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吐槽“抗日神剧”的时候,日本二战影视剧也在悄悄改变...

在中国影视屏幕上“流行”了数十年的各类“抗日神剧”,终于在2013年的春夏之交引发了网友的吐槽和相关部门及影视制作者的集体反思。 抗战胜利至今已经68年。当我们在嘲讽、吐槽甚至批判这些“抗日神剧”的同时,那场战争的另一个主角日本也在影视作品中表现着不一样的侵略战争。数十年间,日本影视剧中的这段历史经历了从清晰到模糊、从反思到歌颂的变化。

曾正面刻画中国军民抗日运动

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因和平宪法的制定、左翼思潮汹涌、日本各界对和平来之不易的真切感受等,日本涉及二战的影视作品大都呈现出对战争、军国主义的深刻反思。代表作有反战巨匠小林正树拍摄的《做人的条件》6部曲(1959~1961)、《战争与人》3部曲(1970~1973)、以甲级战犯东条英机为主角的《激荡的昭和史・军阀》(1970)、揭露“731”人体细菌实验的《帝银事件》等。

当我们吐槽“抗日神剧”的时候,日本二战影视剧也在悄悄改变...

这些影片不避讳刻画日本军队的凶残及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同时分析战争泯灭人性的原因,其中多部影片是根据参与侵华战争的老兵的回忆录或战殁者手记拍摄而成。对于中国军民的抗日情节,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正面形象呈现。这一时期的影片,还对日本为何发起战争、为何在军国主义泥潭中越陷越深进行了深入反思。

这样的反思相当直接,既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仅仅指责战犯和军部,而是将镊子深入民族的胸膛。对于这些影片,日本学界和社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多部反战影片还获得日本电影最高奖项日本电影金像奖。

暧昧强调“日本也是受害者”

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国内左翼思潮式微,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也逐渐减少,对战争的记忆和反思渐渐变得暧昧模糊。反战影片不再重点着墨于侵略战争对他国造成的伤害,而更倾向于强调“日本也是受害者”、“日本国民也很痛苦”,如《萤火虫之墓》(1988)、《黑雨》(1989)等。

当我们吐槽“抗日神剧”的时候,日本二战影视剧也在悄悄改变...

《黑雨》中的高仓健

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出现了从民族主义、民族崛起的历史中寻找安慰的“治疗民族主义”思潮,二战题材作品也没有幸免地沾染上这种色彩。如以明治维新后日本崛起为背景的《坂上之云》(2009),以冲绳水上特攻队为主角的《男人的大和》(2005)等。《男人的大和》上座率极高,尤其在日本年轻人中获得追捧,不过却遭到二战受害国的批判。英国《卫报》认为该片没有提及日本参与二战的原因、背景,缺乏对“大和舰”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走上不归路的反思。

甲级战犯“翻身”变“英雄”

对比同一题材的翻拍作品和原作,更容易发现日本对战争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如上世纪70年代反战巨匠山本萨夫拍摄的《不毛地带》,讲述的是陆军军官一岐正从苏军战俘营回国后重新融入社会过程中内心的挣扎,以及对自己参与过战争、战后又以制造杀人装备为业的反思。

2011年该题材被翻拍,新版作品极力刻画主人公的坚毅气质,塑造从帝国军官到民族企业旗手的“民族脊梁”形象。可以说新版剧完全颠覆了原剧对战争反思的主旨,变成了一部通过歌颂旧军人品质、力图为现代日本人树立道德标杆的榜样剧。

当我们吐槽“抗日神剧”的时候,日本二战影视剧也在悄悄改变...

颠覆战争史观,在同样以东条英机为主角的两部电影《激荡的昭和史・军阀》和《尊严・命运的瞬间》中也能看出端倪。与前者着力挖掘推动日本走向战争深渊的原因相比,拍摄于远东军事法庭对二战战犯结案50周年之际的后者,将东条塑造成在东京大审判中为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单枪匹马赴战的英雄形象。尽管在一批具有良知和见识的学者、媒体人士抗议下,这部带有浓厚右翼色彩的影片最终只在制作方东映旗下院线放映,但正如东条的孙女东条由布子所言,“能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表明时代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