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导读

提起古代著名宰相,姚崇肯定算一个,他也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在他的辅佐下,唐朝迎来了第二个盛世——开元盛世。他奠定了盛世的基础,功不可没。熟悉李唐历史的也清楚李隆基上台充满惊险和曲折。他亲身经历了两次政变才走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亲掌政权。

历史上那些经过战争洗礼或者踩着别人尸体政变上台的皇帝,对待功臣纠结矛盾的心态,守成的皇帝是无法想象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就上演了一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大戏。而恰恰李隆基也是其中之一。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从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一党,当上太子;再到先天政变,铲除姑母太平公主一党亲自执政,他身边的主要谋臣先后有刘幽求、崔日用、姚崇、宋璟、张说、郭元振等人。这些人都在李隆基走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其最终登上权力巅峰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现在李隆基感到忐忑不安,曾经帮他在一次次权力斗争中夺取胜利的这批功臣,一个个都是搞政变的行家里手。这些政变功臣当初表现出的能力越强,手段越是高明,如今对李隆基构成的潜在威胁就越大,让他感到的担忧和恐惧就越深,于是李隆基出手了。

头一个被李隆基“鸟尽弓藏”的功臣,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 由于手握兵权,所以他首当其冲。李隆基削除了他的所有官爵,将其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两个月后,朝廷大赦天下,郭元振被赦免,起用为饶州司马。但是经过这次沉重打击,郭元振的心境和身体状况都已大不如前,所以未及走到饶州就一病而殁了。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紧接郭元振之后被罢黜的功臣,就是曾替他说情的刘幽求和张说。罢去张说的相职,将其贬为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刺史;同日,刘幽求亦被罢相,贬为太子少保。贬钟绍京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刺史。玄宗又把王琚、魏知古、崔日用等人也先后贬出了朝廷。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这些功臣纷纷贬官,而姚崇却逆势而上,被李隆基召回拜相。他有啥能耐?让唐玄宗如此器重。

姚崇仕途,三起三落

姚崇,本名元崇,早在武周时期,姚崇便已官至宰相,因处事精明干练而深受武曌赏识。

神龙政变后,武曌被废黜,姚崇念及往日君臣之情,同情武则天遭遇,引起五大臣不满,被贬为地方刺史。后来,李隆基做了太子后,姚崇又做了宰相,他和宋璟帮助李隆基全力对付太平公主一党,让李隆基印象深刻。后来还是太平势力强大,姚崇被太平公主排挤出朝,任同州刺史。现在他已是第三次做宰相了。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他做了哪些事情让唐玄宗对他青睐有加呢?

小编试图通过剖析人性、执政能力、为官之道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姚崇的宦海生涯。

善于揣测圣意,让玄宗很欣赏

姚崇被召回这消息,让中书令的张说很不安,他一直和姚崇有矛盾,他极力阻挠姚崇返回。玄宗却速度遣使召回姚崇,拜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补了郭元振的缺。两个月后,又让他兼任中书令(时称紫微令),大有彻底取代张说之势。

姚崇嗅到了皇帝不喜张说的信息。他要配合李隆基。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张说估计也是糊涂了,暗中跑到岐王李范的府上,向他大表忠心。

当朝宰相与宗室亲王暗通款曲,往轻说,这叫行为不检;往重说,这叫阴谋篡逆!

姚崇第一时间告诉玄宗,张说被罢去相职,

同日,刘幽求亦被罢相,贬为太子少保。

刘幽求自诩为拥立玄宗的第一功臣。唐隆政变中他功劳最大,可是他的尚书左仆射位置还没坐热,便无故遭贬。所以,他经常牢骚满腹。与他同病相怜的还有钟绍京,户部尚书还没坐稳也被贬为太子詹事,和刘幽求一样坐了冷板凳,也是牢骚不断。

姚崇又一次替李隆基出手了,毫不犹豫地告发了刘幽求和钟绍京。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闰二月,玄宗命姚崇对刘幽求和钟绍京立案审查,准备治罪。刘、钟二人不服,不断上疏抗辩。

姚崇知道玄宗心意,只是想把刘幽求等人逐出朝廷而已,并不希望事态扩大。所以,姚崇便又恰到好处地站出来为玄宗打了一个圆场。

他与另两个新任宰相卢怀慎、薛讷联名,向玄宗为刘、钟求情。

玄宗心领神会,当即贬刘幽求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刺史,并把他的七百户封邑削掉了六百户,同时贬钟绍京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刺史。

不久,在姚崇的积极配合下,玄宗又把王琚、魏知古、崔日用等人也先后贬出了朝廷。

所以,不得不夸一夸姚崇,这心理学学得好啊,深谙人性,会站在皇帝角度考虑,为他解决了功臣之患,还为皇帝背锅,玄宗能不欣赏吗?

摆平宗室威胁,支招防范措施

李隆基有一块心病,即他是庶出,还排行老三,皇帝做的底气不足。

虽然现在已是皇帝,但宗室亲王对他还是构成潜在威胁。就是他的四个兄弟和一个堂兄(李贤次子豳王李守礼)。一方面,李隆基感情笼络,同时,他采纳姚崇建议,把五个兄弟都外放到了地方上担任刺史,并且规定:五王到任后不负责具体政务,一切州务都交由僚佐处理。到了开元八年左右,玄宗的皇权已经相当巩固了,才让五王陆续回到了长安,授予了他们司空、司徒等荣誉衔,同时严禁他们“与群臣相结”。

就这样,在玄宗的情感安抚和制度约束之下,这些亲王都学会了夹起尾巴做人,在余生中始终表现得临深履薄,谦恭谨慎,让一些野心家即便想利用他们搞阴谋也无从下手。

如果说姚崇仅靠揣摩圣意,能让玄宗重视的话,那我们就太小瞧了一代贤相。他被重用最主要还是他的能力非凡。

吏事明敏,精明强干,励精图治

著名的“十事要说”

当时姚崇很牛气,要玄宗答应他的条件,否则不当宰相。他向玄宗提出十条政治建议:

一、施政以仁义为先;二、不谋求对外扩张;三、执法从亲近之人始;四、宦官不得干预政事;五、对百姓除租赋之外不得苛取;六、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要职;七、对臣下接之以礼;八、鼓励犯颜直谏;九、停止建造各种佛寺道观;十、杜绝外戚干政。

其实这就 是姚崇的十大施政纲领。当时玄宗求治心切,此“十事”又切中时弊,所以玄宗欣然接受,全盘采纳。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玄宗朝廷日后出台的种种政治举措,基本上都是以这十大纲领作为指导思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姚崇所言的“十事”,实际上就是一整套针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治国方略。正是这一套方略的推行实施,玄宗朝廷才会呈现出一派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清正廉洁、抑奢求俭的政治新气象,从而使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史称开元之初,

“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姚崇),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

善于权变,因事制宜,注重实效

姚崇执政风格很灵活,从不墨守陈规,他在灭蝗斗争中,执政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称得上“救时宰相”。

开元三年(715年)五月,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续爆发了大规模蝗灾。蝗虫过处,千里赤地,颗粒无收。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在古代农业社会,蝗灾所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各种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如果对治不当,不仅国家的粮食储备会出现问题,还会造成大量的灾民和流民,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动摇统治根基。

所以,如何对付这场前所未有的蝗灾,就成了姚崇最后一任宰相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当时古代人笃信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蝗灾是一种天谴,人力不可违抗,因而面对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的蝗虫,各地的官员和百姓都不敢捕杀,而是一味焚香祭拜,修德禳灾,希望以此感动上苍,使蝗灾自灭。

结果可想而知,田中的农作物被蝗群吞噬殆尽。各地官员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姚崇闻报后,立即上奏玄宗,强烈建议派遣御史分赴各地,组织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捕杀蝗虫。可朝臣们多以为蝗虫数量太多,难以除尽,玄宗对此也是满怀疑虑。

姚崇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说:“臣知陛下有好生恶杀之德,故此事无须陛下颁布诏书,只须臣下发牒文,督促各地灭蝗。若仍除之不尽,请陛下将臣的官职爵位全部削除!”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这就叫“有功归于上,有过归于己”。

这是一种为官的智慧,也是一种做人的勇气和担当。 玄宗没有理由再表示反对。

随后,姚崇立即行动起来,一边发文,一边派遣御史分赴各地。他还在牒文中提出了灭蝗的具体办法:根据蝗虫夜间趋火的特点,“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yì,掩埋),除之可尽”。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为了提高百姓灭蝗的积极性,姚崇还采取了特殊的赈灾办法,将赈粮数量与灭蝗数量挂钩,“采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采取了上述措施后,一度肆虐的蝗灾得到了较为有力的控制。

我们从姚崇治理蝗灾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宰相,面对国家灾害时临危不乱,心系百姓,敢于挑战迷信,相信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同时雷厉风行,措施得当,既有灭蝗方法,又有激励手段,作为宰相,姚崇确实能力超群

君臣一心,抑奢求俭

中宗一朝,奢靡腐化,玄宗决心改变。

开元二年七月,玄宗就从自身入手,率先垂范,开始了一场“抑奢求俭”的改革运动。

作为宰相,姚崇又是怎么配合的呢?

在个人生活方面,从不讲排场,因陋就简。史称他在担任中书令期间,在京城竟然连一座宅邸都没有,只好长期寓居在长安大宁坊的一座寺院中。

姚崇寓居寺庙之事,让人难以理解。难道玄宗真的“节俭”到舍不得赐给宰相一座房子?就算天子不赏赐,难道姚崇自己为官数十年,三次出任宰相,又有好几个儿子在朝为官(颇有些灰色收入),这样还凑不起钱买一座像样的房子?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寓居寺院一事,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在作秀,是为了配合“抑奢求俭”的改革运动而不得不这么做的。 说白了,就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

就算这只是玄宗和姚崇为了教育官民而安排的一场政治秀,如此用心良苦的“秀”,不也恰好能从侧面反映出玄宗君臣的自律、谨严和刻苦吗?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君臣一心,亲自表率,积极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没有开元初期自上而下的抑奢求俭,就绝对没有开元中后期和天宝年间的繁荣富庶。没有开元初年玄宗君臣携手同心奠定的基业,也就没有后来那一页歌舞升平的盛世华章,也就没有那一个锦天绣地的巍巍盛唐。

引咎辞职,急流勇退,余生安稳

姚崇为官,对自己还是比较高标准严要求的,只可惜对儿子管教不严。长子姚彝,官任光禄少卿(主管宫廷膳食的副部长);次子姚异,官任宗正少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副部长),这俩儿子仗着父亲是皇帝最倚重的首席宰相,招权纳贿,颇受当时舆论谴责。

除了对儿子缺乏管束,姚崇对自己的亲信下属也过于纵容。他有个秘书(主书,从七品)名叫赵诲,收受胡人的贿赂,不料没多久就被人告发了。玄宗对此案极为重视,亲自审问,结果发现案情属实,遂将赵诲逮捕下狱,并判处了死刑。

一个七品官员的案子,皇帝亲自过问。姚崇没细究里面深意,糊涂到竟然出面营救,玄宗看在他的面子上,特别在大赦诏书中标出赵诲的名字,下令免其死罪,杖打一百,流放岭南。

尽管皇帝给足了面子,事后姚崇清醒了,痛苦地意识到——经过这件事之后,自己在玄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了,玄宗已经不想用他了。倘若不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万一两个儿子贪赃纳贿的事实再被揭发,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深谙官场规则的姚崇不得不向玄宗提出了辞职请求,而且提出了不止一次。同时,姚崇还向玄宗郑重推荐了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继任者。 他就是时任广州都督的宋璟。

两次政变,功臣或贬或杀,姚崇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开元四年闰十二月,玄宗接受了姚崇的辞职请求,免除了他的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同时将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

他的主动辞职,免去了唐玄宗的尴尬,维护了皇帝面子,所以在后来的几年里,玄宗对他依旧礼遇甚隆,仍令其“五日一朝,入阁供奉”,在许多大政方针上还是要征求他的意见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死后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现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姚崇的表现,唐玄宗想剔除功臣,姚崇就做急先锋;面对宗室威胁,给出妥当建议;治国理政,兢兢业业,精明能干; 国家有难,勇挑重担;抑奢求俭,极力配合,君臣一心,深明大义;犯下过错,引咎辞职,避免尴尬。

结语

姚崇为什么没有遭到“兔死狗烹”的命运?

首先,姚崇虽然和郭元振、刘幽求等人一样,都是玄宗政变的支持者,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因此也就无所谓什么“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对玄宗的皇权当然也就构不成威胁。

其次,姚崇是三朝宰相,素以“吏事明敏”,精明强干著称,玄宗要追求天下大治,自然需要这种富有执政经验的大臣辅佐。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姚崇忠于人主,深明君臣大义。

这样一位能力强、情商高、一心忠于皇帝的宰相,李隆基有啥理由“兔死狗烹”呢。

姚崇在任三年多,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与玄宗君臣同心,密切配合,共同开启了清明、高效、务实、俭朴的新政风,终结了自神龙政变以来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把帝国引上了一条健全的发展轨道,为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