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為何持續下跌,創下兩年來新低?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財經者思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跌,即使是在季度末的資金收緊“翹尾效應”之下,依舊沒有出現業內期待的反彈,創下4.31%的收益新低。那麼,為什麼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持續下降呢?



銀行理財產品最新平均收益率

今年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跌至4.31%,創出近兩年以來的最低值。持續下降趨勢之下的銀行理財收益率,並沒有出現業內期待的季末翹尾效應,依然創下4.3%的新低。

這是繼2018年2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創出4.91%的高點後,步入持續下跌通道,儘管從每週的數據顯示,偶爾會有收益反覆,但按月度數據來看,截止今年3月末收益已經跌至4.3%,創出13個月的新低。

根據融360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最後一週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2309款,較上週減少了62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3%,與前一週持平。

另外,從各大上市銀行陸續公佈的業績年報顯示,銀行零售轉型趨勢明顯,個人存款相比企業存款增速更快,但由於存款的定期化趨勢以及負債端壓力,銀行不得已進行高成本負債。而在資管新規實施後,理財規模和理財業務收入均呈現出收縮的勢頭,未來在過渡期內這種趨勢或將延續。


銀行理財收益率為什麼持續下跌?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已連降兩年。市場人士認為,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或將轉向大類資產配置,分散投資,豐富產品線,以抵禦單一類別投資風險。

銀行理財收益率對貨幣市場利率的敏感度不如貨幣基金那樣高,比如說3月中下旬以來,受跨季市場流動性收緊影響,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出現了短暫的上升,但是銀行理財收益率並沒有隨之反彈,依舊面臨著下行壓力。

這是由於理財市場,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正處於變革、去存量之中,流動性收緊也無法改變理財收益率下跌趨勢。尤其是在季度末的節點過後,市場資金面將重新回到寬鬆局面,銀行理財收益率只會持續小幅下滑。


央行“放水”,現金流入增多的影響

早在2018年開始,央行穩健型貨幣政策取向就變成了穩健貨幣政策鬆緊適度,去槓槓變成了穩槓槓,雖說嘴裡喊著不搞“大水漫灌”,但四次定向降準帶來的流動性增多卻是事實。

舉例來說,2018年央行運用降准以及MLF等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資金2.8萬億元,實際貨幣投放量都快趕上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4萬億“救市”意味。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獲得低成本貨幣的機會大大增加,自然就會減少對同業協議存款的需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餘額寶收益率在去年7月份之後跌破3.0。

而在今年1月15日和25日,央行分兩次分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給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都造成不小的壓力,持續下降趨勢越來越顯著。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就有傳言說“央行擬準備4月初實施新一輪降準”,但儘管後來被闢謠。可市場上這種議論紛紛並沒有終止。

總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的原因,除了受到資管新規的影響外,市場流動性偏寬鬆的態勢也是重要因素。今年以來,貨幣政策轉向寬鬆釋放出來的流動性,給我們的理財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於整個理財市場來說,流動性寬鬆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東震木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降,這裡面的原因比較複雜,而且也是市場正常波動的一種體現。

3月份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降。

曾幾何時,銀行理財產品可是很多有錢人的首選理財渠道,前幾年銀行理財產品不僅收益高,而且部分理財產品保本保息,所以深受廣大客戶的歡迎。

然而從2018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就開始走向了一個下行通道。

比如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值出現在2018年2月,達到4.88%,之後便步入下行通道,截至今年3月,這一數據已降至4.22%,較上期再度下降0.04個百分點。

除了這種封閉型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之外,目前理財市場的整體收益也是處於下降的趨勢。從2019年3月份各類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下滑5BP至4.20%;信託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約為8.71%,環比上升2BP;貨幣基金產品收益率環比上升9BP至2.84%;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8.65%,環比下降5BP。

那為什麼最近一年多時間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降呢?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既有市場的原因,也有監管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5點。

第一、市場流動性更加寬鬆。

銀行拿到大家的錢之後是要拿去做投資的,這些投資項目的底層資產收益率就決定了一個產品本身的收益率。而從2018年開始,央行就連續開展了多次降準,進入2019年1月份更是連續實行了兩次降準過程,連續的降準讓市場的資金變得更加寬裕,所以銀行理財投資項目的底層資產收益率也會跟著下降。

第二、總體經濟下行,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減少。

這一點跟前面的一點有點類似,理財產品收益主要還是來自於投資項目產生的收益,而最近一兩年實體經濟並不太好過,很多實體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在縮小,所以在總體資金供過於求的情況下,資金的價格肯定會下降,那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會跟著下降。

第三、資管新規的推行。

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新的監管環境對產品剛兌、投資管理(降槓桿、禁資金池、久期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過去依靠剛性兌付維持高收益的局面難以為繼,而投資管理端的規範化也使得投資收益面臨下滑的壓力1,所以目前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增長很慢,甚至有些銀行已經開始縮小理財產品規模,這樣對市場資金的需求就降低,對應的收益也會跟著降低。

第四、市場多種理財產品衝擊

最近兩年市場上的理財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目前除了銀行理財產品之外,大家可以選擇的理財渠道很多,比如貨幣基金,P2P,信託,債券,基金,養老基金等等。而這些理財產品的推出肯定會跟銀行理財產品形成競爭,這種競爭不僅僅是客戶上的競爭,還體現在投資項目競爭上,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以及貨幣基金的投向都有一部分投向同業存款,那銀行對同業存款選擇空間更大,所以就有可能壓縮同業存款的利率。

第五、銀行存款利率的放開。

以前銀行存款利率是比較低的,雖然我國在2015年放開了存款利率上浮限制,但是市場上仍然存在一個利率同盟,大部分銀行實際的存款利率上浮都不會太高,銀行存款在跟其他理財產品競爭過程中優勢明顯不足,而銀行為了拓展業務獲取更大的利潤,擴大銀行的規模,所以會加大對理財產品的推廣力度。

但是最近兩年隨著存款利率的不斷放開,銀行的存款利率也在不斷上升,目前很多銀行推出的大額存單以及智能存款的收益並不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低,甚至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更高,這樣銀行存款的競爭力也在逐漸提升,所以銀髮行產品的熱情就稍微降低一些,這樣收益也會跟著下降。


貸款教授


金融市場化越充分,供需關係越發揮作用,則價格信號越準確。

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持續下跌,說明資金的價格便宜了。更進一步講,導致資金價格降低的原因,可以從資金供應、資金需求兩端來進行分析。



一、資金供應。

從宏觀層面看,自2018年以來,央行實施了6次降準,釋放存款準備金上萬億,市場流動性相對寬裕。

銀行體系資金充裕的表現之一是,房貸利率開始降低。據融360監測數據,全國首套房利率連續4個月持續下降,2019年3月份為5.56%,已經回到去年4月份的水平。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關心國債收益率、shibor和貨幣基金收益率的話,它們無一例外都是自2018年以來呈現單邊下降趨勢。

二、資金需求

想用錢的多嗎?我想幹實體經濟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都在犯難,一是貸款幹實業能不能賺錢?二是想貸款銀行給不給貸?

作為銀行,也要考慮考核指標,控制貸款的風險。所以對有風險的資產比較謹慎,而對房貸情有獨鍾,這也就是我們看到3月份的數據,又有一半的貸款給了房產。

總體上講,資金需求不是很旺盛,比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差很多,那時都在瘋狂的炒房子,全國各地一片欣欣向榮。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銀行不缺錢,銀行把錢貸出去的動力有,但是擔心資產質量比較多。既然如此,銀行們再發售一些理財產品,心情就不是特別迫切,自然不會給投資者一個好價位。


顏開財經


首先,在一年錢前就已經判斷出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持續下降,而且會繼續下降,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建議現在要買理財產品的話,請配置時間長的收益高點的風險可控的產品。

其次,我為什麼會下降,有以下願意

1:從2018年出央行降準了5次,說明市場的資金量會增加。

2:從2017年開始中央支持實體經濟,增加中小企業的貸款,則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社會總融資成本降低,則意味著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會降低,因為很多理財產品的資金去向是去買債,買信託產品,而債市及信託產品的 方向就是流向融資企業。

3:銀行間的資金流動性增加,則說明資金流動性快,相互拆借的成本低,說明市場資金的供應量充足。

4:機構資金充足,很多理財產品是通過機構資金直接購買,如保險資金,資管公司資金,大型上市公司企業資金,社保資金,養老資金等,當這些資金配置理財產品,則間接造成理財產品的收益持續下降。

總結:當市場的融資的成本降低,資金供應量增加,則理財產品的收益肯定下降,而且現在中央的寬鬆貨幣政策將持續一段時間,所以理財產品的收益將繼續走低,短期內不會反彈。


劉先森聊資產配置


一、央行貨幣政策使然。自去年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央行連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流動性充裕。但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尚未理順,導致放出來的資金一時難以流入實體經濟。通俗講就是市場上錢多放不出去,導致資金收益持續下降。

二、銀行理財產品相關政策變化使然。去年11月,銀行理財新規出臺,銀行理財產品由固定收益型向淨值型轉變,過去運作模式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收益下滑成為常態。

三、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的結果。我國經濟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發展模式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可經濟轉型升級需要一個過程,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培育,社會平均收益率持續維持在一個相對低位。

如何看待這件事?我個人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下滑是大勢所趨,會持續相當長一個階段。期望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大幅反彈基本不可能實現。要想取得穩健、較高的理財收益,單獨配置一種產品難以實現,需要建立理財組合,並根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才能實現。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評論、關注。


財商養成坊


1、經濟大週期的影響

一是美聯儲的加息週期還沒有正式結束,世界各國被動緊跟的腳步還沒有停歇。二是實體經濟還沒有走出低谷,失業潮還沒有消退,人們的創業慾望也會降低,大家都是縮減消費,追求平穩度日,對資金的需求就低,反過來就是市場中的錢就是充足的。三是,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銀行其實很不願意做貸款尤其是私人貸款的生意,這樣銀行沒有貸款的動力,自然對資金的整體需求也就少。表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層面,就是越是大銀行越缺乏開發新理財產品的動力。所以,為什麼最近幾年很多人明知道網貸平臺的貸款利息高,還去借,而且網貸平臺的交易額度一度高達一年3.7萬億。主要就是銀行因為考慮到風險壓縮了投向私人和民營企業的貸款業務。

2、理財新規和監管政策影響

大家知道,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和理財業務的監管是在加強的,尤其是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之下,理財產品的規模實際上收縮得非常厲害,舉個例子,比如餘額寶,不僅規定了轉入額度限制,還對取現規模和手續費都有了新的要求。總之,各種監管手段加速了銀行存款的迴流,銀行的資金來源得到了穩定,自然就打壓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包括一行兩會的領導也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對理財產品的發展要求,其實就是監管政策的直接體現。

3、理財產品自身結構的影響

大家知道,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比如按照時間週期就有90天之內的各種短期理財、有各種寶類的無定期、另外3個月-6個月,6個月-12個月之間的品種佔比是最多的,實際上,受跨季市場流動性收緊的影響,近兩週市場利率明顯上升,互聯網寶寶收益率也大幅反彈。而理財產品收益率卻創出了13個月來的新低,平均只有4.3%左右,主要是因為理財產品的流動性較差,對市場的反映沒有那麼敏感。此外,銀行理財產品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去存量的階段,部分高收益率的保本剛兌產品到期後將不再發行,也是拉低了平均收益率。

4、“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或繼續降低

傳統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因為不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收益率會和房貸利率一樣,越來越低,而淨值型理財產品將會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理財產品的風險理念,而不是過去的剛兌理念。


遁逃者


關於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持續下跌的問題,我認為外因是宏觀的貨幣政策導向,內因是資管新規下新形態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種種約束和規範,尤其是對非標資產的限制,導致社融量增速下降,加上實體經濟的下滑,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無法取得高收益,也無法回饋投資者高收益。

最近一年的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走勢

根據普益標準發佈的數據,自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從4.8%一直下跌到目前的4.3%左右。2019年1月份415家銀行發行了1萬多款理財產品,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同比下降0.05個百分點。在下跌過程中,曾經出現了短暫的拐點,在2018年2月份平均收益達到4.88%,在2018年3月以後開始持續的下降。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的主導因素

第一,首先是宏觀的貨幣政策導向,在今年仍然是寬鬆穩健為導向,1月份的降準,市場資金面寬鬆,往年在春節前後銀行因為開門紅競爭都會出現爭搶資金,市場利率上漲的情況,今年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市場資金利率持續走低,銀行收益率自然也會持續下降。

第二,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內因,銀保監會在2018年4月出臺的資管新規作用的顯現,可能大家都只瞭解資管新規中對保本理財的退出條款,並沒有關注其他的約束條件,在新規中對過往銀行理財產品中非標資產進行了種種約束,禁止期限錯配等條款將大幅的限制非標資產投資的資金量,而這部分投資都是收益比較高的部分,非標資產的限制導致的投資資金猥瑣,從根本上限制了銀行理財產品取得高收益的能力。

在以往傳統中,銀行在資金端發行理財產品,資產端投向非標資產和債券資產,因為投資資金期限大多以短期資金為主的原因,就導致了存在期限錯配的情況,通俗點講,就是用短期的投資資金對標理財投向中的長期資產,多路資金對應多個資產。同時為了取得比較高的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也往往會存在資產端多層嵌套。在新規以後這種現象被禁止,那麼這部分高收益的資產投資被限制以後銀行方面就很難像往常一樣獲得比較高的收益。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環境下2018年的社融增速回落,在金融方面主要就體現在銀行表外資產的減少,2018年全年表外融資減少2.93萬億元,比上年多減6.5萬億元。銀行的理財產品作為表外資產的一種,在新規種種約束下暫時找不到新的出路,無法獲得較高的收益率也是必然的。

最後要說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跟社融數據、貨幣政策、經濟走勢等因素息息相關,目前正在向淨值化、標準化方向進行結構性調整,作為投資者,在這個階段想要獲得比較穩定的理財收益的話,建議選擇一些長期的理財產品提前鎖定收益比較好。


不立而立


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持續下跌,並且創兩年以來的新低。這就代表著這個市場越來越不缺錢了。只是拿錢去賺錢會越來越難。儘管資管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按基金淨值管理,但是銀行也不會願意自己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尤其是虧損比較大,甚至到了不保本的地步。這是銀行所不願意的,所以銀行在投放理財產品的資金時,也會照顧到客戶的利益和銀行的聲譽。在實體經濟上掙到錢的能力越來越差的時候,銀行給出的安全情況下的理財收益就會減少。

實體經濟並不缺錢,只是缺少消費它產能的消費能力。所以理財產品也一樣,它投放到實體經濟中去,獲利的能力也會減少。

另外一方面,m2的數字越來越大,3月份新增貨幣有1.67萬億。所以市場真的不太缺錢,只是缺盈利的能力。現在有超過4%的年化收益率,看起來應該還算是不錯。所以也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大舟財經觀


銀行理財收益下降,可能是受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一是央行降息,從前段時間開始,為企業減負降低了企業資金成本;央行實行了降息的一個推動企業發展的政策。如果國家貨幣政策持續合適寬鬆的基調不變,市場的利率就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隨之走下滑路線。

二是,市場上的錢多了,這也跟國家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很大關係。受供求關係影響,貨幣供應量的相對充足,就會讓貨幣市場上的各類資產收益率出現下降。從而造成投資這些資產的貨幣基金收益率出現下降。

三是受銀行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業務與現有管理方式發生變化,市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明顯下降,出現了更多淨值型產品,原有的保本產品逐漸減少。

以上個人見解。


二月梅竹


幾個方面吧。

第一,現在資本市場大熱,我們也都看到了股市正在猛漲,這一部分是央行貨幣寬鬆導致的,另一部分也是對未來經濟預期的好轉。所以資金從債市等風險低的場所流入股市,債市的收益率升高,價格下跌。但對於債市投資的理財產品來說,價格下跌意味著短期收益下降了。

第二,央行降息是增加了社會融資流動,也就是說融資成本普遍降低了,因此投資和理財的收益自然被擠壓下行。

所以現在保本類理財的收益都在下降,如果想謀求更高收益,又不想承擔更多風險的話,建議去一些相對小型的銀行,比如地方性銀行和民營銀行,他們迫於吸儲壓力,保本類的存單和理財的收益會相對比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