清河側滲補給的天然水。黃河水是農業灌溉和城鄉飲用水的主要水源,鵲山水庫總庫容460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3930萬立方米,主供天橋區生產、生活和東郊地區工業用水,佔濟南市總供水量40%。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後,長江水成為第二大客水資源。

土地資源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概況

天橋區土地利用結構

據《天橋年鑑(2011—2013)》資料,天橋區土地資源總面積258.9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60.4平方公里,黃河以北198.57平方公里。

全區耕地面積9919.37公頃,園地面積99.05公頃,林地面積1921.87公頃,草地面積206.5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8275.2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1266.3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3955.68公頃,其他用地面積253.00公頃。

礦產資源

天橋區主要礦產資源有砂、石、黃河淤泥及地熱、煤。黑砂石,又名“濟南青”,堅硬色黑,研磨後有美麗光澤,是堅固名貴的裝飾材料,主要分佈於北部孤山丘中。青砂儲量豐富,是重要的建築材料,主要分佈於無影山、黃崗嶺一帶。黃河淤泥分佈於黃河河道兩側,是燒磚用的重要材料,可有效減少耕地資源的開採。地熱是區內的清潔能源,主要分佈在西、北部,適用於旅遊開發、療養、養殖、娛樂休閒。煤炭分佈於黃河以北的桑梓店、大橋地區,與濟陽煤礦分佈區一起形成濟北煤田,總儲量12億噸,為特大型煤礦。

1958年,天橋區人口202792人,1973年增長到25萬人,1984年突破30萬人,1990年達到35萬人,1999年人口390245人,人口密度5323人/平方公里。2000年劃入大橋鎮、桑梓店鎮、靳家鄉後,人口增加8萬人,達到472178人(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數據為570296人)。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天橋區總人口688415人,其中男性347853人,女性340562人,性別比102.14人;0—14歲82852人,佔總人口的12.04%,15—64歲547424人,佔79.52%,65歲及以上58139人,佔8.45%,人口年齡中位數35.25 歲;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佔97.1%,少數民族中,回族17336人,滿族1023人。

截至2017年末,天橋區常住人口52.06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