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萍芳曾说:“曹操其实在正史和传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传说中大多将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而正史则不然。”

谈到三国,可能无人不知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但是,他也被很多人视为一代奸雄。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放荡不羁,不修品行,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

《后汉书·许劭传》记载,许劭曾对曹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的记载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在《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

曹操的雄才大略

东汉末年,皇室暗弱,宦官、外戚倾轧于朝中,军阀、豪强争战于四方,鲜卑、匈奴、乌丸、西羌等游牧民族连年侵扰于边境,黄巾、黑山等农民起义军揭竿于内地,东汉政权风雨飘摇,形势危殆。

正是在这种极端险恶的时代背景中,曹操以其非凡的胆略和才干,披坚执锐,南征北战30余年,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区,从而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不过,历史对于曹操的评价也可谓是公正客观的。《异同杂语》和《三国演义》称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之所以此后天下人都称曹操为“奸雄”,正是因为当时他说了一句很知名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曹操的这句“狠”话就全部否认他的功绩,毕竟他的雄才大略可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作为崛起于乱世中的一位军事政治领袖,曹操在其势力范围内都很重视治制,而且曹操还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他深谙商、韩法家之术,认为“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因此以严治军。他在军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特别禁止军人贪财扰民,虽然有些严令十分苛刻,但是却极好地纠正了自己起兵以来军队的很多弊端,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行政治民方面,曹操大力整顿弥漫于社会的“以白为黑”的风气,而且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还以法令禁除北方冬季绝火寒食的陋俗,同时还严厉惩戒官场同僚互相毁谤的恶习。可以说,这些明文条例都对恢复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另外,曹操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并且在选用人才方面采取循名责实、唯才是举的方针。他深明“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经权之道,因此在天下还未安定的时候,从来都是以谦卑之态待人。正是在这种用人思想指导下,曹操招揽了一大批文武人才。

曹操年轻时虽然出任过几处地方官和议郎一类职务,但真正崭露头角却是在35岁时破家起兵讨伐董卓,以及三年之后迫降黄巾军30余万编成“青州兵”。从此,曹操实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中几乎全歼实力雄厚的袁绍主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后,曹操进一步扫清袁氏残余,并北征与袁氏相勾结的乌丸,

基本平定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时年54岁的曹操再度用兵,南征荆州,降刘琮,败刘备,进逼赤壁,与孙、刘联军战不利,统一受阻,遂渐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曹操的“奸诈诡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恐怕只有曹操;然而,人们一说起曹操,就会想到戏剧舞台上那个大白脸奸臣。和曹操有关的戏曲剧目有几十部,而曹操始终难以摆脱奸雄的形象。

这种反差如此之大,或者说极端矛盾,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曹操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奸诈”著称的呢?

诚然,从三国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谋略和才干,但是,这些谋略和才干,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曹操的“心计”。曹操打着汉献帝的名义东征西讨,发号施令,实际上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政治、军事势力,以取代汉王朝。为了防范行刺,他杀死自己的侍者,而假装不知;为了表示军法严明,还要演耍出“割发代首”的闹剧和把戏。

另外,在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漳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几次败仗中,曹操败的都相当惨,但是处于穷途末路的曹操并没有灰心丧志,有时竟然会意想不到的连连大笑,这也体现出了曹操的顽强和狡诈的一面。

此外,曹操的“奸”还在于他能笼络人心,善于吸收人才。在曹操再次攻打徐州的时候,劝降了关羽,虽然关羽最终没有替曹操效力,可是关羽却斩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精于谋略的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是其所发明的,比起袁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意思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但是效果却完全不一样。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曹操就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也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曹操非常善于用计。

曹操其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武王。其中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另外,曹操也善作诗歌,留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的诗作,风格慷慨悲凉。

曹操一生跌宕起伏,现将其中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编整如下。

公元200年10月,曹操领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大败河北军阀袁绍。

公元201年,曹操领军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曹操领军北伐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同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湖北省黄冈市境内)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的基础。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15年,曹操领军攻占阳平关,击败并降服了汉中的张鲁。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去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