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渝:資本市場的旁觀者

時代財經APP記者 大力

第一次聽說王世渝,是因為他“德隆舊部”的身份。“德隆事件”曾經轟動一時,它的瞬間瓦解不僅引起了當時資本市場的地震,在15年後的今天,也依然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4月2日,記者在位於廣州越秀區的酒店裡見到了傳說中的“資本巨鱷”王世渝,和《曾經德隆》封面上的樣子比起來,如今62歲的他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依然溫和爽朗,全然沒有長期浸染在資本市場的冷酷。

二十八年的職業生涯裡,王世渝親歷了很多“壞事情”,但也收穫了更多“好消息”。時代在往前走,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他曾提起過,自己一直把“體驗”二字,作為信奉的人生哲學。如果回過頭來複盤他的人生之路,從技術工人、老師到政府官員再到投資的跨界王,會發現他把“體驗”做到了極致。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每一步“體驗”都異常順利成功。

人生的重要轉折

“感謝這個時代,給了我們追夢的機會”。當記者問到王世渝的人生經歷時,他如是說。

王世渝:资本市场的旁观者

王世渝近照

在王世渝的多本著作裡,他都提到自己長於重慶李家沱。而實際上他出生於渝中區的下曾家巖71號,在這裡他經歷了3歲喪母的痛苦,並且在11歲時失去了撫育他的奶奶。家裡的種種變故,使得王世渝只有搬到父親上班的工廠。就是在李家沱的這個工廠家屬院裡,他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高中畢業後,20歲的王世渝考上了巴南道角的重慶機械技工學校,分到了車工第59班,開始了半工半讀。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重慶起重機廠當工人。在辛苦的工作之餘,愛學習的他仍堅持讀書。

閱讀和學習帶來了更大的視野,也讓王世渝有了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86年,29歲的王世渝利用假期去農村考察,選擇的目的地是巫山。他在大山裡被一種前所未見的貧窮與落後震撼,他的心中熱血湧動,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做點事情。

1987年7月,王世渝被安排到其考察的官陽區任副區長。在那裡,他對生命有了新的認知,也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雖然北京和上海是大城市,但也只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樣的成長背景,誰也沒有想到王世渝會走上一條資本之路。

90年代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下海浪潮,這股思想熱潮同樣衝擊著王世渝。當時,他身上帶有著那個時代的迷茫和惶恐,但是還是憑著一腔抱負毅然離開體制,南下海南。

1991年,他到海南工作的第一個公司就是曾經的“教父”範日旭所創立的海南順豐公司。在那裡,他的人生出現了最大的轉折,機緣巧合地進入到波譎雲詭的資本江湖。

沒有真正理解資本

“投資銀行家、中國資本市場第一代參與者。”——搜索王世渝的百度百科裡,寫著這樣的文字。而說起自己成為投資銀行家的經歷,王世渝卻頗有幾分感慨。

在海南順豐公司,他是迷茫的。因為一個小小的點子,通過“文明禮貌服務月”為公司爭取到了更多的出租車牌照而得到老闆範日旭的賞識。王世渝被安排學習《1990年深圳證券年報》,就是這個只有6只股票的小小冊子讓他第一次接觸到“資本”。

1992年鄧小平南巡成為一個重要的契機。就是在這一年,海南第一次召開了關於股份制的研討會。同年年底,通過各種眼花繚亂地運作,王世渝完成了海南順豐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這讓他見識到了資本的魔力,用他的話說“像變戲法一樣。”

自此王世渝開始了他的資本運作之路,並將其作為自己的職業。

這其中不能不說的就是他在德隆的經歷。王世渝在他的著作《曾經德隆》中提起過,德隆是他人生中經歷過的最大的平臺,他在那裡體驗到了事業巔峰時的輝煌,也體驗到了德隆瞬間瓦解的失落。

2000年,王世渝接到了德隆的邀請。對於是否走入漩渦中心,王世渝曾經很糾結,不過人生的體驗哲學幫他做出了選擇,加上通過外圍了解到唐萬新的金融思想,他決定加入德隆。王世渝的德隆第一站是德恆證券,他花了三個月時間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投行模式。不過很快在2002年元旦,他就被任命為友聯戰略管理中心總經理,這個後來被媒體多次披露的神秘部門是唐萬新金融帝國中的最核心機構。而到2004年德隆倏然倒塌時,剛剛運行了一個完整財年的友聯也因此終結。那一刻,他沮喪、失望、精疲力竭,“萬萬沒有想到,一生中最讓我激盪的一個短暫瞬間,竟然以這樣的方式結束。”

王世渝告訴記者,整個中國並沒有真正理解資本。當初把資本引進來,確實對中國的經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沒有資本,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感。但是直到今天為止,我們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資本市場到底是什麼樣子,理論上的闡述是不清楚的,用好了,會產生巨大的價值,用的不好,就會出來搗亂。“金融資本市場既是一個魅力無限的領域,又是一個偉大人物的墳場。一次機會來臨,雞犬升天;一次災難來臨,雞犬不寧。”

保持學習的狀態

馳騁在資本市場28年,現在的王世渝依然保持著快節奏的工作狀態,訪問、考察、談項目,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王世渝對記者的解釋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也要有意義,有價值。我不想走一條傳統的路。我覺得根據對生命的理解,應該有自己的活法。投資銀行家需要很大的維度,不止是各行各業,還要放眼全球,要想保持行業中的領先,就要保持一個學習的狀態。關鍵這是我的樂趣所在。”

其實,無論是現在的富國富民(北京)資本董事長、北方資源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還是曾經的萬通集團投資銀行部總經理、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海南順豐集團董事、德隆集團友聯金融產品總部總經理……自從1991年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以來,王世渝的頭上籠罩過太多的職務。

但始終不變的是,他一直都是一個資本市場的旁觀者。

王世渝:资本市场的旁观者

王世渝新作《創事記》,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對於王世渝來說,這麼多年一直呆在資本市場。“肯定是我喜歡做的事情,自己擅長做的事情。”至為關鍵的是,他看到了機會,他告訴記者:“如今是數據經濟時代,雖然會出現很多虛化的存在,但是商業原理還是一樣的。這個世界,不管速度有多快,傳統產業還是會有機會。”這也是他在新作《創事記》中一直提醒年輕創業者關於創業的思考。

在他看來,年輕人創業,需對自己和所從事事業有著充分的認識,“商場如戰場,隨時都在更新換代,如果不能對自己有著充分的認識,失敗也就在毫釐之間。”

如今的王世渝並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據他透露,他現在唯一從事的事情就是“全球併購、中國整合”。他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使命,也是中國由世界大國變為世界強國的唯一途徑。在浪潮翻湧的資本世界中,王世渝毫不掩飾自己走向世界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