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

biubiu叉会儿腰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外国人更加喜欢Instagram、Pinterest、Twitter、Facebook、Tumblr、WhatsAPP。

不得不说的是WhatsAPP的用户超过了13亿,比微信还多。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为啥你喜欢吃面,而不是吃饭啊。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所以使用不同的移动社交软件也是正常。

不要说在国外,在国内也有不一样

即使在国内,也有不少人喜欢使用QQ、短信、打电话,而不是玩微信。不要问我为什么,我还真不知道。大家他们有自己的喜欢吧?

之前有报道,报道表示00后更加喜欢使用QQ而不是微信。

所以,一个国家的人用什么移动社交软件,还是需要看习惯、看风俗。

还有其他原因

有时候微信不能在国外推广,还是有一些非市场原因的。在迪拜,微信是不能使用视频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微信是不能语音,甚至还没有进入。

所以,不光是市场原因、习惯的原因、风俗的原因。还有一些原因的,至于这些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但是不好说破。大家懂的。

不过,微信一开始确实对中国人度身定制的,所以能够在国内传播这么快,短时间就有这么多的用户。

例如发语音、发红包这些都很便捷。尤其是红包,简直是神来之笔!红包是中国过年时候必备的,既有民族特色,也有节日气氛。微信加入这一操作,真的是太牛逼了。就是因为红包,微信支付才能发展如此迅速的。

所以,根据中国人定制的应用到了国家,有一些水土不服也是正常。


太平洋电脑网


微信的海外市场一直走得相当坎坷,其中原因颇多,小编在此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竞争对手太强

微信的推出并不是一个独创之举,早在它进入国际市场之前,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就已经在国外流行开,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微信作为一个外来客,想要融入外国人的社交生活,打破已有的使用习惯,很难。

更别说,水土不服、本土化不足的老问题了。

使用习惯的不同

因为手机套餐的制定不同,外国人更习惯于用短信、电话、视频电话的方式联系他人,微信的通讯功能在这三位“地主”面前就很没底气了。

想必用的最多的就是:刷/发朋友圈,通讯,付款。前面两个功能,正如刚刚说的,对外国人而言已经有用惯了的软件,微信想要取代比较难。而付款这个功能,对国人而言虽然是个刚需,但在刷卡、现金支付更流行的国外却并不是,支持微信支付的商家寥寥无几。

微信刚开始作为一个熟人社交的工具,添加对象往往是朋友,而随着软件的流行,同事也挤进了你的私人生活圈,不论你愿不愿意,很多工作不得不在微信上沟通——微信打破了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的界限。

这点,被我们自己也诟病已久,更别说对工作、私人时间区分的很开的外国人了~


差评


众所周知,自微信进入我们的生活,已被大多数人使用,它上面的聊天、语音、视频、支付以及一些小程序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可能会取代QQ的地位,它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为什么外国没什么人用呢?其实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1、喜好不同

就像我们喜欢用微信,QQ一样,他们也有自己喜欢的软件,并经常使用,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所用的软件,如果突然改变,也会让人很不适应,并且他们也觉得没必要去改变,可能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2、思维不同

外国人喜欢的应用软件,他希望它的功能是单一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喜欢简简单单的,而中国人恰恰相反,我们更希望一个软件上包含了所有的功能,即使不能俱全,我们也希望它可以包含很多,像微信,我就不说了,功能还是挺多的。

3、习惯不同

外国人更喜欢直接用手机发短信或开视频。而中国人呢,我们一般都习惯用qq或微信发语音,发短信或开视频。在外国,他们的手机都附带了无限流量与通话时间,甚至手机基本上都附带了通话视频,已经很方便了,也就不考虑微信了。

4、时机不同

在微信进入外国之前,已经有很多软件霸占了外国市场,比如Skype、Facebook 、 Twitter等通讯软件,他们在外国很流行,已被大片人所接受,用着也方便,就像我们习惯用微信一样,不想再去考虑别的。

说到底呢,每一个软件都有它的好处,况且中国文化和外国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选择也会有所差异,但我们尊重个人选择,毕竟都是自己用嘛,用着舒服才行。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有一个概念叫“network challenge”:当你的社交关系、人脉都集中在某一个平台上时,你就没什么动机去选择其他的平台。微信在美国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2011年,微信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国内并没有一个男女老少都通用的通讯平台。而且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大多数人除了短信和电话之外都在依赖网页登陆的方式进行在线社交。邮箱的渗透并没有那么广,QQ也只是限制在某些年龄层中。而2011年以后,智能手机慢慢普及,此时微信进来,一下子抢占了先机。当发现身边人都在用微信的时候,大家就会被吸引进来。后来它的功能越来越多,集社交/资讯/金融/游戏等等功能于一身的全能app。

而微信进入美国的时候,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而且美国已经有Facebook Messenger,Snapchat,WhatsApp,Instagram,Twitter,Google Hangout…等等一系列的通讯工具。每一个app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功能,适用于不同的社交场合。在工作中大家都用邮件沟通,下班跟朋友之间以短信和messenger为主,而Instagram和Snapchat则像是咱们的朋友圈,而Venmo则广泛用于朋友间互相转账。



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动机重新注册一个微信账户,即使这个东西能把所有功能都网罗于一身。反之,这些美国的app放到中国也各种水土不服,无法与微信比肩而立,因为各自已经拥有了非常固定的“network”。而且,就像很多人抱怨的,用微信工作使人们变得公私不分,要二十四小时待命。在美国,人们或许并不想有这样一个全能的app,无时不刻地占据自己的生活。



再者,微信目前无法绑定美国的银行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微信支付在美国的扩张。


记者王冠


就像中国人喜欢吃米饭,欧美的人喜欢吃牛排,和汉堡包一样。完全是生活环境和习惯不一样造成的。

首先,微信是中国人发明的,当然中国人使用的多,就像whatsapp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美国人用的多一样。微信深深知道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包括喜欢发表情,喜欢晒朋友圈,包括喜欢发红包等等。越是掌握了用户的习惯,用户就越加喜欢。

第二,大的环境。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他们的互联网竞争相对是比较开放的,各国的产品只要是遵守当地的法律,都是可以自由的竞争和进出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情况相对比较特殊。包裹facebook等多个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办法进入中国。这就造成了环境的相对封闭,外国的很多应用都进不来。

第三。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设计的产品和和外国的用户的使用习惯差距是非常大的同时,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百度在日本曾经收集用户的隐私,最后不得不关门,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就非常普遍。

包括腾讯阿里,现在都非常的强大,但更多是在国内,中国企业要走向海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七道


“外国”这个概念太大了,这里谈谈美国的情况:

美国同样也喜欢用即时通讯软件,比如Facebook好友之间会使用Facebook旗下的Messenger应用,有点类似于当年人人网的“私信”功能。还有人喜欢用Snapchat和Whatsapp,功能和微信类似,上述三款应用都可以像微信一样发送多媒体,我的美国朋友也经常在上面群聊,就是不能抢红包,有点没意思。

但美国人使用这样的通讯工具有一个特点:公私特别分明,一般不会通过这几款应用联系同事和老板,仅限于私人好友间使用。对于工作中的关系,美国人还是非常老派地喜欢用邮件或短信联系。

其实,这样的习惯也有一种好处,就是工作和私人生活完全分开,下了班以后,不用紧张兮兮地看着群里面老板有没有说话,有没有发朋友圈。美国的员工普遍和大爷一样,一下了班,工作的事情一概不管,也不希望老板和同事拿起手机就能找到自己或者知道自己的动态。这种职场文化,有人喜欢,觉得清静,也有人觉得显得太冷漠了一些,因人而异。

最后,美国对无线支付的接受程度远比不上中国人,朋友之间AA账单或者转账,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会习惯性地掏出支票本签支票,对像是微信钱包这样的功能并不感冒。这样的用户习惯,也不是旦夕之间可以改变的。


王瑞恩


主要原因是外国人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而中国人却模糊了这个概念。


一款手机应用居然有了文化意义,是不是让人感到惊讶?不过说实话,微信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和周围的人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区分职业与个人生活的界限,举例子来说吧:

当你在工作状态下遇到某人时,你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工作关系。你可以加他们的LinkedIn,给他们发工作邮件。但是不能加他们的Facebook,或者给他们的手机上发消息。换言之,你必须尊重两者的界限。

当然,模糊工作和个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月或数年才能培养起来的微妙过程。如果对象是同事,也许几个月后你就能随意地参加一些办公室的社交聚会。如果对象是老板的话,估计永远都不可能这样了……即使是今天,当我看到一些前任经理在我的Facebook上给出建议时,我都会感觉不寒而栗。

我的观点是:在北美,我们倾向于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


中国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间的界限

然而在中国,拜微信所赐,产生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不仅工作和私人空间的墙壁被打破,仿佛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来。可以说微信已经垄断了中国人和科技之间的互动。它已经取代了电子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甚至不止这些。我的微信主页的截图一目了然——

在美国,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沟通。他们住在加拿大,这是一种保持联系和免费通话的简单办法。多年来,我把微信的使用领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当我与中国团队合作的时候,我对微信的看法开始改变。我被拉进微信群里,立即就和我还没见过的同事联系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他们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样,用户可以分享图片、文章并且更新状态。

例如,在认识我们的销售主管之前,我已经知道她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因为这是她的头像,朋友圈里也分享过。我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维已然派不上用场了。我到底应不应该看这个?我感觉不应该啊。

想象一下,当这个残酷的现实与我长期以来的习惯格格不入时,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间,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寒问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灯片上的一个数据,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还有的时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关新闻,或者可爱的表情包。我应该把这些人看作朋友还是同事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崩塌。


微信对工作文化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一开始,我在工作和私人这两个领域苦苦挣扎。现在我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了,我相信这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微信的产品设计鼓励用户使用更全面的数字身份,而这反过来又让人感觉更真实,仿佛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结合体。这个产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拉近与同事的距离。微信可以加快建立关系的速度,促进外部信任,这在中国这个看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尤其重要。我的销售同事们在与客户建立联系时,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并以此作为他们的主要联系工具。

其次,这样的即时通信保证了任务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问题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微信解决,为什么还要发邮件呢?微信的随意性也让削弱了人对工作的抵触。我过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机解决问题,毕竟在北美这可能说明你在偷懒。但在中国,这一准则并不适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你可能没法选择离开手机了。很明显,中国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视为一种常态。讽刺的是,中国人认为这是勤劳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会像在西方那样引发激烈的抗议。

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在下班后回复微信,但我不认为它对我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困扰,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我的幸福指数也没有因此而降低。


是技术塑造文化呢,还是文化塑造技术?

我认为,是微信改变了行为。五年前,当我在中国工作时,微信还是“无名小卒”呢。当时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说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认识了某个人,然后双方都接收后才会将这种关系逐步延伸至个人领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将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这样的产品会改变北美人们的行为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倾向于相信它可以改变。撇开文化差异不谈,我认为探究一个人的整体身份(不止限于工作,还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认,促进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在面试中问关于兴趣爱好的问题呢?为什么公司会资助社会活动来帮助员工了解彼此呢?

但现实情况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竞争产品细分了市场,我们的数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后,现在想要改变它会是极其困难的。

这两种工作文化有孰优孰劣之分吗?我认为没有一个客观确凿的答案。虽然说东西方的技术我都有所体验,但我必须说微信赢了。


36氪


之前有一个法国小伙向马化腾喊话说赶紧把微信卖到法国吧,可见还是有很多歪果仁想用微信的。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外害怕中国。

其实从华为和中兴在美国等国家的遭遇来看,老外们对中国公司是很提防的。对中国的一些互联网产品不敢用。

搞笑的是他们以为中国会用微信来窃取他们的机密……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机密……

之前接触过一个来中国谈业务的美国人,问他为什么不用微信。

他回答:这是一个中国的APP……

就是这么无语!

当然,除了这个搞笑的原因以外,腾讯进入海外市场很晚也是原因之一。

腾讯请了梅西当微信的代言人,广告撒得到处都是,但还是没人用。

其实原因很简单,国外的通讯软件市场早就被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瓜分完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都在用微信,你会用 WhatsApp或者Facebook Messenger吗?

反过来道理也一样,老外都在用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就没人用微信了。

另外,中国人很喜欢微信红包,但老外搞不懂什么叫“红包”……

不懂发红包的乐趣,所以这一个非常好的点就没人用,有人还以为是赌博……

总而言之,微信在海外不能成功,一方面是老外不懂欣赏,另一方面就是腾讯下手太晚了,光顾着挣国内的钱了。


网管实验室


因为中国人懒惰,想将纸币变成电子币,二维码一扫,连腰包都不用掏(付纸币),就结了账!但问题就来了:即我咋天吃饭付钱时,身上一分钱没装,吃了15元,用微信付钱,结果手机没电了,只得在饭店充了好几分钟,但还是充不满,于是饭店老板娘以为我是骗吃骗喝,说再等五分钟,如果还不付钱,就要报警!好在五分钟后,手机终于有电能打开了!于是我支付了一百元,除了15元外,让她补了我85元的现金,免得我身上没有纸币!换句话说,我是幸运的!如果这个饭店人家不让你充电,或者你手机突然坏了,那我是不是就该上派出所了呢?今天有人说,中国人过得如此方便,都是马云的功劳!那么,事实果然如此吗?而微信不也要绑定银行卡吗?从微信上取现,要先将钱移到银行卡上才行,否则你取不了钱!就犹如最近一个老板从微信上发了个200元的红包给我,但我提现必须要转到银行卡上,些然后持卡再到取款机上去取!这样和这个老板直接将钱打到我卡上,我直接去取,你说谁更直接一些?相信中国人分不清,但外国人却分得清,所以人家从不用微信是也!


造物主20曹黎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3db0253ac01686cd8b7c64b80bac392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