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为什么功臣难以善终?

兔死狗烹,为什么功臣难以善终?答案就是功臣权势太大,对皇权的稳定性尤其是皇权的新旧交替产生决定性影响。大家熟知的,司马懿高平陵事件夺权政变,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等等,一旦先帝驾崩,幼主或弱主登基,功臣们有威望,有部曲,再加上一些纵横权谋,兴衰之间,相对的就有了改朝换代的能力。因此,历朝历代,功臣或身退或身灭。总之,还是善终的多,不善终的少,只不过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年,才显得难以善终。

兔死狗烹,为什么功臣难以善终?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纵观历史,功臣的结局也有一些规律性的,如动乱年代,开国皇帝凡御驾亲征,能征善战的,大多善待功臣,功成身退者居多,如刘秀、李世民、赵匡胤等。这些帝王本身就是名将无双,威望无匹,自然不把一二功臣放在眼里,不担心功臣谋反,所以都是网开一面,杯酒释兵权,拜将封侯福荫子孙。而开国皇帝不能御驾亲征的,或者缺少军事才能,更多的要靠功臣打天下的,这种功臣大多遭到杀戮,既出力多又没有好结果,典型的如刘邦、朱元璋、南宋赵构等。竹签扎韩信,诛灭异姓王;功臣楼上一把火,搞个案子连带好几万人,莫须有等等,各种让死就活不到天明的节奏。开国皇帝尚且年轻就驾崩的或者没想过自己会驾崩的,而继任者年幼缺少政治经验的,一般是功臣发动政变改朝换代,如嬴政之后的赵高、曹睿之后的司马懿、柴荣之后的赵匡胤等等。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啊,这种情况如果太后比较给力或者功臣厚德如一,如西汉的窦太后,清朝的孝庄皇太后,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长孙无忌等,政权都能得以顺利交接。

兔死狗烹,为什么功臣难以善终?

火烧庆功楼,功臣不可留

再看和平统一年代,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功业建立,因此谈不上什么功臣,没有人有足够的威信能够完成改朝换代。这种时候作为权臣在新旧交替后看新东家的态度,是归家隐退还是二线辅政,根据新东家的意思进退,都是非常明智的,都会得以善终。如果在和平统一年代掉了脑袋或身陷牢狱,八成是贪心太大或者野心太大,典型的如和珅,太过贪婪,不放权,不放钱,惹得杀身之祸;魏忠贤,野心太大,有权无功,难服人心,只能是逞一时之强,终归是穷途末路;王莽,沽名钓誉,野心篡汉,虽然是绞尽脑汁励精图治,勉强称帝,终归是众叛亲离,撒手人寰。

兔死狗烹,为什么功臣难以善终?

杯酒释兵权 享福几百年

总之,历朝历代,除了赶上伺候朱元璋这种出身过于低微,猜忌心过强的主子,基本上进退有道的,不是太过膨胀的,都能有所包容有个好的归宿。而老朱同志杀戮太过,功臣几乎殆尽。可惜刘伯温一个本来就被孤立不得势的文臣,效仿张良,归隐山林就得了,非得不让归养,也给个绝路,算是有史以来仅有的知道进退,不争厚禄,也难善终的特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