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天桥区地处济南市区北部,跨黄河两岸,东与历城区毗连,东南与历下区为邻,南与市中区相连,西南与槐荫区接壤,西北与德州市齐河县交界,东北与济阳县相邻。区境介于东经116°47′54″—117°04′47″,北纬36°39′50″—36°51′44″之间;东西最大距离19.8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2.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58.97平方公里。

地质

天桥区地处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区境以南由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盖层总体北倾,倾角5°—12°,由南往北依次展布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岩层一般为单斜产状,褶皱不显,断裂发育,至山前逐渐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各地层自南向北由老到新依次排列。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齐全,在中生代岩浆活动、新生代造山运动以及第四纪以来的外营力水流剥蚀、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下形成现在的基本形态。

境内出露地层较少,仅有中生界和新生界。中生界岩浆岩系(白垩系)分布面积广,厚30—100米,大部埋于地下,被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覆盖,有部分出露于地表,形成鹊山、药山等山峰;岩浆岩为中生代侵入岩,其中闪长岩分布在辖区东部、南部,未出露,辉长岩分布在城区西北部。新生界沉积岩土系(第四系)不整合于基岩上,广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沿岸平原,厚度变化大,黄河两岸厚300米,往南逐渐变薄,大部分覆盖于白垩系岩浆岩上;山前残积和冲洪积、洪积地层分布在胶济铁路以南,河流冲积层和湖相沉积层分布在胶济铁路和黄河两岸平原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区境南部属鲁西隆起区,北部为济阳凹陷区,为泰山单斜构造。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古生代沉积的水平岩层倾斜和断裂,千佛山断裂通过境内。

地形

天桥区地处泰山山脉北麓,地势南、西两面略高,北、东两面稍低,海拔在21—120.8米之间。南部为以石灰岩为主的山地丘陵区,北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和有典型黄泛微地貌的黄河冲积平原区。

平原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鹊山脚下的黄河冲积平原

山前平原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域,海拔24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岩浆岩的侵入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局部地带由东至西地形呈波状起伏。

河流冲积平原分布在黄河两岸。黄河与小清河之间海拔低于24米,最低处约21米,是济南市区最低洼地带,雨季排泄不畅,易涝;地面一般由南向北倾斜;但泺口一带略高,西北高,东南低。黄河以北地区标高23—27米,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降约1/6000;历史上受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冲积作用的影响,地貌主要为缓平坡地、浅平洼地、决口扇形地,有局部低洼地带。黄河、小清河沿岸曾分布着众多的浅平洼地,大多被近年引黄泥沙淤高填平,成为建设用地和旱作良田。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山丘(3)

山丘

城区北部由于燕山期岩浆岩的侵入体局部突出地面,形成独有的星点形小园山地貌。境内有14座山丘,黄河以北有鹊山、梅花山、南小山;黄河以南有药山、粟山、北马鞍山、金牛山、无影山、黄冈、标山、凤凰山、紫荆山、黄台山、狗屎山。除黄台山为石灰岩变质的大理石外,其余均为辉长岩(俗称黑砂石),质地坚硬不透水,有光泽。

气候

天桥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寒夏暖,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7月。年均降水总量693.4毫米,冬、春季降水较少,夏、秋季降水颇多,7月降水较集中,属水分不足的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时数2347.1小时,≥10℃积温4907.8℃。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南风或偏南风,春、秋季风向多变;全年以4月份风速最大且最多,平均最大风速在18—28.1米/秒之间。

水文

地表水

天桥区境内河流主要分属于黄河、海河、小清河三大流域。地表水径流中,黄河水系占53.7%,小清河水系占46.3%。大气降水是河川径流最主要补给来源,年平均径流量0.33亿立方米,径流深127.43毫米。南部城区年径流系数为0.2—0.3,北部平原区为0.1。径流季节变化明显,全年75%—85%径流量集中在6—9月。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黄河天桥区段(6)

黄河流经天桥区北部,右(南)岸上起药山街道新徐社区,下至泺口街道赵庄社区;左(北)岸上起桑梓店街道西秦村,下至大桥街道高韩吉家村。境内长25.2公里;自西而东高程渐低,纵比降万分之一;河面平均宽1.5公里,河槽狭窄,属典型的弯曲型窄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175.0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54.5立方米/秒;河水水质较好,矿化度低,硬度不高;含沙量14.43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2.47亿吨,为世界河流之冠。槽滩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年抬高,主河槽年均淤厚约0.05米,滩地年均抬高约0.1米,堤顶高出地面10余米,成为“地上悬河”。沿黄设堤防30.2公里,险工5处,控导工程2处,涵闸8处。4月上旬和中旬有桃汛,7月—10月有伏汛、秋汛,12月至次年2月时有凌汛。非汛期主河槽水深3—5米,汛期平槽水深一般5—10米。河道内有新徐庄、大鲁庄、赵庄、鹊山、丁口、八里6处滩区,总面积13.54平方公里。

小清河境内长12.15公里,主河道宽50—6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6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1.69立方米/秒,是济南市区主要排水河道。支流呈不规则羽状分布,南侧有工商河、前(后)引河、生产渠、柳行河、柳行河西支边沟、北护城河、西圩子壕、东泺河、西泺河、兴济河、三角线沟、万盛大沟、万盛大沟无影山支沟、边庄沟等15条河道,北侧有泺林沟、徐李沟、药泺河、虹吸干渠、北太平河南支、北太平河北支、山化沟等7条河道。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小清河

大寺河和齐济河属海河流域徒骇河水系,具有排、灌双重功能。大寺河南起鹊山水库,向北穿越大桥街道,在张公店村东北出境,境内长12.3公里,流域面积111.17平方公里,有大王庙东干沟、魏梁支沟、青银高速公路沟3条较大支流。齐济河南起桑梓店街道朱河圈村,贯穿桑梓店街道,在石门孙村出境,境内长11.4公里,流域面积64.6平方公里。

鹊山水库位于黄河北岸,建于1999年,为引黄调蓄水库,储水面积6.07平方公里,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设计蓄水位30.4米。鹊山龙湖位于黄河北展区内,始建于2005年,面积1.33平方公里。金牛湖位于济南动物园内,面积2.2万平方米,水深2.5—3米。

地下水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五龙潭月牙泉“月牙飞瀑”

区内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砂砾石层中及砂砾石类黏性土中,主要分布于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和城区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带,相对贫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具双层或多层结构,矿化度1—2克/升,属微咸水、弱碱性水、微硬水或硬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水量富集,主要分布于辖区南部,为岩溶水径流排泄区,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质,水位埋藏浅,地下水上升常形成泉,单井出水量1000~5000立方米/日,属重碳酸盐水、弱碱性水、软水或微硬水,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具有供水意义。五龙潭泉群位于泺源桥以北,护城河西侧,有泉池29处;平均涌量3.29万立方米/日(1959—1977年),流量在济南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主泉眼溢水标高25.80米,流量440—608升/秒。

西周,今天桥区境域属谭国。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5年),属齐国泺邑。

战国,改称为齐国历下邑,属历下邑。

秦代,秦灭齐为郡,属齐郡;后从齐郡析出济北郡,属济北郡历下邑。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从济北郡析出博阳郡,后以其地于济水之南,改称为济南郡;文帝十五年(前164年),改置济南国;景帝三年(前154年),济南王伏诛,济南国除为郡。景帝四年(前153年),始设历城县,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复置济南国,属济南国历城县。

三国魏,属青州安平郡历城县,又属青州济南国历城县。黄初元年(220年),国除为郡。正始七年(246年),置济南国。景元五年(263年),改为济岷郡。此郡后自然消亡,今辖区黄河北地区属此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济南国除为郡,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

十六国后燕,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县。

南朝宋,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

北魏,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济南郡除为州,改为齐州,属齐州历城县。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称齐郡,属齐郡历城县。

唐初,沿隋置。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属河南道齐州历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齐州为临淄郡;天宝五年(746年)复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又称齐州。

五代,沿唐置。后梁时因避朱温之父的名讳,历城县曾一度改为历山县。至后唐复称为历城县。

宋初,改道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属京东路齐州历城县。熙宁七年(1074年),将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属京东西路齐州历城。元丰元年(1078年),又将齐州划属京东东路,属京东东路齐州历城。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府,属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金天会六年(1128年)至崇庆二年(1213年),属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天会八年(1130年),刘豫改济南府为兴平郡,属伪齐兴平郡历城县。天会十五年(1137年),齐政权废,济南府直属尚书省。

元初,属中书省直辖的济南路总管府历城县;元末,属山东行中书省济南路总管府历城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山东行中书省济南路为济南府,属济南府历城县。

清代,属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

民国二年(1913年),山东省废府改道,属山东省岱北道历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岱北道更名为济南道,属山东省济南道历城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存县,属山东省历城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今辖区制锦市、北坦、纬北路、官扎营、宝华街、堤口路、工人新村、天桥东街、北泺口、北园西部等地区由历城县析出划归济南市,其他地区仍属历城县,历城县仍直属山东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济南市划分为10个区,今境域城区部分属第四、五、六、八、九、十区。

日伪时期,济南划分为11个区,今境域城区部分属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中区、西乡区、北乡区、东乡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济南市设11个区,今境域城区部分属第四、五、六、八、十、十一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济南解放,成立济南特别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济南特别市改为济南市。其间,区划未变。

1951年1月,济南市划分为6个市区、5个郊区、2个直辖乡(镇),今境域城区部分分属第三区、第四区、郊一区、郊二区、郊三区、郊四区和泺口镇。

1955年9月,调整济南市区划并变更区名,因辖区内有横跨津浦、胶济铁路之天桥,第四区改称为天桥区。

1966年9月,天桥区改称为向阳区。

1973年7月,复称天桥区,隶属济南市。

水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鹊山水库

天桥区分为黄河以南市区和黄河以北引黄灌区两个水资源分区。南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富集,北部地区富水性微弱。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52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37.6万立方米,地下水986.4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4228.1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37.6万立方米,地下水690.5万立方米。水资源主要是降水及黄河、小清河侧渗补给的天然水。黄河水是农业灌溉和城乡饮用水的主要水源,鹊山水库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3930万立方米,主供天桥区生产、生活和东郊地区工业用水,占济南市总供水量40%。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长江水成为第二大客水资源。

土地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概况

天桥区土地利用结构

据《天桥年鉴(2011—2013)》资料,天桥区土地资源总面积258.9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0.4平方公里,黄河以北198.57平方公里。

全区耕地面积9919.37公顷,园地面积99.05公顷,林地面积1921.87公顷,草地面积206.5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275.2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266.3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955.68公顷,其他用地面积253.00公顷。

矿产资源

天桥区主要矿产资源有砂、石、黄河淤泥及地热、煤。黑砂石,又名“济南青”,坚硬色黑,研磨后有美丽光泽,是坚固名贵的装饰材料,主要分布于北部孤山丘中。青砂储量丰富,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分布于无影山、黄岗岭一带。黄河淤泥分布于黄河河道两侧,是烧砖用的重要材料,可有效减少耕地资源的开采。地热是区内的清洁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适用于旅游开发、疗养、养殖、娱乐休闲。煤炭分布于黄河以北的桑梓店、大桥地区,与济阳煤矿分布区一起形成济北煤田,总储量12亿吨,为特大型煤矿。

1958年,天桥区人口202792人,1973年增长到25万人,1984年突破30万人,1990年达到35万人,1999年人口390245人,人口密度5323人/平方公里。2000年划入大桥镇、桑梓店镇、靳家乡后,人口增加8万人,达到472178人(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为570296人)。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天桥区总人口688415人,其中男性347853人,女性340562人,性别比102.14人;0—14岁82852人,占总人口的12.04%,15—64岁547424人,占79.52%,65岁及以上58139人,占8.45%,人口年龄中位数35.25 岁;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97.1%,少数民族中,回族17336人,满族1023人。

截至2017年末,天桥区常住人口52.06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