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又三世,風口遇風口:解讀“中國+”VC 4.0

寫在前面

TAF微信公眾號曾發佈清華大學曹勝熙博士的《VC 4.0:創業服務的新時代》一文,此後,VC 4.0 這一創新概念得到熱議和認可,創業邦對此跟蹤報道,隨後被搜狐、中國投資界等多家媒體、平臺轉載。今天,曹博士結合“中國+”1.0到3.0 和VC 1.0到4.0,推演歷史和趨勢,再次闡述“逆向創新”的重要意義:定製化的技術和人才源源不斷地供給到有相應需求的產業,中國經濟生態不再依賴“輸血”,而能持續“造血”,而TSVC正站在VC4.0的風口,等風來。

對外開放:“中國+”的演進

對世界經濟而言,過去30多年的主題是全球化,而近十五年中,全球化的關鍵詞無疑是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與強大的製造業能力共同構成了中國以經濟在世界的標籤。而這兩個標籤中,以中國巨大的市場為主要推動力,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的浪潮。

“中國+”1.0,以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換技術”為標誌。通過與外商合資經營企業,中國培養了相應的管理、技術人才,也受益於部分技術的外溢,積累了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但“以市場換技術”的前提條件其實是中國經濟的部分封閉性,直接承接的技術也無益於創新能力的增強。因此“中國+”1.0在培養製造業能力方面成績斐然的同時,也遭到了扼殺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批評。

“中國+”2.0版本,則是在中國市場經濟漸趨完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對企業的技術和創新有新的要求後,國內上市公司對海外高技術水平公司的併購行為,如2004年聯想集團併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2010年吉利汽車併購沃爾沃,2012年三一重工併購普茨邁斯特,2016年美的公司併購德國庫卡。這些併購行為都希冀於通過財務層面的投資,增強自身的國際運營能力和技術水平。誠然,“中國+”2.0在獲取既有技術成果,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發方面效果顯著,但這樣短平快的併購更多還是服務上市公司本身的國際化擴張,並沒有將創新的關鍵DNA引入中國,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並沒有圍繞中國的發展需要展開。總的來說,財務上合併報表,運營中獲得既有成果的使用權,帶來的僅僅是表面的拼接,但這已經是以跨境併購模式為標誌的“中國+”2.0的極限。

深度|三生又三世,風口遇風口:解讀“中國+”VC 4.0

聯想收購IBM PC業務

“中國+”不斷演進的背後,是中國產業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改革開放伊始,面對嚴重不足的供給,任何原始的生產技術都能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是產業技術1.0;而以“中國+”1.0的出現為分界線,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中外合營企業意味著中國向出口代工經濟的演化,這期間的生產缺乏關鍵技術,幾乎沒有創業,這是產業技術2.0階段的特點;“中國+”2.0中的併購潮開啟了產業技術3.0階段,通過併購,中國企業逐漸獲得了部分關鍵技術,但初始的技術創新沒有圍繞中國市場的需求展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深度向技術創新驅動轉型,產業技術的發展已經一隻腳邁入4.0版本,華為是這一階段的傑出榜樣。通過遍佈全球的26個海外研發中心、36個聯合創新中心,華為讓全球產業技術創新直接服務於自己的市場需求,一面為客戶提供定製型產品,一面讓自身使用定製型技術。但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是華為,要使中國產業技術發展徹底進入4.0階段, “中國+”同樣需要演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服務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需求。

深度|三生又三世,風口遇風口:解讀“中國+”VC 4.0

“中國+”創新榜樣:華為

當VC4.0遇上“中國+”3.0

前文提到,VC4.0以“逆向創新”為破題關鍵——通過對地方產業的充分調研,將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需求轉化成具體創新課題,併為之匹配符合要求的創業團隊和技術,基本消除了創業者面臨的市場風險,因此是VC行業的顛覆性變化。這一風口下,中國巨大的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既是需求,又意味著絕大多數創業公司都缺少的資源——確定的市場。對這一需求的滿足(或者說對這一資源的佔有),並不侷限於中國國內的技術和創業團隊;相反對長期依賴創新驅動增長的經濟體而言,他們新技術的供給天然相對充裕,尤其是硅谷這類的創新創業中心,先進技術和優秀創業團隊的積累相當充分。另一方面,中國在30多年伴隨著高儲蓄率的經濟增長後,擁有大量資金,這同樣是大多數創業公司需要的。因此,“中國+”3.0的版本呼之欲出:通過跨境型VC4.0,對接中國的市場、資金與國外先進技術、創業團隊。

深度|三生又三世,風口遇風口:解讀“中國+”VC 4.0

“逆向創新”為VC 4.0的破題關鍵

相比於“中國+”2.0中的上市公司併購,“中國+”VC4.0的實踐真正讓世界前沿的技術和一流的創業團隊為中國的產業發展所用,讓技術的發展路徑在初期就圍繞中國產業的需求確定,而非引進銷售業績。換句話說,通過跨境VC的投資和輔導,國外先進的技術首先由資本導入,與國內產業深度融合,在中國市場得到成長。以TSVC對雲城科技的投資為例,專注於安全雲存儲技術的雲城科技成長在硅谷,技術在世界範圍內處於行業領先水平。而佈局中國半導體行業全產業鏈的紫光股份,尤其重視存儲方面的創新。TSVC在調研了紫光股份需求的基礎上,與其大數據和存儲事業部共同擬定了逆向創新的課題,隨後在硅谷有選擇地投資了雲城科技,完成了雲城科技的技術和團隊與紫光股份的市場資源對接。藉助這一投資,紫光股份的產品在該領域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而云城科技也獲得了迅速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這對創業團隊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深度|三生又三世,風口遇風口:解讀“中國+”VC 4.0

TSVC投資的公司雲城科技

暢想未來,通過“中國+”VC4.0的持續運作,中國產業能有效獲得“定製化”的成熟技術和優秀人才,創新DNA被融入中國經濟生態中。上海交大的陳憲教授說,“雙創”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根本大計,我想再加上一句,“中國+”VC4.0是這一根本大計的重要著力點。

當基金平臺化,誰更容易站在逆向創新的風口?

話分兩頭,逆向創新帶來了中國創業孵化和投資的新一波浪潮,“中國+”由此變得更有吸引力,但要抓住這一波大潮,成為弄潮兒,則意味著投資基金的結構性變化。回顧逆向創新的操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由專家將需求轉化成具體的創新課題,為課題匹配……技術和團隊……”,這一操作顯然有兩端,一端是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需求,一端則是技術型創業團隊,而無論哪一端客戶數目的變化,都會影響逆向創新基金對另一端客戶的吸引力,這正是一個雙邊平臺的顯著特徵。換句話說,在實施逆向創新戰略,為創業者降低創業成本時,

風險投資對創業者的吸引力要素變得極大取決於其把握住的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

VC1.0到VC3.0時代,投資環節對風險投資基金能力的要求幾乎都是面向創業者的,無論是和創業者的溝通能力或者是對創業項目價值的判斷力;而VC4.0時代,一個成功的風險投資需要同時具備面向創業者的能力和麵向地方產業的能力,包括對中國地方產業的充分調研能力、對產業需求的正確轉化、為相應需求準確匹配相應技術和團隊的能力。其中,地方調研能力的缺失決定了缺少中國本土背景和文化的基金在這波浪潮中的弱勢;對產業需求的正確轉化和技術匹配則對基金在各行各業的專業認知深度提了很高的要求,決定了擅長投資模式創新類的基金在這波浪潮中的劣勢。換言之,VC4.0時代,想站在風口的風險投資需要同時吸引平臺的兩端,而平臺持續良好運轉的關鍵則是對各個行業技術創新的深度判斷力。

深度|三生又三世,風口遇風口:解讀“中國+”VC 4.0

TSVC站在VC4.0的風口

進一步說,交叉外部性的存在讓先積累到用戶的平臺天然具有主導市場的傾向,而最初用戶的積累則需要靠風險投資的背景來書。還是以TSVC為例,中國市場+硅谷技術的戰略屬於強強聯手。畢竟在硅谷技術創新就是宗教,而中國正處在科技強國的轉折點。基金專注硅谷多年的歷史和依託清華大學的背景讓亟需轉型升級的地方產業很願意與其合作,完成示範性的逆向創新投資。這樣,TSVC就得以站在VC4.0的風口。創投行業的分化在競爭加劇的格局下是一種必然。依靠能力,抓住VC4.0,踏上“中國+”3.0的高速列車,這一競爭下的勝利者分享的蛋糕將比原先的蛋糕大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