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上世紀50年代,由於中國大陸時常遭到美式高空高速偵察機的侵入,而解放軍殲擊機的高空性能有侷限,難以擊落敵高空偵察機。為了應對這種情況,1958年,我國開始了“東風”107殲擊機和“東風”113高速殲擊機的自行設計。這兩種飛機後來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運。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東風107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東風113

在“東風”107殲擊機和“東風”113高速殲擊機研製失敗後,航空工業認識到了國內自行設計高速殲擊機的根基不牢的現實。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尚未建立專業配套的科研設計機構和科研試驗條件;二是設計隊伍本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必要的設計儲備。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在50年代後期設跨、超音速風洞飛行研究所的基礎上,1961年又組建航空研究院,陸續建立了一批專業設計研究所,專門進行飛機、發動機、儀表、電器、附件、武器的設計研究;還建立了一批科學研究所,從事空氣動力、結構強度、救生、光學機械、自動控制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其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集中了國內從事飛機設計多方面的技術力量,分設了總體、氣動力、強度等13個設計室,3個試驗室,1個實驗工廠,為自行設計殲擊機做了組織準備和技術準備。

與此同時,沈飛還開始組織對於米格21“技術摸透”工作,完成了飛機 強度計算報告的校核、機頭錐強度計算、機翼強度與剛度計算、飛機戰鬥性能分析、空氣動力特性校驗計算等39項課題;進行了27項3,300次高低速吹風試驗;安排了進氣道、飛機共振、座椅地面彈射、飛行等64項試驗。通過這些計算和試驗,一方面補充和校核了設計技術資料,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原設計的方法,積累了經驗。同時還開展對西方國家飛機的分析研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前後對5種殲擊機和高空偵察機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報告,繪製了部分圖紙,蒐集整理了某些飛機可供借鑑的技術。實踐證明,用三年時間對米格-21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決策是正確的。

經過幾年的準備與醞釀,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10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兩種設計方案:一個採用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的單發殲擊機方案,一個是在現有的渦噴-7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改型,提高推力,研製雙發殲擊機。為了穩妥起見,最終中國空軍選擇了後面一個方案。 1965年5月17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飛機命名為殲-8。瀋陽飛機廠在1965年9月正式啟動殲-8飛機試製的準備工作。至此殲8的研發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但就在研發工作開始前的4個月,負責殲8項目的總設計師董志千在國外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主帥壯志未酬身先死,這對於整個項目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好的兆頭,似乎預示著殲8戰機從此以後的艱難前行的坎坷之路。

在總師遇難之後,新機研製的技術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組織。樣機的製作工藝方案採用了新的工藝協調方法,即以明膠板的模線為依據,使用光學儀器、型架裝配機、劃線鑽孔臺。局部置規、局部模胎相結合的協調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效減少了工藝裝備的時間,在同年的12月份,木製樣機通過了審查。 但隨後又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總工程師高方啟於1966年1月29日突然因病逝世,主帥接連突然死亡給整個殲8項目蒙上了陰影,但設計團體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工業部派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劉鴻志很快被調到瀋陽飛機廠擔任第一副廠長和總工程師,繼續領導殲-8飛機的現場設計和試製工作。1966年3月,設計人員到工廠與工人、工藝人員結合進行現場設計。1966年底,發出全套飛機圖紙,並在第二年年初,發出相應的生產文件,工廠亦立即開始試製。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原型機出場

但整個項目一度處於徘徊不前的境地。直到十年之後,在襁褓中度過了10年之久的殲8戰機終於在1979年12月31日終於設計定型,1980年,殲8正式加入了人民空軍的行列,這一刻足足耽誤了至少8年以上,而這一段時間正好是西方戰機由2代過渡到3代的時期,這注定了殲8服役後即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命運。

在最初的設計指標中,殲8被要求安裝搜索距離較大的航空雷達,但由於國內電子工業水平的落後以及文革的干擾,交流電、火控雷達進度一直少有進展,最初服役的殲8原版不得不只裝備了包括測雷-2雷達測距器、JHK-03瞄準具以及導彈射擊計算機等構成的機載火控系統,這就是殲8“白天型”。只能通過地面雷達引導實施截擊作戰,自身沒有搜索目標的能力,這樣的火控配置可謂是極為寒酸的。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原版的火控系統,可見沒有火控雷達,只有測距器

同樣的,殲8的配套的武器系統也出現了進度遲緩的問題,原計劃殲8的航炮會使用847廠1962年開始仿製的30-2型30mm單管轉膛(四膛)炮,射速高達1600發/分,是較為理想的高射速航炮。無奈實際研製中故障頻繁,多次出現炸膛、炮管彎曲等重大故障。最終拖延至1979年,上級決定以兩門30-1型航炮取代30-2型作為殲-8的航炮。但30-1航炮供排彈系統也是個設計難點,經過一段時間才得以解決。由於無法得到蘇聯航炮供排彈系統設計資料,最終中國設計人員和工人改裝了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取得了設計的成功。原本計劃配套使用的霹靂-4甲/乙型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也無法按時研製成功,只好先用霹靂-2和霹靂-5近距空空導彈系列。至此殲8的武器配置為2門30-1型30毫米航炮,霹靂2型和霹靂5型近距導彈只具備近距空戰能力。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霹靂2型導彈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霹靂4型導彈

由於要滿足高空截擊的要求,殲-8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的要求。因此在氣動方面,殲8整個機體類似於拉長雙發版的殲7,並且相對於殲7採用了雙腹鰭,其中雙腹鰭配合垂直尾翼保證了在大馬赫數時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適當地拉長機身,有助於平滑飛機的縱向橫截面積分佈,減小跨/超音速阻力。但機身加長,必然導致飛機縱向轉動慣性增大,這對於提高飛機敏捷性和精確控制能力是不利的,這是二代截擊機氣動上固有缺陷,之後的殲8的改進機型由於開始換裝新型的飛控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陷,當然這是後話了。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白天型”

在發動機方面,殲8採用的是渦噴7甲,渦噴7甲的原型機渦噴7是渦噴7是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於1963年按前蘇聯Р11-Ф-300發動機開始仿製的機型,裝備殲7早期型號,為滿足殲-8飛機的要求,1965年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開始研製渦噴7甲。1966年3月首次地面臺架試車,性能達到設計指標。1968年6月通過50h長期試車,獲准飛行。1969年7月,渦噴7甲裝於殲-8飛機通過首飛考核。1970年轉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繼續研製。從1969年至1979年,總計完成零部件試驗12000h,地面和高空佔整機試驗2500h,飛行試驗1000多架次,發動機運轉2200h。渦噴7甲(01批)由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於1979年設計定型後投入小批生產,首翻期為50h。渦噴7甲(03批)由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於1981年12月設計定型,首翻期100h。渦噴7甲(05批)是在(03批)基礎上繼續延壽改進,1989年設計定型,首翻期200h。渦噴7甲採用氣冷渦輪,使渦輪進口溫度提高100℃。此外,還採用分區分壓供油和直流式噴油杆的加力燃燒室設計技術。單臺最大推力43.15千牛,單臺加力推力58.8千牛,常規最大推力較原版機有了很大進步。耗油率降低14%。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渦噴7型航空發動機

至此,在飛行性能上,殲8早期型的機長21.52米,機高5.41米,機翼面積42.19平方米,正常起飛重量13850千克,推重比0.89,優於殲7,最大實用升限20500米,最大高空速度2.2M。 殲8項目的設計指標是最大速度M2.2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規定了在高度為1.9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安裝搜索距離較大的雷達。上述指標中,除了雷達一項,殲-8設計均成功達到了要求。相比殲-7,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改善。

從作戰意義上講,殲8“白天型”基本滿足了原先截擊60年代美式無人高空偵察機以及高空轟炸機的要求,如美國“火蜂”無人機最大實用升限18300米,B-58超音速轟炸機實用升限19248米,殲-8均完全有能力將其擊落。即使遭遇F105這樣綜合戰力高於自身的戰機,殲8仍可憑藉自身高空高速的優勢在國土防空作戰中與其一搏。但由於關鍵的雷達沒有研製成功,因此導致殲-8戰鬥力大減。而且殲8“白天版”沒有在複雜氣候條件中作戰的能力。 由於仿自AIM-7B“麻雀”的霹靂-4一直就沒有研製成功,中距空戰能力成為殲-8和解放軍空軍的致命弱點。進入80年代,由於殲-7的不斷改進和殲-8II的出現,殲-8原版逐漸被部隊冷落,於87年停產。

按照氣動的劃分,殲8在日後的發展型可分作機頭進氣的殲8I(A)型系列和兩側進氣的殲8II(B)系列。

由於剛列裝部隊的殲8“白天版”未能完全滿足當初的設計指標,從一九七六年起,沈飛開始研製殲8I型飛機,由顧誦芬任總設計師。 殲8I與白天型飛機相比,主要在三個方面作了改進,即:安裝火力控制雷達等十一項電子設備;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23-III型航炮、4枚“霹靂”2乙導彈、4組火箭。1985年7月27日,航空產品定型委負會正式批准殲8I型設計定型。 為讓殲8真正擁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經過近10年努力,中國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長虹機器廠終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成功研製出204型機載雷達,這種雷達的體制為單脈衝,波段X,頻率為I/J波段,天線採用卡塞格倫天線,探測範圍方位±38°,俯仰2行,-12°到 +24°,重量145kg (帶電纜與機架)。204型機載火控雷達是中國第一種單脈衝火控雷達,對於RCS=5(雷達反射截面積達5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可以為20公里,與該雷達配套的射瞄-8光學瞄準具是中國第一種採用陀螺穩定的瞄準具。204型雷達與射瞄-8與機載導彈火控計算機構成殲-8全天候型的火控系統。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204型雷達

令人遺憾的是,殲-8配套的霹靂-3型空空導彈研製遲緩,這樣空軍決定仍舊給殲-8配套現有的霹靂-2型空空導彈。根據空軍要求,中國相關廠所對霹靂-2進行改進,改進後的霹靂-2乙重點提高抗干擾和引信早炸的的問題,主要是採用致冷硫化鉛導引頭,並且採用了新的光學透境,提高了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對於原來的紅外近炸引信進行了改進,為了提高導彈的機動性能,還使用了來自霹靂-5乙翼面舵。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霹靂5型格鬥導彈

原30機炮也被新研製的23-2機炮取代,23-2為氣退,滑動機心式單管機炮,也採用冷氣裝彈和電操縱射擊,射速可達1200發/分。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的研製也非一帆風順。1980年5月總裝完成首架飛機。6月25日原型機地面準備試車發生重大事故。第一次試車中發動機突然起火,燒燬整架飛機。直接原因是液壓系統導管破裂,液壓油噴射到發動機擴散段殼體上引起火災。詳細原因是殲-8I液壓系統改用了YB-20B泵,承包的廠家在地面試驗中認為出口動壓力小於規定值,但沒有按殲-8I的實際情況進行全系統試驗。事故後重複試驗結果證明泵的壓力脈動頻率與導管的自振頻率相同,其共振導致壓力急劇增大,因而破裂。六?一所決定改用ZB-34 泵。瀋陽飛機公司趕工裝配了全新的一架殲-8I,1982年4月24日首飛。82年9月,殲-8I開始武器系統驗證試飛。裝有新型航炮的殲-8I型戰鬥機順利進行了左右盤旋、俯衝拉起、平飛射擊、對地靶射擊和升限射擊等科目,空中發射炮彈300餘發,試驗圓滿成功。10月第二架殲-8I上天。1983年7月完成全機靜力破壞試驗,85年7月27日,航空產品定型委負會正式批准殲-8I型設計定型。

由於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整個殲8I(A)系列的空戰能力仍舊停留在近距格鬥時期,面對世界80年代相繼服役的三代戰機,殲8I無論是近距空戰還是超視距空戰都會被壓制。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座艙蓋後開

殲8E是由殲8I(A)進一步改進的機種,注意不是新式殲8系列(兩側進氣)的型號 為進一步提高殲-8A的性能,沈飛在90年代中期又推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案,主要是改善了部分機載設備,包括JL-7AG火控雷達等。資料顯示,殲-8E在1996年的3月31日首飛(與殲-8IIM的首飛同天)。由於殲-8各型(注意,指機頭進氣的殲-8系列)在1987年就停止了生產,E型都是在A形機上完成改進的。下圖為殲-8E,垂尾頂部有兩個小黑點,是新安裝的全向告警天線,也是識別A型和E型的主要特徵。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E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E型的座艙

由於雷達的升級,殲8E的武器改裝為霹靂-5乙空空導彈,同時相應對光學瞄準具進行了改進,以支持霹靂-5乙的離軸發射能力,還就是加裝了全向雷達告警系統和箔條/照明彈投放架,提高飛機的電子戰能力。

還有一款殲8R型,這是在殲-8“白天型”基礎上衍生的戰術偵察型,配備了引進的照相偵察吊艙,內裝長焦距相機,據說是美製KA-112型航空偵察照相機。KA-1l2相機是在KA-99A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成的一種傾斜全景式相機,它焦距長達1.8米,具有高空、大傾角、遠距離偵察能力,相機的主要特點:焦距長;自動檢、調焦;自動斜距調焦;自動像移補償;可以利用飛機慣導系統輸出數據自動計算速高比,具備較強的對地偵察能力,憑藉KA-112的大範圍、遠程偵察能力,殲偵-8可以不深入到對方區域,就可以對其縱深地區進行成像偵察,大大提高中國空軍的戰術偵察能力。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1990年前後,殲-8又發展出了“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ACT)改型,用於驗證在飛行縱軸上的主動控制技術。1989年1月28日,殲-8飛機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模擬式縱軸電傳操縱系統完成試飛。90年6月24日,殲-8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的數字式縱軸電傳操縱系統閉環首飛成功,標誌著該機驗證獲得初步成功,其技術後來由殲-8IIACT驗證機繼續研製並推進發展。 1991年4月23日,殲-8ACT正常完成了例行試飛,著陸時輕跳起30釐米,飛行員推杆制止機頭上仰。但因動作稍猛,而試驗中的飛行控制軟件存在缺陷,使得這一操縱動作超出了計算機的運算範圍,飛行控制軟件完全失效。飛機第二次跳躍至10米高度,傾斜35度,飛行員被迫跳傘逃生,飛機墜毀。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ACT

至此,殲8I的主要機型已經敘述完畢,下面開始是殲8II系列。

七十年代後,世界各國戰鬥機設計思想出現轉變,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著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系統。為了適應這一潮流,部隊裝備新需要,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在殲8I項目中發揮領導作用的顧誦芬再度掛帥殲8II項目。 殲-8的早期型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型號受限於其原始設計,很難通過簡單的改進縮小與國外三代作戰飛機的差距,其機頭進氣佈局限制了機載火控雷達的性能,這是因為非透波的進氣道會把部分雷達電波彈回,形成所謂的“進氣道假目標”。射雷-4在研製過程中就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而國外在改進米格-21系列作戰飛機時候,同樣碰到這樣的問題,造成對機載雷達性能較大的影響,另外其機內空間也比較有限,難以安裝較多的航空電子設備。 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研製採用兩側進氣的殲-8Ⅱ型飛機,為的就是騰出機頭的空間安裝大孔徑機載火控雷達和航空電子系統。這也是殲8II系列戰機與殲8原版和殲8I及其衍生型最大的區別。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1988年10月15日,通過設計定型。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I的首架原型機

早期的殲8II安裝了由204型雷達基礎上發展的208型雷達,雷達採用了208型單脈衝火控雷達,208型是在殲-8使用的204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是我國第一種具有攔射能力的雷達,採用單脈衝體制,平面搜索距離為40千米,配備有連續波照射器,理論上可以導引超視距發射的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武裝上殲8II載彈量2噸,可使用霹靂5,霹靂7,霹靂8等新一代近距空空導彈,因為208型雷達的服役,使得殲8II可以使用霹靂11型中距彈,成為中國空軍中第一個擁有中距空戰能力的戰機。此外殲8II外掛點增加至七個,可懸掛火箭彈、反坦克子母彈、低阻爆破彈、反跑道炸彈等對地彈藥。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射能力併兼有對地攻擊能力。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霹靂7型空空導彈

霹靂7型空空導彈,由航空工業部所屬株洲航空發動機廠,於1982年開始研製具有大過載機動能力的格鬥型空空導彈,1984年研製出首批樣彈,同年底在國家靶場進行首批的空中發射試驗。1986年底在國家靶場進行鑑定靶試,取得成功。1987年通過中國航空航天工業部技術鑑定審查,獲准投入批生產。該彈的性能特點,是具有自動搜索截獲能力、大機動過載和離軸發射能力、以及高的毀傷目標能力。射程500米~15千米,過載35G。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PL-11半主動彈

PL-11半主動彈是由上海機械電子二局研製的,它基於HQ-61C地空導彈的技術。半主動雷達導引頭源自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獲得了一些阿斯派德導彈導引頭與意大利版本的AIM-7麻雀導彈的樣品。後與意大利簽定許可證生產阿斯派德導彈。八九年初期採用意大利的配件,中國生產出第一批次的中程空導。但在歐洲對華禁運武器後,意大利就不再提供配件。1990年初,軍方決定用已經獲得的意大利技術發展自已的PL- 11。J-8IIB第一次試射PL-11是在1992年。九十年代中期正式服役。是中國第一種裝備軍隊的中距彈。射程40千米,75千米(A或B型)。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I與其掛載的各類武器

動力上殲-8Ⅱ換裝了兩臺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臺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渦噴13型發動機相對於渦噴7進一步提高了推力和可靠性。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渦噴13型發動機

從總體的氣動上來講,殲8II系列戰機的總體結構類似於蘇聯60年代末研製的蘇15截擊機。但機尾下部安裝可摺疊腹鰭的佈局和進氣道結構又類似於蘇聯70年代的米格23。

由於01批次戰機裝備的208型雷達性能較差,並沒有大規模生產和裝備。02批次除了安裝計劃中的SL-8雷達外,還加裝了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平顯火控系統、通訊/導航/數據傳輸系統等新型設備,初步具備了中距攔射能力和一定的對敵攻擊能力。02批次1989年11月首飛,1995年12月定型。這些批次在後來開始被稱作殲8B型。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B的座艙

值得一提的是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625所按計劃在飛機垂尾和1至5框段前機身採用複合材料結構,這是我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複合材料,使飛機外殼減重近30%,配合新型發動機使得殲8II在增加航電設備的情況下空重只提高了520千克。

02批次以後的殲8B型裝備了WP13A-II,改裝設計了在渦噴 -7 乙成熟使用的主燃燒室和高溫渦輪部件,並對 其他部件、系統、成件等做了適應性改進。進一步擴大了鈦合金的應用範圍。1986年12月通過了國 家鑑定試車, 1988 年 3 月批准設計定型。

中美“和平典範”項目(又稱“和平珍珠”計劃,國內稱82工程)是冷戰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航空對外合作項目之一。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這個計劃最終中途未成,但其對中國殲擊機的發展還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際上無論是之後的殲8E型還是新式的殲8II都是在其的基礎上改進和發展的。

1986年中美兩國開始就引進航電系統進行商談,中方選擇美國格魯門公司作為外方總承包商,飛 機系統的安裝,檢測,測試及試飛則在該公司在紐約長島的比斯派格工廠內進行。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據傳是美國某博物館的殲-8Ⅱ機頭段

1.雷達系統的引進: 當時美國有三個型號的雷達競爭殲-8Ⅱ機載雷達,分別是; 威斯汀豪斯公司的AN/APG-66雷達,配備於F-16; 休斯飛機公司的AN/APG-65雷達,配備於F/A-18; 通用電氣公司的AN/APG-67雷達,配備於F-20。 由於AN/APG-67雷達是為輕型戰機配備的,不能滿足中方的需要,並且其技術流入到臺灣成為研製“金龍”53型雷達的基礎,所以率先出局。而AN/APG-65雷達性能什麼都較好並且功能也比較完善.但價格偏高。所以中方最後選中了配備於F16上的AN/APG-66雷達。 出口中國的AN/APG-66編號為PRCF-82 AN/APG-66。其基本上相當於美國F-16BLOCK15批次上的雷達水平,雷達分為7個可更換部件,包括;天線,發射機,接收機,數字型號處理器,計算機及控制系統,用脈衝多普勒和單脈衝兩種體制.工作波段在I/殲,頻率6-10GHZ,體積0.11立方米,重量110公斤MTFF100小時,天線直徑700CM,平面搜索距離:RCS=5,為75公里.掃描範圍+/-60度.工作狀態包括;空空:上視,下視,格鬥和自動,空地包括:空地測距,真空波速繪圖多普勒波束銳化,地圖凍結及輔助導航和對海搜索等功能。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2.座艙顯示系統的引進: 先進火控要包括適當的輸出顯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美方為殲-8Ⅱ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設備,包括下視顯示器和新式平視顯示器,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 F-16 相應部件。F-16 的下 顯是高分辨率、高亮度的電視/光柵顯示器,採用先進 CRT 和光學濾波技術,可顯示包括多種模式的雷達成像、字母數字和符號疊加輸出等。F-16 下顯還可以輸出電視制導武器相關視頻圖像,但“和平典範”並無加裝對地制導武器的計劃,因此改裝的火控應該不包括這一部分功能。而殲-8Ⅱ原有的顯示手段僅為簡單的波形輸出和機電儀表,功能單一,更無法滿足光電制導對地武器的需要。   以往老式的光電瞄準具僅能為飛行員提供簡單的瞄準光環。飛行員通過標示和經驗上預知的目標尺寸進行估算,測距、攻擊精度都較低。還得需要經常低頭查看座艙儀表信息。改裝新型平顯後,殲-8Ⅱ飛行員可直接讀取火力控制、飛行數據、雷達信息和機動能量管理信息。空對空作戰時,飛行員可透過平顯看到目標,同時看到投影疊加的雷達目標截獲指示符號、瞄準光環、最大/最小發射距離指示、瞄準操縱點、彈丸示蹤線(熱線)和速度矢量。上述提示信息在作戰中能成倍數的提高飛行員工作效率,例如投擲航空炸彈時,飛行員只需觀察目標以及平顯上火控系統輸出的瞄準操縱點,按指示適時按下發射鈕,投出炸彈,即可準確的命中目標。巡航時平顯顯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縱信號等,可減低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F16A-block15的座艙

3.1553B數據總線 1553B 標準在整個 “和平典範”計劃中,1553 標準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它,之前提到的雷達、導航系統的改進計劃,等於空中樓閣。 上世紀 60 年代時,由導航/平顯/武器瞄準系統(INS/HUD/WACS)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配上遠距空射武器,使戰鬥機如虎添翼。但作戰信息數據總量暴漲,而設備間接口各異,互聯協同難度大,成為作戰效能的瓶頸。同時,由於缺乏統一標準,開發、維護和改進的成本不斷上升。於是 1973 年後,美軍方先後公佈 MIL-STD-1553A(USAF)標準和 1553B 改進標準。粗略的說,單個機載電子設備就類似於計算機局域網 LAN 中的單個計算機,1553 標準類似於通信協議,堪稱現代作戰飛機電子系統的“脊樑骨”。其核心就在於“標準”二字。有了 1553,雷達光電探測、導航、本機傳感、座艙顯示、外掛管理和火控計算機等得以完美的聯結綜合,構成了第三代戰鬥機標誌性的分佈式集中控制系統。F-16A 是採用 1553A 標準的第一種作戰飛機。 以雷達為例,之前提到的先進的人機界面,需要火控雷達具有複雜的對外接口,同時脈衝多普勒雷達又需要強大的內部接口進行處理運算。如果沒有 1553 這樣先進的總線,這兩個接口的性能都要大打折扣。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MIL-STD-1553B 接口卡

1553 總線具有高速、靈活的特點,通信效率高,修改、擴充和維護簡便。下面列舉一些數據,熟悉計算機的朋友應當有所體會:MIL-STD-1553B 是數字命令/響應式分制多路傳輸數據總線,傳輸速率 1M比特/秒,足以滿足第三代作戰飛機的要求;字長度 20 比特,數據有效長度 16 比特;半雙工傳輸方式,雙冗餘故障容錯方式,傳輸媒介為屏蔽雙絞線。   1553 總線的冗餘度設計,提高了子系統和全系統的可靠性。總線本身(包括總線控制器、雙絞線、偶合器等)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超過 10,000 小時,在全系統中基本可忽略其故障率,比殲-8Ⅱ原有聯結方式好得多。同時可以省去殲-8Ⅱ設備間複雜繁瑣的點對點聯結,僅此一項可令全電子系統的重量減輕約 5%,並節省空間、耗電。數字傳輸方式與傳統的模電方式相比,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保密性更好、抗干擾能力更強,能充分發揮火控設備性能。字差錯率小於千萬分之一。在後勤維護方面,標準的接口、插卡非常容易拆卸,可以方便的通過數字式工具進行測試/虛擬。經測試僅地面測試一項,就可比以往減少 30% 的維護工時。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光纖接口的 1553B

“和平典範”以 1553B 標準為基礎的航電系統,比殲-8Ⅱ原有系統提高了一個臺階。其火控/導航狀態分工清晰明確,信息處理速度快,維護升級簡便,擴展性強。此外西方武器系統基本上都符合 1553 標準,我國引進的一些先進武器只需進行相應改進,即可自行加裝到“和平典範”上。更重要的是,1553 標準決定了不同廠商的航空電子設備的規範化、標準化,有助解決我國航空工業的一些問題。儘管“和平典範”計劃夭折,我國仍確立了 1553 的標準地位,同時開發了更先進的光纖 1553 接口技術和設備,並進行了新型光纖總線的研究。日前我國已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1553B 總線協議接口芯片。

4.其他 “和平典範”選用的 LN-39 慣性導航系統是利頓公司 80 年代初的拳頭產品,為 F-16 早期型號採用。其精度優於殲-8Ⅱ原有產品,工作穩定,平均故障週期長。外掛武器管理系統改變了殲-8Ⅱ以往外掛單一、彈種難以擴充的缺陷,採用了微處理機和標準接口技術,可管理控制多種中美製航空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改裝的各個西方電子設備的可靠性高,組成的全系統的可靠性比原有系統有了革命性的提高。電子設備的改進還提高了殲-8Ⅱ的續航性能,如起降時可採用優化的飛行路線、高度,從而降低起降消耗的燃料,這對航程不算大的殲-8Ⅱ很有好處。由於電子設備的變化,殲-8Ⅱ原有的電源標準、功率輸出不符合新的要求,因此必需改用美方相應的電源系統。同時增強了冷卻手段,避免系統過熱。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機腹增加的冷卻空氣進氣口

在“和平典範”期間,中方約20名技術人員前往紐約長島格魯門公司工廠、代頓空軍基地進行培訓學習。這些人大多成為日後中國飛機研製的骨幹。

中國航空工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面進入了經濟困難的時期,國防經費縮減導致整個航空系統的定貨快速萎縮,為了能夠在這樣困難的境地下保持必要的生存能力,沈飛集團自費研製了殲-8IIM型。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IM

殲-8IIM型戰機使的是俄羅斯法佐特隆(PHAZOTRON)聯合集團專門為其開發的“甲蟲”ZHUK-8Ⅱ脈衝多普勒雷達。其探測範圍為:前半球70公里,後半球40公里,具備上視/下視能力。ZHUK-8Ⅱ雷達可實現同時跟蹤10個目標、打擊其中最具威脅性的2個目標的能力,空戰狀態下具備垂直搜索模式。該雷達可制導多種空空導彈和空地武器。殲8ⅡM裝備ZHUK-8Ⅱ雷達後可攜帶俄羅斯R-27半主動制導空空導彈。加裝了ZHUK-8Ⅱ雷達的殲-8IIM具備了完整的多功能作戰能力,在多用途領域超過了蘇-27SK。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ZHUK-8Ⅱ脈衝多普勒雷達,帶有寄生敵我識別天線

座艙採用“一平兩下”設計,即以平視顯示器和兩個多功能顯示器為主顯示,機械膜盒儀表為備份顯示的綜合顯示方案,向飛行員提供各種飛行與作戰信息,保證在平視狀態下,利用雙杆操縱即可完成作戰任務。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IM的座艙

相對於“和平典範”時期,在這一次與俄國的合作中中方真正做到了“以我為主”,掌握項目的決策權。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對航空電子技術的投入也到了收穫期,相比中美合作的“八二工程”開始時國內在航電綜合方面完全依賴對方,並且需要將飛機送到美國進行改裝和系統綜合的過程,殲-8IIM的雷達火控系統合作上能夠實現有重點、有目的的選擇,基本依靠國內已有的技術條件對引進雷達系統進行綜合改進,是中國航空試驗能力和電子設備水平在“八二工程”到開發殲-8IIM期間明顯提高的表現。

殲-8II改裝俄羅斯雷達和電源系統後在結構重量上出現了一定的增加,為了使改進後的殲-8IIM仍然保持殲-8II的基本飛行性能,殲-8IIM採用了推力增加的WP-13AIII型加力式渦噴發動機。殲-8IIM所採用的動力系統在1995北京航展上被稱為WP-13AIII,這個型號的名稱到1996年的珠海航空航天展就改為WP-13B。加力推力68.670千牛(7007千克),使全機推重比達到0.981。

殲-8IIM在1996年3月31日首飛,但未能成功外銷,其外銷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雖然殲-8IIM在改裝中所採用的技術和成品雖然大都是比較成熟的貨架產品,但是將中國和俄羅斯各自航電設備進行綜合的難度非常大,事實證明殲-8IIM項目啟動時估算的開發時間過於樂觀。殲-8IIM最初計劃進度是在2000年前就可以達到交付用戶的標準,但僅“甲蟲”雷達在解決裝機前故障與裝機後協調問題就拖延近兩年的時間,雷達裝機後的系統綜合和試驗過程也消耗了遠比計劃多的時間,殲-8IIM的試飛進展到最初計劃交付時間時還有相當多的試驗項目沒有進行。

殲-8IIM項目開發時間的拖延對產品出口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啟動階段有明確採購意向的用戶的信心和耐心在拖延中被消耗乾淨,原本計劃用殲-8IIM取代的機型在2000年前後開始進行延壽和改裝,而殲-8IIM在這個最後機會即將喪失時候甚至連個完整的試飛報告都無法提供。 殲-8IIM的飛行性能和改進潛力相比三代機存在明顯差距也是個關鍵問題,相比同時期國際戰鬥機市場上銷售的類似機型,殲-8IIM在航電性能上與當時的俄羅斯的米格-29基本相當,但是殲-8IIM在飛機平臺本身的性能和技術先進性上與米格-29差距明顯,而且這個存在於戰鬥機技術標準上的代差靠局部改進根本無法彌補。如果殲-8IIM採用修正氣動和結構、繼續增加發動機推力、增加前緣縫翼、採用數字電傳和實現靜不安定,確實能夠在飛行性能和應用技術水平上達到類似米格-29的標準,但是應用了這些先進技術後的殲-8IIM仍然無法與米格-29M抗衡,而大量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採用必將使殲-8IIM的成本增加到堪稱恐怖的程度。另外當時俄羅斯航空雷達武器系統正處於被西方同類裝備全面壓制下的低潮期,用戶對俄羅斯雷達和導彈的認同感和信心遠低於項目開始時的預期,這也是殲-8IIM失敗的一個原因。 國外如果採購殲-8IIM後還不得不建立中國和俄羅斯兩套後勤系統進行保障,這無疑會使後勤保障變得很困難,而且成本也會很高。

在第五屆珠海航展上殲-8IIM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據沈飛的工作人員介紹,實際上新殲8IIM飛機已經和早期的殲8IIM有很多不同之處。早期的殲8IIM飛機是在較老的殲8B型戰鬥機基礎上換裝設備改進而來,而新殲8IIM則是在最新型的殲8F型戰鬥機基礎上改進而來。機載雷達已換裝為國產雷達,可使用SD10等國產武器。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D型是殲-8II的進一步改進型,由於立項日期稍晚於殲-8III型所以編號D型,在1990年12月21日首飛成功,在1996年裝備了空軍和海航部隊,並在1999年亮相國慶閱兵。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D

殲-8D相對於殲-8II最大的區別就是加裝了空中受油系統,戰鬥半徑得到很大的增益。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D相對與殲-8II的改進之處還有加裝了563B慣導,JD-3II塔康,改善了導航性能;換裝J8IIHK-13E平顯,並與慣導、塔康、定向儀等交聯,實現了綜合顯示;加裝了RKL800A組合電子對抗系統;換裝了YX5飛行員供氧系統;換裝了HTY-4A救生系統,可實現零高度,0-1100千米/小時速度的安全救生。

殲-8D由於實現了空中加油,因此戰鬥力也得到了加強。殲-8D有兩種武器配置,一是空對空攔截作戰類型:翼下位於中間的2個掛架掛2枚霹靂-11半主動中距空空導彈,內側及外側的4個掛架掛4枚PL-8或PL-5B格鬥導彈,機身下的掛架可掛1個副油箱。二是空對地作戰:機身下的掛架掛6枚250-3低阻炸彈,翼下內側和中側的4個掛架可掛4枚250-3炸彈或4枚格鬥導彈,翼下外側的2個掛架掛2個HF“火發”系列火箭發射器。在後期升級工作中,殲-8D也可掛在電子戰吊艙。但在雷達方面殲-8D較之殲-8II並無變化,仍舊配備SL-5型,所以超視距空戰能力無明顯改善。有傳言稱一些殲-8D型配備了以色列的EL\M-2034(國產型號JL-9)雷達。

殲-8IIACT型,ACT(主動控制技術)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的一種先進飛行控制技術,採用該技術的戰機可以明顯提高飛行性能。為了發展中國自己的航空飛行控制技術,為中國自行發展的第三代高性能戰鬥機進行技術儲備,在殲-8ACT的基礎上,沈飛自92年開始又開展了驗證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的計劃,在殲-8B的基礎上加裝了電傳系統,並在主翼前段加上了一對小型的固定式鴨翼,意在使飛機的氣動重心前移。1996年12月31日,該機首飛成功,全部試飛項目在1999年6月結束。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現存於博物館的殲-8IIACT

在(八二工程)“和平典範”項目失敗之後,沈飛提出了用以替代殲-8III的研製計劃。由於與當時世界現進戰機的差距,殲-8本身是不為空軍所喜的型號,在這樣的裝備基礎上求得新型號的投資是很難的。但在國家領導人在瀋陽視察時提出殲-8III項目,不免使這個項目具備了“突破西方技術封鎖”的“爭氣機”的意味。於是殲-8III項目開始有了技術和裝備上的需求。

殲-8III對於殲-8II的改進主要在與航電設備的改進和採用全新的渦噴-14型發動機。在現在看來,依託八二工程積累的成果和國內研製的成品,當時是能夠完成殲-8電子設備的升級工作的。但雖然殲-8III項目放棄了變彎機翼技術和電傳技術,貿然上馬新型的動力系統使殲-8III在開始階段就產生了潛在的時間,技術風險。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II原型機之一

因為加裝了新型的航電並在機體設計上採取了增加載荷的措施,殲-8III的機體重量較殲-8II有了很大增加,這使原有的動力系統面臨很大的壓力,而殲-8III在氣動上有沒有任何改進,增加發動機的推力成為了唯一選擇。在當時WP-13B未達到裝備狀態前,WP14就成了殲-8III的選擇,兩者搭配為不可動搖的“軍婚”。但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失誤。

WP-14發動機,又稱“崑崙”發動機,是我國第一臺自主研製的發動機,原型機中間推力大於50.6千牛,加力71.59千牛。與之前發動機不同的是,WP-14屬於發動機早於飛機研製的難得例子,算是部分代表著先進的發動機研發思想。但由於直接跳過核心機階段,直接採用樣機標準設計,壓氣機設計的兼容性和穩定性未得到檢驗,也不像WP7/13這些蘇式發動機的仿製品有原型機的“保障”,WP-14在配裝殲-8III後很快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例如在1993年12月殲-8III首飛時,只安裝了簡單航電系統的戰機就開始受到發動機問題的影響,在1994年,WP-14一年往返回廠維修7次,致使殲-8III在這一年只完成了4個架次的飛行,事實上WP-14直到2000年都沒有達完全可用的狀態。而且殲-8III按照WP14的尺寸設計,與WP-13完全沒有可換性,這就徹底堵死了日後串用WP13改進型的後備渠道,讓自己走上了不勝即死的“華山路”。

由於發動機的問題導致飛機的試飛進度延後,配備殲-8III的航電和新型的147-1型雷達也無法得到很好的檢驗。不得已,這些新型航電系統在1992年前後就開始轉移到殲-8II型上進行實驗。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III的座艙

在1995年,使用WP14的殲-8III終於完成了全狀態下的原型機轉場,但此時留給殲-8III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1992年中國引進了S u-27戰機,並在1995年與俄羅斯達成技術轉讓和生產線引進協議,同時國內自產的殲-10戰機也在1994年製作出樣機。甚至在同型戰機裡,02批次的殲-8II和在同其基礎上改進的殲-8D型也分別在1995年和1996年定型服役,在軍費緊張的90年代,進度少有進展的殲-8III項目無論在裝備空間上還是裝備時間上開始被逼上了絕路。

1998年,配備雷達比殲-8III更為強大的殲-8H型首飛,這給懸崖邊上的殲-8III項目踹上了最後一腳,至此殲-8III基本上喪失了進入空軍序列的資格。 雖然殲-8III是不可能進空軍了,但樣機的試飛工作卻還在繼續,為了保證WP-14能夠研發成功,剩餘的樣機開始承擔WP-14的定型任務,本是配合飛機項目的發動機型號開發,最後卻成了計劃配套的飛機反過來配合發動機的研製。在不久之後,殲-8III項目正式終止。 雖然殲-8III項目最後失敗,但也並非完全無所收益。當時殲-10項目仍然在依仗著外來航電技術卻佔用了大量的經費的時候,因為殲-8III項目的牽引,國內自主研發的航電系統才得以得到工程發展的資源保證,這對於在吸收借鑑八二工程技術收益的基礎上進行國內航電的開發工作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事實上之後的殲-8H和殲-8F型上航電系統都從殲-8III這裡得到了很大繼承。另外這一項目也為新一代中推力發動機的研製提供了實驗平臺。

殲-8H雖說是在殲-8D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其基本的架構來自於殲-8D,但由於其航電雷達系統大量採用了殲-8III(C)型,所以其與殲-8III也有很大的血緣關係。殲-8H於1995年立項,1998年首飛,2001年定型。殲-8H和以往殲-8的區別最大的是換裝了黑色的雷達罩,並有防雷條。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H相對於殲-8D有了如下改進: 1、換裝了新型的脈衝多普勒雷達,應該就是在殲-8III的147-1型雷達基礎上改造的147-2型雷達,據英文維基的說法,該雷達具有上視,下視功能,對於3m2的目標探距達到了75千米,超過了裝載殲-8IIM的祖克-8II的水平。

2、換裝了WP一13B型發動機,該發動機全加力推力為68.65千牛,其研製工作始於1991年,1995年進行性能摸底試車,當時達到的加力推力為68.65千牛(7噸),不加力推力達到47.56千牛(4.859噸),整機重量為1.28噸。1996年春節過後,渦噴13B發動機在高空臺用了2個月的時間進行10次高空模擬試驗,4月12日返回黎陽進行150小時長期試車的考驗,1997年8月順利通過地面試車,1998年6月8日配裝殲7FS首飛,12月在殲-8H上進行試飛,2002年6月16日進行全壽命考核長期試車。由於推力增大,提高了飛機外掛能力和機動性能。

3、還可懸掛兩枚YJ91反輻射導彈,以攻擊敵地面雷達站。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YJ91反輻射導彈

下面就是我們廣為熟知的殲-8F型戰鬥機 ,殲-8F型戰機 殲-8F型戰鬥機是在殲-8H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新型號,該機型在1997年立項,2000年首飛,2002年定型。是殲-8系列戰機中第一個真正具備對抗三代戰機能力的型號,也是中國首款能夠發射主動中距導彈的戰機。由於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技術直接源自於殲-8III(C),所以殲-8F也被看做是殲-8III的直系傳人。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F的改進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航電: 殲-8F的雷達用無線電指令發射機替換連續波照射器,並提高了脈衝多普勒雷達的作用距離,以便與PL-12導彈的射程相匹配。PL-12是主動雷達制導的第四代空空導彈,具有發射後不管的優越性能。因此,殲8F飛機的超視距作戰能力超過了早期三代戰機的水平,大概達到了西方90年年代的水平。殲-8F的航電系統也是堪稱彙集了中國航空發展的大成,其座艙大體的結構是一平兩下,雙杆操作。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2、飛行性能 :換裝了WP-13B發動機。為此,飛機後機身結構、燃油系統和環控系統根據WP-13B發動機的要求,進行了改進。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WP-13BII型是WP-13B型的增推版,加力推力達到7300公斤(71.56千牛)

3、掛載:殲-8F的制空掛載一般是兩枚霹靂-8近距彈和兩枚霹靂-12中距彈。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霹靂-12主動中距空空導彈,全長3850毫米,直徑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彈重180千克,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作戰高度25千米,具 有全向攻擊能力和很好的下視下射能力。在2004年的定型前打靶試驗中,霹靂-12取得了12發12中的好成績。2005年底霹靂-12又在雙目標攻擊試驗中雙發齊中。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F還配備了藍天導航吊艙。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為滿足殲8F飛機今後攜帶空地導彈的需要,還對飛機機翼的2、6掛點進行了加強,使其具有1000千克的外掛能力。總的載彈量應在4到5噸之間。

殲偵-8F是殲-8F的偵察型號,以偵察吊艙代替了原有的雙23航炮。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T是殲-8F的外貿版,最早在2009年的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展亮相。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殲-8G 是殲-8系列的又一款新改進型,殲-8G於2006年首飛定型。據說,殲-8G能在25000米高空進行超音速巡航,最高速度達到2.5馬赫,應該是裝備了最新型號的WP-14發動機。

弱者的奮發圖強——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改進之路

以上就是全部殲-8各型戰機的展示。殲-8的發展也是我國航空工業奮發圖強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