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說明下什麼是“商譽”,別再麻痺廣大股民了!

(一)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是“商譽”】假定A公司出資10億元100%控股B公司,當購買B公司股權的時候,經評估,B公司可辨認淨資產的價值是1億元,但是A公司願意花10億元來購買B公司的全部股權。因此,在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現金減少了10億元,長期股權投資增加了10億元。併購後,A公司成了母公司,除了編制自己的報表之外,還需要編制合併報表。所謂編制合併報表,簡單地說,就是把母子公司報表加起來。編制合併報表時,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對應著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屬於集團內部交易,需要抵消。這樣,長期股權投資減少10億元,所有者權益減少1億元,報表就編不平了,加上9億元,它就平了,這就是所謂的“商譽”!它代表了併購時母公司支付的價款超過了被收購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那一部分,是母公司在併購日那個時點願意給出的溢價金額。這個溢價金額就擺在“商譽”科目裡面,恍然一看,多好的一份資產啊,實際上陷阱也在那裡,一旦被收購方預期並沒有帶來的收益,甚至帶來鉅額虧損,結局悲催,馬上就要做減值核銷,以前說好的故事成了童話故事,利潤沒了,財報自然很難看了。

秦風筆記:商譽本身是很正常的溢價,因為譬如渠道、研發能力、流程等,並不能用資產負債表表達。從常理上說,誰也不會願意按淨資產價格出售自己的企業給別人。所以問題不在商譽,而在商譽的攤銷方式。

柚柚live:國際會計準則商譽也不攤銷的啊。

馬靖昊說會計:不要什麼都學國際會計準則,國際處理方法要麼是攤銷,要麼是減值。我認為,商譽沒啥問題,不就是收購溢價嗎?這一塊溢價可直接處理為費用,就這麼簡單粗暴!這樣,在收購時,企業就會認真考慮其利潤能否承受這一塊損失,不會如此輕易地套取股民的錢給相關方,然後,搞什麼利潤對賭來麻痺廣大股民。

(二)

我對商譽一直是不信任的,警惕的,商譽對比企業淨資產過大的企業,猶如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掉下來。再說,自己的企業都做不好,難道收購別人的企業就能做好,甚至有些企業通過併購,一方面增大了自己的資產,另一方面套走了資金,而且還可以冠冕堂皇地美其名曰:做大做強。

一般不發瘋:不溢這麼多,公司帳上的錢怎麼弄得出去![費解]

馬靖昊說會計: 不少上市公司由於商譽減值而導致業績鉅額虧損,公司高管和控股股東卻一樣賺得盆滿缽滿的,虧的是誰?還不是中小股民,將自己的血汗錢投入到公司當中,當時為什麼要溢價這麼多呢?當初的決策又是怎麼做的?

化繁為簡621:商譽就是為了多忽悠錢創造的一個新詞而已。

(三)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無甚漏洞但卻爆發了現金流危機,且庫存飆升、瘋狂借貸、大股東大比例質押,這就基本上可以坐實財務造假了。這就是說披露的業績再絢麗,也逃不過現金流這一關。

Ping9010:現金流也可以造假,康得新弄了一個假的網銀,哈哈哈。

馬靖昊說會計:現金流確實可以造假,但沒錢了還是要爆發財務危機,沒錢就是沒錢,掩蓋不了危機的,畢竟沒法造假幣來渡過現金流危機。

德群1984:A股沒有嚴刑峻法,只能學馬老師的火眼金睛了。[允悲]

馬靖昊說會計: 財務造假是由於西化的會計準則造成的。

(四)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賺到的利潤相當部分都沒有轉化為現金,只是以某種資產方式記在賬上,後期到底能不能轉化為現金都不一定,基本可判斷這家公司存在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賬面有鉅額的貨幣資產,完全可以滿足運營所需,但它又在大量舉債,基本上也可判斷這家公司存在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磊小鱷:請問馬老師,哪些指標可用於分析利潤未轉化為現金,謝謝

當裡個當個裡當:簡單看,可以比較收入跟銷售商品取得的現金,如果差別特別大,就很有可能有問題,正常差是因為賒銷導致的。

我讀書少為什麼不來騙我:貨幣資金一大把,收到的利息卻嚴重低於正常值的[熊貓]。

馬靖昊說會計:看來你讀書少,別人也騙不了你。

(五)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長期存在經營性淨現金流與其淨利潤相背離,可將會計期間從1年延伸至5年甚至10年,其經營性淨現金流基本上應與淨利潤一致,如果還是背離很大,則可判斷其存在財務造假問題。另外,可再看一下短期借款和貨幣資金有沒有存在巨大的落差,如出現“大存巨貸”的現象,就基本了坐實財務造假。

千機變4749:用五年累計數比較,差異太大的通常有問題。特別是累計淨利潤為正數且金額很大,但經營現金淨流量累計為負數的。

小投資者老詹:說的就是康美藥業。

覺得“好看”,就轉發到朋友圈

或直接點文末的“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